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选择性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抑制剂7-硝基-吲唑(7-nitro-indazole,7-NI)、氨基胍(aminoguanidine,AG)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的组织学变化,探讨NOS亚型神经原型和诱导型及其所产生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56只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缺血再灌注非处理组、7-NI缺血前处理组、7-NI再灌注前处理组、AG缺血前处理组、AG再灌注前处理组及7-NI+AG处理组计八组.采用升高眼内压的方法诱导视网膜缺血,100分钟后,缓慢降压至正常眼内压,使视网膜再灌注.用7-NI或/和AG处理动物(腹膜腔内注射),光镜观察视网膜组织学变化,图像分析仪测量视网膜内层(IRL)、内网层(IPL)厚度及神经节细胞(RGCs)的数目.结果缺血再灌注非处理鼠IRL和IPL厚度比正常对照鼠明显变薄(P<0.0001),RGCs层和内核层神经细胞比正常对照鼠明显减少,残留者排列紊乱,空泡形成及核固缩现象多见.7-NI缺血前处理鼠和AG再灌注前处理鼠IRL和IPL分别比缺血再灌注非处理鼠明显增厚(P<0.001),RGCs层和内核层神经细胞少数丢失,排列稍乱,偶见空泡形成.7-NI+AG处理鼠IRL和IPL分别比7-NI缺血前处理组和AG再灌注前处理鼠都增厚(P<0.001),RGCs层和内核层神经细胞排列基本整齐,偶见核固缩现象.结论神经原型和诱导型NOS及其产生的NO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选择性NOS抑制剂7-NI和AG能够选择性抑制神经原型和诱导型NOS的活性,从而抑制NO的生成,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在大鼠急性高眼压模型中视网膜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分布及含量的变化,并检测视网膜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的变化,探讨氨基胍(aminoguanidine,AG)与倍他洛尔(betaxolol)对大鼠高眼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前房穿刺加压法建立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维持灌注时间60min。将各组右眼球经视神经矢状切片标本做HE染色进行视网膜组织学观察,还原型尼克酰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黄递酶(NADPH-d)法检测视网膜NOS染色阳性的细胞数,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法测定各组左眼球视网膜MDA含量。结果:各组视网膜均有NOS表达,NOS阳性细胞在视网膜主要分布于视网膜节细胞层(ganglion cell layer,GCL)、内丛状层(inner plexiform layer,IPL)、内核层(inner nuclearlayer,INL),200倍视野计数生理盐水组视网膜GCL的NOS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AG与betaxolol药物治疗各组的NOS阳性细胞数较生理盐水组减少(P<0.05);视网膜NOS阳性细胞数与视网膜MDA含量增减呈正相关性(r=0.69,P<0.01)。结论:AG通过对诱导型NOS的抑制在大鼠高眼压诱导视网膜损伤中起到视神经保护作用。betaxolol通过抑制钙通道,使NO的生成减少,增加抗氧化能力,从而起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NO在缺血性视网膜病变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在短暂高眼压诱导的视网膜缺血性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48只雄性S -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2 4只。 1组左眼为正常对照组、右眼为视网膜缺血对照组 ;2组左眼为视网膜缺血溶剂对照组 ,右眼为视网膜缺血L -NAME治疗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 7、 14、 2 8天分别将各组 2 4只眼随机分入 3个时间点 ,每个时间点 8只眼。制备视网膜病理切片 ,定量测量内网状层 (IPL)、内核层 (INL)、外核层 (ONL)的厚度。结果 :在缺血的早期阶段 (第 1周 ) ,内网状层 (IPL)的厚度即下降 ,在缺血的晚期阶段 (第 2周~第 4周 ) ,内核层 (INL)和外核层 (ONL)的厚度才发生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 χ2 检验 ,P <0 0 5 )。L -NAME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可明显减轻缺血性损伤。减轻视网膜各层的下降幅度。与缺血对照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显著性 ( χ2 检验 ,P <0 0 5 )。结论 :视网膜缺血性损伤的诱导机制除了兴奋性毒性诱导的损伤以外 ,还有其他的机制存在。NO可介导视网膜缺血性损伤 ,并在短暂视网膜缺血后晚期内核层 (INL)与外核层 (ONL)神经元的延迟死亡起到一个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Niu Y  Zhang R  Zhou Z  Wang H  Liu F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9):530-534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对实验性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升高眼内压的方法,制作实验性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缺血组及治疗组.再灌注开始时,缺血组大鼠玻璃体腔内注入平衡盐溶液,治疗组注入bFGF 2 μg.观察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段各组鼠视网膜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变化,光镜下计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s),应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视网膜内层厚度.结果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早期,治疗组大鼠视网膜水肿较缺血组轻,各时间段治疗组大鼠视网膜内层厚度均较缺血组厚,治疗组大鼠RGCs数目多于缺血组.