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总结25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二尖瓣成形术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患者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采用瓣叶切除修复、瓣裂修复、交界缝合、腱索缩短、双孔二尖瓣成形、人工瓣环植入。手术前、后应用食道内超声心动图判断二尖瓣反流的原因和部位及手术治疗效果,术中采用左室注水加压试验初步判断二尖瓣成形的效果。术后随访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结果围术期死亡1例,死于恶性心律失常。术后心脏彩超显示,15例(60.00%)无二尖瓣返流,9例(36.00%)为轻微~轻度返流,左房、左室较术前明显缩小,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征,针对不同瓣膜病变,运用合理的瓣膜成形技术,行二尖瓣外科修复疗效确切,术中左室注水试验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可为二尖瓣成形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熊荣生  刘邕波  邓盛 《中外医疗》2008,27(13):25-25
目的 总结二尖瓣成形术的治疗经验,对21例二尖瓣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方法 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21例.风湿性5例,退行性变5例.先天性10例.缺血性1例.手术在中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进行,二尖瓣接辩下,瓣叶和瓣环的顺序成形,同时矫治合并的心血管畸形.结果 全组无围术期死亡,术后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与术前相比均明显缩小.二尖瓣未见返流18例,残留轻度反流3例,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的前提下,术中准确判断导致关闭不全的原因和病变范围,采取相应的成形方式,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小儿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1年3月-2015年3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胸外科采用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患儿135例,以超声心动图观察二尖瓣反流情况及手术前后二尖瓣不同组成结构的形态变化。结果手术方案包括瓣环成形55例,瓣叶修复34例,腱索成形36例(其中多根腱索缩短4例、腱索移植2例),使用以上≥2种技术同时治疗10例,手术中同时矫正合并的心血管畸形。全组无术中死亡病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再次二尖瓣形成术2例,其余患儿反流程度均得到较好纠正;术后二尖瓣舒张期最大流速、二尖瓣口面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房左右径等指标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6个月患儿心功能分级(NYHA)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小儿二尖瓣关闭不全,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142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二尖瓣修复成形术的手术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总结 14 2例行二尖瓣修复成形术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4年 1月~ 2 0 0 3年 12月 ,连续对 14 2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修复成形术 ,男 88例 ,女 5 4例 ,平均年龄为 (38.5± 7.8)岁。病因诊断 :二尖瓣腱索断裂 74例 ,二尖瓣黏液变性伴瓣叶脱垂 36例 ,冠心病二尖瓣乳头肌功能不全15例 ,二尖瓣瓣环扩大 11例 ,感染性心内膜炎伴二尖瓣穿孔 4例 ,扩张型心肌病伴二尖瓣关闭不全 2例 ;7例患者合并非风湿性主动脉瓣病变。手术在体外循环、中低温下施行 ,采用瓣叶切除缝合、瓣环成形、穿孔修补、腱索转移、edgetoedge技术及人工腱索成形技术 ,术中以食道超声监测成形效果。 结果 死亡 2例 ,1例术后第 6天死于脑出血 ,另 1例术后第 5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5例患者术中转为瓣膜置换手术 ;其余患者术毕二尖瓣无返流或轻度返流。在平均为 (34.5± 4 .8)个月的随访中 ,有 2例二尖瓣返流加剧至中度而行二尖瓣置换手术。其余患者二尖瓣返流未见加剧 ,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选择适当的患者、运用合理的瓣膜成形技术 ,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瓣膜成形术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二尖瓣成形术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耐炎  吕凯  陈军  陈波 《广西医学》2011,33(7):915-917
目的观察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早、中期疗效。方法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25例,其中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14例,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4例,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左心房黏液瘤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先心房缺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均行二尖瓣成形术,其中后瓣楔形切除或矩形切除+二尖瓣环植入5例,前瓣楔形切除+二尖瓣环植入2例,瓣膜穿孔修补+二尖瓣环植入2例,缘对缘技术+二尖瓣环植入2例,单纯瓣环植入14例。结果 2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术后1周复查心脏B超,左心房内径23~64(32.21±4.69)mm,左室舒张末期直径45~62(53.12±3.23)mm。25例随访2~55个月,心功能Ⅰ级21例,Ⅱ级4例,二尖瓣无反流或微量反流24例,轻度反流1例。结论选择合适病例,合理应用二尖瓣成形技术,对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二尖瓣成形术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9月—2014年7月,共2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接受二尖瓣成形术,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9~81(37.3 ± 16.1)岁,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6例,重度关闭不全15例。二尖瓣前叶穿孔心包修补2例,人工腱索4例,后叶楔形切除9例,矩形切除5例,交界区折叠3例,瓣叶削薄、交界切开行风湿性二尖瓣成形2例,全部患者使用人工瓣环。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2例,行三尖瓣成形17例,行冠脉搭桥术2例,行房颤射频消融2例。结果:21例成功行二尖瓣成形术,未有改行二尖瓣置换术者,无术后早期死亡。出院前复查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无反流5例,轻度反流13例,轻?中度反流3例,无中度以上反流。17 例随访11~32 个月(随访率80.9%),体温、血常规均正常,无复发,无再次手术。出院6个月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明显提高,心腔明显缩小。结论: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二尖瓣成形病例,探讨其适应证、术式选择、手术经验和临床效果。