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洋  滕红林  王靖  朱旻宇  李驰 《中国骨伤》2016,29(11):1011-1015
目的:分析两种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接受椎管成形术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80例接受4节段(C_3-C_6)椎管成形术(A组),男44例,女36例,平均年龄(68.4±9.2)岁;80例接受3节段(C_4-C_6)椎管成形术(B组),男48例,女32例,平均年龄(66.8±8.9)岁。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分别记录颈痛VAS评分,上肢痛VAS评分,JOA评分,MR最小脊髓直径,颈椎的Cobb角及活动度。术后观察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及C_5神经根麻痹时三角肌肌力,伴随神经症状,恢复时间。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12.4±3.2)个月。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颈痛VAS评分、上肢痛VAS评分、JOA评分、MRI最小脊髓直径、颈椎的Cobb角及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中7例(8.75%)发生C_5神经根麻痹,其中4例出现上肢放射痛,3例出现上肢感觉减退;在末次随访时2例残留轻微的上肢放射痛及感觉减退。B组患者中5例(7.5%)发生C_5神经根麻痹,其中3例出现上肢放射痛,2例出现上肢感觉减退,在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上肢放射痛及感觉减退均恢复正常。两组C_5神经根麻痹的患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_5神经根麻痹时三角肌肌力、伴随神经症状、恢复时间A组分别为(2.3±1.0)N、30例(37.5%)、(11.4±1.0)周,B组分别为(2.8±0.8)N、23例(28.8%)、(8.2±0.8)周,三角肌肌力下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随神经症状及恢复时间A组比B组差。结论:两种术式相比,患者术后出现C_5神经根麻痹的概率相当,但是C_4-C_6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患者C_5神经根麻痹症状较轻,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2.
王杰  徐嘉伟  李浩鹏 《中国骨伤》2019,32(10):892-897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及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对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价值,及时发现、预防和治疗术后感染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4月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早期发热的患者120例;按照患者伤口渗出液细菌学培养的结果将其分为感染组(53例)和未感染组(67例),感染组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48~63(52.28±6.36)岁;未感染组中,男37例,女30例,年龄46~62(51.63±5.82)岁。并根据感染组患者术后感染类型将其分为深部手术部位感染组(30例)和浅表手术部位感染组(23例),深部手术部位感染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50~63(53.16±5.62)岁;浅表手术部位感染组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48~61(52.15±5.68)岁。比较组间患者及组内患者手术前后WBC计数、CRP、PCT及ESR血清感染指标。收集纳入的120例患者血清感染学指标数据并根据血清感染指标诊断感染的灵敏度及特异性,以1-特异性为横坐标,灵敏度为纵坐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WBC计数、CRP、PCT以及ESR感染指标进行早期感染诊断的准确性评估。结果:术前: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患者的WBC计数、CRP、PCT、ESR血清感染指标水平相近(P>0.05);术后:感染组患者的WBC计数、CRP、PCT、ESR感染指标较未感染组高(P<0.05)。在术后感染的患者中,WBC计数、CRP、PCT以及ESR血清感染指标水平在不同术后感染类型的患者中存在差异(P<0.05)。未感染组患者的WBC计数、CRP、PCT以及ESR血清感染指标总体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WBC计数感染指标的受试者曲线下面积(AUC)为0.637(P<0.05);CRP感染指标的AUC为0.792(P<0.05);PCT感染指标的AUC为0.774(P<0.05);ESR感染指标的AUC为0.783(P<0.05)。结论:WBC计数、CRP、PCT、ESR血清感染指标可用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除此之外,上述4种感染指标变化的综合分析可用于不同术后感染类型的鉴别。WBC计数指标对于早期感染诊断的准确性较低,CRP、PCT以及ESR指标对于早期感染诊断的准确性较好。总体上来说,CRP、PCT以及ESR血清感染指标对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来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助于临床工作者尽早发现术后早期感染以利于随后的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可能的解剖学机制。方法:取8具防腐正常成人颈部标本(年龄54~78岁,平均66.4±7.3岁)。仔细从后方剔除颈椎周围的软组织,暴露双侧椎板,在双侧关节突关节内侧各作一条沟,铰链侧保留内层骨板,开门侧完全穿透内层骨板。掀起开门侧椎板后,剔除脂肪组织,分离和保留椎管后方的所有韧带结构,在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椎管后方的韧带的形态、走行、起始位置及分布特点,用游标卡尺在手术显微镜下测量韧带的长度、宽度及厚度。从不同节段观察硬膜囊及神经根在开门前后的改变。最后,测量C4~C8硬膜内腹侧支上端及下端的长度。结果:在8个颈椎标本的椎管后方共发现37条的膜椎韧带。膜椎韧带的一端附着于黄韧带或椎板内面,另一端与硬膜囊后壁相连,形状以条索型多见。韧带的长度为7.37~20.09mm(12.24±3.21mm),各节段自上往下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厚度最厚处达1.12mm。