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陈佳  刘维洲  潘华  储照虎 《临床荟萃》2012,27(14):1197-1200,1204
目的 探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铜陵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2~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7例.入院时均常规行MRI加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andient-echo T2 weighted MRI,GRE)检查.根据是否存在CMB分为有CMB组,无CMB组.记录CMB组的CMB发生例数、CMB病灶部位、数目、记录两组患者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等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的血压、血脂、血糖、既往卒中病史.107例患者均接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治疗后2周复查MRI加GRE.观察两组患者CMB的总数、部位有无变化,有无梗死后出血转化,并探讨CMB的危险因素.结果 CMB在脑部各个区域均有分布,以基底节区最多;高血压(OR=4.004,95%CI=1.483~10.814,P<0.05)、腔隙性脑梗死(OR=10.727,95%CI =3.646~31.563,P<0.05)是CMB发生的危险因素;高血脂、糖尿病、脑白质疏松、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与CMB发生无明显相关(OR=0.887,95%CI =0.631~1.248,P>0.05).无CMB组治疗两周后无新发CMB;有CMB组CMB的总数、部位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均无出血转化的发生.结论 CMB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是急性脑梗死发生CMB的危险因素.急性脑梗死合并CMB患者在2周内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不增加CMB发生率,不增加出血转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及25-羟基维生素D对其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9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结果,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132例)和认知正常组(87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25-羟基维生素D对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结果 219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132例,发生率为60.27%。不同年龄、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血压控制效果、糖尿病、头颈动脉狭窄程度、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患者认知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841,95%CI为1.079~3.137,P=0.025)、高血压病程(OR=1.887,95%CI为1.199~2.968,P=0.006)、入院时收缩压(OR=1.740,95%CI为1.194~2.535,P...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术后发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2020-01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990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术后1年内是否发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非恶化组(n=963)和恶化组(n=27)。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术后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恶化组患者术前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动脉斑块及卒中病史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恶化组(88.9%vs 64.7%, 66.7%vs 46.9%, 48.2%vs 26.5%, 33.3%vs 7.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及卒中病史是诱发术后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前腔隙性脑梗死数目预测术后神经功能恶化敏感度为88.9%,特异度为35.1%, AUC为0.620(95%CI 0.528~0.712,P0.05);卒中病史预测术后神经功能恶化敏感度为33.3%,特异度为93.3%, AUC为0.633(95%CI 0.511~0.756,P0.05)。结论术前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术后可发生神经功能恶化,术前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及卒中病史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腔隙性脑梗死血管危险因素与小血管病理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腔隙性脑梗死与其他类型脑卒中血管危险因素的比较,推测腔隙性脑梗死的小血管病理改变类型,以便为其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登记2002-03/2004-01连续入院的腔隙性脑梗死、原发性脑出血及皮质型梗死患者的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脑卒中家族史、缺血性心脏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颈动脉狭窄、超重及高胆固醇血症等,引入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对3类脑卒中的血管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共登记脑卒中患者1263例,其中698例符合纳入标准,其中腔隙性脑梗死303例,原发性脑出血203例,皮质型脑梗死192例。①腔隙性脑梗死组与原发性脑出血组比较,高血压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57.1%比51.7%;OR=1.24,P>0.05),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在腔隙性脑梗死组更常见(19.5%比4.9%,25.0%比14.7%;OR=4.67,1.92,P<0.05)。②腔隙性脑梗死组与皮质型梗死组比较,糖尿病的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19.5%比14.1%;OR=1.24,P>0.05),男性,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在腔梗组更常见(61.1%比52.1%;57.1%比44.8%,25.0%比16.2%;OR=1.44,1.73,1.73,P<0.05)。