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赵启晟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2,24(1):40-41
为总结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CT表现,对36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资料加以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有弥漫性脑白质低密度改变,脑梗塞和脑萎缩。认为,SAE是一种老年性疾病,常在50岁以后发病,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加,CT有明确表现,结合临床表现可早期确诊。 相似文献
3.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MRI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又称Binswanger氏病 (Bins wangerdisease ,BD)随着CT与MRI的临床应用 ,BD的诊断率逐年增高BD主要累积白质 ,临床上以高血压、卒中、慢性进行性痴呆为三大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我院自 1987年 10月至 1998年12月共收住院患者 80例。结合CT、MRI典型形态学改变 ,进行讨论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80例 ,男 44例 ,女 36例。年龄 5 6~ 87岁 ,其中 5 6~5 9岁的 16例 ,60~ 69岁的 34例 ,70~ 79岁的 2 5例 ,80岁以上的 5例。1.2 症状和体征 临床上多有… 相似文献
4.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50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从而明确临床诊断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SAE的病人的临床资料及CT、MRI改变。结果(1)所有病人均有高血压病史,大部分病人有反复卒中史。(2)慢性进行性发展过程,存在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3)头颅CT、MRI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脑内脱髓鞘改变,脑萎缩以及梗死灶。结论 SAE与高血压有关,对长期高血压和进行性痴呆的患者,结合脑CT、MRI表现可诊断此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病理变化和CT诊断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0月至2010年10月间收治的29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9例CT表现为脑室周围及中央半卵固区脑白质内低密度灶,边缘模糊不清。病例均为两侧性,对称或基本对称者25例,占86%,仅有4倒不对称。腔隙性脑梗死27例占总数的93%,其中基底节区23例,丘脑区4倒。脑萎缩26例,占89%,其中有16例饲脑室明显扩大。1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可合并出血,占3.4%。结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脯病的CT诊断的主要依据就是双翎饲脑室周围及半卵圈中心脑白质对称性斑片状或弥漫性低密度改变,多伴有腔隙性脑梗死及脑萎缩,而无症状的脑白质稀疏是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早期征象。CT检查可早期发现该病,并且是诊断该病的可靠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及MRI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并有完整病历资料的38例SAE患者CT、MRI影像表现,标准采用Goto推荐的分型。结果:根据SAE的影像学分型标准分为3型。Ⅰ型19例,占50.0%;Ⅱ型13例,占34.2%;Ⅲ型6例,占15.7%。结论:CT和MRI可以清楚显示皮质和白质的实际情况,从而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明确诊断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7.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65例临床及CT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gwanger disease、subcortical arterioselerotic encephalopathy, SAE,以下简称SAE).1894年由Binswanger首先描述.至CT和MRI发明之前,世界范围经病理证实的不到50例(1).随着CT的普及有大量病例报道,该病的诊断也引起激烈的争论.本文回顾了1997年8月至2000年2月住院的65例SAE,对临床资料及头颅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诊断以及CT在诊断SAE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分析61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CT表现,着重讨论了本病的CT诊断。CT虽然不能直接显示脑的小穿支动脉硬化性改变,但可反映动脉硬化后所造成的病理变化。尽管有些病人没有明显的精神症状,但只要CT表现典型,结合临床还是可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作出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SAE)的临床表现及头颅CT特点,以期提高本病的早期诊断符合率。方挂:对80例经头颅CT检查符合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特点的完整病历资料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Goto推荐的分型标准分型。结果:SAE临床表现不典型,CT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白质区多发低密度灶、脑萎缩,半数左右伴有腔隙性脑梗死。I型16例,d;20%;II型38例,占47.5%;Ⅲ型26例,占32.5%。结论:对于临床上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老年患者,行头颅CT检查有助于SAE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杨军克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22(1):96-97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是以渐进性痴呆和伴随动脉硬化的皮质下弥漫性缺血性改变为特征的血管源性脱髓鞘疾病.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类型.