膜椎韧带在脊髓的C3-C4节段分布较多。在易发病的节段中,C5硬膜内腹侧支上端及下端的长度是最短的(13.18±1.12mm,8.07±1.11mm)。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发育性椎管狭窄的疗效观察。方法:56例患者通过信函复诊方式随诊,平均随访时间为24个月,按JOA评分方法,评价术前,术后功能恢复及临床症状消失的情况。结果:56例术前术后比较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年龄越小和发病至手术时间越短(≤1年)疗效越好。术后优良率达87.5%。结论:作者认为有临床症状的发育性椎管狭窄均应手术治疗,手术越早越好,防止脊髓损伤继续加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椎间孔切开在预防C4,5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并发C5神经根麻痹中的作用。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应用锚定法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患者155例,男75例,女80例;年龄38~75岁,平均54.5岁。单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开门组)90例,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同时行C4,5椎间孔切开(切开组)65例。术后8周、1年评估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改善率,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C5神经根麻痹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状况;影像学上颈椎曲度指数、开门角度变化、脊髓前缘及后缘向后漂移距离。结果 手术时间90~140 min,平均(110±14) min;术中出血量100~250 ml,平均(160±45) ml。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4个月。两组术后8周、1年JOA评分及改善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开门组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8.89%(8/90),切开组4.62%(3/6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5神经根麻痹均表现在开门侧。两组颈椎曲度指数术前、术后8周、术后1年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椎板开门角度与术后8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脊髓前缘后移距离术后不同时点及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脊髓后缘后移距离与术后8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同时行C4,5椎间孔切开可降低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对术后JOA评分改善率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 EOLP)术后的隐性失血量(hidden blood loss, HBL)及其风险因素。方法 随机纳入2019年3月~2020年3月行EOLP手术的51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统计其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变化,从总失血量(total blood loss, TBL)中去除围手术期可见的失血量,计算其HBL值。通过对51例患者的人口学与围手术期资料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与EOLP术后HBL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51例患者的TBL为(704.3±251.8)mL,HBL为(329.4±173.6)mL,占比(45.9±14.6)%;术后13例患者出现继发性贫血。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高血压是影响TBL的风险因素,与之呈负相关性;颈椎后方软组织厚度(thickness of the posterior cervical soft tissue, TPCST)是影响TBL和HBL的共同风险因素,且与之呈正相关性。结论 HBL在EOLP手术总出血量中有较大占比,部分患者术后可出现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门轴位置内移与术后临床疗效关系。方法将68例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并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1宽开门组:36例,为常规开门组,门轴位置为侧块内缘;2窄开门组:32例,为门轴内移组,门轴位于椎板外缘1/4处。比较两组患者手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Ishihara法测定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及影像学的各项指标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时间、出血量、JOA评分改善率、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年。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了满意的神经功能改善,但是轴性症状和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窄开门组明显低于宽开门组(P0.01)。结论手术中适当将门轴位置内移既可以保证手术效果,又可以限制脊髓过度后移,有效避免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采用与不采用椎间孔切开的临床结果.[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6月,对68例混合型颈椎病患者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其中,早期的38例行单纯单开门成形术(非切开组),后期的30例行单开门成形联合椎间孔切开术(切开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  相似文献   

9.
