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是指各种危重患者经过初步处理、在病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为了明确诊断,或得到在目前科室无法得到的专业治疗,在院内科室间转运的过程~([1]),也是抢救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内转运可能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转运安全是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近年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借鉴。1相关概念1.1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院内转运(intrahospital  相似文献   

2.
刘湘玫  廖春丽  )  李杨 《护理研究》2013,27(15):1516-1517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病人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护理纠纷或事故[2]。近年来,随着现代护理管理的发展,人们医疗健康知识  相似文献   

3.
随着医联体建设的不断完善, 双向转诊、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模式广泛开展, 危重症患者的院际转运频次明显增加[1]。院际转运是危重症患者管理的重要内容, 约50%的危重症患者会经历院际转运[2]。危重症患者院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约为12.5%~62%[3]。经历院际转运危重症患者的死亡比例比普通危重症患者高4%~8%[2,4]。如何保障危重症患者的院际转运安全, 促进患者在不同医疗单位治疗的连续性, 成为当前亟需关注的问题。2003年澳大利亚发布《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最低标准》[5], 2004年美国发布《危重症患者院际和院内转运指南》[6], 2010年我国发布《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0)》(草案)[7], 2011年英国发布《危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1)第3版》[8], 上述危重症患者转运指南对院内和院际转运工作给予了综合性的指导建议。目前院内转运工作趋于成熟[9], 院际转运工作中的转运决策、转运风险评估分级、人员及设备配置、患者信息交接的连续性等关键问题需继续探究。  相似文献   

4.
黄旭叶 《全科护理》2012,10(23):2182-2182
护理风险是指存在于护理工作各个环节中的不安全因素,可能导致病人死亡或伤残[1]。危重病病人常因诊断和治疗需要在院内进行转运,转运时间虽然短暂,但因病人病情复杂、不稳定以及监测治疗设备限制等原因,在转运过程中护理风险始终存在,危险事件发生率极高[2],而成功的转运对降低危重病人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有非常积极的意义[3]。为了加强重症监护室  相似文献   

5.
刘美娟  胡婷  梁敏丽 《全科护理》2016,(34):3629-3630
[目的]探讨标准化沟通模式在儿科急诊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7月—2015年6月急诊院内转运的98例儿科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行常规交接方式,观察组采用标准化沟通模式。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时间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标准化沟通模式能有效缩短儿科急诊院内转运患儿的转运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级转运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对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转运前进行转运风险评估,划分风险等级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根据转运风险等级确定转运人员及转运物品。结果实施分级转运后,转运总体不良事件下降,其中,患者相关性不良事件与转运人员相关性不良事件均下降(P0.01)。结论分级转运模式能够有效降低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了危重患者的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 JCI 标准下儿科急诊危重患儿行检查时院内安全转运。[方法]将2011年1月—2011年12月的309例需要院内转运检查的危重患儿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转运方法,2012年1月—2012年12月的390例需要院内转运检查的危重患儿设为观察组,按 JCI 标准进行转运。比较两组患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JCI 标准下的院内转运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确保儿科急诊危重患儿院内转运检查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徐湘蓉  张玉  邓定芝  谢伦艳  李枝国 《全科护理》2015,(10):946-947,951
[目的]探讨JCI标准下儿科急诊危重患儿行检查时院内安全转运。[方法]将2011年1月—2011年12月的309例需要院内转运检查的危重患儿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转运方法,2012年1月—2012年12月的390例需要院内转运检查的危重患儿设为观察组,按JCI标准进行转运。比较两组患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JCI标准下的院内转运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确保儿科急诊危重患儿院内转运检查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邹翼霜  黄丽华   《护理与康复》2018,17(1):27-30
正在医院内,患者因为检查、治疗或入住专业病房等原因,需要进行转运,这一过程被定义为院内转运(intrahospital transport,IHT)[1]。成人、儿童重症监护室患者及急诊室危重患者IHT过程存在风险[2-9],研究发现转运物品为IHT风险之一[2,7-8]。文献报道,物品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使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回顾性分析了NICU患者院内转运状况,并制定措施改进,降低转运风险,提高转运效率,减少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将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使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改进转运流程前共5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使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之后共62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转运过程中生命体征改变、坠床、意外拔管、窒息、物品丢失以及投诉等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改进转运流程保证了患者的安全,提高了家属满意度,同时,提高了"安全转运"的意识,并促进团队合作及持续质量改进。  相似文献   

