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脊神经根损伤是椎管内麻醉常见并发症之一,通常由穿刺针和麻醉导管损伤所致,患者可出现脊神经节段的疼痛、麻木,感觉障碍、无力、一定程度的运动障碍,严重者甚至出现截瘫。常规治疗方法为类固醇激素治疗和对症治疗,然而治疗效果往往较为缓慢,甚至不够确切。研究表明,神经损伤后高压氧治疗可减轻神经间质水肿和神经内瘢痕形成,促进轴索再生与修复,加快神经功能恢复。近年来,我院用高压氧舱治疗椎管内麻醉后神经根损伤,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后截瘫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硬膜外麻醉后截瘫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影像学表现,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3例中1例剖宫产硬膜外麻醉后出现神经根损伤,致1侧下肢弛缓性瘫痪。1例剖宫产硬膜外麻醉后出现腰骶神经根炎,致2下肢弛缓性瘫痪。另一例腰椎间盘脱出、椎管狭窄行L4/5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后出现两下肢弛缓性瘫痪。经治疗1例痊愈,2例好转。结论硬膜外麻醉后截瘫的发生率低,但预后差,早发现、早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预充液防治椎管内麻醉中血管损伤的效果。方法将施行椎管内麻醉的36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20例。①对照组:椎管内穿刺成功后,直接进行硬膜外导管置入;②生理盐水组:椎管内穿刺成功后,先注入生理盐水3ml再置入导管;③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组:先注入含(1:20万)生理盐水3ml,再置管。观察并记录置入导管过程中损伤血管的次数。结果①组损伤血管次数17例;②组损伤血管次数3例;③组损伤血管次数2例。结论预充液可明显减少椎管内麻醉中血管损伤的发生,是预防硬膜外血管损伤的有效方法,能更大程度的避免硬膜外血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何文政  刘敬臣 《广西医学》2005,27(9):1396-1399
随着对围术期深静脉血栓(DVT)认识的不断深入,抗凝治疗在许多国家已成为防治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常规治疗。部分手术病人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围术期也使用抗凝药物。因抗凝治疗可增加病人出血倾向,椎管内麻醉操作一旦损伤椎管内血管,可能形成椎管内血肿,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如何进行抗凝患者的麻醉及围术期合理应用抗凝药物,是麻醉医生必须面对的问题。现将近10年来有关抗凝治疗病人椎管内麻醉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曾晶 《中外医疗》2012,31(21):31-31
目的探讨对高龄患者进行麻醉的临床风险及措施。方法对该院实施麻醉的47例高龄手术患者视实际情况调整用药及采用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结果患者麻醉效果满意,全身麻醉不良反应率83.3%高于椎管内麻醉34.3%,经治疗后均康复出院。结论全面评估积极治疗高龄患者合并症,选择个体化的麻醉方案及全面监测,是确保患者麻醉安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刘声苹 《疑难病杂志》2012,11(6):484-486
<正>全脊髓麻醉(total spinal anesthesia,TSA)最初是以椎管内麻醉的严重并发症被重视。实施椎管内麻醉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大剂量局麻药进入蛛网膜下腔,局麻药随脑脊液分布作用于延髓、脑室壁细胞等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全脊髓麻醉。肋间神经阻滞、椎旁神经根阻滞、臂丛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及眼科手术的球后麻醉均可以导致全脊髓麻醉的发生。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全脊髓麻醉有了更进一步了解,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一些顽固性疼痛,即为全脊麻疗法。1972年,Tsumura等实施硬膜外阻滞治疗脊髓挥鞭伤后遗神经痛时,患者意外发生全脊髓麻醉。当患者经抢救清醒并恢复正常后,发现原有的顽固性疼痛较治疗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也没有留下任何神经系统并发症。这是关于全脊髓麻醉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椎管内麻醉穿刺操作过程出现异感的病例的早期干预,旨在减少神经并发症及促进神经功能早期恢复。方法:将87例实施腰硬联合麻醉穿刺过程出现异感的术科患者随机分成三组。Ⅰ组22例,改用气管内麻醉;Ⅱ组33例,椎管内麻醉并硬外腔干预;Ⅲ组32例,椎管内麻醉未干预。记录各组穿刺情况,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发展、预后及处理情况。结果:脊穿针触发异感明显多于硬膜外针(P0.01),异感发生机会硬膜外腔明显高于蛛网膜下腔(P0.01)。神经并发症Ⅱ组明显少于Ⅲ组(P0.05)。结论:早期硬膜外腔干预性治疗可以减少椎管内麻醉穿刺损伤引起的神经并发症,促进神经功能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对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 以4892例骨科住院患者病例资料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全身麻醉组、椎管内麻醉组、区域阻滞组DVT的发生率.结果 4892例患者中204例发生DVT,总发生率为4.17%,全麻组DVT的发生率高于椎管内组、区域阻滞组和未行麻醉组(P<0.01);椎管内组DVT的发生率高于区域阻滞组(P<0.05).区域阻滞组和未行麻醉组DVT的发生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组患者术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计数高于椎管内麻醉组和区域阻滞麻醉组(P<0.05).结论 全身麻醉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最高,椎管内麻醉次之,区域阻滞麻醉和未行麻醉者相当.全身麻醉较椎管内麻醉、区域阻滞麻醉和未行麻醉患者炎症细胞数升高.  相似文献   

9.
