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方法:回归性分析2012年5月到2015年4月本院报对80例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以及表现。结果: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所累及的系统为全身性损害的患者有40例,占50.0%,主要表现为发热、过敏性反应、寒颤、潮红以及水肿等;累及皮肤以及附件系统的患者有15例,占18.75%,主要表现为瘙痒和皮疹等;累及消化系统的患者有10例,占12.5%;累及循环系统的有5例,占6.25%;累及神经系统的有4例,5.0%;累及呼吸系统的有3例,占3.75%;累及泌尿系统的有2例,占2.5%,其他系统的有1例,占1.25%。调查中80名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中疏血通注射液和血栓通注射液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要高。不良反应的主要症状为皮疹、皮肤瘙痒、过敏、寒战、发热、恶心、呕吐、头痛以及头晕等症状。结论: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掌握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规范临床用药,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172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与原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医院患者因使用中药注射剂所致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并分析其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集的172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2例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患者96例,占55.81%。痰热清注射液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占首位,其次为脉络宁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系统损害(占34.04%)。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主要由药物自身因素、患者因素以及临床使用不当等原因造成。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危害大,应引起高度重视。应加强基础研究,规范临床合理使用,同时完善安全性再评价,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的监管力度,才能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中药注射剂致儿童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在儿童人群中的ADR发生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932例中药注射剂致儿童不良反应病例,从性别、年龄、用药情况、严重程度、发生时间及ADR的主要表现、转归等多角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致儿童ADR占中药注射剂ADR总体的23.7%;中药注射剂引起的儿童ADR以对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为主,占42.38%,其次是全身性损害,占31.99%,对消化系统的损害占8.88%;清热类的中药注射剂引起儿童ADR例次数最多,占88.84%,其中又以双黄连注射液引起的ADR病例数最多,占29.51%。结论:对儿童患者要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中药注射剂致ADR的原因及预防策略进行评价,以指导临床医生的用药安全.方法:将患者的年龄,引起ADR的药物及临床表现等导入Microsoft Excel进行分析.结果:引起ADR发生的年龄以31~50岁居多,占50.43%;用药后30min之内生ADR 61例,占53.43%.引起中药注射剂ADR的常见药物以双黄连注射液居多,共39例,占33.91%.死亡1例,占0.87%.结论:积极防治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提高临床医生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我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减少ADR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阳江市中医医院上报的61例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发生的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统计的61例ADR个案中,涉及9个中药注射剂品种,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品种为红花注射液(32.79%);男女构成比分别为45.90%和54.10%;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比例最高,占60.66%,平均年龄为(61.72±21.84)岁;用药后30 min内发生ADR占47.06%;ADR累及器官/系统以全身性损害为主(占44.09%),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严重的ADR报告共有3例,占4.92%。结论:应加强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尽可能的减少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我院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所致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集的149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9例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的患者90例,占60.4%。注射用血栓通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占首位,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2.95%。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药物本身及临床使用不当等因素相,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监管力度,提高药品质量,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上报的106例中药注射剂致ADR报告,分别按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ADR发生时间、涉及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结果:106例中药注射剂致ADR报告中,男女构成比分别为48.11%和51.89%;年龄60岁患者发生ADR最多,占57.55%;用药后30min内发生ADR最多,占58.7%;涉及4个类别19种中药注射剂,以活血类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居多(占66.98%),又以红花注射液所致ADR例数最多,有27例;ADR累及器官/系统以全身性损害为主(占43.67%),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106例ADR患者经及时停药、对症处理全部好转或痊愈,未出现药物后遗症或死亡病例。结论:重视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注重患者个体差异,根据中医辨证规范使用中药注射剂,加强用药监护,是减少ADR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药品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运用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统计分析。结果:经分析,既往药物过敏史患者29例。中药注射剂中红花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11.76%;注射用血栓通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为0.16%。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主要发生于呼吸、神经与循环系统,注射用血塞通不良反应主要为药物热,刺五加注射液不良反应主要为静脉炎,疏血通注射液不良反应主要发生于血液系统。结论:适应症状基本相同的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应选用安全性较高的制剂。不同种类的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各不相同,临床中应根据药品不良反应主要症状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当地医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中药注射剂(TCM)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当地医院上报的7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在78例报告中涉及16种中药注射剂,热毒宁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大(21.79%);50岁以上老年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47.43%);不良反应的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42.22%)。结论:临床应高度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加强中药注射剂用药监护,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梧州市中医医院70例中药注射剂配伍不良反应的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梧州市中医医院上报的70例中药注射剂配伍引起的不良反应报告,总结不良反应的特征,研究应对策略。结果中药注射剂与溶媒、化学药品、中药注射剂之间以及生物药品配伍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70例发生中药注射剂配伍不良反应的类型主要有皮肤系统28例(40.00%)、消化系统18例(25.71%)、中枢神经系统12例(17.14%)、心血管系统4例(5.71%)、其他8例(11.43%);配伍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药品种类主要有复方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等。结论中药注射剂配伍使用可能发生难以预测的不良反应,建议规范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以确保临床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所致不良反应及预防。方法:在某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诊治的因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所致不良反应患者中抽取85例作研究对象,对其不良反应累及部位、涉及药物等相关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预防措施。