11.
住院患者院内跌倒是医院常见的不良事件。住院患者跌倒不仅导致患者受伤、病死率增加、生活质量下降和医疗费用增加,同时也给医疗带来重大负担,包括增加了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跌倒常发生于老年患者,据报道,社区中有1/3的65岁以上的老年人和1/2的80岁以上的老年人1年会经历1次跌倒[1]。每年有280万老年人因跌倒损伤在急诊科就诊,占急诊科就诊人数的10%~15%[2-3]。跌倒是非致命性损伤的主要原因,2015年报道其发生率占创伤的63.8%[4],也是老年人受伤死亡的主要原因[5]。据调查,2015年跌倒的医疗费用总额超过500亿美元[6-7]。院内跌倒是指患者在院内就诊期间发生的跌倒事件。住院患者中特别老年患者,跌倒是常见事件,可能会引起患者对跌倒的恐惧,失去独立性、受伤,有时甚至因受伤而死亡。本文对住院患者院内跌倒的流行病学、风险因素及管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随着医联体建设的不断完善,双向转诊、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模式广泛开展,危重症患者的院际转运频次明显增加 [1]。院际转运是危重症患者管理的重要内容,约50%的危重症患者会经历院际转运 [2]。危重症患者院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约为12.5%~62% [3]。经历院际转运危重症患者的死亡比例比普通...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在急诊外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偶遇抽样法,以2016年4月—2017年8月临汾市人民医院急诊外科就诊的200例危重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护理组和多学科团队护理组,统计分析两组病人院内转运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平均转运时间、满意度及转运成功率。[结果]多学科团队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急诊外科危重病人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4%和9%,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学科团队护理组平均转运时间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多学科团队护理组病人/家属、护士及医师的满意度均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且多学科团队护理组转运成功率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的应用,可有效降低急诊外科危重病人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转运时间,提高医患满意度及转运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正消毒供应中心是指医院内承担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部门~([1])。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安全,与医疗护理质量、医院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护理不良事件是指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消毒供应中心不良事件包括手术器械分类、清洗、包装、灭菌以及发放中出现的错误[2]。本案例是一起因工作人员不严格落实查对制度而导致的护理不良事件,现对该事件进行回顾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院内转运是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必不可少而又非常重要的环节[1],通常由护士运送不能起床、行走不便或危重患者完成就诊、辅助检查、治疗、手术及住院治疗的过程。成功转运患者的关键是充分的转运前准备和护士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做好转运可消除或避免不安全因素,为抢救患者争取时间,提高医疗质量,减轻患者痛苦,为下一步治疗奠定基础。转运途中由于条件限制可能发生各类风险事件,虽然院内转运时间不长,一般10~20 min,但风险大,甚至大于ICU的患  相似文献   

16.
<正>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与护理相关的损伤,在护理操作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护理纠纷或事故的事件[1]。本研究针对我院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体系完善实施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root cause analysis,RCA)[2],回溯性分析事件的根本原因,定期分析分享护理不良事件典型案例,学习"错误",提高对错误的识别能力和"免疫"能力,并执行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方法:对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应用转运制度及流程对197例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发生各类不良事件82起,其中35起(42.68%)是患者本身相关的不良事件,47起(57.32%)是由于仪器设备引起的相关不良事件,经过一系列护理措施的改进,降低了患者转运途中风险的发生,确保了转运患者的安全。结论:加强护理工作者的护理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专业知识,认真执行各项制度,是确保医疗安全、提升医疗质量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8.
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虽可有效完善患者诊断和治疗,但也存在一定风险,如在转运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当前,标准化分级转运被认为是院内转运有效策略,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降低转运时间,提高医患满意度。本文综述了危重症患者院内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而分析了标准化分级转运策略的制定与实施,还对标准化分级转运在各科室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提出应在标准化分级转运基础上针对不同科室应进一步细化并制备相应的转运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改良版折叠式医用推车转运防护装置在院内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0例从急诊科转运至ICU的危重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使用普通转运床转运,观察组使用改良版折叠式医用推车防护装置转运,比较2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率、家属满意度及转运时间。结果 观察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0%比38%、(6.25±1.27)min比(7.55±1.31)min,均P<0.001],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率、家属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6%比84%、(96.23±0.58)分比(90.11±0.25)分,P<0.05或P<0.001]。结论 改良版折叠式医用推车转运防护装置可降低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风险,规范转运仪器管理,尤其可降低抢救物资携带不齐和仪器掉落的发生风险,缩短转运时间,保持患者转运中生命体征稳定,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有利于高效和高质量的转运。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1月~12月本院50例急诊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其实施常规院内转运;选取2015年1月~2016年8月本院50例急诊危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以往院内转运过程中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再针对性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对比两组患者在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死亡率、医疗纠纷发生率以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50%,相对于对照组的33.33%有显著下降(P0.01);观察组院内转运过程中死亡率、医疗纠纷发生率分别为4.00%、0.00%,与对照组的16.00%、10.00%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评分及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对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风险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对策,可有效减少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以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