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多排螺旋CT低剂量非螺旋扫描筛查早期肺癌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采用非螺旋方式进行低剂量胸部扫描筛查早期肺癌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对60例胸片阴性患者和长期吸烟无症状志愿者分别行螺旋低剂量和非螺旋低剂量扫描。CT扫描机采用Toshiba 4排多层螺旋CT(Asteion 4)。螺旋扫描采用预设40mA,床进30mm(螺距1.5),0.75s/圈,非螺旋扫描预设40mA,床进20mm(层厚=层距),0.48s/圈,其他扫描参数相同:120kV,准直0.5×4,DFOV 320mm,重建层厚5mm。在CT图像上,统计病变的检出例数,观察肺门部段支气管显示情况,并通过随机软件比较两者的有效放射剂量。结果:两种扫描方式均能清楚显示胸部的正常解剖结构、病变的特征及其细节。肺门部96%段支气管可显示;肺野显示3mm以上肺结节10例、纵隔淋巴增大2例、支气管扩张2例、肺气肿伴肺大泡3例、炎症5例及冠状动脉钙化8例。非螺旋扫描与螺旋扫描的有效放射剂量分别为(0.70±0.05)mSv和(0.93±0.03)mSv mGy。结论:非螺旋方式扫描与螺旋方式扫描在胸部低剂量检查中对于肺内病灶的发现及诊断无统计学差异,而非螺旋方式扫描的有效放射剂量更低,将其应用于筛查早期肺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介绍螺旋CT中影响有效层厚的扫描条件 ,并根据各种扫描条件下获得的有效层厚数据为临床扫描提供适当的扫描条件 ,获得比较好的CT图像。方法 用PQ 2 0 0 0CT中对有效层厚有影响的扫描条件进行组合 ,分别扫描层厚测量水模 ,利用随机提供的有效层厚测量程序计算出有效层厚。结果 影响有效层厚的扫描条件主要有层厚和螺距 ,螺旋插入算法对有效层厚几乎没有影响。在薄层扫描时 ,螺距对有效层厚的影响更大 ,2mm扫描螺距为 2时有效层厚与普通扫描相比将增宽 3 5 % ;4mm扫描螺距为 2时有效层厚与普通扫描相比将增宽 5 0 %。结论 根据诊断的需要 ,在选择不同的层厚进行螺旋扫描时应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螺距和重建间隔 ,以获得比较好的图像和更好的图像后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4层螺旋CT有效层厚的计算方法 ,并与理论计算值比较.方法 假设螺旋层灵敏度曲线(SSP)为高斯分布,SSP的半高宽(FWHM)为有效层厚,通过分析推导出采用180°线性插值法4层螺旋CT有效层厚的计算公式.使用Philips Mx 8000 4层螺旋CT对Catphan 500 CT模体的CTP 528模块进行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量150 mAs,探测器宽度0.5 mm,FOV 180 mm,重建矩阵512×512,180°线性插值,分别使用不同的螺距和探测器宽度进行扫描和重建.对于每一图像序列进行冠状位多平面重组,在经过CTP 528模块的钨质小球中心的MPR影像上测量出有效层厚.结果 采用螺距0.500、0.625、0.875、1.000、1.250、1.500、1.750测得的有效层厚分别是0.7、0.7、0.7、0.8、0.7、0.7、0.7 mm;采用探测器宽度0.5、1.0、5.0 mm测得的有效层厚分别是0.7、1.2、6.7 mm.有效层厚的实验测定值均大于理论计算值.结论 4层螺旋CT有效层厚与探测器宽度成正比;与螺距呈复杂的曲线变化关系,存在极大值和极小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副鼻窦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最佳条件。材料与方法:对60例患者的副鼻窦均采取冠状位螺旋CT扫描,扫描条件分别为:120KV,250mA、200mA、100mA、50mA、25mA,5mm层厚,5mm间隔,扫描时问为1s。将扫描的图像由5位有一定经验的CT室医师、技师分别对影像质量进行盲法评分,分析在保证影像质量基础上采用低剂量的最佳低扫描条件。结果:选择扫描时间为1s,管电压120kV,电流50mA,5mm层厚、5mm间隔作为低剂量扫描的最佳扫描条件。结论:120kV,50mA低剂量扫描在保证副鼻窦病变的影像质量的前提条件下,保护管球的同时大大的降低了病人的照射剂量,达到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对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3例气道异物患儿行螺旋CT扫描,CT扫描参数为120kV,40~80mA,层厚7mm,间距7mm,螺距3,扫描后进行层厚3mm,间隔1.5mm内插式重建,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小密度投影(MinP)、表面遮盖法重建(SSD)、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CTVB)。