结果:(1)本组85例患者因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所致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的器官系统按照所占比率依次是皮肤及其附件、肝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及其他,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P0.05);(2)本组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所致不良反应所涉及药品主要如下:生脉注射液所占比率是16.47%,双黄连注射液所占比率是14.12%,清开灵注射液、参附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所占比率均是11.76%,参麦注射液所占比率是10.59%,复方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所占比率均是8.24%,醒脑静注射液所占比率是7.06%。结论:中药注射剂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容易使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应严格掌握中药注射剂适应症、重视药物说明书、患者个体差异,从而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我院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的研究分析方法,对我院2008~2011年72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在7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60岁以上年龄组发生不良反应居首位,共38例,占52.78%;引发ADR的中药注射剂中,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最多,占90.67%;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26.85%。结论: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严格执行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制度,建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数据库,并及时将不良反应信息反溃于临床,促进临床用药的合理、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医院神经内科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为提升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医院2016~2018年神经内科200例住院患者为调查对象,内容包括中成药注射剂的使用频次、不良反应、用药合理性等。结果:中药注射剂使用率为75%。中药注射剂给药天数为8~14d,占比最高,为70%。丹红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使用频次最高。药物配伍不合理、疗程不合理、溶媒不合理、适应证不合理、使用方法和剂量不合理分别为22.67%、50%、14.67%、7.33%和5.33%。结论:应加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使用的管理,严格执行有关中药注射剂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用药,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医院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为促进其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抽取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中药注射剂处方380张,对照中药注射剂说明书,分析处方中不合理用药情况,统计不合理用药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涉及药品。结果:中药注射剂不合理使用处方有62张,占19.21%;不合理用药中,占前三位的为超适应证使用、超剂量或浓度使用、溶剂选择不当。中药注射剂不合理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为17.74%,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消化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及全身性损害,涉及的药品包括参麦注射液、复方党参注射液、艾迪注射液、舒血宁针、丹红针、血栓通针、银杏达膜针、参芪扶正注射液。结论:基层医院中药注射剂不合理使用状况较为普遍,应加大中药注射剂使用的管理力度,提高临床医师的综合水平,严格掌握药物的用法用量和使用范围,提高临床中药注射剂用药的安全性,保证治疗安全和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中药活血化瘀注射剂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对策。方法:搜集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使用中药活血化瘀注射液出现不良反应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类型,探究提高中药活血化瘀注射剂用药安全性的方法。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从高到低为血栓通、复方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发生类型以皮肤的发生率为主,其次是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结论:中药活血化瘀注射剂临床应加强规范化使用管理的监管,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本院中药注射剂在治疗心脑血管方面疾病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度本院上报的39例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中用量最大的4种中药注射剂共2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临床工作实践,总结归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4种中药注射液分别是血栓通、金纳多、灯盏花素以及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为药物本身因素、制剂生产及质量控制、临床使用、个体差异等方面.结论:应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降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障公众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8年12月于安顺市人民医院使用中药注射剂进行治疗的患者,对他们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对使用中药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实施一系列的预防对策,如:对症用药、合并用药、溶媒选择以及静脉注射时滴速的控制等,观察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改善情况。结果:实施预防干预措施之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占中药不良反应的78.7%(37/47),实施预防干预措施之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占中药不良反应的62.5%(15/24),实施预防干预措施前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占中药不良反应的对比差异显著(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之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药物自身因素与临床使用因素等,这些因素都能够引起患者不良反应的出现,医院要想降低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就必须从中药注射剂的源头与使用两个方面来进行控制,这样才能够有效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年~2012年收到的中药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2例不良反应中,男性的发生率略高于女性,引起不良反应涉及不同年龄段人群,尤以老人患者居多。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共涉及4种剂型,15个品种,其中以中药注射剂所占比例最大,占96.4%。不良反应表现以皮肤损伤最为常见,其次是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结论: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比率较高,建议临床医师在使用中药注射剂前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用药时对高敏体质患者和老年患者重点监护,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中药注射剂致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中药注射剂在老年人群中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3096例中药注射剂致老年人不良反应病例,从性别、年龄、用药情况、严重程度、发生时间及ADR的主要表现、转归等多角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药注射剂致老年人ADR占中药注射剂ADR总体的31.4%;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老年人ADR以全身性损害为主,占35%,其次是对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占25%,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占13.3%;活血类的中药注射剂引起老年人ADR例次最多,占46.8%,其次是清热类注射剂占23.3%和补益类注射剂占14.9%;刺五加注射液引起的ADR病例数最多,占10.3%.因此,对老年患者要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我院2009~2013年期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病例报告,对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疾病、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临床表现、涉及的注射剂品种、合并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导致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共涉及18种,年龄、性别、有无药物过敏史都是中药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刺五加注射液、莪术油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红花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致不良反应位列前5位。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皮肤过敏反应(46.38%),严重的不良反应有过敏性休克(3.7%)等。结论重视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质量,坚持合理用药,以期最大限度地避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