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骨软骨发生起源于间充质细胞。原始间充质细胞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巨噬细胞以及成血、平滑肌、脂肪和纤维母细胞等。已知这些细胞的前体也起源于血管旁细胞(paravascularcell)[1]。图1 a)胎儿股骨头骺软骨内血管(箭头),血管旁细胞分化为间充质细胞(1),细胞分裂增生迅速,基质少,细胞密集(2),形成圆形细胞,分泌基质,彼此分散,即为成软骨细胞(3)。b)新生儿肱骨头骺软骨内有很多血管(箭头)。这些血管的功能:①供应软骨细胞以营养;②骺软骨以血管为中心生长。c)肱骨头骺软骨内血管(箭头)周围大片软骨坏死(N)。d)…  相似文献   

2.
孙兴坤  李红  王立军 《武警医学》2017,28(2):152-156
 目的 探究Noggin-siRNA的胞内转染对间充质干细胞(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利用转染试剂将Noggin-siRNA转导入MSCs中,细胞流式检测转染后MSCs的细胞表型,MTT检测转染后MSCs的增殖活性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后的MSCs的成骨分化。结果 通过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细胞的细胞表型和生长曲线没有明显改变,ALP染色阳性细胞比率及成骨相关基因与蛋白表达量明显提高。结论 Noggin-siRNA的胞内转染对MSCs成骨分化的促进作用是安全的、可靠的、高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1型糖尿病小鼠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方法 10只21~28日龄C57BL/6雄鼠随机分为两组,糖尿病组小鼠(n=5)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STZ)诱导小鼠1型糖尿病(T1DM)模型,正常组小鼠(n=5)注射柠檬酸钠缓冲液作为对照,连续注射5 d,1周后监测小鼠随机血糖,连续测量3 d。分别提取两组小鼠腹股沟和性腺脂肪,分离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通过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体外多向诱导分化鉴定细胞特性。为进一步比较两组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差异,取第3代(P3代)两组ADSC进行体外成骨诱导分化,分别在诱导的第3、5、7天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成骨分化关键转录因子表达。结果 T1DM组小鼠连续3 d随机血糖≥16.7 mmol/L,并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增长缓慢的典型表现;两组小鼠脂肪组织来源的培养细胞均呈梭形纤维样、贴壁漩涡状生长;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两组细胞高表达CD29、CD90,低表达或不表达CD11b、CD34、CD45、MHC-Ⅱ;体外诱导分化结果显示,二者均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传代倍数的人羊膜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AMSCs)的增殖活性以及成骨、成脂的分化能力。方法采用胶原酶和胰蛋白酶法分离人胎盘羊膜来源的MSCs,测定分离细胞的表面分子标志。对第3、5、7、9代hAMSCs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分别加入成骨和成脂诱导剂,诱导3W后行茜素红和油红O染色,比较不同传代倍数的hAMSCs成骨染色阳性率和成脂率。结果hAMSCs传代至第9代时仍呈克隆样生长,但细胞增殖活力有下降;在第5代后成骨分化能力下降(P〈0.01),而传代至第7代后,成脂分化能力才有下降(P〈0.01)。结论hAMSCs在连续传代中能保持MSCs的生长特性,但多向诱导分化能力在不同的传代倍数中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5.
骨肉瘤X线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笔者研究了57例骨内瘤的放射和病理学改变。结果表明,骨肉瘤X线上均有成骨性和破骨性改变。成骨性改变在病理学上是瘤细胞直接成骨、骨化、钙化及软骨化骨的结果,而破骨性改变在病理学上则是纤维肉瘤样区,肉瘤样间质细胞区,软骨肉瘤样区以及出血、坏死、囊性变等继发性改变的结果。还讨论了骨针、骨膜反应、骨皮质破坏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hBMP-2)基因修饰的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SCs)的成骨能力及基因转染对ADSCs成骨分化的生物学调控。方法 流式细胞技术鉴定从人脂肪组织中提取的细胞为间充质来源的干细胞。将ADSCs转染hBMP+2基因,免疫沉淀+Western blotting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MP-2表达,确定hBMP-2表达量及表达稳定性,碱性磷酸酶(ALP)染色、ALP定量测定、钙结节染色及RT—PCR分析hBMP-2基因转染对ADSCs向成骨细胞转化的调控,并将转基因细胞注入裸鼠股部肌内,通过X线及组织学检查观察体内成骨情况。结果 流式细胞术证实从脂肪中提取的细胞为间充质来源的干细胞。转基因后免疫沉淀+Western blotting法和ELISA法显示转染hBMP-2的ADSCs具有较高且稳定的hBMP-2的表达,转染21d后表达量无明显降低。ALP染色、ALP定量测定、钙结节染色及RT—PCR发现转基因ADSCs向成骨细胞方向发生分化。裸鼠肌内注射转基因细胞后2周即显示有异位骨形成,4周明显增多,对照组无骨组织形成。结论 转染hBMP-2基因的ADSCs在持续稳定高表达目的蛋白的同时,自身向成骨细胞发生分化,并在裸鼠体内形成异位骨。因此,ADSCs有望作为新的基因工程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7.
