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男,46岁,因“全身水肿性红斑、鳞屑20天”收住皮肤科,行皮肤活检示:角化过度伴灶状角化不全,表皮不规则增生。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浸润,经给予相应治疗后效果欠佳;行胸片及CT检查示:考虑胸腺瘤,行胸腔镜胸腺瘤切除术,术后病检结果示:AB型胸腺瘤;术后9天患者出院,症状明显缓解。患者,男,45岁,因“四肢肌肉僵硬肿胀6天”收住神经内科,肌肉活检提示神经性肌病,经治疗后症状未见缓解;胸片及胸部CT示:前纵隔肿瘤,考虑胸腺瘤。行胸腔镜胸腺瘤切除术,术后病检结果示:胸腺瘤(B2型);术后13天患者出院,肌肉症状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2.
胸腺瘤合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极为少见,我院于1997年4月底收治1例胸腺癌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现报告如下.患者,女,30岁.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胸闷5个月入院.入院时行胸片示上纵隔占位性病变;胸部CT示左中上前纵隔大软组织占位,密度均匀,CT  相似文献   

3.
胸腺瘤胸骨正中劈开切口术后并发乳糜胸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59岁.因"双眼睑下垂、复视9年"于2003-09-12入院,口服吡啶斯的明、强的松等治疗,可控制症状.CT检查发现前上纵隔大小约5 cm×5 cm的块影,以重症肌无力并胸腺瘤入院.外周血检查血色素5.5g/L,骨髓检查见红细胞系严重减少.诊断为"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术前准备后于2003-09-22在全麻下,胸骨正中部分胸骨劈开切口行胸腺瘤及胸腺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李爽  万冬桂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0,24(3):192-192,I0001
患者女性,68岁.主因"间断咳嗽、咳痰9个月,左肺肿物切除术后8月余"于2009年9月1日就诊我科.患者2008年1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以白色泡沫痰为主,偶伴胸闷、胸痛,以左胸较著,无咯血、潮热盗汗,12月11日就诊于外院.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 47岁。因"咳嗽、咳痰35年, 活动后气促20余年, 再发2月余"于2018年8月16日至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就诊。反复咳嗽咳痰、劳累后气促30余年, 合并鼻窦炎, 冷凝集素滴度≥64, T淋巴细胞(CD3+)比例 46%, Th淋巴细胞(CD4+)比例 30%, 免疫球蛋白未见异常。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 即1秒率(FEV1/FVC)为49%。肺部CT示双肺弥漫性小气道病变。全外显子测序检测到TAP2基因 c.223224del(p.Leu75AspfsTer91)纯合突变, 其姐姐也发现TAP2基因相同位点突变, 裸淋巴细胞综合征Ⅰ型及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诊断明确。予以阿奇霉素(0.5 g, 1次/d)治疗后, 患者咳嗽咳痰、气促症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贾佳  王冰  冯小兵  李月敏 《广东医学》2016,(14):2094-2094
患者,女,58岁,因进食哽咽感20余天于2011年12月27日收入院。2011年12月患者因劳累后开始出现吞咽梗阻感,进流食或半流食时无明显异常,无其他症状。后就诊我院,行喉镜检查未见异常。胸部CT示:上胸段食管占位,伴周围淋巴结增大,考虑恶性;右前上纵隔占位,胸腺瘤可能,淋巴结转移不除外。食管超声内镜检查示:食管壁增厚达13 mm,食管外膜的界面回声不清,大小约23 mm ×11 mm,胸主动脉旁见肿大淋巴结;超声内镜下细针穿刺活检因病灶位置高无法继续进行;考虑:食管占位性质待定?建议进一步诊疗。后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支气管镜检查示:气管后壁及左侧壁轻度外压性隆起,表面黏膜光滑、完整。气管壁外占位?行电子胃镜示:距门齿22~24 cm食管可见局限性隆起,隆起处表面黏膜粗糙且局部凹陷,凹陷处可见分泌物溢出,食管结核?进一步行超声内镜检查示:食管局限性隆起,隆起处食管壁内可见低回声占位,病变主要位于食管壁的固有肌层,部分层次病变处食管壁的外膜中断,病变处食管壁外可见肿大的淋巴结且淋巴结内部可见高回声钙化影,考虑为纵隔淋巴结结核累及食管壁。患者既往无结核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结核菌素试验为阴性,结明试验阳性,多次查痰未找到结核杆菌。最终临床诊断为:胸腺瘤合并食管结核,于2012年1月30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前上纵隔肿物切除术。胸腔镜下见肿瘤位于上纵隔,大小约6 cm ×5 cm,有完整包膜。术后病理为:(右前上纵隔肿物)B1型胸腺瘤,呈多结节状生长,部分侵犯包膜至周围脂肪组织。后于2012年2月始在我院结核科进行规律抗结核治疗。2012年3月6日再次来我院行胸部CT 示:胸腺瘤术后改变;上胸段食管占位,伴前方淋巴结肿大,较2011年12月28日有所缩小。2012年3月14日至4月18日在我科行三维适形照射治疗,靶区为胸腺瘤术后瘤床区域,放疗剂量为DT 50 Gy 分25次5周顺利完成。随访至2015年12月(共47个月),未见肿瘤复发,食管旁病变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7.