与支气管内窥镜进行比较。结果:103例气管支气管异物均获得满意的后处理图像,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的诊断准确性为100%,异物定位与支气管镜检相符97.1%。其中MPR(包括CPR)在显示异物本身和局限性气管、支气管阻塞最好。结论: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可用螺旋CT低剂量扫描,但不能用单一的后处理技术,应该将轴位和多种后处理技术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本病的直接征象是显示异物本身,而局限性支气管阻塞需结合其他征象才能确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规范肝脏螺旋CT扫描技术参数,降低扫描的随意性、主观性,达到诊断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采用岛津7800TX螺旋CT扫描机,扫描以不同层厚,层距和重建间距。结果:肝脏平扫,管电压120kv,管电流为250mA,层厚和层距分为5mm。重建间距为2.5mm,螺距为1,距阵为512×512放大区域包括肝脏大小为准,强化扫描,对比剂量以1.5ml/kg,注射速率为2.5ml/s,在注射开始后20s和70s对全肝进行扫描可获得满意的动脉期和静脉期图像。结论:灵活运用螺旋CT扫描技术参数对肝脏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鼻区骨折行螺旋CT扫描表面遮盖法 (SSD)重建的技术要点。方法  69例鼻区骨折进行螺旋CT扫描 ,运用CT随机 3D软件用SSD重建技术作图像后处理。分析影响重建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 ,包括图像重建算法、图像的大小、重叠扫描、阈值的选择等。结果 层厚 3mm ,螺距 1~ 1 5mm ,重建间距 2mm的螺旋扫描和层厚 3mm ,间距 2mm的重叠扫描 ,适当阈值显示的图像光滑、细腻 ,伪影较少。结论 合理选择 2DCT和 3D重建技术参数 ,才能获得高质量的 3D图像。  相似文献   

8.
对 2 5例脊柱爆裂性骨折的多平面螺旋CT重建的图像进行分析 ,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脊柱爆裂性骨折的临床价值。1 材料与资料1 1 临床资料 自 2 0 0 0年 1月~ 2 0 0 3年 1月本院2 5例脊柱爆裂性骨折 ,其中腰椎 17例 ,胸椎 8例 ;男性 2 0例 ,女性 5例 ;年龄 2 8~ 6 5岁 ,平均年龄 5 2岁 ,手术后截瘫 3例。1 2 检查方法  2 5例均行腰椎平片 ,腰椎常规CT检查和腰椎螺旋CT多平面重建 (CT机为GEHigh speedCT I) ,9例行MRI检查。CT扫描电压 12 0Kv ,电流 15 0mA。扫描层厚为 5mm ,螺距 1mm ,重建间距 1 5mm。扫描范围包括骨折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在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低剂量组经皮肺穿刺活检患者26例,扫描参数:采用非螺旋扫描,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mA,探测器选择4mm×1,扫描时间0.5s/圈,层厚4mm;常规剂量组经皮肺穿刺活检患者26例,扫描参数:采用螺旋扫描,管电压120kV,管电流为智能自动毫安秒扫描,探测器选择1mm×16,扫描时间0.5s/圈,螺距0.938,床速15mm/圈,重建层厚5mm,重建间隔5mm。分别比较两组病例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图像质量。结果低剂量组的CTDIvol和DLP分别为2.50mGy和(29.12±3.48)mGy·cm,只为常规剂量组的36.93%和16.47%。两组所得图像质量评估结果经χ2检验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低剂量(30mA)扫描不仅降低患者所受辐射剂量,而且不影响穿刺活检术的成功率及增加穿刺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产气剂在胃螺旋CT仿真内窥镜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院产气剂在胃螺旋CT仿真内窥镜(CTVE)临床应用总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男2 7例,女2 9例,年龄30~78岁,平均4 8岁。均通过服用产气剂和不服用产气剂两种方法扫描2次,并分别进行CTVE重建。CTVE检查后的1周内均做纤维内窥镜检查。1.2 方法 检查前禁食12 h,扫描前10 min肌注6 5 4 - 2 2 0mg,患者上检查台先将5 g产气剂和5 ml水一口吞咽,在检查台上翻转数圈后立即屏气扫描。