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了解致吉林省2012年多起风疹爆发及散发的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V)的基因型和特征。方法对采集的患者咽拭子标本进行病毒分离,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序列分析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确定基因型。结果30株RV核酸鉴定呈现阳性,基因型鉴定均为1E基因型,与世界卫生组织RV1E基因型参考株、中国RV编号为RVIDezhou(德州1)CHN(China,中国)021E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7.9%~98.6%,氨基酸同源性100%。结论吉林省2012年多起风疹爆发及散发均由1E基因型的Rv引起,为吉林省R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2012—2015年湖北省麻疹病毒流行株的基因型别和特征进行分析,了解湖北省麻疹病毒流行株基因特点,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2015年湖北省麻疹病例咽拭子标本126份,提取病毒核酸,对其中86份核酸阳性标本通过RT-PCR扩增麻疹病毒N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对病毒基因型别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基因测序定型发现2012—2015年湖北省麻疹病毒基因型主要为 H1a亚型,仅发现一例 D8亚型,2例麻疹病毒疫苗株 A 基因。结论2012—2015年湖北省麻疹病毒主要为H1a基因亚型,首次发现一例麻疹D8基因亚型,存在少数疫苗相关病例。建议进一步加强麻疹病毒基因型别监测,实时了解全省麻疹病毒基因型别变化特征,为中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江苏省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病毒(Mu V)的基因特征。方法针对2013年分离到的139株Mu V小疏水蛋白(small hydrophobic protein,SH)基因316个核苷酸片段进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并对该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将139株Mu V与世界卫生组织(WHO)Mu V基因型参考株一起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江苏省136株Mu V分离株属于F基因型,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3.4%~100%和84.3%~100%。3株Mu V分离株属于G基因型,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5.6%~100%和93%~100%。Mu V分离株在SH基因编码的氨基酸保守位点也发生了变化。结论江苏省2013年主要流行的Mu V基因型为F基因型,同时也出现G基因型的流行,Mu V毒株与疫苗株S79遗传距离差异较大。F基因型参考株与江苏省2013年的F基因型Mu V毒株间序列差异较大,说明江苏省流行的Mu V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另外,还发现所有F基因型和G基因型Mu V在SH基因上分别存在5个特异性突变,而其他基因型Mu V在这些位点上均未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麻疹消除目标年西双版纳州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麻疹防控策略,为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提供依据。方法X~-2012年麻疹疫情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2年该州共报告麻疹病例130例,其中该地病例124例,境外输入病例6例(缅甸5例、老挝1例)。报告发病率为10.88/10万,发病率较前3年有明显的上升;麻疹病例的年龄分布呈“双向移位”现象,≤1岁儿童和〉120岁成人病例数占总病例数67.74%;10和11月为发病高峰,占64.52%;发病数最多地区为勐腊县,占58.87%;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占50.81%;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占88.60%。结论西双版纳州麻疹发病率上升明显,存在免疫空白人群和境外输入病例,应进一步加强麻疹疫苗的初始免疫和强化免疫工作,提高接种率,消除免疫空白人群和做好境外输入病例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吉林省麻疹病毒流行株的基因型别,探讨控制麻疹发生的措施。方法在2005年1—12月采集吉林省麻疹暴发和散发病人的咽喉拭子和尿液标本共72份,用CDW150细胞分离到麻疹病毒9株。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麻疹病毒中扩增出核蛋白(N)基因羧基端450个核苷酸片段,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和基因分型。结果9株麻疹病毒均属H。基因型,其中Hla7株,Hlb2株,H1a和H1b在450个核苷酸片段中的差异为2.0%~3.5%。结论H1基因型是吉林省麻疹病毒的优势流行株,是导致2005年吉林省麻疹局部暴发和散发的主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肥东县麻疹流行特征,探讨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策略和措施,现将肥东县2007~2012年麻疹发病资料分析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麻疹发病资料来源于国家"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肥东县统计局。