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时活性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现象及管型阻塞的机制。方法用猪肾小管上皮细胞株(LLCPK1)观察亚致死性H2O2损伤致细胞与基质粘附性及整合素受体α3分布的改变。结果细胞与基质间粘附力显著降低(P<005),细胞表面整合素受体α3由原先基侧部分布变为半随机分布(P<005)。结论细胞受亚致死性H2O2损伤后,可使整合素受体α3分布改变,细胞基质粘附力降低,致使活性细胞脱落和管腔阻塞。  相似文献   

2.
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三肽(RGD)是整合素受体与细胞外基质配体或基膜成份配体相结合的识别位点,在急性缺血性肾衰时可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之间的粘附,从而预防肾小管阻塞,改善急性肾衰预后,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急性肾衰时整合素受体分布异常及其病理生理学意义,RGD肽结合位点的组织分布,RGD肽对急性肾衰的潜在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急性肾衰(ARF)时肾小管上皮细胞(TEC)上整合素分布的改变造成TEC非坏死性脱落,并引起细胞间粘附、聚集、导致肾小管阻塞,构成ARF的主要病理环节之一。人工合成的RGD多肽作为亲合性很强的整合素配体,能抑制脱落细胞间的粘附,阻止TEC在小管腔内聚集成团,从而阻断肾小管阻塞机制,达到早期、有效治疗ARF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粘附分子与急性肾衰时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其中整合素介导正常的细胞基底膜粘附。急性肾衰时整合素由正常局限于基底膜侧分布变为顶端膜分布。这种整合素的重分布现象是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远曲小管管型形成和肾小管阻塞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临床医师将缺血/缺氧或毒性物质引起的肾脏损害和功能障碍称之为“急性肾小管坏死”。然而近年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临床急性肾衰(ARF)和实验性ARF模型并无明显肾小管上皮细胞(TEC)的坏死,而只呈现亚致死性细胞损伤的征象,如近端小管刷状缘消失,胞浆空泡形成,细胞肿胀等,与此同时可见沿肾小管基底膜(TBM)有缺损或剥脱区,该部TEC脱落且未得到修补。这种上皮细胞脱落现象与肾功能障碍的程度密切相关。近年由于现代生物学的进展,对正常细胞粘附机制以及疾病状态下粘附性的改变有了新的认识。众多资料表明、TEC从其依附的基质/基底膜脱落在ARF的发病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讨论这种TEC脱落  相似文献   

6.
急性肾衰时上管上皮细胞上整合素分布的改变造成非坏死性脱落,并引起细胞间粘附,聚集,导致肾上管阻塞,构成ARF的主要病理环节之一,人工合成的RGD多肽作为亲合性很强的整合素配体,能抑制脱落细胞间的粘附,阻止TEC在小管腔内聚集成团,从而阻断肾小管阻塞机制,达到早期,有效治疗ARF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钙离子阻断剂对肠上皮细胞(IEC)缺血缺氧损伤后细胞内钙含量、整合素分布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A1组),模拟缺氧组(B1组),模拟缺血组(C1组),模拟缺氧缺血组(D1组)及加入维拉帕米后的相应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IEC凋亡率,用激光聚焦显微镜技术(LSCM)观察胞内钙含量、整合素α3,α5,β1,β2,β5分布改变。结果模拟缺血缺氧损伤后,B1、C1、D1组胞内钙含量升高,IEC凋亡率上升,整合素α3,α5,β1,β5向顶层漂移,尤以D1组更显著;加用钙离子阻断剂后,降低了胞内钙含量,阻止整合素α3,α5,β1,β5顶层漂移趋势,其变化与细胞凋亡减少相一致。结论细胞内钙超载可导致细胞内整合素分布改变,凋亡率增加,钙离子阻断剂能降低细胞内钙含量,抑制整合素亚型的顶层漂移,减少IEC凋亡率。  相似文献   

8.
