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A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速或室颤),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199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措施评估委员会起搏器安置专题组将AICD的适应症分为三类: 公认的适应症:①已证实具有显著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速或室颤,电生理检查和动态心电图监护不能准确预测其药物治疗效果者;②已证实具有显著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速或室颤,但无有效药物治疗或不能耐受有效药物治疗者;③药物治疗具有良好效果或无效,改行手术或导管消融术后,电生理检查仍能连续诱发出显著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速或室颤。  相似文献   

3.
1991年苏州医学院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AICD)的临床应用,我们也于同年为1例恶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MVA)病人成功地安置了AICD。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51岁。因发作性头晕、心悸4年伴晕厥2次,于1991年8月26日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好。颈静脉不充盈。肺未见异常。心左界于左锁中线外1.0cm,心率64次/分,律齐。无杂音,肝脾未及。下  相似文献   

4.
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临床应用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正> 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简称AICD(Automatic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AICD系统通过植入的电极连续地监视患者的心电活动,当识别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后,可按预设置的程序和参数自动通过电极给心脏发放电休克脉冲,强迫心脏在瞬间几乎全部同时处于除极状态,造成瞬间心脏停搏而导致电活动位相一致,这样就有可能重建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6.
快速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室性心动过速)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多见于青中年患者,严重影响病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甚至危及生命。目前治疗这类心律失常可分为药物和非药物两大类,就具体病例而言,在诸多治疗方法中如何作出决择?此即本专题笔谈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的临床应用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源性猝死(SCD)是临床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据统计,在工业化国家中,每周每100万人口中有30人发生SCD。SCD 80%~90%起自恶性室律失常(室速/室颤VT/VF),对药物治疗无效的VT/VF,埋藏  相似文献   

8.
9.
9例药物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VT)病人接受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其中冠心病7例,扩张型心肌病、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各1例。8例术前有电击复律/除颤史。9例术前、术后均接受胺碘酮治疗,随访9.8±8.0个月,7例经ICD储存资料证实共发生VT666次,100%被ICD有效终止,首次治疗程序成功率为97%。4例VT经电击复律,2例因窦性心动过速而误放电,6例有疼痛与恐惧感。1例同时埋置了ICD与单极电极导线起搏器,随访16个月未发现任何不良的相互作用。心理障碍是ICD治疗值得重视的问题,医生应协助病人尽量缩短心理调整过程,使之尽快对埋置的ICD进行适应。  相似文献   

10.
2例冠心病,陈旧心肌梗塞并持续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人,服用2~3种抗心律失常药无效而考虑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治疗.术前电生理检查均诱发了持续室速,并了解了诱发和终止条件.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安装了第四代ICD.术后随访7~12个月中,2例均有室速发作而正确放电,但1例有窦性心动过速被误感知现象,经程序调整而消失.本文强调了适应症选择,术前电生理检查和术后随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临床应用指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临床应用指南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ator,ICD)自1980...  相似文献   

12.
心脏性猝死临床上并非少见 ,其主要原因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因此 ,预防和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关键。埋藏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AICD)降低心律失常病人死亡率的效果明显优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目前已将 AICD作为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预防心脏性猝死首选方法 [1 ]。但因价格昂贵 ,限制了AICD在临床上的应用。我院于 2 0 0 1年 2月至 4月成功地为 2位女性患者行 AICD植入术。现将有关护理过程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共 2例 ,均为女性。其中 1例 77岁 ,患“冠心病”,有 2支血管病变 ,已行 PTCA十支架术 ,EKG…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Brugada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其置入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8例患者安装新一代非开胸经静脉置入体内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的随访经验。  方法:8例患有药物难治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的患者,安装了ICD,术前均进行了心内电生理检查,据电生理检查结果设定ICD的工作程序。在出院前及第1次心动过速发作后进行资料分析,术后每3~6个月随访1次。平均随访9.0±7.7个月(1~23个月)。  结果:6例有心律失常发作并经ICD治疗。在555 次VT发作中,94.6% (525/555)由抗心动过速起搏终止,低能量电转复成功率55.6% 。高能量电转复成功率91.7% 。5例需更改治疗参数,1例术后3 个月死于心源性休克。2例安装ICD后,尚无心律失常发作,ICD尚无工作。  结论:心内电生理检查对于指导ICD工作程序设定具有重要意义,术后严密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是发挥ICD有益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了近年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研制所取得的长足进步和ICD与药物治疗比较能明显降低恶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心脏性猝死率和总死亡率;进而系统地介绍了1996年在意大利威尼斯举行的IcD治疗国际研讨会上,Raviele根据当前IcD推广应用情况提出的适应证新分类;最后提出了正确掌握ICD适应征值得重视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用于治疗高危的心律失常时 ,可使之在数秒钟内转复为正常心律。本例患者院外反复发作心悸、胸闷、黑朦 ,入院时心电图示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率 2 6 0次 /分 ,药物治疗无效 ,行同步电复律 ,心律转为窦性。经各项检查 ,仅提示反复性单形性  相似文献   

17.
18.
<正>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临床上常见死因之一。据估计美国和欧州每年有近40万人发生SCD,如何识别和防止SCD的发生,成为医学界的重要课题。随着精密医疗仪器的发明与运用,如侵入性电生理学检查,Holter心电图监测等,使识别SCD高危病人有了可能;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等的出现,使高危病人的预后有所改观。然而,高危病人SCD发生率仍很高。这迫使临床医生积极寻找非药物治疗措施。如①手术切除可疑的致心律失常病灶。②经导管高能电消融病灶等。但前者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AICD)临床应用十年的经验,作了系统的回顾,着重介绍了1982年面市的第二代产品的经验,并且认为AICD对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猝死率的降低令人鼓舞。作者指出:在下一个十年中,在第三代产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支持起搏和抗心动过速功能的第四代产品(AIPCD)将会取得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随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报道 12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结果。 10例为单腔ICD ,2例为双腔ICD ,通过ICD程控仪调出ICD内储存的资料 ,了解ICD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情况 ,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2例随访 16 .8± 9.9个月 ,有 8例接受成功的ICD治疗 ,占全部患者的 72 .7% ;2例 5次将快速心房颤动误识别为室性心动过速 (VT) ,1例误将窦性心动过速识别为VT ,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后 1例VT加快 ,ICD识别为心室颤动 ;调整VT识别参数及联合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进一步随访 ,未再发生类似情况。结论 :ICD能有效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提高患者生存率 ;随访过程中要及时调整相应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