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奔豚,中医又称"贲豚""奔豚气"~([1])。奔豚是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而后冲至咽喉,发病时非常痛苦,之后冲气逐渐消退,腹痛也随之减轻,直至恢复如常的一种病证。由于气冲如豚之奔突,故名奔豚~([2])。1源流奔豚病名始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  相似文献   

2.
奔豚气病《金匮》说:“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考奔豚之名,始见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张隐庵谓:“肾为生气之原,正气虚寒,则为沉厥,虚气  相似文献   

3.
奔豚病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奔豚一词最早见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此处指奔豚发于足少阴肾经,表现为肾脉急,足活动迟缓不利.后《难经·五十六难》又出一奔豚,谓"肾之积名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何以言之?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王,王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与《灵枢》所言之沉厥奔豚虽同属肾藏,病情却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4.
韩志贞 《光明中医》1996,11(5):14-15
治疗奔豚气的临床体会韩志贞河南中医学院(450003)奔豚之名始见于《内经》,再现于《难经》。《灵枢·邪气藏腑病形》云:“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难经·五十六难》云:“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  相似文献   

5.
冲脉病候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冲脉的病侯错综复杂,它既有内科杂病,又有妇科的经带胎产诸疾;既涉及到任督带脉,又与心肝脾肾胞宫胃等经络脏腑密切相关,今结合临床,将冲脉病侯治验简介如下。逆气里急《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冲脉并少阴之经,夹脐而上行,若肾气不足,伤及冲脉故逆气而里急。临床所见冲脉病变,其气上逆而感到腹内拘急疼痛。这种症状可见于病邪引动冲脉之气而致气机逆乱的各种疾病之中。如《金匮要略方论·奔豚气病》指出:“奔豚病,从小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上冲腹痛为奔豚气病;经言冲脉为病,逆里急。奔豚气病即冲脉气病,冲气与奔豚气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和《素问·痹论》原文对照,发现《金匮》之奔豚气病与《内经》之心痹病除致病因素有所不同外,其病证、病机几乎如出一辙,从而认为《金匮》之奔豚气病即《内经》之心痹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张仲景治疗奔豚病的思想,总结治疗奔豚病的临床经验与心得。方法:在笔者的临床资料中通过循证的方法,选取奔豚病的5个特殊类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6个案例有其代表性,足可说明奔豚病的特点、类型及其治法。结论:奔豚病从"惊发得之"者主要为肾气奔豚;肝气奔豚有复杂难治之证,李根白皮降奔豚气有独特疗效;肝火旺性躁之人可引发肝火肝气上冲之奔豚;奔豚病可与其他病并发,急跑致胸中瘀血可并发奔豚病,惊恐病亦可并发奔豚病。  相似文献   

8.
问题解答     
问:《难经》“肾之积名曰贲豚”,与《金匮要略》中之“奔豚”有何异同? 答:贲通奔,贲豚即奔豚,系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形如小豚奔突冲窜状的一种病证。《难经·五十六难》日:“肾之积名日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可见两书之“奔豚”,在证候表现上确有相同之处。其不同之处:(1)内涵不同。《难经》之贲豚,为肾之积病,其属痼疾可知。病人少腹素有积块,发病时痛从少腹起,上至心下,或上下无已时,痛止后其积块仍留在少腹。因属有形之积块为病,故名曰;“肾之积”。《金  相似文献   

9.
奔豚气病因病机及证治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奔豚气病,其症如《金匮·奔豚气病》篇所描述的"气从少腹上至心","上冲胸","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可知该病主要特征为:气起自少腹,上冲胸咽,其状若奔豚(豚,小猪之意,见<说文》).凡具备此特征的,可名之日"奔豚病".如此,则奔豚病的记载可上溯于《内》、《难》时期.从任脉的循行及主病,可知这里所描述的是任脉经气上逆而引发的奔豚.  相似文献   

10.
唐孟杰 《江苏中医药》2016,48(12):49-50
正奔豚汤出自张仲景之《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方由甘草、川芎、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等组成。方中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当归、川芎养血调肝,生葛、黄芩解肌清热,甘李根白皮降其肝气。诸药调和,为祛邪降逆之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术界多从五行生克制化角度入手论述张仲景治疗肝虚证的特点,忽略其使用"用""助""调"等词的巧妙之处,并举《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酸枣仁汤为例加以说明。笔者从"腠"与肾、三焦之间的关系论述"腠者"为"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之理,从"腠"与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脾之间的关系论述"腠者""为血气所注"之理,并举《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阳虚寒逆奔豚病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篇》说:“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主方奔豚汤。笔者在临床中应用本方加减治疗奔豚气病,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例1:张××,女,27岁,81年10月就诊。患者一年来少言寡语,心情  相似文献   