全身麻醉用于急诊剖宫产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椎管内阻滞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因其麻醉效果确切,对胎儿影响小,一直是国内较为推崇的麻醉方法。传统观念认为,剖宫产产妇采用全身麻醉后易发生胎儿呼吸抑制,因此限制了全身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使得一些不适宜采用椎管内阻滞麻醉的剖宫产术,只能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由于局部浸润麻醉镇痛的不完善性,从而增加了产妇的风险和手术操作的难度。近1年来有12例椎管内麻醉禁忌证或椎管内麻醉失败的产妇,应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麻醉,安全、无痛,顺利完成手术的麻醉管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寒战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应激反应,在椎管内麻醉中常见。椎管内麻醉后寒战是临床上麻醉后的一种不良反应,寒战不但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而且给手术后康复带来不利影响。本文根据所查阅文献及经验对于椎管内麻醉后寒战的影响因素及治疗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局部麻醉下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手术策略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3月~2009年2月间采用局麻方式治疗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病例62例,根据损伤机制及影像学资料将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形成因素分为3类,其中Ⅰ类11例,Ⅱ类34例,Ⅲ类17例。Ⅰ类采用前路减压融合术,Ⅱ类采用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Ⅲ类采用后路椎管减压融合术(或前后路联合减压融合术)。根据JOA评分观察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3个月,6个月,1年及终末随访,其中终末随访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优良率达88.7%。术后出现颈后路表浅感染2例,C5神经根症状5例。未发生医源性神经损伤加重、内固定失败、后路单开门术后再关门等并发症。结论在局麻方式下采用颈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入路减压(和/或融合)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均取得良好疗效,根据影像学表现结合致伤因素在局麻方式下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比较单点法和两点法腰硬膜联合麻醉 (CSEA)在剖宫产术中的麻醉和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剖宫产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点法组(A组):L3~4 CSEA +硬膜外术后镇痛,其中需硬膜外补充麻醉的患者归为A1亚组;两点法组(B组):L3~4单次腰麻联合T12-L1硬膜外麻醉+硬膜外术后镇痛,其中需硬膜外补充麻醉的患者归为B1亚组.观察麻醉和术后镇痛效果,记录术后肛门排气的时间.结果 两组间腰麻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需硬膜外麻醉的A1和B1组间比较,硬膜外麻醉后的最高感觉阻滞平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1组达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所需局麻药量少、时间短、下肢最大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低(P<0.05);术后镇痛A、B两组间比较,B组术后8~48h时视觉模拟镇痛评分低、术后24h下肢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低、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P<0.05).结论 剖宫产术两点法CSEA能减少硬膜外局麻药的使用量,硬膜外麻醉起效快,改善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减轻硬膜外镇痛引起的下肢运动阻滞,促进肠蠕动.  相似文献   

13.