1临床资料患者,男,40岁。因反复发作胸憋、气喘3年,加重3h入院。患者2007年始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胸憋、气喘,胸部CT示双肺广泛肺囊肿。2009年反复自发性气胸4次,入院治疗2次行胸腔穿刺术排气治疗。于2010年3月2日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未予特殊  相似文献   

8.
1病情介绍患者,男性,78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月余"于2010年10月9日入住我科。入院诊断为:肺炎。既往患有第4、5胸椎骨折并双下肢截瘫、胃大部分切除术后、长期慢性营养不良、褥疮病史,患者于2010年9月9日因重症肺炎曾在其他医院ICU住院,住院期间合并低蛋白血症、骶尾部皮肤褥疮,经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59岁,因咳嗽、咳痰伴气促半个月于2008年10月22日入院.半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痰为白色黏痰,量不多,不易咳出,伴有气促,于剧咳时明显,休息后可缓解.无发热、盗汗及咯血,无胸闷、胸痛、心悸,无端坐呼吸及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到当地医院行胸部增强CT扫描示:纵隔淋巴结肿大.为进一步确诊到上级医院行18F-FDG-PET显像结果示:周围性肺癌伴肺内及全身多处淋巴结转移,未予特殊处理.为求进一步诊治到我院就诊.患者既往有高血压10余年病史,5年前行甲状腺囊肿切除术.体格检查:体温36.3℃,脉搏77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33/84 mmHg.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女性,54岁,因"间断咳嗽、咳痰20天,痰中带血5天"入院。于入院前20天感冒后出现咳嗽、咳痰,咳嗽呈阵发性,无胸痛、咯血,无明显消瘦。患者夜间自觉发冷、盗汗,未测体温。自行服用药物(药名、剂量不详),症状无明显改善。入院前5天患者咳嗽、咳痰,痰中带鲜红血丝,量少,无明显气短。于2012年10月就诊于我院,查体:一般情况好,支气管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肺功能检查示:肺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在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中的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2年7月收治的54例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三种疾病患者CT表现差异。结果胸低危胸腺瘤组、高危胸腺瘤组和胸腺癌组患者间病变位置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病变位于左侧显著多于右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癌组患者肿瘤边缘多为分叶不规则状,与低危胸腺瘤组、高危胸腺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胸腺瘤组与胸腺癌组肿瘤坏死发生情况、胸膜转移情况高于低危胸腺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间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情况及大血管、心包受侵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间肿瘤钙化、胸腔积液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螺旋CT对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进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对高危胸腺瘤与胸腺癌的鉴别提供了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外科治疗胸腺瘤伴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院于1993年5月到1994年3月收治胸腺癌伴单纯红细胞再生障性贫血2例。现将诊断与治疗情况介绍如下。临床资料倒一:男,38岁。胸闷、头晕半年,全身乏力2月。查体:面色苍白,精神差,双睑结膜苍白。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0g/L,血红细胞3.18×1012/L,网织红细胞0.1%。骨髓象:红细胞系统增生不良,偶见有核细细胞.成熟红细胞大致正常,粒细胞系统增生活跃。X线胸片:右前纵隔4×4×5cm3阴影。诊断为胸腺癌伴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于1993年5月在全麻下经前正中切口行胸腺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上皮细胞型胸腺瘤。