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非穿透性与改良小梁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非穿透性与改良小梁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方法:开角型青光眼患者15例(30眼),同一患者1眼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另眼行改良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眼压、滤过泡、视野、房角和视力情况。结果:通过对非穿透性小梁手术与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术后眼压、滤过泡、视野、房角和视力情况的长期观察、比较,二者疗效无显著性差异,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组并发症较少。结论: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改良式“L型”巩膜瓣下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我院2018年2月至2020年8月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共65例(70只眼),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33例(35只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32例(35只眼)。两组均采用改良式“L型”巩膜瓣下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视力、眼压、滤过泡、中央前房深度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A、B两组术前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视力提高要优于B组(P<0.05);与术前视力相比,A组在术后1个月和6个月视力均有提高(P<0.05),而B组在术后1 d、1周、1个月和6个月视力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A组术后功能性滤过泡为31只眼(88.57%),B组术后功能性滤过泡为30只眼(85.7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眼压及前房深度均低于术前(P<0.05)。A组手术成功率要优于B组(P<0.05),A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改进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4例114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改进术,术中剥离巩膜瓣进入透明角膜1mm,并在巩膜瓣下注入玻璃酸钠形成前房。术后观察眼压、前房、滤过泡、视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1~6mo。结果:术后无持续性浅前房发生;眼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均可形成功能性滤过泡;视力术后与术前有明显差异。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改进能很好的控制眼压,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式简单易行,效果稳定可靠,手术成功率高,是理想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4.
李随  艾明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0):2114-2115
目的:探讨聚乳酸防粘连膜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1例47眼随机分为试验组(聚乳酸防粘连膜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和对照组(单纯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mo,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等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6mo试验组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眼压明显降低,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88.0%的患者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显著高于对照组(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乳酸防粘连膜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3例(6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传统小梁切除术加前房穿刺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术后随访3月~1年,观察前房形成、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控制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控制眼压好,维持功能性滤过泡效果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人羊膜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30眼)中、晚期开角型青光眼进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人羊膜植入,术后观察视力、视野、眼压及滤过泡形成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9月,视力、视野稳定,眼压≤20mmHg(1mmHg=0.133kPa),滤过泡形成良好,并发症少。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 联合人羊膜植入治疗开角型青光眼,能有效降低眼压,形成功能性滤过泡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滤过术中的作用及常规小梁切除术与可调整缝线在原发性开角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对原发性开角和闭角型青光眼作为随访观察.对开角型青光眼49例,分为对照组A1和治疗组A2.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66例,也分为对照组B1和治疗组B2.所有的对照组均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所有治疗组在常规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加可调整缝线.观察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滤过泡、视野等情况,平均随访时间9.7月.结果 所有治疗组和所有对照组的术后6月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泡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视野没有明显差异.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闭角型青光眼,无论施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或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在浅前房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可明显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有远期较好的眼厂卡控制率及功能性滤泡形成率.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术方式.但无论是原发性开角还是闭角型青光眼中施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或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41例54眼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19例25眼,行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 对照组22例29眼,行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后视力、浅前房、眼压、滤过泡及其他并发症的情况。

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34.60±4.43min,术后1d浅前房1眼、前房出血1眼; 术后1wk高眼压2眼; 术后3mo视力下降1眼、功能性滤过泡24眼、眼压11.5±5.8mmHg。对照组手术时间44.37±3.00min,术后1d浅前房13眼、前房出血渗出12眼; 术后1wk高眼压8眼; 术后3mo视力下降6眼、功能性滤过泡25眼、眼压13.6±6.7mmHg。研究组术后并发症较少,眼压控制更低,术后视力影响、功能性滤过泡与对照组相当。