再灌注后168 h,缺血组大鼠神经纤维层厚度及RGCs数目明显低于正常组,而治疗组大鼠神经纤维层厚度及RGCs数目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再灌注后24 h,缺血组大鼠RGCs核膜肿胀,线粒体嵴模糊不清,可见凋亡小体,神经纤维中微管模糊、减少甚至消失;而治疗组仅部分核膜轻度肿胀,胞浆内细胞器丰富,线粒体及微管结构较清楚.结论大鼠玻璃体腔注射bFGF对实验性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缺血再灌注大鼠视网膜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 ,iNOS)的表达、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发生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前房灌注生理盐水的方法制作实验性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分别于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取材 ,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iNOS阳性细胞 ;TUNEL法检测视网膜凋亡细胞 ;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结果 缺血再灌注早期 ,视网膜主要表现为内层水肿增厚 ,晚期主要表现为视网膜萎缩变薄、神经节细胞减少。缺血再灌注 3h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及内核层细胞出现iNOS弱阳性表达 ,12h组阳性表达达高峰 ,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2 4、4 8h组iNOS表达渐减少。视网膜组织细胞凋亡见于缺血再灌注 12、2 4及 4 8h组 ,凋亡细胞主要位于内核层 ,且 2 4h组凋亡阳性表达最强 ,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缺血再灌注大鼠视网膜iNOS表达增加 ,介导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视网膜细胞的损伤部分以凋亡的形式发生 ,iNOS的表达可能对细胞凋亡的发生起一定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建立兔视神经夹伤模型,观察伤后视网膜组织中一氧化氮的表达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的关系,从而探讨RGCs凋亡机制及氨基胍(AG)在伤后对RGCs的保护性作用。方法55只成年大耳白兔,随机分正常对照组(5只)、损伤对照组(25只)、AG治疗组(25只)。损伤组双眼夹伤视神经,按伤后1、3、7、14、21d又随机分为5组(5只/组)。AG治疗组于伤后2min耳缘静脉注射2%AG,损伤对照组同法注射生理盐水。应用TUNEL染色计数凋亡阳性细胞;比色法测量一氧化氮(NO)含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力。结果正常组视网膜切片中极少见RGCs凋亡。损伤组于伤后1d偶见,3—7d逐渐增多,至14d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正常视网膜组织中很少表达iNOS,但含有少量NO。在损伤后二者含量逐渐增高,与RGCs凋亡呈正相关性。同一时间点损伤对照组和AG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兔视神经夹伤后,NO合成增多可能是引起RGCs凋亡的一个因素。而AG通过减少NO的合成,降低RGCs凋亡,对RGCs有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殿文  邵莉  杨飏 《国际眼科杂志》2006,6(6):1294-1296
目的:探讨刺五加对大鼠视网膜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与机制。方法:Wistar大鼠69只,随机选5只为空白对照组,32只为实验组,32只为对照组。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经前房恒压(100mmHg)灌注生理盐水60min,之后恢复视网膜血流灌注,建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造模前6h实验组行刺五加注射液100mg/kgip,并于处理后每日上午给药1次直至处死。对照组以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至处死。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分批于缺血再灌注后6,24,48,72h处死,行视网膜Glu和NO含量测定。结果:缺血再灌注48hGlu和NO含量达到峰值,实验组和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P<0.01);实验组各时点Glu含量低于对照组,其中24,48,72h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视网膜NO含量在不同时点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低(P<0.05)。结论:刺五加注射液可以减少大鼠急性缺血再灌注视网膜Glu产生,对抗谷氨酸产生NO,减轻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急性高眼压下大鼠视网膜一氧化氮(nitric oxid e,NO)及其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变化的分析,探讨一氧化氮在高眼压视网膜损伤中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为高眼压30 min组;高眼压60 min组;高眼压90 min组;高眼压后12 h组和高眼压后24 h 组。前房加压灌注成高眼压模型。利用镀铜镉还原法测定视网膜中NO2/NO3 的 含量从而间接反映视网膜组织中NO的含量。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视网膜内神经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constitutive nitric oxide synthase,ncNOS)的分布及其变化。结果正常及缺血大鼠视网膜神经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ncNOS)主要位于大鼠视网膜内核层内侧,节细胞层,内丛状层。急性高眼压30min,60min ,90min大鼠视网膜NO的含量逐渐下降(P<0.01),ncNOS阳性 细胞数也逐渐减少(P<0.05),阳性物质表达减弱;急性高眼压 90min后再灌注过程中,NO的含量比90min时明显升高(P<0.05),但与正常比较仍显著下降(P<0.01)。ncNOS阳性细胞数继续减少(P <0.01)。结论一氧化氮参与了急性高 眼压下视网膜损伤过程;通过ncNOS催化的途径合成的NO对缺血以及缺血再灌注的视网膜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230-233)  相似文献   

9.