术后24天…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II型重症肌无力患者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分析,选择一种相对更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对我院1993年3月-2011年3月共40例得到随访的胸腺瘤手术患者不同手术方式(经胸骨胸腺切除术,电视胸腔镜胸腺切除术,颈-胸联合切口胸腺切除术)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随访有效率情况进行统计,初步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经胸骨胸腺切除术,电视胸腔镜胸腺切除术,颈-胸联合切口胸腺切除术的有效率分别是78.57%,75%,85.71%。结论:Ⅱ型重症肌无力患者采用颈胸联合手术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16岁,体质量72 kg.因"发热、咳嗽、右胸、臂部疼痛"1 d入院.入院完善检查胸片及CT显示前上纵隔内占位病变约5.5 cm×9.0 cm×7.0 cm.诊断为纵隔肿瘤、上感.既往有磺胺类药及解热镇痛药过敏史.进一步抗炎治疗后,体温由入院时38.9 ℃恢复正常.无咳嗽、咳痰.但右胸臂部疼痛加重,完善术前准备,全麻下拟行纵隔肿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1966年3月~1994年10月,采用胸腺切除术治疗各型重症肌无力122例。所有病例的胸腺均经病理检查,胸腺异常为95.1%,其中胸腺瘤占37.7%,恶性胸腺癌占胸腺瘤的67.4%。术后47.5%的病例发生了重症肌无力危象,该危象多见于ⅡB和Ⅲ型病例。6.5%的病例在院死亡。术后对106例进行了6个月至28年随访,症状缓解和改善者占68.9%,无变化者占8.5%,术后离院与本病有关死亡者为17.9%。该文认为,病情严重ⅡB、Ⅲ型病例胸腺切除早期行气管切开术,酌情使用人工呼吸机,是预防和治疗重症肌无力危象的重要方法,有助于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 P5 3蛋白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EGFR)在胸腺上皮性肿瘤中表达的特征、相关性及其与肿瘤病理学分型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 P5 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 42例胸腺瘤的表达情况 ,同时检测雌激素受体 ( ER)、孕激素受体 ( PR)在正常胸腺和胸腺癌的表达。结果  1P5 3的表达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加 ( P<0 .0 5 ) ;良性胸腺瘤 :4.5 % ,恶性胸腺瘤 型 :3 3 .3 % ,恶性胸腺瘤 型 :10 0 %。 2 EGFR在浸润性胸腺瘤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非浸润性胸腺瘤 ( P<0 .0 5 ) ;良性非浸润性胸腺瘤 :2 2 .7% ,浸润性胸腺瘤 :5 5 .0 %。 3 ER、PR在正常胸腺和胸腺癌中无表达。结论  P5 3和 EGFR在胸腺瘤的表达可作为鉴别良、恶性病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正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8岁,主因"间断咳嗽、咳痰伴气促、胸痛5个月余"于2016年7月15日入住我院呼吸科。患者5个多月前受凉后出现间断咳嗽,咳少量白色泡沫样痰,伴气促,活动后加重,平卧不受限,伴右侧胸痛,以深吸气后明显,伴四肢关节疼痛,无红肿,无发热、咯血,无盗汗、消瘦等不适。该患者2016年3月曾就诊于我院,2016年3月7日查胸部平扫及增强CT(图1),结果示:(1)前上纵隔富血供结节灶,考虑胸腺瘤;(2)两肺多发结节灶;(3)右肺中叶炎性纤维化;(4)纵隔及两腋窝多发肿大淋巴结。2016年3月14日行前上纵隔肿物及左肺上叶胸膜下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1)(左肺上叶)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道1例以AFP等肿瘤标志物升高为突出表现的胸腺癌,结合文献复习加深对此病的认识.方法:81岁女性患者,双下肢水肿.肺CT示前纵隔内占位性病变,累及临近血管、胸膜,考虑为恶性病变可能性大,侵袭性胸腺瘤?结果:病理示胸腺癌.结论:以AFP等肿瘤标志物升高为突出表现的胸腺癌罕见,相关文献复习以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66岁.因"反复咳嗽咳痰3年,再发2d"于2012年11月29日入院治疗.患者近3年来反复出现咳嗽、咳痰,多在当地医院住院抗感染治疗.2d前受凉后咳嗽咳痰增多,痰为灰黄色脓痰,当地医院胸部CT示"慢性支气管炎改变、两肺多发感染灶(部分陈旧)",至我院住院治疗,既往"鼻咽癌放疗后"病史14年,遗留吞咽不利、饮水呛咳等症状.入院初步诊断:(1)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2)双肺感染;(3)鼻咽癌放疗后。  相似文献   

20.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37岁。因"反复咳嗽20 d,发热15 d"于2008年8月6日第一次入院。患者于2008年1月因"发热、咳嗽"住当地医院,胸部CT示左上肺占位及右上肺阴影(图1),行"左上肺叶切除术"。术后当地医院病理结果考虑炎性假瘤。入我院前20 d无诱因出现咳嗽,呈阵发性干咳,咳嗽剧烈时伴右侧胸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