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安格尔Ⅱ类1分类错临界病例正畸前后的牙模型同行评估等级(PAR)指数分析,评估这类患儿拔牙与否的正畸治疗效果,为临床医师制定矫治计划提供参考。方法选择83例平均年龄(12.6±1.1)岁的安格尔Ⅱ类1分类错临界病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拔牙57例,非拔牙26例,应用PAR指数对其治疗前后的牙模型进行评分,比较拔牙组与非拔牙组矫治前后错的分值变化,进而评估两组正畸治疗的效果。结果安格尔Ⅱ类1分类错临界病例不论拔牙与否,治疗后的加权PAR指数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加权PAR指数减少率均大于70%,且两组之间的加权PAR指数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效果明显改善者为96.39%(80/83)。结论安格尔Ⅱ类1分类错临界病例拔牙与否,均可在牙关系方面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上颌单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矫治结果.方法 采用PAR指数对19例上颌单颌拔牙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矫治前后的模型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矫治前后PAR总分值减少17.83±6.94,减少百分率为83.08%±9.72%;加权PAR分值减少29.87±10.15,减少百分率为86.01%±12.63%; 19例患者中矫治后矫治等级为改善2例,占10.53%,极大改善17例,占89.47%.结论 只要适应证选择得当,上颌单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安格尔Ⅱ类1分类错胎临界病例正畸前后的牙胎模型同行评估等级(PAR)指数分析,评估这类患儿拔牙与否的正畸治疗效果,为临床医师制定矫治计划提供参考。方法选择83例平均年龄(12.6±1.1)岁的安格尔Ⅱ类1分类错胎临界病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拔牙57例,非拔牙26例,应用PAR指数对其治疗前后的牙胎模型进行评分,比较拔牙组与非拔牙组矫治前后错胎的分值变化,进而评估两组正畸治疗的效果。结果安格尔Ⅱ类1分类错验临界病例不论拔牙与否,治疗后的加权PAR指数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加权PAR指数减少率均大于70%,且两组之间的加权PAR指数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效果明显改善者为96.39%(80/83)。结论安格尔Ⅱ类1分类错胎临界病例拔牙与否,均可在牙胎关系方面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田玉楼  王鑫  王坤  刘芳 《口腔医学》2012,32(7):403-405,425
[摘要] 目的 应用PAR指数评价拔除龋坏第一恒磨牙正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例拔除1~4颗龋坏第一恒磨牙进行矫治的病例做回顾性分析研究。按照PAR指数的规则对2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石膏模型进行测量、评估、分析。结果 20例病例PAR总分值矫治前、后为29.50±7.05、2.00±2.00,减少27.50±6.39,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加权PAR总分值矫治前、后为24.00±9.25、1.94±2.54,减少22.06±9.7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AR指数各项指标中包括牙齿排列、颊侧关系、覆盖、覆牙合等矫治前后分值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中线矫治前后分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PAR总分值减少百分率为(93.63±6.02)%;加权PAR总分值减少百分率为(87.90±24.69)%。结论 应用PAR指数评价认为拔除龋坏第一恒磨牙进行正畸治疗能够取得理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非拔牙矫治和拔牙矫治的牙(牙合)矫治效果.方法:测量54例矫治完成的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PAR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安氏Ⅱ1拔牙组治疗前的总PAR指数大于非拔牙组,PAR指数的各构成项目中,牙齿错位、覆盖、中线的PAR指数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PAR指数无明显差异;治疗前后PAR减少的百分率中,咬合关系项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拔牙病例的错(牙合)较非拔牙病例复杂,主要表现在牙齿错位、覆盖、中线不调方面;只要设计合理,技术运用得当,拔牙和非拔牙均能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但拔牙矫治更利于咬合关系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不同拔牙模式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109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其中男性50例,女性59例,平均年龄16.11岁±4.47岁.根据拔牙模式分为:T0组(不拔牙)、T1组(拔前磨牙)、T2组(拔磨牙)和T3组(拔下切牙).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模型应用PAR(Peer Assessment Rating)指数进行评价,对各组治疗前后的加权PAR总分值、加权PAR总分值减少、加权PAR分值减少率及改善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治疗后加权PAR总分值减少和加权PAR总分值减少率在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减少从多到少的顺序依次是拔前磨牙组、拔磨牙组、不拔牙组和拔下切牙组;②四种不同拔牙模式组中均无变坏或无改变,极大改善97例,占总例数的89%,改善12例,占总例数的11%;③不同拔牙模式组之间的矫治等级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拔前磨牙组中极大改善所占比例最大,而拔下切牙组中极大改善比例最小.