张然  李平华 《眼科研究》2009,27(10):935-938
一氧化氮(NO)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占重要地位。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时,一氧化氮合成酶(NOS)被多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激活,使NO大量生成。NO是一种活性很强的自由基,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在缺血-再灌注早期,少量NO可降低缺血缺氧对视网膜的损伤程度;晚期过多的NO可通过多种途径对视网膜造成损害。就目前有关NO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iNOS mRNA在缺血再灌注损伤鼠视网膜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iNOSmNRA在缺血再灌注过程鼠视网膜中的表达 ,探讨NO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动物模型采用升高眼压造成视网膜缺血 ,再恢复正常眼压形成血流再灌注。用Biotin标记iNOScRNA探针进行分子原位杂交。结果 正常组、对照组视网膜没有iNOSmRNA表达 ;再灌注 3、12、2 4h均有iNOSmRNA表达 ,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并且再灌注 12hiNOSmRNA表达量最高 ,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 (P <0 0 1) ;再灌注48、96h没有发现iNOSmRNA表达。结论 在缺血再灌注过程视网膜有较高的iNOSmRNA表达 ,iNOS催化产生的NO可能参与了视网膜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1.
邱伟强  张纯  王薇  卫若昕 《眼科研究》2008,26(6):401-404
目的 研究NMDA受体甘氨酸位点拮抗剂Y1231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节细胞的影响.方法 采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逆行标记,用立体定位仪将大鼠固定,根据大鼠双侧上丘和外侧膝状体在颅骨表面的投影,在投影处钻4个骨孔,每孔注入10 g/L的荧光金2μL.2周后采用升高眼压的方法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将3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7只),缺血再灌注组(7只)和治疗组(21只).其中治疗组根据再灌注后不同时间予以0.1%Y1231 5μL右眼玻璃体腔注射分为1、3、6 h组,每组7只大鼠.于再灌注后24 h取其视网膜铺片,用荧光显微镜拍照并计算赤道部以内RGCs的数目,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与治疗组的RGCs数量均少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治疗组中1 h和3 h给药组的RGCs数量明显多(P<0.01),而6 h给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结论 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NMDA受体甘氨酸位点拮抗剂Y1231可有效地保护RGCs.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证明,缺血后适应(IPC)对多种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损伤均有一定的抵抗作用,但其对视网膜缺血缺氧的作用仍受到关注。目的探讨IPC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后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伪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PC组。利用前房灌注生理盐水升高眼压至100mmHg(1mmHg=0.133kPa)维持60min的方法制备RIRI大鼠模型,实施IPC处理鼠亚分为再灌注后即刻、1min、10min组(即IPCⅠ组、IPCⅡ组、IPCⅢ组),分别于实验后1d、7d行大鼠视网膜电图(ERG)检测,然后用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并制备视网膜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对各组大鼠视网膜厚度的变化和视网膜形态进行观察。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组大鼠ERG各波振幅恢复率和视网膜厚度值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实验后1d,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伪手术组大鼠视网膜结构接近正常,而缺血-再灌注组及IPCⅠ组、IPCⅡ组、IPCⅢ组大鼠视网膜均出现水肿,可见空泡变性,主要在内丛状层(IPL)及内核层(INL)。缺血-再灌注组及IPCⅠ组、IPCⅡ组、IPCⅢ组大鼠视网膜全层、INL、IPL及视网膜外层厚度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再灌注后7d,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视网膜全层厚度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尤以INL、IPL显著。IPCⅠ组、IPCⅡ组、IPCⅢ组大鼠视网膜全层、INL、IPL及视网膜外层厚度值均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再灌注后7d,缺血-再灌注组、IPC各组大鼠ERG a波、b波和OPs振幅恢复率明显低于伪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IPCⅠ组、IPCⅡ组、IPCⅢ组大鼠ERG a波、b波和OPs振幅恢复率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PC对RIRI具有保护作用,在大鼠模型中,这种保护作用在再灌注后即刻至1min时最强。  相似文献   

13.