又称Binswanger病。本文搜集了50例SAE的临床及CT资料,探讨其CT表现并与临床资料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 30例临床及头部CT诊断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患者。结果 (1 )均有 5~ 4 4年不等的高血压病史 ,部分伴有多年吸烟史或伴Ⅱ型糖尿病史者病情较重 ;(2 )脑CT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白质疏松 (LA)及深部白质软化灶、侧脑室扩大。结论 Binswanger(BD)病的直接病因即是高血压。对有长期高血压和进展性痴呆 ,伴有多发性腔隙卒中者 ,结合脑CT改变可考虑本病诊断 ,应强调智能障碍 ,而不应过分强调痴呆。及时给予治疗 ,可延缓病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对智能活动的影响。方法:采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对34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和43例正常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人各组分测验成绩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CT显示白质损害程度的加重逐渐减少。智商比较病人各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当合并脑萎缩时智能损害更为严重,而多发腔隙性脑梗塞对智能影响不大。结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智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基础为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园中心等白质损害,其损害范围和程度与智能障碍的程度呈正相关,脑萎缩的出现在其智能障碍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奥氮平治疗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奥氮平治疗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E)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采用简明精神科评定量表BPRS评定、观察4周。结果:奥氮平治疗1周后BPRS总分显著下降(P〈0.01),不良反应为头晕和嗜睡。结论:奥氮平治疗BE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MRI分型与MRA表现二者的相关性。方法:77例经临床证实的SAE患者,对其进行MRI平扫及MRA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RI表现脑白质不同程度缺血性脱髓鞘改变,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其中影像学Ⅰ型30例、Ⅱ型33例、Ⅲ型14例。并伴有脑萎缩、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MRA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硬化,轻度25例、中度31例、重度21例。结论:MRI和MRA可早期明确显示SAE范围大小和动脉硬化程度,但本组资料所示影像学分型与MRA所见的动脉硬化严重程度之间缺乏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在诊断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经CT检查结合临床诊断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 72例患者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72例患者 CT平扫均见双侧侧脑室前后角及体部旁或半卵圆中心区脑白质大小不等斑片状不规则的大致对称的低密度影 ,发生在侧脑室前角周围 6 2例 ,后角周围 5 3例 ,侧脑室体旁 38例 ,半卵圆区 19例 ,伴有腔隙性脑梗死 4 1例。结论 :对于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CT能够早期发现病灶 ,对于本病的早期发现与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62例此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扫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62例均可见双侧脑室旁及半卵园中心区深部脑白质呈散在性或融合性低密度表现,其中54例见双侧脑室,三脑室及双侧裂池不同程度扩大,13例见丘脑,基底节区有腔隙性梗塞.3例伴有小灶性脑出血。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诊断,结合临床一般无困难。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MRI表现特点。材料与方法:采用永磁型低场磁共振成像系统(0.15T)对足月顺产的正常新生儿20例和临床诊断的HIE患儿90例进行检查。HIE组病人的临床分度分别是轻度40例、中度38例和重度12例。结果:正常组新生儿的脑灰白质对比清楚,以T2加权像最明显。HIE组病人脑内均有片状的异常信号病灶,T1加权像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均伴有皮层灰质与白质的对比模糊或消失;83例见于2个脑叶以上;86例呈对称分布。26例见蛛网膜下脑出血,20例见白质病灶内出现点片状出血。结论:MRI对新生儿HIE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71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临床与CT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SAE占缺血性脑卒中的9.89%;在高血压、脑深部穿支小动脉硬化的病因基础上,长期冠心病、心律失常、心率<60次/min、血压过低等可能成为SAE发生的诱发或促发性危险因素;CT为普及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酒精性脑病引发的胼胝体变性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我院2009年-2016年7月收治的6例胼胝体患者进行分析,每例患者均行影像检查,并具有完整的影像资料。结果其中4例急性患者在CT扫描中胼胝体体积增大,膝部最为显著,边界不清晰模糊状,在MRI扫描表现较高信号和高信号;1例亚急性患者CT中表现为胼胝体发胀程度较低,边界清晰,病灶变化显示中心层状明显,在MRI扫描表现较高信号和高信号;1例慢性型患者体积缩小,体部最显著,膝部甚至出现坏死,在MRI中表现为低信号或较低信号。结论 CT和MRI对胼胝体变性能够直观明了表现病理性改变,其中MRI全方位成像对诊断更加有利,在临床诊断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