结论: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手术时间缩短,术后浅前房、前房出血渗出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疗效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评估网状透明质酸钠Healaflow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0年1月至5月间在我院行小梁切除联合Healaflow植入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0例24眼作为治疗组,选取同期行小梁切除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3例26眼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前房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随访18个月。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时两组视力变化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2个月时,治疗组无需按摩或不用降眼压药物眼压≤21mmHg(1kPa=7.5mmHg)者22眼,占92%,对照组19眼,占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3,P=0.033)。术后18个月时治疗组、对照组分别有1眼、7眼出现非功能性滤过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9,P=0.028)。两组术后各有2眼发生浅前房,无前房出血、睫状体或脉络膜脱离、恶性青光眼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网状透明质酸钠Healaflow的应用有利于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能够有效提高中远期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波  方锦 《临床眼科杂志》2008,16(2):166-167
目的 评价复合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法将79例(86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复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情况及滤过泡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平均随访6个月至1年,术后6个月两个组眼压正常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分别为92.9%和79.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浅前房的发生率实验tlt(4.8%)明显低于对照组(15.9%).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以调节房水滤过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治疗儿童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及术后1 年切开小梁的开放情况。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青光眼中心接受微导 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治疗的4~16 岁儿童青光眼患者21 例(28 眼)。观察记录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 视力(BCVA)、眼压、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房角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1 年。采用 配对t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等对数据进行分 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了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其中完全切开16 例(22 眼),次全切开5 例 (6眼)。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的BCVA(LogMAR视力)分别为0.80(0.00~2.00)和0.75(0.00~1.6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1,P=0.157)。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的眼压分别为(30.4±4.8)mmHg (1 mmHg=0.133 kPa)和(14.1±4.5)mmHg,末次随访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t=14.11,P<0.001)。术 前使用降眼压药物数量中位数为3(1~4),末次随访时下降至0(0~3)( Z=-4.35,P<0.001)。末次 随访时切开小梁开放范围中位数为302.5°(70°~360°)。所有患者中15例(21眼)手术完全成功,4例 (5眼)条件成功,2例(2眼)手术失败,这3类患者切开小梁开放范围中位数分别为330°(210°~360°)、 205°(180°~225°)、85°(70°~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0,P=0.001)。切开小梁开放范围 与眼压呈负相关(r=-0.82,P<0.001)。结论: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治疗儿童青光眼具有良好的 临床效果,且术后切开小梁开放范围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60例(64眼);男38例(40眼),女22例(24眼);急性闭角型36例,慢性闭角型24例.年龄60~80岁,平均73岁.全体患者均接受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周边前房深度及房角的变化进行了6~12个月随访观察.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18.38±4.38) mm Hg,术后(10.73±3.10) mm Hg,手术前后眼压比较t值为4.67(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BCVA≤0.05者15眼,占23.44%,术后BCVA≥0.3者51眼,占79.69%.术前周边前房深度<1/2 CT者46眼,术后周边前房深度≥1 CT者36眼;术后前房角可见不同程度开放.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可以有效地缓解病情.  相似文献   

13.
W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of cataract surgery in 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 patients whose intraocular pressure (IOP) was not controll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We compared postoperative IOP and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 with preoperative data in 10 eyes of 10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cataract surgery for 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 Initial and preoperative mean IOP were 50.0 +/- 6.4 mmHg and 34.9 +/- 9.3 mmHg, respectively. Mean follow-up was 6.3 +/- 5.9 months. Postoperative mean IOP was 12.0 +/- 4.2 mmHg. All eyes were controlled at less than 21 mmHg and seven of them (70%) were controlled at less than 21 mmHg without medication. Postoperative BCVA was improved in 9 eyes. The complications were transient IOP elevation in 2 eyes and exudative membrane in 4. Cataract surgery may be effective to control IOP and improve visual acuit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 However, follow up is necessary because of a high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丝裂霉素及深层巩膜反折引流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18眼)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手术,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及深层巩膜反折引流。