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ECG)相关冠脉病变的判断及合并右室AMI的判断。方法选择急性期内进行了冠脉造影(CAG)的下壁AMI者58例,比较ECG与CAG结果。结果58例中单支病变37例,其中右冠脉(RCA)病变29例,左旋支(LCX)病变8例。多支病变21例中伴V4~V6导联ST段压低者13例,单支病变7例(P〈0.05);伴I、aVL导联ST抬高LCX病变3例,RCA病变无(P〈0.05)。以V2、Ⅲ、aVF导联ST位移代数和来判断:STaVF+V2〉0RCA病变25例,LCX病变3例(P〈0.05)。合并右心室梗死5例中,以STⅢ/STⅡ〉1判断,4例并右室(P〈0.05),以STV2↓/STaVF↑≤50%判断则有3例(P〉0.05)。结论下壁AMI相关血管以RCA病变为主,少部分为LCX病变。伴左胸前V4~V6导联ST压低多支病变多见;STaVF+V2〉0多见于RCA病变;伴I、aVL导联ST抬高则多见于LCX病变。以STⅢ/ST〉1判定下壁AMI并右室AMI,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心肌缺血不仅见于左室,而且也见于右室。右室梗塞有其自己的ECG表现,虽然右心前V_1~V_3导联ST段抬高,但主要是V_3R与V_4R导联ST段抬高。作者分析了急性心肌梗塞后出院前应力试验常规12导联ECG加V_3R与V_4R导联的结果。方法:对无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07例(前壁35例、下壁或后壁68例、前下壁3例、部位不明者1例)于平均9天左右后行多巴酚丁胺ECG试验及于试验后第一个月内行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大多数患者心电图(ECG)都有典型的图型改变,但确有不少患者AMI发病后ECG不出现典型的图型改变。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3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4例,年龄47—64岁,平均56.2岁。ECG记录用常规十二导联。 2 ECG表现 2.1 T波高而尖 当T波振幅在心前导联≥12mm或Ⅱ、Ⅲ、avF≥5mm且T/R比值≥1时均有诊断价值,就应考虑到前壁或下壁AMI。这种T波改变亦称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等电位性Q波的心电图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心电图(ECG)演变规律进行分析,探讨等电位性Q波的ECG特征.认为,AMI时,进行性R波振幅降低,下壁或左胸导联出现幼稚型R波;2个连续的胸前导联R波丢失>50%,可作为等电位性Q波的诊断标准.同时提示,于AMI早期及时识别等电位性Q波,对于AMI的诊断是有实用价值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致一过性三度房室阻滞.方法 对207例AMI患者在入院48h内记录常规12导联或18导联心电图.结果 207例AMI中早期出现房室阻滞的有23例,其中三度房室阻滞有11例,出现阻滞的心肌梗死部位多数为下壁、正后壁、右室.结论 急性下壁、正后壁、右室心肌梗死比其他部位心肌梗死更容易引起一过...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同步方法记录HC及Wilson导联心电图(HC—ECG,W—ECG)并与超声心动图(2D—Echo)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右室梗塞、右室缺血图型改变的诊断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61例住院患者:右室梗塞38例(均经冠脉造影证实冠脉管腔内径狭窄≥90%),其中伴下壁梗塞8例,正后壁梗塞6例,左室侧壁梗塞9例,前间壁  相似文献   

7.
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时期少数病人的下壁导联ST段无明确抬高,无法及时确诊。本文分析64例下壁AMI早期心电图,探讨对应导联变化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早期有92%(59例)的下壁导联有明确ST段抬高,98.5%(63例)的aVL导联ST段下移,且下移不受同时合并右室或正后壁MI的影响。如将此种下降也作为下壁AMI诊断标准,早期确诊率可达98.5%。  相似文献   

8.
对6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者12导联常规心电图(ECG)和24h动态心电图(DCG)作回顾性分析,探讨Q-Tc延长与室性心律失常(VA)关系的临床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986~1998年间所有行ECG和DCG检查的AMI病人。剔除有电解质紊乱,正在使用影响Q-Tc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分析His束旁室性早搏(PVCs)的心电图(ECG)特点和射频消融方法。方法选择2005年至2011年5月间的7例His束旁的PVCs,并与136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的PVCs的12导联ECG进行对比分析并总结射频消融治疗的经验。结果与起源于RVOT的PVCs ECG对比,起源于His束旁PVCs的12导联ECG中aVL导联多表现为振幅较低,多以R波为主。V1导联多为QS型(85.7%),胸前导联移行区多发生于V2~V3导联(71.4%)。7例均在His束电极附近标测到最早心室激动。5例一次消融成功;1例1周后再次消融成功;1例因消融电极几乎与His电极重叠而放弃手术。结论 His束旁PVCs在体表ECG上完全可以进行鉴别,射频消融术可以根治此类PVCs。  相似文献   

10.
尸检的右室梗塞(RVI)发生率远较临床确诊率高。可能因常规导联心电图(Wilson ECG)右胸导联图形低矮、变化不规律等缘故而使RVI诊断存在一定困难。临床医师希望能有简单易行的方法,改瞢RVI的临床检出率。本文采用头胸导联心电图(H-C ECG)  相似文献   