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应用Excel 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结果2.1发病情况2007~2012年共报告麻疹病例270例,无死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和掌握1990~2012年寿光市麻疹流行特征,为制定相关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1990~2012年寿光市麻疹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90-2012年共报告麻疹344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1.44/10万,各年发病率为0.00/10万~4.08/10万;男性发病率为1.50/io万,女性发病率为1.29/10万(P〉0.05)。344例中,2~5月占74.71%;〈1岁占6.98%,1~9岁占35.47%,10~19岁占9.01%,20~44岁占43.90%,≥45岁占4.65%;圣城街道占35.47%。结论寿光市麻疹疫情存在周期性波动。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分析江西省麻疹病毒分离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掌握该省目前麻疹病毒流行株的基因特性。方法 采用Vero/SLAM细胞对2008-2012年疑似麻疹患者咽拭子标本进行麻疹病毒分离,分离到的毒株通过RT-PCR方法扩增麻疹病毒核蛋白(Nucleoprotein,N)基因,并对扩增出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与GenBank中麻疹病毒各基因型参考株比较并分析毒株变异情况。结果 2008-2012年江西省麻疹病毒分离株均为麻疹H1基因型,属于我国麻疹病毒的优势株。13株分离株之间N基因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8.1%~100%;与H1基因代表型China93-7的N基因氨基酸同源性为97.5%~98.7%;与中国疫苗株沪191株的N基因氨基酸同源性为95.0%~96.2%。结论 2008-2012年江西省麻疹病毒流行株为H1基因型,说明江西省近年来麻疹的流行株仍然是H1基因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吉林省2013年麻疹病毒流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50份麻疹病毒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阳性产物进行麻疹病毒核苷酸序列测定,采用分子进化遗传分析4.0软件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麻疹病毒传播的地理分布特点。结果 50株H1a基因亚型麻疹病毒在基因树上形成3个相对独立的传播链(Clade 1、Clade 2、Clade 3)。传播链Clade 1、2、3分别分布在10个、5个、9个县(区、市,下同);东部高发区域以Clade2传播链为主,中部高发区域以3种传播链混合存在,西部高发区域有可能存在传播链Clade3。结论3条传播链均分别或共同分布在多个县,一个县可有一个或多个传播链导致麻疹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江苏省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和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6年江苏省麻疫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6年江苏省累计报告麻疹病例6 666例,年均发病率为1.19/10万,2015年发病率最高(5.69/10万),2012年最低(0.06/10万)。全省13个设区市均有病例报告;3-6月为麻疹发病高峰(占76.66%);<8月龄儿童和≥15岁成人为主要发病人群,分别占21.68%、58.62%,以散居儿童占比最高(37.80%),其次是农民(占21.47%)和家务及待业人员(占10.91%)。主要以无免疫史病例(占46.95%)、免疫史不详(占45.00%)为主,流动人口病例占61.78%,其中≥15岁成人组病例占比(47.30%)低于本地户籍病例(76.92%),<8月龄、8~23月龄病例占比(28.87%、17.68%)均高于本地户籍(10.05%、7.46%)。结论提高适龄儿童麻疹疫苗的接种率和及时率,适时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开展补充免疫,阻断麻疹病毒传播,是消除麻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宁波地区2004年-2009年流行的麻疹病毒分离株血溶素蛋白(Fusion protein,F)基因的序列特征。方法:采用RT-PCR扩增宁波地区2004年-2009年分离到的21株麻疹病毒株的F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与疫苗株沪191、changchun-47、Edmonston株及国内核苷酸同源性最高的毒株Zhejiang05-04、IMB-1比较并分析毒株变异情况。结果:2004年-2009年宁波地区流行的21株麻疹病毒株中,核苷酸同源性为95.2%~100.0%,氨基酸同源性为98.0%~99.8%;与中国疫苗株沪191相比,其核苷酸同源性为95.2%~96.1%,氨基酸同源性为96.4%~97.3%。F基因3个糖基化位点(第32、64、70位AA),对病毒融合功能起重要作用的第112位、第121位、第195位、第549位氨基酸均未发生改变。结论:2004年-2009年宁波地区流行的麻疹病毒株F基因关键位点未发生变异,本研究对了解本地区麻疹病毒遗传变异规律及疫苗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了解济南市麻疹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麻疹及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国家麻疹专病报告系统收集麻疹病例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自2005年麻疹发病逐年上升,2008年发病显著升高,发病1 041例,发病率为16.72/10万,2009年降至5.1/10万,至2012年为0.05/10万。麻疹发病年龄呈双相移位现象,病例以小于8月龄婴儿和15岁以上成人为主,小于8月龄病例分别占27.86%,33.98%,19.78%,31.73%,66.67%;15岁以上成人病例分别占38.14%,49.51%,51.65%,41.35%,33.33%。结论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麻疹在济南市流行,需要扎实开展儿童免疫规划基础工作,还需提高易感人群麻疹免疫覆盖率,加强麻疹监测,并适时在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开展高质量的麻疹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14.