马旭东  高海  孔雷  张文志  黄炎 《颈腰痛杂志》2022,(6):835-837+841
目的 比较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posterior cervical 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 EODL)与颈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posterior cervical laminectomy and fusion, PCLD)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行颈椎后路手术的56例患者,其中行EODL手术(EODL组)和PCLD手术(PCLD组)各28例。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的改良JOA评分、VAS评分和手术前后的颈椎C2-7 Cobb角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改良JOA评分和VAS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末次随访的C2-7 Cobb角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LD组的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EODL组(P<0.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术体位对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手术总出血量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全麻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患者49例,按手术体位不同分为两组,其中俯卧位17例(A组,男13例、女4例),坐位组32例(B组,男28例、女4例),为减少性别差异的影响,从B组28例男患者中随机选取13例与4例女患者组成C组。分别在手术日晨、全麻诱导后(仰卧位)5min和摆好体位后5min测量并记录患者收缩压及心率,记录A、B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并为总出血量。分别对A、B两组组内及A、C两组组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由仰卧位变为俯卧位后收缩压变化差值[d(BP)]为-19±21mm Hg,心率变化差值[d(HR)]为-7±10次/分,体位改变后收缩压及心率均下降,且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由仰卧位变为坐位后d(BP)为-12±23mm Hg,收缩压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d(HR)为-3±9次/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总出血量、d(BP)、d(HR)分别为272.94±105.82ml、-19±21mm Hg、-7±10次/分,C组分别为194.12±79.69ml、-3±21mm Hg、-3±9次/分,A组手术总出血量大于C组(P0.05),收缩压下降较C组更明显(P0.05),两组间心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俯卧位相比,坐位行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可减少手术总出血量,虽然两种体位下收缩压均下降且心率变化无明显差异,但在安全范围内坐位能维持更高的血压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和比较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7年3月在我院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146例患者,根据术后引流管留置压力的不同分为常压引流组(n=78)和负压引流组(n=68)。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发热的发生率、切口感染发生率、症状性血肿发生率、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功能评分(17分法)和JOA评分改善率。结果: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常压引流组术后第一天引流量中位数为50.0ml(30.0,80.0ml),负压引流组为212.5ml(160.0,262.5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压引流组术后总引流量中位数为141.0ml(105.0,200.0ml),负压引流组为367.5ml(297.5,470.0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压引流组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中位数为3.0d(2.0,3.0d),负压引流组为3.0d(3.0,4.0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发热、切口感染及症状性血肿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应用常压引流与应用负压引流临床疗效一致,但常压引流可以降低术后引流量,减少引流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选择性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孤立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并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手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且符合入组标准的40例孤立型颈椎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ACCF手术22例(ACCF组),行选择性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18例(LP组)。均获得12~24个月随访(ACCF组18.50±4.20个月,LP组18.60±4.50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椎间孔扩大术治疗脊髓神经根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手术治疗脊髓神经根颈椎病患者68例。其中颈后路单开门(单开门组)治疗32例,颈后路单开门联合椎间孔扩大术(联合组)治疗36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单开门组术后C5神经根麻痹1例,联合组术后无C5神经根麻痹者。单开门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联合组(P0.05),但两组术中失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均显著增加,而NDI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术前两组间JOA和N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联合组的JOA和NDI评分显著优于单开门组(P0.05)。影像方面:相应时间点,两组间SVA C_2~C_7、C_2~C_7Cobb角,以及C_4~_7节段各椎板的开门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椎间孔扩大术治疗脊髓神经根颈椎病,可有效去除颈髓和神经根的压迫因素,缓解临床症状,而不影响颈椎稳定。  相似文献   

14.