霍妍佼  黄萍  张绍敏  张纯 《眼科研究》2010,28(3):193-197
目的研究T、B淋巴细胞联合缺陷对急性高眼压小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度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和野生型C57BL/6小鼠各16只。2种小鼠分别随机取6只不做任何处理作为正常对照组,剩余10只作为模型组。采用前房穿刺的方法建立缺血一再灌注模型,每只小鼠取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模型对照眼。通过荧光金逆行标记技术,观察并计数再灌注后21d存活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同时进行视网膜切片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再灌注后21d视网膜形态并测量内核层厚度。结果正常对照组SCID小鼠和C57BL/6小鼠的RGCs形态和数量、视网膜结构及厚度均无明显差异。视网膜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后21d,SCID小鼠RGCs的存活率为91%±5%,C57BL/6小鼠RGCs的存活率为78%±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SCID小鼠实验眼内核层厚度为(33.52±2.13)μm,模型对照眼为(34.06±3.00)μm,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57BL/6小鼠实验眼内核层厚度为(22.44±1.70)μm,模型对照眼为(31.06±3.75)μ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急性高眼压模型中,T、B淋巴细胞联合免疫缺陷小鼠RGCs的存活率较高,视网膜损伤明显轻于野生型C57BL/6小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3'-大豆苷元磺酸钠(DSS)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对视网膜抗氧化能力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方法 2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对照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组、低剂量(1 mg/kg)及高剂量(2 mg/kg)DSS组.颈总动脉夹闭法制作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比色法测定血清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浓度及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MDA浓度升高(P<0.05),NO浓度降低、eNOS活性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DSS组MDA浓度降低、SOD活性升高(P<0.05);高剂量DSS组GSH-Px活性升高(P<0.05),tNOS活性升高(P<0.05);DSS低剂量组(P<0.05)及高剂量组(P<0.01)NO浓度与模型组比较均升高,低剂量及高剂量DSS组eNOS活性均升高(P<0.05).结论 DSS可通过提高eNOS、SOD及GSH-Px的活性,从而提高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抗氧化能力及NO的释放,降低组织细胞损伤,保护眼功能.  相似文献   

15.