颈脊髓压迫模型的建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旨在探索、建立颈脊髓压迫损伤的动物模型 ,并观察、研究其病理学改变过程 ,为临床治疗颈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通过在犬C4 、C5椎间孔置入不锈钢螺钉压迫脊髓 ,成功建立起一种新型不完全性颈脊髓压迫损伤的动物模型 ,并通过光镜和电镜研究创伤后不同时间脊髓的病理改变。 结果 :损伤后动物表现为不完全性瘫痪 ,随时间的推移运动功能逐渐恢复。病理改变结果可分三期 :早期脊髓内出血、水肿及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变性 ;中期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变性达到高峰 ,胶质细胞增生 ;晚期出现机化和修复 ,部分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恢复正常形态。 结论 :颈脊髓不完全性压迫损伤后脊髓功能有恢复的可能 ,临床应进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脊柱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围术期血清炎性指标与神经功能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0月本院收治的35例脊柱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期的35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前及术后1、3、7d及14d时和对照组的血清炎性指标与神经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前及术后1、3、7d时血清白介素-2(IL-2)均低于对照组,而其他血清炎性因子及神经功能指标则均高于对照组,且术后14d时血清神经功能指标也均高于对照组,术后3d时的炎性指标明显差于其他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脊柱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围术期血清炎性指标与神经功能指标呈现明显的波动,且神经功能指标异常状态持续时间相对更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兔胫后神经F波对不同水平永久性腰髓缺血动物模型的评估作用.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完全随机方式分为6组,1组为对照组,其余5组为实验组.对照组(n=5)用于确定最佳刺激强度,并用于排除麻醉和手术对F波的影响,实验组(n=5)分别结扎左肾动脉和动脉分叉间不同水平的腰动脉,腰动脉结扎后2h和2d记录F波,分别在麻醉清醒后和手术后2d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分析实验各组术后2hF波波幅变化与下肢运动功能的相关性,2 d后取缺血中心区标本进行HE染色,观察缺血区病理变化.结果 F波的波幅在1根组和2根组结扎前后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结扎前后不同时间点经方差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3根组、4根组和5根组血管后的F波的波幅下降,各组结扎前后不同时间点波幅经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波的潜伏期在1根组和2根组结扎前后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在3根组、4根组和5根组随着缺血程度的增加逐渐延长,各组潜伏期结扎前后不同时间点经方差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兔下肢胫后神经F波的潜伏期不能量化反映腰髓缺血损伤程度,但严重缺血后潜伏期也可延长;F波波幅能够反映腰髓缺血损伤程度并且能够预测脊髓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微量吗啡Spinocath导管连续腰麻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微量吗啡Spinocath导管连续腰麻用于分娩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Spinocath导管连续蛛网膜下腔镇痛组(Ⅰ组)与对照组(Ⅱ组)各15例初产妇,Ⅰ组于宫口开至2~3 cm时,注入吗啡0.1 mg。于第二产程开始时注入吗啡0.05mg+布比卡因1 mg,均在改平卧位后,调节痛觉上界平面为T_9。观察记录Ⅰ组产妇在给药后30min内呼吸循环变化及两组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镇痛效果、运动神经阻滞、催产素的使用、产程进展、助产及剖宫产发生率、分娩镇痛的并发症;Ⅱ组为对照组,未做任何镇痛。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pinocath导管连续蛛网膜下腔镇痛组对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第三产程时间均无明显影响,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略有延长,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痛显著减轻(P〈0.05),对运动神经无影响(P〉0.05),产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增加(P〈0.05)。结论微量吗啡Spino—cath导管连续腰麻用于分娩镇痛起效快,镇痛效果确切,对运动神经无阻滞,对新生儿及产程无明显影响,但其恶心呕吐发生率增加,且费用略显昂贵。  相似文献   

17.
浦鹏飞 《海南医学》2012,23(4):129-131
椎管内麻醉是将药物注入椎管内某一腔隙,可逆性阻断脊神经传导功能或减弱其兴奋性的一种麻醉方法,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脊膜外腔阻滞.本文就椎管内麻醉方法的近期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等研究的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李爱国  冯梅  蒋宗滨 《微创医学》2011,6(3):196-198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四己神经节苷脂对椎管内麻醉所致外周神经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骨科住院行下肢手术穿刺时出现神经症状患者75例,随机采用神经节苷脂治疗(A组)、甲钴胺注射液(弥可保)治疗(B组)及生理盐水对照(C组),观察术后6 h、12 h、48 h和72 h时点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评分。结果疼痛及麻木评分:A组术后12 h起评分低于B、C两组(P<0.05或0.01);B组疼痛评分术后72 h低于C组(P<0.01)。感觉异常评分:A组术后24 h起低于B组,48 h起低于C组(P<0.05或0.01);B组术后72 h低于C组(P<0.01)。三组在四个时段间的MAP、HR和SpO2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能有效地促进椎管内麻醉引起外周神经损伤的恢复,优于单纯使用甲钴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小剂量左旋布比卡因实施腰麻在高龄患者单侧下肢手术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80例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高龄病人,监测麻醉前、麻醉中及麻醉后SBP、DBP、HR、SpO2的变化。结果麻醉前、中、后的SBP、DBP、HR、SpO2变化经比较无明显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左旋布比卡因实施腰麻在高龄患者单侧下肢手术,是安全可靠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腰-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用于高龄患者的可行性。方法:40例下肢手术高龄患者被随机分成CSEA组和硬膜外麻醉(EA)组,每组20例。CSEA组采用腰-硬膜外联合麻醉,EA组采用常规硬膜外麻醉。观察:①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及硬膜外用药量;②两组术后并发症,如头痛,恶心、呕吐,尿潴留等。结果:与EA组比较,CSEA组麻醉起效时间及麻醉阻滞完善时间明显缩短(P<0.01),硬膜外用药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腰-硬膜外联合麻醉对高龄患者循环干扰少,麻醉效果满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