成骨生长肽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样细胞的促成骨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成骨生长肽(osteogenic growth peptide,OGP)对成骨细胞样细胞的促成骨作用。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颅盖骨的成骨细胞样细胞,用组织学,组织化学,生物化学等方法,观察OGP用药组(50瓶)与对照组(50瓶)细胞在增殖发育过程中的形态与功能变化。结果:两组细胞均有骨结节形成,但OGP组比对照组能更早更多地产生骨基质,并有高出2倍的碱性磷酸酶产生。细胞培养14d时,OGP组还出现小梁状结构。结论:OGP在明显促进成骨细胞样细胞增殖成熟的同时,能激发其更高的成骨活性,形成更多的新骨组织。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将同种骨基质明胶(BMG)、脱钙骨基质(DBM)和不脱钙骨(UDB)植入大鼠肌肉内。结果发现,植入BMG和DBM的大鼠肌内有密度增强的X线影像,并在组织学上有成熟的新骨出现。而植XUDB的大鼠肌内仅有少量间充质细胞向软骨母细胞分化。作者讨论了肌内诱导成骨的发生机制以及三种材料的抗原差异,认为BMG的骨诱导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9.
骨发育中软骨组织MRI与组织学微血管摄影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解骨发育中MRI能显示哪些软骨组织结构进行组织学对照。材料与方法 2-14岁儿童膝关节MRI共30例。采用冠状、矢状T1WI、T2WI和FFE序列,常规扫描与骨骺软骨、生长板软骨、关节软骨以及关节内脂肪垫、滑膜等组织大切片、微血管摄影对照。结果 MRI能显示股骨髁及胫骨髁的关节软骨、骺软骨两层成软骨细胞带和骨化中心周边的肥大软骨细胞带。亦能显示骺软骨内的主要血管。生长板的先期钙化带呈低信号线,初级骨小梁区的毛细血管区在T2WI/FFE序列呈狭窄的高信号带。6-8岁儿童生长板内的骺、干血管交通支,因其血管周围有纤维组织呈纵行线样中等信号强度。MRI还能显示关节内脂肪垫的间质和血管以及滑膜肥厚等。结论 MRI能显示骨发育中软骨组织的细微结构,有助于今后研究婴幼儿和儿童的软骨疾患。  相似文献   

10.
下颌骨牵张成骨的组织学观察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下颌骨牵张成骨(DO)各期的组织学变化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达,探讨骨形成方式及TGFβ1的作用。方法 生长期山羊8只,顺一侧下颌骨下缘行骨切开并牵引,建立羊下颌骨牵张模型,另一侧作对照,仅行软组织切开。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TGFβ1在各期的表达。结果 牵张区首先为纤维组织填充,随牵拉进行,纤维组织沿牵张方向定向排列,新骨自骨切开边缘开始形成,最终转化为成熟骨组织。TGFβ1在牵引过程中的各期均有表达,主要定位于未分化间充质细胞、成骨细胞、幼稚软骨细胞、骨细胞、新生血管及细胞外基质。结论 DO中新骨形成主要方式是膜内骨化,TGFβ1可能是DO中成骨细胞趋化移动、分化增殖、胞外基质产生和推动血管形成的重要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并鉴定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特性,建立一套简单、高效的培养方法.方法 采用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MTT法测定其增殖水平并绘制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测定第三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型.结果 细胞培养第5d,镜下见细胞呈小集落生长,形态呈多边形;7~8 d小集落融合成大集落,10d左右可传代.第二代细胞镜下呈梭形成纤维样细胞,即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生长曲线成S形;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达CD 73、CD 90、CD 105、不表达CD 34、CD 45.结论 改良直接贴壁法可获得大量、纯化、稳定的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MR appearances of Blount disease. DESIGN AND PATIENTS: The MR examinations of six knees in four patients (ages 6-7 years) with Blount disease were reviewed. RESULTS: All patients showed delay in ossification of the medial tibial epiphysis. A spectrum of changes was seen in and around the tibial growth plate including: widening and depression of the medial growth plate; small and deep intrusions of cartilage into the metaphysis; edema of the medial tibial epiphysis and medial and lateral metaphysis; varus deformity of the lower leg; widening of the lateral growth plate; osteochondral injury to the medial femoral condyle; hypertrophy of the medial meniscus; focal bone bridging. CONCLUSION: MR appearanc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primary abnormality in Blount disease, which is failure of endochondral ossification of the medial growth plate. MR examination is useful in surgical planning.  相似文献   

13.