曹永亮  赵岩松  张杰  王平  王杰 《眼科研究》2009,27(12):1131-1132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RIRI)是眼科临床常见的病理过程,可导致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严重损伤,其损伤机制复杂,治疗效果不理想,影响患者视功能的恢复。研究发现NO在RIRI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是NO合成的限速酶,应用NOS抑制剂氨基胍(aminoguanidine,AG)对大鼠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而AG对RIRI有无保护作用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银杏叶提取物对兔实验性高眼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R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兔青光眼缺血再灌注模型,7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神经生长因子组(A组)、银杏叶提取物组(B组)和联合用药组(C组).分别在持续给药1、7、14d,光镜下观察视网膜各层组织形态学改变,测定视网膜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浓度变化.结果:在持续给药1、7、14d,银杏叶提取物组、神经生长因子组的MDA含量和NO含量均高于联合用药组(P<0.05);各时间点,银杏叶提取物组、神经生长子组的SOD含量均低于联合用药组(P<0.05).HE染色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计数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RGCs的丢失较其他组明显减少,各时间点银杏叶提取物组、神经生长因子组的RGCs计数均低于联合用药组(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银杏叶提取物对RIR损伤具有更好更持久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自由基的大量产生,以及其增加视网膜组织中SOD含量和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蛇毒神经生长因子,对实验性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升高大鼠眼内压的方法,制作实验性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注入蛇毒神经生长因子和平衡盐溶液,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计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测量视网膜内层厚度,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结果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开始,实验组大鼠视网膜水肿、视网膜内层厚度变薄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数目减少较对照组轻,并且实验组于再灌注24h后RGCs数目逐渐增多,48h后视网膜内层厚度逐渐增加.再灌注后168h,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内层厚度及RGCs数目明显低于实验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观察对照组再灌注后24 h出现膜盘排列紊乱、变形,神经纤维层内大量的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和RGCs核染色质浓缩、边集,出现凋亡小体,胞浆内细胞器空泡化且大量减少.而实验组膜盘排列尚整齐,RGCs轻度肿胀,胞浆内细胞器较丰富,神经纤维层中的线粒体轻度肿胀,微管结构较清楚.结论 通过向大鼠玻璃体腔内注射蛇毒神经生长因子可以减轻视网膜内层的损伤,对实验性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超微结构改变以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其损伤机制。方法将2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手术组,手术组按照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段分为1h、6h、12h、24h、48h、72h组。前房加压法制作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透射电镜检测视网膜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bcl-2、bax、Fas的表达。结果(1)正常组视网膜神经纤维中微管及线粒体清晰可见;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核大,电子密度低,核仁明显,细胞器丰富;再灌注损伤后RGCs核膜肿胀,线粒体嵴模糊不清,可见凋亡小体,神经纤维中微管模糊、减少甚至消失,以再灌注后24h为甚;(2)再灌注后6h,bax表达逐渐递增,24h达到高峰,48h开始下降,72h不明显;(3)bcl-2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纤维层及内核层有微弱表达,各个时间段变化不明显;(4)Fas表达改变与bax基本一致。结论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是引起视网膜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其损伤机制与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Fas的表达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氨基胍(aminoguanidine,AG)对氧诱导的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7d龄C57BL/6J小鼠80只随机分成4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单纯高氧组)、C组(高氧生理盐水组)、D组(高氧AG治疗组),每组20只。B组、C组、D组乳鼠置于含体积分数75%氧的氧箱中饲养12d后放于正常空气中饲养至第17天;A组一直在正常空气中饲养。D组于第7天开始腹腔注射AG(100mg·kg-1)每天1次直至第17天,C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4组分别于饲养后第14天和第17天随机处死10只取视网膜做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情况、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iNOS阳性细胞主要表达于视网膜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且B组14d(23.00±2.07)明显强于17d(12.20±1.97),B组与A组(0.00±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10.13±1.59、4.93±1.03)与B组、C组(23.00±2.20、12.00±2.2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TUNEL染色凋亡细胞主要位于视网膜内核层,B组14d(29.40±4.25)明显多于17d(7.73±1.57);B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多于A组(0.00±0.00)(P<0.05),D组(10.73±1.62、4.33±1.04)明显少于B组和C组(28.66±4.38、8.13±1.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AG可抑制氧诱导的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并可能与iNOS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玻璃体内注射蛇毒神经生长因子(venom nerve growth factor,vNGF)对实验性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RIR)损伤的视网膜超微结构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升高眼压的方法制作实验性RIR损伤大鼠模型.将Spre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缺血组、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及对照组于再灌注开始时分别注入vNGF和平衡盐溶液各20 μL.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缺血组主要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和光感受器细胞等结构的水肿.对照组再灌注后1 d出现膜盘排列紊乱、变形,RGCs核染色质浓缩、边集、变性,胞浆内细胞器肿胀、空泡化且大量减少.神经纤维内大量的线粒体肿胀、空泡化.至再灌注后7 d膜盘溶解,RGCs出现变性坏死及凋亡;而实验组于再灌注后1 d主要为光感受器细胞排列紊乱、肿胀及RGCs肿胀、少许变性为主,至再灌注后7 d膜盘排列尚整齐,细胞肿胀减轻,胞浆内细胞器较丰富.实验组大鼠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改变较对照组明显轻.结论 大鼠玻璃体内注射vNGF对实验性RIR损伤大鼠的视网膜超微结构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