结论 四种不同拔牙模式都能起到改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牙[牙合]关系的目的 ,但拔下切牙的模式应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上颌单颌拔牙和双颌拔牙2种不同拔牙方式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对64例错(牙合)畸形患者,分别采用2种不同拔牙方式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的模型进行PAR指数测量和比较.第1组:上颌单颌拔牙30例,第2组:双颌拔牙34例.使用SPSS10.0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上颌单颌拔牙组和双颌拔牙组治疗前PAR指数分别为36.21±6.82和38.34±7.51,t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PAR指数分别为6.13±1.64和5.89±1.75,t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上颌单颌拔牙组治疗前后减小量及减小率分别为30.05±7.43和85.33%±5.68%,双颌拔牙组治疗前后减小量及减小率分别为32.38±8.12和87.47%±5.21%,提示正畸治疗后咬合关系显著改善.结论:上颌单颌拔牙和双颌拔牙均能有效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和非拔牙矫治的牙牙合矫治效果。方法测量80例矫治完成的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治疗前后模型的PAR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牙齿错位、咬合关系和覆盖的PAR指数有显著性,P<0.05;2组治疗后,牙齿错位与中线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PAR减少的百分率中,牙齿错位、咬合关系项目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AR分值能反映错牙合严重程度,拔牙病例的错牙合主要在牙齿错位、覆盖、中线不调方面较非拔牙病例重。拔牙矫治更有利于牙齿错位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PAR指数评价上颌单颌拔牙和双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效果。方法选择52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分为两组:单颌拔牙矫治组28例,双颌拔牙矫治组24例。采用PAR指数对两组患者矫治前后的牙齿排列、磨牙[牙合]关系、覆盖、覆[牙合]及中线情况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双颌拔牙组患者的牙齿排列、PAR总分和加权总分在矫治前大于单颌拔牙组,矫治后与矫治前的差值亦大于单颌拔牙组(P〈O.05),而两组患者矫治后PAR各项分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颌拔牙组患者的错[牙合]较单颌拔牙组复杂,主要表现在牙齿拥挤方面;只要设计合理,适应证选择得当,两者均能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和非拔牙矫治的牙[牙合]矫治效果。方法测量80例矫治完成的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治疗前后模型的PAR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牙齿错位、咬合关系和覆盖的PAR指数有显著性,P〈0.05;2组治疗后,牙齿错位与中线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PAR减少的百分率中,牙齿错位、咬合关系项目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AR分值能反映错[牙合]严重程度,拔牙病例的错[牙合]主要在牙齿错位、覆盖、中线不调方面较非拔牙病例重。拔牙矫治更有利于牙齿错位的调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拔除下颌第一磨牙患者正畸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PAR指数对28例拔除下颌第一磨牙错验畸形患者的治疗前后模型进行评估分析。结果①治疗后PAR总分值较治疗前减少26.11±8.09,总分值减少百分率为(92.49±4.00)%,权重PAR总分值减少29.61±2.33,权重减少百分率为(96.43±5.20)%。②变差或无改变0例,改善6例(21.43%),明显改善22例(78.57%)。③后牙猞关系PAR分值减少4.29±3.10,减少百分率为79.64%。结论选用直丝弓矫治系统,尽早使用不锈钢方丝,合理施力和必要矫治技巧是对磨牙进行有效三维控制,取得良好矫治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正畸治疗后稳定性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影响正畸治疗后稳定性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PAR(peer assessment rating)指数对74例错He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后2-8年(平均50.5个月)的治疗前后及保持后模型进行评估分析。结果:(1)保持后,加权总分值的复发率为13.01%,牙齿排列、覆盖、覆He和后牙段横向He关系复发率分别为6.38%、15.56%、28.36%和22.41%。(2)保持后明显改善者从治疗后77.03%减至64.86%。PAR分值增加53例,分值不变6例,分值减少15例。(3)Begg矫治器保持后加权总值大于方丝弓矫治器(P<0.05)。(4)安氏Ⅱ类错He保持后牙排列和总分值大于I类错He(P<0.05)。(5)不对称拔牙组保持后加权总分值大于其他组(P<0.01)。结论:(1)保持停止后,牙齿有回复到原来位置的倾向。牙齿排列、覆盖、 覆He和后牙段横向He关系复发较明显。(2)正畸治疗后的稳定性与矫治器、错He及拔牙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上颌侧切牙缺失或拔除的正畸治疗效果。方法:收集双侧上颌侧切牙先天性缺失、畸形、严重异位或龋坏而拔除的病例11例,男4例,女7例,平均(18.91±5.20)岁。所有病例采用MBT直线弓矫治器矫治,滑动法关闭间隙并配合颌间牵引完成矫治,对比治疗前后PAR指数(Peer Assessment Rating)和头影测量值。