珠海市近1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进一步了解珠海市麻疹流行情况,为加速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对珠海市1988~2002年麻疹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麻疹总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发病以外来暂住人口为主;病例主要发生在流动人口聚集的城乡结合地带;大年龄组病例所占比重上升;发病高峰集中在3~10月份;无明显的流行周期。麻疹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的原因是外来暂住人口的增加、免疫空白人群的积聚。因此,提高免疫接种率,消除免疫空白人群,开展特定人群的免疫,加强麻疹的监测是控制麻疹发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1980~2002年深圳市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解深圳市麻疹流行规律,探讨控制策略,对深圳市1980~2002年麻疹病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市麻疹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周期性、趋势性和特殊性。发病高峰季节为3~7月份;发病对象在高发期和下降期以儿童为主,暂住和流动人口是主要发病对象,这与深圳市流动人口的聚集性大、居住条件和卫生环境差以及流动人口免疫接种率低等因素有关,有一定地方特殊性。因此,在控制和消除麻疹策略中,应实施全人口免疫策略,包括成人和流动人口免疫,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09-2012年洛阳市麻疹报告病例发病特点,探索控制麻疹疫情策略。为控制麻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疾病监测信息管理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专报系统报告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2年洛阳市共报告麻疹病例91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56/10万。其中6岁以下婴幼儿麻疹发病最多,占70.33%。学龄前散居儿童是洛阳市麻疹发病的高危人群。发病高峰为每年的2~5月。在<1岁病例中,有8.52%的病例明确接触过发热出疹性病人,有31.66%的病例在发病前7 d~21 d曾去过医院。冬、春季为高发期。结论 2009-2012年洛阳市麻疹发病率略高于河南省年平均发病率水平。  相似文献   

17.
肖爱莲 《实用预防医学》2013,(11):1336-1337
目的 了解祁阳县麻疹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有效控制麻疹疫情,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祁阳县2008-2012年共报告麻疹病例163例,年均发病率为3.30/10万,病例分布全县20个乡镇,县城病例数最多,占总病例的33.74%;主要集中在3-7月,占75.46%;男性:女性1.46:1;发病以散居儿童为主,占64.42%,其中<8月龄的占17.18%;临床上以发热、眼结膜炎、卡他症状、口腔粘膜斑、皮疹等为主要症状;85.28%的病例白细胞总数减少,83.44%的病例淋巴细胞相对偏高. 结论 提高麻疹类疫苗接种率,减少易感人群,提高诊治水平,控制院内感染是控制和消除麻疹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桂林市麻疹流行特征,以便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方法 对2008年发生的麻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采用EIJSA方法检测麻疹IgM抗体确诊.结果 桂林市发病98例,发病率13.17/10万,流动人口发病占45.92%,免疫史不详或未及时接种占发病数的97.96%.结论 在加强基础免疫和麻疹复种工作的同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疫情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19.
何凡  尹红 《实用预防医学》2004,11(5):969-970
目的 分析近6年来麻疹流行特征,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以便制订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运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1998~2003年宁远县累计报告428例麻疹,年平均发病率/10万,疫情呈上升趋势,发病季节推迟,主要集中在第2季度,病例集中在0~4岁组儿童。结论 根据对宁远县麻疹流行特征分析,应采取加强防疫人员技术培训,加强冷链管理提高疫苗的有效接种率和免疫接种质量,加强麻疹监测及流动人口管理,防止疫情的扩散和流行,同时在基础免疫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免疫等综合措施,把麻疹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中国2011~2012年麻疹野病毒株代表株血溶素(Fusion,F)基因的分子特征。方法从2011~2012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送检的麻疹野病毒中,选取7株代表株,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病毒的F基因全长,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同时与我国的疫苗株进行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及序列比对。结果我国2011-2012年7株麻疹野病毒代表株中,核苷酸同源性为97.9%~99.9%,氨基酸同源性为98.7%~100.0%;与中国疫苗株(Shanghai191和Changchun47)相比,核苷酸同源性为95.0%~95.6%,氨基酸同源性为96.3%~97.2%。F基因的三个糖基化位点(第32、64、70位氨基酸),对病毒融合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的第112位精氨酸(Arg)、第195位亮氨酸(Leu)未发生改变。但与疫苗株相比,有17个氨基酸位点发生较大改变。结论我国2011~2012年流行的麻疹野病毒F基因无明显变异,F基因上已知的重要功能位点保守。推测近年来中国流行的麻疹野病毒F蛋白结构和功能未发生明显改变,抗原性稳定。然而鉴于F蛋白是麻疹病毒的重要功能蛋白,对F蛋白的变异规律进行常规监测,对于了解麻疹病毒的变异规律和评价疫苗的保护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