结论:①腔隙性脑梗死与原发性脑出血比较,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与前者的关系更明显。②腔隙性脑梗死与皮质型梗死比较,糖尿病与两者的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与急性期梗死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对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入院第1天行头颅MRI检查,并予阿司匹林300mg负荷剂量口服,服药3h后采用全血阻抗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根据检测结果将92例患者分为AR组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7d后复查头颅MRI。对2组脑梗死急性期梗死进展的发生率进行比较;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急性期梗死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 AR组31例(33.7%),AS组61例(66.3%)。AR组NIHSS评分、急性期梗死进展发生率明显高于AS组[7.0(9.0)比5.0(6.0),P=0.041;32.3%比18.0%,P=0.026]。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示:AR(OR3.082,95%CI1.072~8.954,P=0.028)、NIHSS评分(OR1.212,95%CI 1.014~1.435,P=0.032)及年龄(OR1.049,95%CI1.003~1.102,P=0.035)是急性期脑梗死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R作为脑梗死急性期梗死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急性脑梗死的预后判断和二级预防策略的选择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与不同类型脑卒中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脑卒中患者163例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5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31例),脑梗死组(37例),脑出血组(39例);以同期住院的50岁以上非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43例).采用MRI(T1WI、T2WI、DWI、MRA)及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观察脑微出血、卒中病灶、腔隙性梗死灶情况.结果 脑出血组CMB的发生率最高和CMB的数最多,分别为75.6%和(14.5±11.6)个;其次为腔隙性脑梗死组和脑梗死组分别为[55.3%和(8.1±3.4)个]和[37.8%和(4.5±2.6)个],3组均高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9.7%和(0.3±0.1)个](P<0.01~0.001)和对照组[9.3%和(0.2±0.1)](P<0.01),腔隙性脑梗死组腔梗灶数和CMB数正相关(r=0.342,P<0.001),脑出血组脑出血的次数与CMB数呈正相关(r=0.402,P<0.001).结论脑微出血与脑卒中密切相关,脑微出血的发生率增高,提示更为严重的脑内微血管病变及可能的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HCH)术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120例HCH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未合并脑梗死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总结导致梗死的可能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可能导致术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结果 Logist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OR=1.46,95%CI:1.17~1.82)、收缩压(OR=1.34,95%CI:1.04~1.17)、舒张压(OR=1.34,95%CI:1.09~1.65)、水肿范围(OR=1.46,95%CI:1.17~1.83)、血肿大小(OR=1.51,95%CI:1.18~1.94)、脑组织移位(OR=1.49,95%CI:1.05~2.09)是HCH术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病史、收缩压、舒张压、水肿范围、血肿大小、脑组织移位是HCH术后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腔隙性脑梗死血管危险因素与小血管病理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腔隙性脑梗死与其他类型脑卒中血管危险因素的比较,推测腔隙性脑梗死的小血管病理改变类型,以便为其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登记2002-03/2004-01连续入院的腔隙性脑梗死、原发性脑出血及皮质型梗死患者的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脑卒中家族史、缺血性心脏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颈动脉狭窄、超重及高胆固醇血症等,引入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对3类脑卒中的血管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共登记脑卒中患者l263例,其中698例符合纳入标准,其中腔隙性脑梗死303例,原发性脑出血203例,皮质型脑梗死192例。①腔隙性脑梗死组与原发性脑出血组比较,高血压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57.1%比51.7%;OR=1.24,P&;gt;0.05),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在腔隙性脑梗死组更常见(19.5%比4.9%,25.0%比14.7%;OR=4.67,1.92,P&;lt;0.05)。②腔隙性脑梗死组与皮质型梗死组比较,糖尿病的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19.5%比14.1%;OR=1.24,P&;gt;0.05),男性,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在腔梗组更常见(61.1%比52.1%;57.1%比44.8%,25.0%比16.2%;OR=1.44,1.73,1.73,P&;lt;0.05)。结论:①腔隙性脑梗死与原发性脑出血比较,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与前者的关系更明显。②腔隙性脑梗死与皮质型梗死比较,糖尿病与两者的相关程度类似。③除玻璃样变性外,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小血管病理改变类型之一。  相似文献   

9.