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三肽(RGD)是整合系受体与细胞外基质配体或基膜成份配体相结合的识别位点,在急性缺血性肾衰时可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之间的粘附,从而预防肾小管阻塞,改善急性肾衰预后,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急性肾衰整合受体分布异常及其病理生理学意义,RGD肽结合位点的组织分布,RGD肽对急性肾衰的潜在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阻塞性黄疸最突出的并发症及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目前认为急性肾功能衰竭与内毒素血症刺激机体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有关。本文初步探讨TNF-α致肾小球系膜细胞细胞损伤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0.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聚集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人胚肾小管上皮细胞 (RTC)受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HFRSV)感染后粘附聚集状态的改变和精氨酸 甘氨酸 天门冬氨酸序列 (Arg Gly Asp ,RGD)对这一改变的影响。方法 应用HFRSV感染体外培养的RTC ,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RTC内的HFRSV并用流式细胞仪(FACS)及血细胞计数仪观察比较正常组、感染组及感染后加RGD组细胞聚集状态的差别。结果 (1)FACS结果 :受HFRSV感染的RTC聚集性较正常组明显减弱 ,RGD能使感染组的聚集性进一步减弱。 (2 )血细胞计数仪计数结果 :正常组细胞悬液随时间延长聚集性逐渐增强 ,而感染组的聚集性则无明显变化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RGD组与感染组相比聚集性有减弱趋势 ,但统计学无差异。结论 HFRSV可能通过改变RTC的细胞骨架结构、使RTC脱落来参与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急性肾功能衰竭 (ARF)的发病 ;RGD能够影响受HFRSV感染后RTC的聚集状态 ,提示了RGD在肾综合征出血热ARF中的潜在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DMOG)稳定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探讨其对缺氧复氧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HKC)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制作无糖缺氧复氧细胞损伤模型,用不同浓度的DMOG预处理,锥虫蓝染色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方法检测细胞活力及损伤;Annexin V和PI染色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红细胞生成素(EPO)、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血红素氧合酶1(HO-1) 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HIF-1α、活性caspase-3和Bcl-2蛋白表达。 结果 正常情况下HKC细胞内几乎无HIF-1α蛋白表达,DMOG刺激6 h后HIF-1α蛋白及其靶基因EPO、HSP70和HO-1 mRNA表达均显著上调(均P < 0.01),且呈浓度依赖性。500 μmol/L或1 mmol/L DMOG预处理可明显改善缺氧复氧诱导的细胞损伤,表现为细胞存活率升高(95.6%±1.8%、96.1%±1.0%比 83.3%±3.1%);培养上清液中LDH 活性下降;细胞凋亡减少(8.6%±2.7%、6.1%±2.3%比19.2%±4.0%)(均P < 0.05)。另外,细胞内活性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下调,而Bcl-2蛋白表达则显著上调(均P < 0.05)。 结论 DMOG预处理可稳定肾小管上皮细胞内HIF-1α表达,对缺氧复氧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EPO、HSP70和HO-1表达,抑制caspase-3活化,上调Bcl-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复方肾华含药血清对缺氧/复氧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钠/二羧酸协同转运蛋白1(NaDC1)的定位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灌胃给药3 d后处死,分离含药血清备用。分离培养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随机分4组:正常血清GFP空质粒组、正常血清GFP-NaDC1质粒组、肾华含药血清GFP空质粒组和肾华含药血清GFP-NaDC1质粒组,分别进行质粒转染后,在正常培养基或肾华含药血清培养基中培养,进行缺氧/复氧处理后应用免疫荧光和生物素化免疫印迹技术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NaDC1的分布变化及表达。结果: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正常血清GFP空质粒组、正常血清GFP-NaDC1质粒组和肾华含药血清GFP空质粒组NaDC1均匀分布在细胞内,肾华含药血清GFP-NaDC1质粒组NaDC1主要分布于胞膜。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肾华含药血清GFP-NaDC1质粒组NaDC1顶端分布明显多于基底端,其余各组细胞NaDC1在顶端和基底端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肾华含药血清可以有效促进缺氧/复氧损伤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极性修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细胞极性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发挥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成体大鼠肾小管坏死后修复过程中与胚胎大鼠肾小管发育过程中细胞极性形成过程的一致性。方法:通过皮下注射硫酸庆大霉素制作出生后8周雄性Wistar大鼠急性肾小管坏死后自然修复的动物模型,分别在注射庆大霉素后第7天(用药5d,停药2d)、第14天和第28天采集肾脏标本;另外采集妊娠20d大鼠的胚胎肾脏标本。观察成体大鼠肾小管坏死后修复再生过程中与胚胎大鼠肾小管发育过程中肾小管的形态学变化;以Na+-K+-ATP酶作为细胞极性的标志物,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比观察成体大鼠肾小管坏死后修复再生过程中与胚胎大鼠肾小管发育过程中细胞极性形成的过程。结果:(1)成体大鼠注射庆大霉素后第7天,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肾小管基底膜裸露,管腔内有大量脱落的上皮细胞碎片;第14天,肾小管基底膜出现新再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第28天,大多数肾小管结构基本恢复正常。(2)成体大鼠注射庆大霉素后第7天,裸露的肾小管基底膜没有Na+-K+-ATP酶的表达;第14天,新再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有Na+-K+-ATP酶的表达,但此时Na+-K+-ATP酶没有明显的极性分布,胞膜和胞浆均有表达;第28天,Na+-K+-ATP酶呈极性分布,主要表达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侧基底膜。(3)胚胎大鼠肾小管发育过程是从S形体发育成为不成熟的肾小管,再发育成为成熟的肾小管。