观察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视野、前房(前房角)变化及手术后滤过泡情况。随访3~18mo。结果:术前平均眼压(33.96±8.16)mmHg(1mmHg=0.133kPa),术后眼压为(14.62±3.53)mmHg,手术前后眼压差异有显著意义(t=11.82,P<0.01)。手术前、后视力及视野无明显改变。术后16眼均形成滤过泡,其中I型6眼,Ⅱ型11眼,Ⅲ型1眼。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应用丝裂霉素及深层巩膜反折引流术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便宜和具有可重复性的新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吸出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20例(22眼)。男12例(14眼),女8例(8眼)。年龄64~85岁,平均(76.80±3.12)岁。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8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例,所有手术由同一医师完成,均采取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观察手术前、后眼压,视力,周边前房深度及房角的变化情况,随访3~12个月。结果患眼术前眼压范围7.8~30.013]mHg,平均(18.91±5.48)mmHg,术后平均(11.81±2.90)mmHg,t值4.7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眼压较术前显著性降低。术前BCVA≤0.1者7眼,占31.80%,术后BCVA≤0.5者12眼,占54.5%,术后视力明显提高。术前周边前房深度〈1/2CT者18眼,术后22眼周边前房深度≥1CT,虹膜平坦,周边膨隆消失。术后房角关闭所在象限可见不同程度的开放,周边虹膜粘连范围缩小。2眼出现前房渗出.虹膜部分后粘连,1眼发生后囊破裂,未发生角膜失代偿等并发症。结论采用超声乳化吸出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Ex-PRESS引流钉植入联合调整缝线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3-01/2015-05在我院就诊的确诊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23例29眼。患者年龄23~42岁,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指数/50cm~0.5,眼压16~52mmHg。给予降眼压药物效果不理想,行Ex-PRESS引流钉植入联合调整缝线手术。术后进行眼压、滤过泡形成观察及超声生物显微镜( 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观察引流钉开口是否通畅。结果:术后视力0.06~0.5;术后1 wk 平均眼压为10±3mmHg,与术前比较明显降低( P<0.05);手术后有1眼出现术后浅前房,1眼术后第2 d出现前房积血;所有患者(29眼)在术后至术后1wk拆除调整缝线期间滤过泡形成好,有1眼术后3mo复查滤过泡包裹,UBM检查巩膜内口有高密度强回声阻塞物,而无巩膜瓣下通道,其他患者(28眼)术后3mo UBM观察滤过通道通畅。结论: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联合调整缝线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是安全有效的,术中及术后风险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PTS)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胶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38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实施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胶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反应、前房深浅及并发症。术后随访(14.6±2.3)月。结果术前平均眼压(29.2±8.01)mmHg。术后1周平均眼压(15.01±4.65)mmHg,手术前后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0眼前房无任何反应,2眼有I度浅前房伴少许前房积血,均术后2~3d自行恢复,6眼轻度房水闪光,术后2~3d消失。所有患眼术后均形成显著弥散滤过泡。术后1周及6月视力基本稳定。结论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胶植入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疗效肯定,并发症少,为开角型青光眼提供了一种更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伴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开角型青光眼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共35例(52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比较分析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控制及术后滤泡形成情况。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3者41眼(78.85%),比术前视力≥0.3者(3眼,5.77%)明显增多。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平均眼压(14.71±4.01)mmHg,无需使用降眼压药物。术后功能型滤过泡47眼(90.38%)。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的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房角功能。 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青光眼中心收治的急性闭 角型青光眼慢性期合并白内障患者37例(37眼)。患者为青光眼急性期发作后经药物治疗3~14 d, 术前眼压高于21 mmHg(1 mmHg=0.133 kPa);房角关闭范围>2个象限;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示 前房变浅,周边虹膜根部与小梁网贴附范围>2个象限;晶状体核混浊度≥Ⅲ级。所有患眼均行常规 双切口小梁切除+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房角分离术,术中均未使用抗代谢药物, 巩膜瓣常规可调节缝线密闭缝合。术前术后观察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中央前房深度、 前房角开放程度及滤过泡形成情况。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及Pearson 相关分析对各项观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7 d时眼压为(18.8±1.7)mmHg,较术前明显下降 (t=16.562,P<0.001),15例患者形成滤过泡。术后1个月眼压为(15.5±1.8)mmHg,较术前明显下降 (t=20.529,P<0.001),仅有5例患者存在功能性滤过泡。术后半年,眼压为(14.9±2.4)mmHg,23例 患者术后眼压<16 mmHg,14例患者术后眼压介于16~20 mmHg之间,较术前眼压明显下降(t=24.458, P<0.001);UBM示所有患者术后房角重新开放范围>2个象限,术后眼压与术前房角粘连程度无相 关关系(r=0.016,P=0.926);术后中央前房深度较术前加深(t=-25.195,P<0.001);33例患者术后 BCVA较术前提高,4例患者术后BCVA较前无改善,术前术后BCV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017, P<0.001);5例患者术后上方结膜可见功能性滤过泡形成,32例患者术后未见明显滤过泡,UBM也 证实结膜下无有效滤过泡形成。结论: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合并白内障患者,行双切口小 梁切除+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房角分离术可有效降低眼压。眼压的下降很可能是 房角区小梁网功能的恢复,而不是依赖于外滤过通道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