慢性肾脏病情感障碍及其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慢性肾脏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对住院患者进行SAS和SDS量表测评。结果慢性肾脏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53.4%、60.9%,其中肾功能不全组又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焦虑的发生率分别为72.9%、23.9%;抑郁发生率分别为74.3%、39.5%。尿毒症患者不同的替代治疗方式对焦虑的发生和抑郁严重程度的分布有影响,肾移植患者焦虑的发生率最低。多因素分析表明Ccr降低(OR=0.911,0.831~0.999)、自费(OR=3.528,95%CI:1.242~10.018)和家庭低收入(OR=3.493,95%CI:1.252~9.747)是抑郁的危险因素;Ccr降低(OR=0.973,0.959~0.981)和家庭低收入是焦虑的危险因素(OR=2.571,95%CI:1.108~5.969)。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特别是肾功能不全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Ccr降低是焦虑和抑郁的危险因素。医药费来源于属于自费和低家庭收入是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低家庭收入是焦虑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脑梗死后与血白细胞数升高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间连续性确诊的急性脑梗死住院病例,按发病时间不同,对可能与白细胞水平升高相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入选902例,其中入院时白细胞水平升高114例(12.64%).白细胞升高与纤维蛋白原(OR=2.509,95%CI:1.443~4.361)、颞叶梗死(OR=2.143,95%CI:1.074~4.278)、NIHSS总分(OR=1.162~1.297,95%CI:1.087~1.548)、白蛋白(OR=1.245,95%CI:1.014~1.527)及血小板(OR=1.009,95%CI:1.004~1.013)等因素独立相关.结论:纤维蛋白原、颞叶梗死、NIHSS总分、白蛋白及血小板是脑梗死后白细胞水平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非糖尿病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的危险因素。方法2 0 0 3年3月~2 0 0 4年8月,采用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使用统一的调查表对研究对象的3 0余项内容进行调查,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中风史OR 13 2 84( 95 %CI 1 2 84~13 7 413 )、高血压病程OR 7 2 84( 95 %CI 2 62 4~2 0 2 17)、吸烟年限OR 3 2 5 3 ( 95 %CI 1 44 1~7 3 40 )、收缩压OR 1 0 41( 95 %CI 1 0 0 9~1 0 75 )、低密度脂蛋白OR 3 481( 95 %CI 1 786~6 786)、载脂蛋白A1OR 8 5 62 ( 95 %CI 1 5 13~48 44 4)及纤维蛋白原含量OR 2 5 17( 95 %CI 1 460~4 3 3 8) 7项是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中风史、高血压病程、吸烟年限、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是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入院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结局不良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连续性纳入1 31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按入院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为3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院结局不良的关系。结果 结局良好与结局不良组之间入院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第1组为参比,第2,3组发生出院结局不良的OR值(95%CI)分别为2.111(1.297~3.437,P<0.05),2.113(1.361~3.279,P<0.05); 经多因素调整后,第2,3组仍有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院结局不良的风险,OR值(95%CI)分别为1.876(1.160~3.036,P<0.05),2.396(1.414~4.062,P<0.05)。结论 入院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可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结局不良发生率的风险,是独立的危险因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越高不良结局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率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1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当天开始服用阿司匹林,710 d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AR患者(AR组)及阿司匹林敏感AS患者(AS组),并进行310 d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AR患者(AR组)及阿司匹林敏感AS患者(AS组),并进行324个月随访,观察随访期间缺血性卒中的再发以及死亡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R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死亡率的关系。结果:AR 68例(32.1%),AS144例(67.9%);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组发生缺血性卒中14例(20.6%),全因死亡22例(32.4%);AS组缺血性卒中19例(13.2%),全因死亡24例(16.7%);AR组死亡率高于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缺血性卒中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P=0.027)、NIHSS得分(P=0.003)及年龄(P=0.029)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年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AR发生率高,AR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年死亡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亚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方法对164例ACI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并按照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分型标准分为4大亚型,分析OCSP各亚型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该组OCSP各亚型构成比为:完全前循环型13.4%、部分前循环型30.5%、后循环型19.5%、腔隙性梗死型36.6%。完全前循环型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最高,其次为部分前循环型,而腔隙性梗死型最低-1与腔隙性梗死型比较,完全前循环型、部分前循环型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CI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随OCSP亚型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急诊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变化及其对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急诊科AIS患者224例(病例组)和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240例(对照组),分别于入组后24 h内检测血清25(OH)D水平;病例组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营养风险筛查2002 (NRS2002)进行评定,24 h内采集静脉血行生化分析;发病后180 d随访,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 2, n = 106)和预后不良组(mRS > 2, n = 1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局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25(OH)D对AIS结局的预测能力。