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 (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临床症状及(或 )食管炎症的一种疾病。反流物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 ,尚可有十二指肠液、胆酸、胰液等 ,前者临床上多见 ,后者主要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 ,食管肠吻合术后。GERD患者可仅有临床症状而无食管炎症表现 ,有食管炎症状者其临床症状不一定与炎症程度呈平行关系[1]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烧心、胸骨后压痛、反酸及反食 ,严重病例可并发吞咽困难、上消化道出血、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等。1 病…  相似文献   

2.
24h食管pH监测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4h食管pH监测的问世为胃食管反流性疾病 (gastroe sophagealrefluxdisease ,GERD)的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 ,能对胃食管反流作定量分析 ,其敏感性、特异性高 ,被称为诊断GERD的“金标准”〔1〕。在国内外已广泛用于临床研究和治疗〔2 ,3〕,现综述如下。2 4h食管pH监测临床应用1.食管运动功能障碍和胃食管反流病的定性定量诊断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GERD是继发性食管运动功能障碍中的一种 ,包括反流引起的许多并发症 ,如各种程度的食管炎、短食管、食管狭窄和Barrett…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婴幼儿食管裂孔滑疝(SHH组)和单纯胃食管反流(GER组)的食管动力和pH特点。方法:对15例经钡餐造影(GI)和手术证实的SHH和13例单纯GER病儿进行了食管动力和24小时食管pH监测。结果:反流参数SHH组和GER组食管下段括约肌长度(LESL)[(131±031)cm对(190±046)cm]、压力(LESP)[(1215±563)mmHg对(2385±750)mmHg]、屏障压(BP)[(938±563)mmHg对(2220±750)mmHg],SHH组均明显低于GER组(P<001),而胃内压(GP)SHH组高于GER组[(218±068)mmHg对(150±030)mmHg],P<001。两组均有病理性反流,SHH组反流参数除pH<4反流次数外均高于GER组(P<001)。结论:SHH的食管抗反流功能比单纯GER病儿明显低下,反流更严重。临床应对GER病儿特别是可疑SHH者应定期进行食管动力和24小时食管pH监测。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基因分子水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食管癌(EC)是最常见的10种癌症之一,每年新患者超过300000人。其发病有地域特征,烟草、酒精、咀嚼蒌叶及某些饮食习惯是鳞癌(ESCC)的高危因素;慢性胃食管反流(CGERD)导致的Barret's食管是腺癌(EADC)的高危因素。西方EADC多...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胃底折叠术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临床上食管裂孔疝并不少见,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更是多见。但是此类疾病在国内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施行外科治疗者还很少。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生机制与食管下端括约肌缺陷、食管裂孔疝等有关,约25%~50%的GERD患者为慢性疾病过程,需要长期药物治疗。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经过40多年的临床实践,以Nissen手术为代表的一系列抗反流手术对治疗严重的GERD取得了非常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婴幼儿食管裂孔疝食管下括约肌功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in R  Hu J  Zhu X  Zhang Z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2):77-79
目的 了解食管裂孔疝(HH)患儿胃食管动力与胃食管反流(GER)的关系以及评估手术疗效。方法 1994 ̄1996年对26例经钡餐造影(GI)诊断的HH病儿(Ⅰ组:滑疝16例,Ⅱ组:旁疝、混合疝共10例),进行了手术前、反食管测压和24小时食管pH监测。结果 所有病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GER,最后反流时间、总pH〈4的时间百分率以卧位更明显,术后各反流参数明显下降。两组术一均有食管下段托约肌长度(L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病和滑动型食管裂孔疝是慢性疾病,患者主动就诊率低,导致胃食管反流病和食管裂孔疝的检出率不高。通过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及食管24小时pH监测分别确定滑动型食管裂孔疝滑动长度及胃食管反流病,进而分析滑动型食管裂孔疝滑动长度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胃底折叠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食管裂孔疝多见于40岁以上的病人。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胸痛、吞咽困难和咽下疼痛,并常伴有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胸骨后及背部烧灼感。食管裂孔疝常伴有食管韧带松弛和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减弱,易发生胃液反流,导致胃食管反流病(GERD)。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机制与食管裂孔疝、食管下端括约肌缺陷等有关,常须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和胃肠动力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2月在我院进行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的58例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6例在腹腔镜下行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观察组),22例患者行开腹手术(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及手术后4个月进行反流性疾病问卷(RDQ)调查结果。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RDQ评分显示术后4个月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患者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 结论:腹腔镜下行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可积极应用于临床上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哮喘与胃食管返流之间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食返流(GER)与支气管哮喘之间的关系及制酸药物对GER的作用。方法:采用便携式24hpH值自动记录仪对20例哮喘患者进行六项返流指标监测,10例正常人作对照,并随机抽10例哮喘合并GER患者进行抗返流治疗。结果:哮喘组六项返流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 组,哮喘合并GER的发生率为70%,用H2拮抗剂对10例合并GER者抗返流治疗,治疗后各项返流指标明显降低。结论:哮喘与胃食管返流之间有密切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80例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具体状况行不同类型的疝修补术,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Toupet胃底折叠术。于术后统计患者手术效果及反流情况,观察手术前后食管压变化。 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患者反流时间显著缩短、反流次数与长反流次数显著减少、酸反流时间百分比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患者DeMeester及GERDQ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患者LES压力、残余压均显著升高,松弛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可有效增加食管压力,抑制患者反流症状,疗效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改良DOR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HH)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08例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开展回顾性研究,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患者54例。对照组行常规开腹手术,联合组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改良DOR胃底折叠术,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反流时间、反流次数、DeMeester评分、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及Gerd Q量表评分。 结果2组术前反流时间、反流次数、DeMeester评分、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及Gerd Q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反流症状与术前比较,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反流时间、反流次数、DeMeester评分、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及Gerd Q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长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改良DOR胃底折叠术对HH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效果显著,有利于患者身体快速恢复,微创、安全且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胃袖状切除术治疗肥胖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微创外科接受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袖状胃切除术治疗的5例肥胖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病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食管裂孔疝缝合修补术+保留部分鱼鳍状胃底的胃袖状切除术+不同类型胃底折叠术,1例联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无l例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157±27) min,平均术后住院(5.7±1.5)d.术后随访3~6个月,术后1、3、6个月平均减重分别为(13.1±2.7) kg、(25.7±3.8) kg、(37.3±4.1) kg,多余体重减少百分比分别为24.7%±3.3%、47.3%±6.3%、65.8%±8.7%.术后5例患者胃食管反流症状均完全缓解,3例合并糖耐量异常和高血压的患者术后3个月血糖和血压均恢复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胃袖状切除术可能成为治疗肥胖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或食管裂孔疝的新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抗反流黏膜切除术治疗不伴有食管裂孔疝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苏北人民医院胃肠中心收治的不伴有食管裂孔疝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1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2例,比较手术前后胃食管反流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袖状胃切除同期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手术在减重和抗反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减重代谢中心接受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的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21例肥胖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同期行食管裂孔疝修补分为单纯减重手术组(9例)和同期联合手术组(12例)。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体重、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腹腔镜疝修补术结合Nissen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合并食管裂孔疝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选择内蒙古包钢医院2019年7月至2020年5月就诊的80例胃食管反流合并食管裂孔疝患者,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A组和B组,每组患者40例。A组采用腹腔镜疝修补术+Nissen胃底折叠术,B组采用腹腔镜疝修补术+Dor胃底折叠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食管反流情况、食管压力、消化病生存质量指数(GLQI)评分、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评分(GERD-Q)、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2组患者手术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反流时间、次数,长反流次数、酸反流时间百分比明显改善,且A组改善幅度更明显(P<0.05);食管残余压平均值、下段括约肌压力、松弛率和无效吞咽率均明显改善,且A组改善情况优于B组(P<0.05);2组患者GLQI与GERD-Q评分均有所改善,且A组GLQI评分高于B组,GERD-Q评分低于B组(P<0.05);2组不良反应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疝修补术联合Nissen胃底折叠术对抗反流,减轻术后吞咽困难具有明显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抗返流治疗对胃—食管返流相关性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抗返流治疗对胃-食管返流(GER)相关性哮喘虱肺功能的影响。方法:25例GER相关性哮喘患者,在常规哮喘治疗基础上均给予抗返流治疗8周,并于治疗前后作肺功能测定。结果:抗返流治疗后,肺功能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其中FEV1和PEFR的改善最明显;12例临床控制(48.0%),13例好转(52.0%);21例需长期服用支气管剂的患者,13例完全停用,8例用量减少一半以上(38.1%);13  相似文献   