11.
右室梗塞(RVI)与左室梗塞处理原则各异,其心电图诊断主要靠附加导联S-T改变,常规导联ECG常易误漏诊,为提高其诊断符合率,将近年有关 RVI的 ECG诊断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大量研究证实右胸导联对右室梗塞有诊断价值。本研究用前瞻性方法,分析1984~1986年冠心病监护病房连续死亡的43例病例之ECG,并与病理资料对比,评价右胸导联对右室梗塞的诊断准确性。方法:本组病例符合以下标准:①无既往心肌梗塞临床及ECG证据;②ECG于发病后12小时内记录;③无束支传导阻滞.共43例,其中男28例,女15例,平均年龄67岁(44—84岁).经尸检证实36例为心肌梗塞,7例为非心脏疾病。 ECG按 Minnesota氏标准测量.规定右胸导联ST段抬高≥1mm为异常.心肌梗塞按 ECG分  相似文献   

13.
对37例急性下壁、下后壁心肌梗死(AMI)与29例合并急性右室梗死(ARVI)的患者常规导联心电图的ST_(V_2)压低与ST_(aVF)抬高比值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发现AMI的发展期ST_(V_2)下移/ST_(aVF)抬高≤50%对合并ARVI具有诊断价值,弥补了单纯右胸导联在诊断ARVI上的局限性。 目前心电图对ARVI的诊断主要依据右胸导联,但一定的局限性。为提高ARVI的诊断率,我们对65例AMI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2导联心电图(ECG)胸导联R波递增不良(PRWP)对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01~2015-05该院收治的胸痛伴PRWP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48例,根据PRWP是否有动态变化分为有变化组23例(A组)和无变化组25例(B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12导联ECG、心脏肌钙蛋白I(c TNI)水平、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等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前壁AMI的阳性预测值。结果 A组对前壁AMI的阳性预测值为34.78%,B组的阳性预测值为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变化的PRWP对诊断前壁AMI仍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下壁AMI)常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就我院收治的46例下壁AMI患者分析如下。一、资料与方法46例下壁AMI,除外影响S—T段的因素(如应用洋地黄、预激、束枝传导阻滞等)。男34例,女12例。从首发症状始,均于48小时内记录心电图(ECG),平均10.8小时。ECG病理性Q波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经导管房间隔缺损(ASD)堵闭术治疗ASD患者手术前、后的ECG变化。方法 对比研究了24例经导管ASD堵闭术患者堵闭术前及术后24小时12导联ECG变化,并进行随诊。ECG指标包括心率(HR)、P—R间期、QRS时限、Ⅱ导联P波振幅(Pt)、Rv1 Sv5等,并观察QRSv1形态及有无心律失常。结果Asr)堵闭术后P—R间期缩短明显,HR、QRS时限、P。及Rv。 Sv。等指标术后24小时无明显变化,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结论 经导管ASD堵闭术安全有效,术后P—R间期缩短提示患者右心容量负荷减轻。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 (房颤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 ,心室率快而不规整 ,易致血流动力学障碍 ,使原有病情加重。本文对 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心电图 (ECG)及临床相关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近 6年我院收治首次出现 Q波型 AMI患者1 0 8例 ,均符合下列条件 :1自症状发作 1 2 h内记录 ECG首次出现 Q波。 2临床症状、ECG、心肌酶学改变符合 WHO关于 AMI的诊断标准。 3患者入院后心电监护 1周。1 .2   方法前 3天每 8h检查 1次 1 2导联 (必要时 1 8导联 ) ECG,以后每日复查 1次…  相似文献   

18.
AMI的并发症及预后与梗死心肌的范围、左室功能密切相关。通过测量AMI患者体表心电图V_1导联的终末电势(PtfV_1)及ECG记分进行相关分析、以探讨PtfV_1、ECG记分法对AMI监测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右室心梗倍受关注,其诊断率也越来越高。病理研究证明,右侧冠脉闭塞引起的大范围右室心梗通常发生于下壁心肌梗死时,除心电图(ECG)右胸、右室导联(V_3R~V_7R,CR_(3R)~CR_(7R))呈现特异性演变外,主要反映下壁电活动的Ⅱ、Ⅲ、aVF等导联,在右室心梗时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左主干(LM)闭塞的常规心电图(ECG)表现,总结其ECG特点.方法:1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急性LM闭塞(LM组),回顾性分析其急诊ECG表现.并选取同时期30例左前降支(LAD)近段闭塞的AMI患者(LAD组),比较2组造影前的急诊ECG表现,以求总结急性LM闭塞的常规ECG特点.结果:LM组心率快于LAD组,心律失常发生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M组中13例患者存在aVR导联ST段抬高(≥0.05 mV),发生率明显高于LAD组(分别为86.7%和36.7%,P<0.01),同时LM组aVR导联ST段抬高幅度亦明显大于LAD组.而LM组胸前导联V1~3的ST段抬高程度则明显低于LAD组.aVR导联ST段抬高>0.05 mV诊断急性LM闭塞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63.3%.如果同时再满足V1~3导联ST段抬高程度<0.5 mV,其诊断急性LM闭塞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达到86.7%.结论:aVR导联ST段抬高≥0.05 mV,同时伴有V1~3导联ST段抬高不明显、甚至压低是急性LM闭塞区别于LAD闭塞的ECG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分析ECG特点可能有助于造影前预测此类患者和进行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