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引起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肝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64例IM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将其分为肝功能正常组(ALT<40IU/L,69例)和肝功能异常组(ALT≥40IU/L,95例),比较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的差异,探讨引起肝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 164例患儿中男77例,女87例;年龄7个月~17岁,中位年龄4.3岁。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57.9%,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WBC、LDH、CD4+、CD8+及CD4+/CD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BC、LDH、CD8+、年龄和女性均为IM发生肝功能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IM临床症状不典型,易引起肝功能损害,其中高WBC和LDH水平、年长儿、CD8+高及女性均是发生肝功能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 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伴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早期及时发现IM伴肝功能损害并干预。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IM住院患儿的临床的资料,统计及分析不同的年龄、性别、季节及病情的严重程度等因素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的关系。 结果: 102例IM中,56例(54.9%)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其中:7~12岁组的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92.00%)高于<3岁组(25.53%)和3~7岁组(58.14%)。男、女童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差异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秋季肝功能损害发病率最高(81.8%),与其他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春季与夏季及冬季相比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病情程度严重者,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儿童IM的肝功能损害与其年龄、季节、病情严重的程度等有关。对此类肝功能损害的高危患儿需要加强其监护并给予早期护肝治疗。 相似文献
3.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肾脏损害1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疱疹病毒群的EB病毒 (EBV)引起的小儿常见病 ,临床上可表现为多脏器损害。我院1999年1月~2000年1月收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6例 ,其中伴有肾脏损害11例 ,现分析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11例中男性6例 ,女性5例。年龄14个月~9岁 ,其中<2岁1例 ,~3岁3例 ,~7岁4例 ,>7岁3例。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1]。2.临床表现发热11例 ,其中体温37.9~38.5℃4例、38.6~39.5℃4例、>39.5℃3例 ,热程5~15天 ;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加深认识,以便及早发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心肌损害的情况,及早治疗。方法对4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4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中伴心肌损害32例,其中20例行心电图检查,正常8例(40%),异常12例(60%),经用更昔洛韦、病毒唑、营养心肌等治疗,治愈38例(79%),好转7例(14.6%),自动出院1例(2%)。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心肌损害发生率较高,提示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常规及时行心酶谱及心电图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合并肝损害的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对90例IM患儿(IM组)及80例同期住院的肺炎患儿(对照组)均采用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胆红素氧化法监测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采用免疫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液EB病毒以及用超声检查肝脏大小。结果:IM组血清谷丙转氨酶异常、肝肿大发生率及EB病毒检出率分别为57.8%、78.9%、67.8%,对照组血清谷丙转氨酶异常、肝肿大发生率及EB病毒检出率分别为8.8%、40%、18.8%,两相比差异均非常显(P<0.01)。所有病例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正常。结论:IM是由EB病毒感染所致,易引起肝损害,其所致肝损害通常为轻到中度损害,无胆红素变化,通过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8.
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nfectiousmononcleosisIM) ,是由EB病毒 (Epstein Barr)感染的小儿常见传染病 ,婴幼儿感染率高 ,有些病例往往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 ,而易于漏诊。今将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12 4例小儿IM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86例 ,女 38例 ,男∶女 =2 .5∶1。年龄最小 2个月 ,最大 9岁 ,其中≤ 1岁 77例 ,≤ 3岁 2 5例 ,≤ 6岁 2 0例 ,≤ 9岁 2例。1 2 主要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37 8℃~ 4 0 2℃ ) ,咽腔充血 9例 ,表浅淋巴结肿大 (颈部耳后腋下等处约 … 相似文献
10.
11.
1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同时合并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较少见 ,我科于2000年7月收治1例并作了肝脏穿刺组织活检 ,现就其临床特点及肝活检组织超微结构特点报道如下。患儿女性 ,4岁。因发热、两耳下肿痛7天于2000年7月5日入院。发病后无头痛、呕吐、腹痛 ,无皮疹、黄疸及食欲减退。经病毒唑等治疗无效。入院体检 :T38.7℃ ,P90次/min ,R30次/min ,皮肤巩膜无黄染、无皮疹。颈部有数个直径为1.5cm的淋巴结 ,活动度好 ,无压痛。心肺检查正常。腹软 ,肝肋下4.0cm、剑突下6.0cm ,脾肋下未及。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13.
杨英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1991,(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全身性免疫异常性疾病。年长儿症状较重,较典型,而幼儿多为轻症,不典型,甚至为隐性感染,易于误诊漏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1982~1989年收治的7例分析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共7例,男4例,女3例。发病年龄最小9个月,最大4岁8个月,其中<1岁2例,~2岁2例~5岁3例。7年无大流行,但四季均有散在发病,以秋末冬初较多见。7例均有发热,其中高热3例,中度发热4例,最高达40℃,均为不规则热型。7例均有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腭疹、假膜、溃疡各1例。肝大5例(71.4%),主要以轻、中度肿大为主,最大肋下6cm。脾大5例(71.4%),轻度 相似文献
14.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发热、咽峡炎、皮疹、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为本病主要典型症状及体征,但也有鼻塞伴打鼾和双眼脸浮肿等特殊症状,以及其他系统比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的并发症。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多数预后好,但也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总结,提高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4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病多见于学龄前男童,临床特点为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发现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增高,EB病毒外壳抗原IgA抗体阳性,应用阿昔洛韦治疗取得一定疗效,所有患儿痊愈或好转出院。结论 本病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6.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是由Epstein—Barr病毒(EBV)所致的一种传染病,临床呈急性或亚急性病程,多见于儿童,临床表现呈多样性。1999年1月-2003年6月我院收治IM患儿86例,现就其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1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EB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细胞良性增生性疾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EB病毒经唾液及飞沫传播,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为临床表现。IM虽为良性自限性疾病,但有时会引起一些致死性的并发症,如肝功能衰竭、反复感染、呼吸道阻塞等,所以对患者异淋与肝功能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