结果 病例组血清25(OH)D显著低于对照组(Z = 4.296, P< 0.001);预后不良组血清25(OH)D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Z = 5.876, P< 0.001);校正年龄、性别、营养风险、梗死体积和NIHSS评分等因素后,25(OH)D仍是AIS结局的独立保护因素(OR = 0.925,P < 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795 ( P < 0.001),预测切点13.17 ng/ml,约登指数0.548,敏感性0.746,特异性0.802。 结论 血清25(OH)D水平能在较好预测AIS 180 d的结局,可能有助于AIS急诊患者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H型高血压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首先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随机选取491例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n=111)、缺血性脑卒中组(n=185)、H型高血压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组(n=195)。其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芯片杂交法测定MTHFR基因型,采用循环酶法检测血清Hcy水平,最后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基因型在不同组间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基因型患者的Hcy水平。结果各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MTHFR基因型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510.748,P<0.05)。等位基因T频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439.886,P<0.05)。而H型高血压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组和缺血性脑卒中组比较,MTHFR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68,P=0.263)。各实验组TT型Hcy水平明显高于CT型和CC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50310.659,P<0.05)。缺血性脑卒中组及H型高血压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组的Hcy水平(16.87±9.04,21.63±14.09 μmol/L)均高于对照组Hcy水平(10.76±2.44 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7.942,P<0.001)。H型高血压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组的Hcy水平(21.63±14.09 μmol/L)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组Hcy水平(16.87±9.04 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7.942,P<0.001)。结论 MTHFR基因多态性和血清高Hcy水平均可能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对于H型高血压患者,更应注意在降压同时补充叶酸,以降低H型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年女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因分型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青年女性患者67例(青年女性卒中组)的临床资料,同时随机抽取老年女性卒中患者(老年女性卒中组)和同期健康体检的青年女性(青年女性对照组)各67例,分析卒中患者的病因分型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①依据中国缺血性卒中(CISS)分型,青年女性卒中组以大动脉粥样硬化(32.84%)和心源性卒中(25.37%)为主。②危险因素方面,青年女性卒中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阳性患者的比例明显低于老年女性卒中组(均P<0.05),但卒中家族史阳性患者比例高于老年女性卒中组(P<0.05);青年女性卒中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心脏病史、口服避孕药、先兆性偏头痛和卒中家族史阳性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青年女性对照组(均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吸烟是青年女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青年女性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构成和相关危险因素与老年女性患者分布不同。早期明确病因分型和发现危险因素有利于青年女性缺血性卒中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并前瞻性登记2016年11 月至2018年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708例,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在随 访期间是否发生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收集2组的临床资料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纳入脑梗死组12例(1.7%),对照组696例(98.3%)。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梗死组 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2组的病灶切除部位、手术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吸烟 史、高血压、房颤、冠心病、术后抗凝治疗、手术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长后,左上肺叶切除术(OR=10.670,95% CI 2.021~56.325,P=0.005)、左全肺切除术(OR=13.726,95%CI 1.398~134.746,P=0.025),糖尿病(OR= 6.021,95%CI 1.483~24.436,P=0.012)和高脂血症(OR=6.786,95% CI 1.337~34.455,P=0.021)与肺癌患者 术后发生脑梗死独立相关。结论:左上肺叶切除术、左全肺切除术、糖尿病病史和高脂血症病史可能是肺 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CMB)在老年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amic attack,TIA)患者中的发生及分布,初步明确其可能的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7月期间临床诊断为短暂性缺血发作老年患者共182名,分别对其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资料进行登记评估。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诊断及其合并症、工具性日常活动能力评分(IADL评分)、血液生化检查;MRI资料评估包括CMB是否存在,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脑室旁高信号(periventricularhighsignal,PVH)、深部脑白质高信号(deep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DWMH)的程度和分布;然后通过统计学来分析CMB发生与分布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CMB(-)相比,CMB(+)组TIA患者既往缺血性中风史阳性者所占比例更高,其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水平低、而平均年龄、LI数目、PVH及DWMH分级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的 IADL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CMB(+)分布:CMB弥漫型组中LI及DWMH明显高于脑叶组及深部结构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之间的HDL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脑叶型CMB发生相关危险因素为严重PVH(OR=7.01);深部结构CMB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高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OR=6.80);而与弥漫型CMB发生相关危险因素为LI数目及DWMH(OR=9.4;OR=7.88)。结论 CMB的发生与分布与老年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年龄、LI数目、PVH及DWMH分级及TG有关,有助于CMB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