扫描CT机使用GE HispeedCT/ I螺旋CT,横轴位扫描,扫描条件12 0 Kv,2 5 0 m A,层厚3.0 mm ,螺距1.5 ,扫描范围由胃底至胃窦大弯包括全部胃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螺旋CT原始薄层扫描图像与拆薄图像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8月—2012年5月48例经MR与随访证实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用螺旋CT行10 mm层厚、7 mm、5 mm、3 mm及1 mm不同层厚及相应层距及螺距均为1.0容积扫描,标准算法重建,均采用1 mm层厚、1 mm间隔进行拆薄重建图像。对各组原始轴位图像与相应拆薄重建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后作统计学对比分析,采用Cochran Armitage趋势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确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当扫描层厚在3~10 mm层厚时,扫描层厚越薄,拆薄重建所获图像越接近直接薄层扫描原始图像,同时接受X线辐射剂量越多。1 mm层厚、层距扫描图像噪声较大,图像质量差,受X线辐射剂量最多。结论:螺旋CT原始薄层扫描图像与拆薄图像有一定相关性,在3~10 mm,当扫描层厚越薄,拆薄重建所获图像越接近薄层扫描原始图像,图像质量佳,为实现螺旋CT超低剂量扫描及超薄图像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扫描速度、图像分辨率和球管输出毫安的利用率.不同的图像重建技术直接影响螺旋CT的图像质量.本文介绍单层、4层、和16层螺旋CT不同的重建技术的不同特点.由于扇形CT(第三代CT原理)的锥形线束的几何原理,8层和8层以上的多层扫描,如果没有特殊的锥形线束校正重建,严重的锥形束伪影明显影响图像质量.采用适应性倾斜多层平面重建AMPR技术,锥形束伪影得以有效消除,而且在充分利用扫描剂量的同时,可以根据临床需要自由选择螺距;重建层厚与扫描螺距不相关.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螺旋CT及影像后处理在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对跟骨骨折的评价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显示了独特的优势,探讨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男10例,女6例,年龄17~6 3岁,共16例跟骨骨折。1.2 方法 CT检查前均行X线片检查。使用PHIL IPS SE-CURA螺旋CT机及固有工作站。患者坐于检查床上,足先进,小腿与床面呈15°倾斜。通过侧位定位像行跟骨轴位扫描。扫描条件:12 0 kv、14 0 m A、时间1s、层厚2 mm、螺距1、重建层厚1mm。以多平面重建(MPR)、表面覆盖法(SSD)重建获取图像,精确调节阈值,并应用SSD切割技术,去除距骨…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颅底区域扫描参数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优化颅底区骨及脑组织螺旋CT扫描及成像参数。方法 对42例疑颅底区病变患者分别行1mm,3mm,5mm层厚螺旋CT扫描,改变扫描及成像参数,以对颞骨内细微结构如听小骨或骨病显示的清晰度及颅底区域脑组织及其病变显示清晰度为标准,分析扫描和成像参数与成像质量的关系。结果 用1mm层厚,小扫描野,0.2mm骨重建,只能非常清晰地显示骨组织及其病变,用3mm层厚,适当增加管电压及照射量,一次扫描,再以1mm间隔,分别以骨和标准算法重建,以骨窗和脑窗显示,能分别清晰显示骨和脑组织及其病变。5mm层厚扫描只能较清晰显示脑组织及病变。结论 颅底区螺旋CT扫描用3mm层厚扫描及成像参数组合的成像质量最佳,可用它来代替常规5mm层厚的扫描技术。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多平面三维重建技术在脊柱侧弯术前扫描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三维重建在脊柱侧弯术前的应用价值、成像方法及成像扫描参数;为临床提供与手术密切相关的椎弓根层面的各种准确参数。【方法】确诊为不同类型的脊柱侧弯患者98例,应用Philips—Mx 8000型多层螺旋CT机,根据侧弯程度及类型确定扫描范围,并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重建。重建方法为MPR法,在矢状位和冠状位图像上调整重建出每一椎体的最佳椎弓根横断位图像。逐一测量双侧椎板宽度、椎弓根的宽度、椎体前缘至双侧横突距离、椎管宽度、椎体旋转角度及椎体前后径等数值。【结果】98例脊柱侧弯患者的MPR重建图像均能清晰显示椎弓根层面,并能同时显示椎体本身、椎管、椎旁组织及其脊髓的情况。测量椎弓根、椎体、椎管、椎体旋转角度等各种参数并标注在图像旁提供给临床医生。