结果:治疗前后PAR加权总分减少百分率及各项PAR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SNA、SNB、U1-SN、U1-NA(mm)、U1-NBfmm)减少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MP—SN、MP—FH增加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预后不良的异常侧切牙,选择性拔除侧切牙进行矫治,可获得良好的咬合关系和颅面形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分析石家庄地区正畸患者恒牙先天缺失的发病率及特征。方法对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2010~2012年正畸患者中3274名有效病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通过观察其全颌曲面断层片,分析恒牙先天缺失的发病率及分布差异。结果除第三磨牙外恒牙先天缺失的发病率为9.13,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个别缺牙例数(缺牙数〈6)占总缺牙例数的95,其中缺失1~2颗牙的例数占总缺牙例数的88.6;多数缺牙例数(缺牙数≥6)占总缺牙例数的5。前、后牙区的缺牙发病情况在缺失1~2颗牙时,主要发生在前牙区,缺失2颗以上时,后牙区的缺失发病率高于前牙区(P〈0.05);下颌缺牙发病率高于上颌(P〈0.05)。缺牙频率最高的是下颌侧切牙(25.3),其次是下颌第二前磨牙(18.3)。结论石家庄地区正畸患者恒牙先天缺失(不包括第三磨牙)发病率为9.13,。其中以缺失1~2颗牙最常见,恒牙先天缺失更多的发生在前牙区及下颌,最常见的缺失牙位是下颌侧切牙和下颌第二前磨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分析Hawley保持器和透明压膜保持器的正畸治疗保持效果。方法从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在湖北省襄阳市口腔医院正畸科采用直弓丝矫治器治疗矫治完成的各种错畸形病例中选择60例,按双盲法随机分成2组,30例应用Hawley保持器,30例应用透明压膜保持器进行保持,保持器均佩戴2年。在模型上测量保持前、后的PAR指数的7项指标(牙齿排列、覆盖、覆、中线、颊舌向关系、近远中关系、垂直向关系),评价复发情况。结果戴用保持器2年前后的指标变化均为透明压膜保持器组小于Hawley保持器组,但只有牙齿排列、覆、颊舌向关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指标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直丝弓矫治器治疗术后戴用保持器2年,透明压膜保持器与Hawley保持器相比在牙齿排列、覆、颊舌向关系方面有更加稳定的保持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先天失牙患者的缺牙特征及单纯正畸或正畸修复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6~2014年在我科矫治的先天失牙患者24人,拍全口曲面断层片、颞下颌关节开闭口位片及头颅定位侧位片,并根据面型及牙列拥挤度等决定治疗方案,通过正畸治疗将间隙集中后再义齿修复,观察临床疗效。结果:24例先天失牙患者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治疗,均获得正常覆盖、覆牙合关系,面型协调,软组织侧貌得到改善。结论:先天缺失1~2牙的错牙合畸形, 根据面型、错牙合情况、缺牙数目设计不同矫治治疗方案, 能够获得满意的矫治效果。多牙先天牙缺失,常需正畸-修复联合治疗才能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牙周组织健康指数的变化,探讨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正畸治疗牙周炎患者的疗效,为成人牙周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择成人患者11例,包含17颗具有角形牙槽骨吸收的患牙,患牙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咬合创伤.对其进行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正畸治疗,分别记录再生性手术前后以及联合治疗后的牙周袋探诊深度与临床附着丧失,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治疗前后的牙周指数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患牙完成再生性手术后,垂直骨缺损侧探诊深度由(5.91±1.05)mm减小为(3.02±1.09)mm,临床附着丧失则从(7.02±1.81) mm减小到(3.83±1.55)mm,患牙6位点平均PPD以及CAL也都明显减小,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后的正畸治疗,解除了患牙的咬合创伤,并使得临床附着丧失减小到(3.37±1.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牙周组织再生术与正畸联合治疗,对于具有角形牙槽骨吸收且伴有(殆)创伤的患牙,不但能够解决创伤问题,且改善了牙周组织健康,使得患者功能和美观均得到了显著提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PAR指数评价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矫治的效果。方法选择100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分为4组:不拔牙组、拔上下颌第一前磨牙组、拔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组、拔上颌第一前磨牙组,采用PAR指数对4组患者矫治前后的牙齿排列、颊侧咬合关系、覆盖、覆及中线情况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治疗前四组病例上前牙排列、下前牙排列及总分有差别;治疗后四组病例颊侧咬合关系、总分、权重总分有差别;第一组及第四组治疗前后中线分值没有差别,第四组治疗前后下牙列排列没有差别;四组病例权重总分差均大于22分,其中第三组权重分差比其他三组大,权重总分减少百分率均大于70%,第一组减少百分率较另外三组低。结论对于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经四种方式治疗后均能得到极大改善,但拔牙矫治较不拔牙矫治病例改善更为明显,以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二前磨牙改善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