大鼠脂肪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及诱导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体外培养脂肪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诱导该细胞向成骨细胞和心肌细胞分化,为骨和心肌组织工程提供种子细胞。方法取Wistar大鼠脂肪组织,以胰蛋白酶消化分离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第三代细胞用于鉴定细胞表面抗原,同时以成骨诱导培养液诱导细胞,并以10μmol/L5-氮胞苷处理细胞24h,然后培养,用免疫组化法和组织化学法检测这些细胞。结果所分离细胞90%以上表达CD44、CD13、CD29抗原,有些细胞表达肌节型肌动蛋白和结蛋白;经成骨诱导液诱导14d的细胞表达碱磷酸酶,21d后表达骨钙蛋白并有少量胞外钙沉积;经10μmol/L5-氮胞苷处理的细胞均表达NKx2.5、肌节型肌动蛋白和连接蛋白Cx43。结论本实验所培养的细胞为脂肪组织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能向成骨细胞和心肌样细胞分化,可为骨和心肌组织工程提供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体外构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聚乳酸一羟基乙酸(PLGA)/磷酸三钙(TCP)及PLGA支架材料的复合体,初步评价人工骨构建效果。方法股骨骨穿获得兔骨髓,传代至3~4代,成骨诱导后进行成骨性能检测。同时转染腺病毒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后分别与PLGA及PLGA/TCP支架材料复合,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细肜支架复合物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与结论种子细胞在两种支架上均可黏附、生长:PLGA/TCP复合支架材料较PLGA更有利于细胞生长,为下一步兔自体骨缺损修复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X线和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X线和CT诊断。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X线/CT表现。结果:骨膜下血肿在X线平片上未见骨化21例、边缘骨化25例、完整骨壳和完全骨化22例。CT显示血肿骨化明显早于X线平片。血肿骨化广基底与颅骨外板相接、与颅板呈钝角相交,不跨越颅缝。结论: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肿有其特征性的X线和CT表现,并可确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确定人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Fet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FMSCs)体外分离和培养的方法,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建立稳定的MSCs体外培养扩增体系。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人FMSCs,观察细胞的形态与超微结构,并研究其增殖及生长特征,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和CD14、CD29、CD34、CD44、CD45的表达。结果: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人FMSCs贴壁生长,为成纤维细胞样,CD14/CD34/CD45阴性,CD29/CD44阳性,核浆比大,细胞周期检测C0/C1期约占95%,具有原始细胞的特征。结论:体外培养可获得较均一的FMSCs,形态单一、生长稳定、增殖性较强,可以用于细胞治疗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观察双相接种法和静置接种法构建组织工程骨对种子细胞增殖、分化和成骨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健康志愿者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扩增、诱导分化,然后应用双相接种法和静置接种法与脱钙骨基质(DBM)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体外培养3周,用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密度、形态及基质分泌情况,并在不同时相点测定组织块中DNA含量、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钙含量变化。结果 倒置显微镜下双相接种法构建的组织块可见大量具有一定折光性的梭形细胞存在于胶原基质中。扫描电镜见双相接种法构建的组织块切面较平坦,孔隙较小,细胞包埋在胶原中,而静置接种法构建的组织块可见细胞、细胞外基质较少。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双相接种法组织块中细胞的DNA含量、ALP活性均高于静置接种法,钙含量在培养2周后高于静置接种法。结论 双相接种法是一种高效的组织工程骨构建方法,有利于提高接种效率和促进组织工程骨的体外成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新战士长骨生长板闭合程度与MRI表现.方法 采用Tanner二次骨化中心闭合分级标准,对武警某部新兵连230名战士胫骨近段X线照片进行胫骨近端生长板闭合情形观察与分析,对照和归纳胫骨近端干骺端生长板MRI表现.结果 230名新兵胫骨近端X线照片显示干骺端生长板Tanner分级中未完全闭合生长板(即1~3级)129例(56.09%,129/230),4级即生长完全闭合101例(43.91%,101/230);对胫骨近端干骺端生长板闭合程度MRI评价,MRI判断完全闭合生长板67例(29.13%,67/230);生长板含有A、B、C、D信号三种以上,或只要含有C、D信号中的任何一种和(或)两种,MRI判断未完全闭合生长板163例(70.87%,163/230),则X线片Tanner分级与MRI评价完全与未完全闭合闭合生长板两者有一定的差异(χ2=37.24,P=0.046,P<0.05);如MRI参照Tanner分级骨化生长板覆盖干骺端小于或大于1/2标准,则Tanner分级X线2~3级120名,MRI判断级别显著低于X线分级(χ2=17.21,P=0.0018,P<0.01).结论 新战士胫骨近端干骺端生长板闭合程度不同,MRI能较好地显示正常生长板闭合程度、形态及其信号特征.  相似文献   

19.
微小颗粒骨异位成骨过程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通过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在自体微小颗粒骨异位成骨过程中的表达 ,探讨微小颗粒骨移植的成骨机制。 方法  4 8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在臀大肌肌袋内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及自体块状骨。术后按期取材 ,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染色。 结果  (1)颗粒骨在成骨过程中吸收较快 ,至术后 2 8d时完全被新生骨替代。块状骨成骨能力弱 ,以骨吸收为主。 (2 )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结果显示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颗粒骨异位成骨能力强于块状骨 ,bFGF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