(4)胚胎大鼠肾小管发育过程中,Na+-K+-ATP酶的表达从没有极性到有极性分布,即Na+-K+-ATP酶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胞膜和胞浆均有表达到只局限在侧基底膜表达。结论:成体大鼠肾小管坏死后修复过程中细胞极性形成的过程与胚胎大鼠肾小管发育过程中细胞极性形成的过程是一致的,提示大鼠肾小管坏死后修复再生的过程类似肾小管胚胎发育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是常见的危急重症,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肾小管坏死(ATN)在ARF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有多种启动因素及途径,这些因素及途径往往不是孤立发挥作用的,而是构成复杂的网络,类似于串联、并联排列的多米诺骨牌,甚至互为因果,既是损伤的表现亦是进一步损伤发生的原因,多种细胞损伤因素及途径相互交叉,发挥作用,一旦达到阈值,则通过有限的生化途径触发凋亡的发生.细胞本身包含启动凋亡的固有途径,受到细胞外环境中生存信号的抑制性调控,维持细胞生存与凋亡间的平衡.有实验显示肝细胞生长因子能明显刺激缺血缺氧损伤后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并能抑制包括坏死和凋亡在内的死亡.此外,损伤因素还可通过自由基造成DNA损伤,导致ADP核糖转化酶的活化和p53的积聚,诱发凋亡.肾小管上皮细胞本身的生理特征对凋亡的发生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IF)是几乎所有慢性肾脏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临床治疗的难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能够分化为多种骨髓间质成分的非造血多能干细胞,特定条件下可以分化为内胚层、脏壁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细胞。研究证实在急性肾脏损伤中MSCs可以被诱导分化成肾脏细胞,但在慢性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移植的MSCs能否定位到损伤肾脏并分化为肾脏细胞、改善纤维化进程,还未检索到有关报道。本研究观察移植的MSCs在间质纤维化肾脏的定位分布及存活时间,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调节蛋白酪氨酸/色氨酸羟化酶激活蛋白ζ(YWHAZ)对正常氧条件以及缺氧复氧处理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利用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2)通过RNAi技术以及质粒转染的方式建立YWHAZ低表达和过表达的细胞模型,观察干预YWHAZ表达后细胞的一般情况,检测细胞增殖活性;而后给予细胞缺氧复氧处理,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的改变。 结果成功建立YWHAZ低表达和过表达的细胞模型,低表达YWHAZ后细胞的增殖能力较对照组下降,在缺氧复氧条件下增殖能力下降更为显著,过表达YWHAZ则缓解了缺氧复氧造成的细胞增殖抑制。 结论YWHAZ可能为维持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活性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人移植肾肾穿刺标本不同排异反应病变中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状态,探讨排异反应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的相关性。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5例移植肾穿刺不同病变组中肾小管上皮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 结果 各组萎缩病变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均有α-SMA阳性表达,表现为近基底膜处胞质阳性染色,提示出现了表型转化。在无萎缩病变的肾小管中,仍有部分肾小管细胞呈α-SMA阳性染色。7例基本正常病例组均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表型转化。28例急性T细胞介导排异 IA级病例组中,1例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阳性表达率为25%~50%,3例为10%~25%。14例排异反应IB 级中,1例α-SMA阳性表达率达50%以上,2例25%~50%,2例10%~25%。 结论 随着急性T细胞介导性排异反应加重,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表型转化的现象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霉酚酸酯(MMF)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组、I/R MMF组。双侧肾动脉夹闭30min再灌注18h制作动物模型。观察肾功能及肾脏病理改变。以原位末端标记(TUNEL)及DNA电泳方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情况。RT—PCR法测定肾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Western印迹法测定肾组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8蛋白表达。结果肾脏缺血30min再灌注18h后,大鼠肾功能明显减退,肾脏病理改变明显,大量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肾组织中TNF—α mRNA表达及caspase-3、-8蛋白表达显著增加。MMF能显著改善肾功能和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显著下调TNF—α mRNA表达及caspaae-3、-8蛋白表达。结论MMF能抑制肾脏I/R损伤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保护肾功能,其作用至少部分是通过减少肾组织局部TNF-α含量,从而影响了caspase依赖的外源性凋亡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肾移植术后的长期存活率,对照研究85例手术切除的无功能移植肾及其相应移植术前活检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显示细胞凋亡是移植肾脏的一种普遍现象,其特征是核碎裂。移植肾细胞凋亡与排斥反应及移植肾功能衰竭密切相关。bcl2染色可显示存活的肾小管,急性排斥反应破坏肾小管,bcl2保护肾小管生存。细胞凋亡及bcl2的表达可作为判断移植肾预后的重要指标,为肾脏移植术后的管理及其并发症的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人松弛素(Relaxin)对高糖培养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转分化、分泌细胞外基质的影响。方法:实验分组:正常糖组:含5.5 mmol/L葡萄糖;高糖组:含30 mmol/L葡萄糖;高渗组(甘露醇组);高糖+松弛素干预组;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TGF-β1、细胞胶原(ColⅠ)、纤连蛋白(FN)的表达。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确定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情况。结果:与正常糖组相比,高糖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ColⅠ、FN、TGF-β1显著增加,在高糖培养基中加入人松弛素干预后可显著抑制由高糖诱导的ColⅠ、FN、TGF-β1的高表达,降低α-SMA表达,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结论:松弛素能抑制高糖诱导HK-2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抑制HK-2细胞转分化,具有抗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