18.
食管裂孔疝(hiatushemia)是指食管腹段、食管胃连接部和部分胃组织通过食管裂孔凸人胸腔形成的一种疝。多见于40岁以上的患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胸痛、咽下疼痛伴吞咽困难,可同时伴有反流和胸骨后及背部烧灼感。目前伴随着腹腔镜微创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腹腔镜下修补食管裂孔疝及同时行胃底折叠术治疗已在国内外普遍开展,  相似文献   

19.
贲门良性疾病行食管下括约肌功能检测的意义张世范,贾书斌,李乃斌,尹清,徐燕,王自生贲门良性疾病合并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loweresophagealsphincterdysfunction,LESD)者并不少见[1,2]。目前除原发性贲门失弛、反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分析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Nissen/Dor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临床疗效及食管测压与pH值监测对长期疗效的预估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20例食管裂孔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4例行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Nissen胃底折叠术(Nissen组),56例行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Dor胃底折叠术(Dor组)。术后随访1年,对比观察2组患者手术情况、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记录食管测压及pH检测等指标变化情况、Gerd Q、DeMeester评分等。 结果Nissen组术程以及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Dor组(P<0.05),2组总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年食管反流情况与DeMeester评分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Nissen组在减少反流次数、长反流次数和最长反流时间方面均优于Dor组(P<0.05)。2组在反流时间、酸反流时间百分比与DeMeeste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静息呼吸平均值、食管残余压较术前均显著提升(P<0.05),但2组间术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组患者食管松弛率、无效吞咽与Gerd Q评分均较术前也均明显降低,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疝修补术联合Nissen或Dor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均有明显效果,临床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