【结论】螺旋CT多平面三维重建技术能准确提供脊柱侧弯特别是严重脊柱侧弯患者脊柱、椎体、椎弓根层面、椎管等各种参数,对提高矫形手术的成功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电压120KV,毫安秒为350mAs、螺距0.75~1.25mm、层厚3.2mm、层间距1.6mm时扫描为最理想的扫描参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64排螺旋CT不同重建层厚及层间距对肺小结节检出能力的影响。方法:对50例肺小结节患者行64排螺旋CT肺容积扫描,以相同的层厚与层间距分别重建1mm,3mm,5mm,7mm,10mm图像,分别记录肺小结节显示能力。结果:重建层厚与层间距影响肺小结节的显示,重建层厚层间距增大,肺小结节的显示数目减少,1mm的重建层厚能100%显示小结节。结论:64排螺旋CT层厚层间距越小,越能最大限度提高显示肺小结节的显示能力。  相似文献   

17.
16层螺旋CT颅颈联合CTA扫描参数的优化及规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颅颈联合CTA扫描参数的优化及规范化.方法 将60例接受颅颈联合CTA患者随机均分成Ⅰ、Ⅱ、Ⅲ三组,分别以100、150、180 HU作为监测阈值进行追踪触发扫描,比较三组间各点动静脉CT值及动脉显示差异.另将40例患者随机均分成A、B两组,采取不同层厚与螺距相匹配(层厚0.625 mm, 螺距1.375:1与层厚1.25 mm,螺距1.375:1)进行扫描,比较两组间动脉显示的差异.结果 Ⅰ、Ⅱ、Ⅲ组病例的颈部及颅内动脉均获得清晰显示,显示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各点强化CT值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点同层静脉CT值在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B 组病例在显示程度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16层螺旋CT颅颈联合CTA扫描最优参数为阈值100 HU,120 kV,280 mA,层厚1.25 mm,螺距1.375:1,0.5秒/周,准直宽度16×0.625 mm,为将以上参数规范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三维及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骨关节创伤性病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螺旋CT三维表面重建(SSD)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骨关节创伤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GE Hispeed ZX/I螺旋CT机对120例骨关节创伤患者进行扫描,扫描参数为120kV、150mA、层厚3mm、重建间隔1.5mm、螺距1.5。在GEAd-vantage Workstation 4.0工作站进行MPR、SSD图像重建,并与二维CT(2DCT)及X线平片比较。结果2DCT、SSD、MPR显示骨关节外伤共136处,SSD及MPR图像能较准确显示损伤部位、类型、严重程度及软组织损伤情况。结论SSD、MPR重建技术是诊断骨关节外伤的有效手段,对骨关节外伤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估计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在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胸腰椎骨折的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层厚2×1.0mm,螺距1~1.5,重建间隔0.5mm,扫描完成后,将原始数据传人工作站进行MPR、SSD重建。结果:轴位像足诊断的基础,3D像在显示骨折的夺间关系上具有优势,MRP对于显示骨折内部情况较好。结论:螺旋CT各种软件功能结合应用更为精确的显示胸腰骨折的具体情况,为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我院2 0 0 0~2 0 0 3年经螺旋CT或B超检查发现的胰腺区肿块12 5例,其中男84例,女4 1例,年龄2 2~81岁,平均5 7岁。多数有上腹疼痛、纳差、消瘦、无力、黄疸等症状,少数有黑便及腹水、腹部包块、幽门梗阻。本组均经手术或病理证实,其中胰头癌73例,胰体、胰尾癌2 2例,假囊肿19例,炎性肿块8例,胰岛细胞癌3例。3个月内死亡5例。1.2 方法1.2 .1 螺旋CT检查 应用东芝Aquilion 4层螺旋CT。扫描参数:12 0 KV,2 70 m A,D- FOV 32 0 .0 (M) ,层厚5 mm,进床速度(Couch Speed) 17.5 0 mm/ rot,螺距(Pitch) 3.5 ,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