13.
奔豚一名首见于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萹心脉下举伏梁,肺脉下举息贲,肝脉下举肥气,关于奔豚则有“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沈厥奔豚。”在灵枢中还没有五积的名称。在难经始提出五积之名,除心积伏梁、肺积息贲、肝积肥气、肾积奔豚而外,更增加脾积痞气而成五积。关于肾积的叙述是:“肾之积名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奔豚气病,条文中所叙述  相似文献   

14.
奔豚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其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观其病特点多具有反复性、发作性,病位可广泛,但其根在于冲脉之气上忤。笔者用此方治疗内科慢性发作性疾病多例,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归纳出奔豚气病古方用药证治规律,展现古代医家对奔豚气病脉证治的认识概貌,从而揭示奔豚气病的本质。方法:运用频数统计、因子分析、关联规则等方法,挖掘奔豚气病古方用药的规律,据此归纳出奔豚气病治疗原则,并以此倒推出奔豚气病的病因病机。结果:除了阳虚寒积、肝郁化火、阳虚饮动病机以外,奔豚气病尚存在肝郁气滞血瘀、阳虚寒凝血瘀、中焦气滞以及中气亏虚等多种病机,其用药实际与五脏相关。结论:汉代以降的历代医家对奔豚气病脉证治的认识在《难经》和《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正王松龄教授,出身中医世家,熟读中医经典六十载,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五十余年,读经典,做临床,用经方,效如桴鼓。现将王教授运用伤寒辨证理论治疗奔豚病的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奔豚,古病名,属于发作性的一种病证。自觉有气从少腹起,向上冲逆,至胸、腹,而后或冲至咽喉、甚或至头部,发作欲死,之后冲气逐渐下降,缓解后却如常人。豚专指小猪,由于发病突然,气冲如小猪之奔突,故名奔豚~([1])。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全书明确论述奔豚病有3处:分别是《伤寒论》第65条、第117条及《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  相似文献   

17.
<正>奔豚气病首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而详述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其对该病从症状、病因病机和治法均做了详尽的阐述。在《伤寒论》中有记载:"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奔豚气是一种发作性的病证。病发时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起,向上冲逆,至胸或达咽,俟冲气下降,发作停止,发时痛苦至极,缓解后却如常人。因病发突然,气冲如豚之奔,故命名为奔豚气。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回顾性文献统计分析展现奔豚气病脉诊治概貌,最终试图揭示奔豚气病的本质。方法:对半个多世纪以来163篇现代个案报道文献中228例奔豚气病患者,运用频数统计方法,分析奔豚气病与情志性疾病、器质性疾病的相关性,并从奔豚气病所用治疗原则、方剂及其药物倒推出奔豚气病的临床特征。结果:奔豚气病患者具有器质性疾病较少,其脉证治离散程度很大,具有情志性相关疾病的特点;39.04%患者具有情志性疾病的临床表现、47.81%患者具有情志性发病因素、54.63%患者从情志性疾病角度治疗。结论:奔豚气病带有明显的情志性疾病的特征,本质上属于郁证范畴。  相似文献   

19.
1瘛■癇瘛瞤瘛《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脾脉急甚为瘛?",杨上善《太素·五藏脉诊》注:"手足引牵来去,故曰瘛疭也"。《说文·疒部》说:"瘛,小儿瘛?病也,从疒,恝声",段玉裁注:"《急就篇》亦云‘瘛?’,师古云。‘即今癎病’……瘛之言掣也,?之言纵也"。《广雅·释言》:"瘛,?也",王念孙疏证:"瘛之言掣,?之言?也"。《潜夫论·忠贵》:"婴儿常病伤饱也……  相似文献   

20.
奔豚气与间歇性腹主动脉异常搏动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奔豚,即贲豚,最早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难经·五十六难》将奔豚视为“五积”之一,称“肾之积,名曰奔豚”。其发病与肝经密切相关,发作时有气块上攻,发作停止则气块消失,故又称奔豚气。张仲景在其名著《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症治第八)中将该病作了系统阐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此阐明了奔豚气的病因与精神刺激有关,惊、不单是指惊吓或恐惧,尚应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变化。言其病状“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重申了由惊恐所致的奔豚气是一过性的。发病时,好象有一股气从少腹起上冲咽喉部,患者痛苦得要死,但发作过后,又和正常一样。“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说明奔豚发作时除逆气上冲胸部外,尚可有腹痛,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