刊登于我刊2012年第18卷第2期第105页的《单开门椎管成形联合椎间孔切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一文,第一作者为孙天威,题目应为《单开门椎板成形术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脊髓型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分析》,特此说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融合术加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Cervical Cage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同时,颈椎后路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11例,平均随访6个月。按40分法和JOA评分对手术前后脊髓功能进行评分,并测量颈椎术前术后前柱高度及椎管宽度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融合术加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明显改善脊髓型颈椎病的脊髓功能。40分法平均37分,改善率83%;JOA评分16.5分,改善率91%;前柱高度平均增加1.28mm;椎管宽度平均增加2.22mm。[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融合术加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有效恢复了颈椎前柱高度、增加椎管宽度,明显改善了脊髓型颈椎病的脊髓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5):1360-1364
[目的]探讨测量T1斜坡(T1Slope)角度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颈椎曲度变化的关系。[方法]本组96例病例均进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前测量T1Slope角度及C2~7Cobb角度。随访12~42个月,术后再次测量C2~7Cobb角度。96例患者术前根据T1Slope角度均值(26.07°)分为两组,26.07°为A组,26.07°为B组。了解T1Slope角度与术前及术后C2~7Cobb角度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继而推断出术前测量T1Slope角度与颈后路术后颈椎曲度变化的关系。[结果]本组病例T1Slope角度与全体样本C2~7Cobb角度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并存在正相关(r=0.77,P0.05)。A组术后发生颈椎前凸角度丢失倾向较B组大,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t=7.20,P0.05)。两组JOA评分术后改善率无明显差别;两组术后Odom’s分级评价,A组优良率为57.14%,B组优良率为83.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96,P0.05)。[结论]T1Slope是一种与SVAC2密切相关的测量方法,T1Slope角度与C2~7Cobb角度存在正相关,对颈椎矢状位平衡方面的评估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术前有较大的T1Slope,术后有更大的发生前凸角度丢失的可能,可作为术前预判术后颈椎曲度改变的一个参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椎间孔切开术在治疗颈椎管狭窄症合并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7月至2009年1月44例颈椎管狭窄症合并单侧神经根压迫症状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的23例患者为A组,单纯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的21例患者为B组。引起椎间孔狭窄的原因:椎间盘突出、钩椎关节骨赘形成、关节突增生。神经根症状主要表现为单侧上肢疼痛、感觉减退、肌力下降和反射减弱。A组手术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椎间孔切开术,关节突内侧缘切除范围均小于等于50%;B组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结果术后随访20~36个月,平均28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法计算两组髓性症状术后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性症状术后临床效果评价:A组优18例,良3例,一般2例;B组优7例,良3例,一般9例,差2例。结论对合并有单侧神经根型的颈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椎间孔切开术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系统评价C4-5椎间孔扩大成形对预防颈椎后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万方、维普和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搜集有关C4-5椎间孔成形对预防颈椎后路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间均为1990年1月1日~2020年3月2日。由2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以及质量评价等后,运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6篇文献、688名患者。Meta分析显示:在颈椎后路减压手术中,行预防性C4-5椎间孔扩大成形者的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后路减压者[RR=0.26,95%CI(0.13,0.53),P=0.0002];而预防性C4-5椎间孔扩大成形对于术前和术后JOA评分、JOA改善率,以及术前、术后C2-7Cobb角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并神经根管扩大与传统单开门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myelopathy,CSM)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60例CSM患者,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28例:其中对照组予以颈后路单开门手术,观察组予以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并神经根管扩大术。术后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及疗效指标。结果在术后的脊髓后移距离、JOA评分改善率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轴性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出血量、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丢失角度、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并神经根管扩大术治疗CSM,能更好地解除脊髓及神经根压迫,改善神经功能,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可作为优先考虑术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手术后并发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因素,为此类并发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纳入自2011年2月-2017年2月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23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与否,作为自变量;并将性别、年龄、病程,有无发育性椎管狭窄、椎间孔狭窄、后纵韧带骨化、脊髓内缺血信号,术后开门角度、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曲度指数等相关指标作为因变量。对上述10项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而后,进一步将所有变量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处理。结果 237例CSM患者手术后,29例并发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为12.24%。单因素分析显示,椎间孔狭窄、后纵韧带骨化、术后开门角度和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曲度指数等5项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开门角度、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曲度指数均为术后并发C5神经根麻痹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结论脊髓后移距离增加、术后开门角度增大和颈椎曲度指数增加,均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并发C5神经根麻痹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