方法:二尖瓣成形方法为瓣叶裂隙缝合10例,后瓣环环缩5例,交界环缩3例,双孔法1例,软质成型环1例,合并其他心内畸形者同期给予矫治;术中左心室注水观察,评价成形后二尖瓣反流程度,脱离体外循环后心表超声心动图观察成形效果。结果:成形效果满意,均顺利停机,停机后左心房压小于15 cmH2O(1 cmH2O=0.098 kPa),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3例,全组死亡1例。术后门诊随访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12例,Ⅱ级2例,Ⅲ级1例;超声心动图提示:术后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与术前比较均明显缩小;无或微量反流11例,轻度反流3例,中度反流1例。结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病理改变较多,二尖瓣成形术效果肯定,术者需要根据二尖瓣病理解剖及手术经验、技巧选择相应的成形方法,并采取有效方法进行功能评估,术中行食管超声心动图能为判断手术效果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二尖瓣关闭不全心脏病患者施行二尖瓣成形手术的疗效,讨论手术方式的选择、临床适应证及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5年12月二尖瓣成形术112例,手术前、中、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二尖瓣返流的情况。成形方法为:楔形切除37例,腱索缩短17例,腱索转移4例,人工腱索4例,瓣膜修补4例,瓣叶裂隙直接缝合30例,“双孔”技术8例,交界环缩8例;其中瓣环成形加放Carpentier环57例。以打水试验无明显返流、经食管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二尖瓣返流不超过Ⅱ°作为成形满意的标准。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存活者术后50 d胸壁彩色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二尖瓣膜无返流和Ⅰ°返流90例,Ⅰ~Ⅱ°返流8例,Ⅱ°返流6例;左心室舒张与收缩末期内径和二尖瓣口面积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79例随访3个月~4年,心功能(NYHA标准)恢复Ⅰ~Ⅱ级73例,Ⅲ级4例,Ⅳ级2例。结论二尖瓣病变的类型关系到成形方式,而心胸比例及左心室扩大指数及手术技术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慎重选择手术适应证与提高手术技巧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心脏病患者施行二尖瓣成形手术的疗效、手术方式的选择、临床适应证及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14年来本院收治142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46例,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96例。手术包括瓣环成形56例,瓣叶修复83例,腱索缩短7例(其中多根腱索缩短2例),腱索移植2例,同时矫正合并的心血管畸形。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早期死亡4例,1例术前重度关闭不全,术后心脏超声检查(Echo)无返流,2个月后出现心悸、气足,Echo示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其后行换瓣手术。术后Echo复查示二尖瓣残留少量返流45例(31.7%),中度返流23例(16.2%)。术后随访0.5~13年,心功能恢复均<2级,日常活动无受限。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病理改变多样化,术者需要根据二尖瓣病理解剖及手术经验、技巧选择相应的成形方法,甚至需要同时采用多种措施才能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总结36例二尖瓣成形术病人的手术疗效及近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2005年3月~2011年9月,36例非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病人接受二尖瓣成形术,男24例,女12例.年龄23~71岁,平均(48.75±18.03)岁.心功能Ⅱ级6例(16.7%)心功能Ⅲ级22例(61.1%)、Ⅳ级8例(22.2%).退行性病变32例,先天性性病变2例,感染性病变1例,缺血性1例.结果 无住院死亡,无手术并发症,无SAM现象.术后复查心超32例无或轻微二尖瓣返流,4例轻度二尖瓣返流,二尖瓣返流程度术后明显减轻.术后左房内径(38.25±5.77)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34.50±7.13)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1.55±6.76)mm,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出院时病人心功能均为Ⅰ级或Ⅱ级.结论 根据二尖瓣病因及病变选用适当的成形技术处理非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成形术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53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进行二尖瓣成形术,其中男31例,女22例,年龄(23.8 4±10.4)岁,体质量(43±12)kg,包括二尖瓣脱垂29例,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17例,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5例,原因不明2例.病人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成形术.手术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二尖瓣返流的情况.结果:围术期死亡2例,改行二尖瓣替换1例.其余50例患者术毕二尖瓣无返流或轻度返流.在平均为(13.8±2.5)个月的随访中,二尖瓣返流未见加剧,心功能恢复好.结论:二尖瓣成形术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优选方法,通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运用合理的瓣膜成形技术,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汤涌  戴剑  黄进  吴晓馗  杨明智 《黑龙江医学》2006,30(10):731-733
目的探讨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治疗二尖瓣狭窄伴返流的疗效。方法采用Inoue球囊对52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返流的患者进行PBMV治疗,比较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术后左心房平均压、肺动脉压力、心功能NYHA分级分别比手术前减少了50·9%、20·8%、21·3%(P<0·05);二尖瓣口面积、EF值分别比手术前增加了119·5%、9·8%(P<0·05);左心房最大直径、左心室最大直径分别比手术前减少了2·1%和1·2%(P>0·05);二尖瓣返流和手术前比较并没有增加。结论PBMV是治疗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的有效安全方法,并且不增加二尖瓣返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前瞻性观察风心病单纯二尖瓣狭窄患者二尖瓣环运动幅度的变化及其对球囊扩张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方法,在术前及术后3天测定二尖瓣环运动幅度及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二尖瓣环运动幅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超声评分>8分组较≤8分组瓣环运动幅度明显下降;二尖瓣环运动幅度与左房内径、超声评分呈明显负相关,与左室内么呈明显正相关;球囊扩张术后二尖瓣环运动幅度明显增加;术后疗效满意组患者术前二尖瓣环运动幅度较非满意组患者为大;二尖瓣环运动幅度与术后瓣口面积呈正相关;二尖瓣环运动幅度>1.0cm对预测满意疗效的敏感性为765,特异性为67%。结论 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二尖瓣环运动幅度明显下降,瓣膜损害愈严重,瓣环运动幅度下降愈明显,二尖瓣环运动幅度是预测球囊扩张术疗效的一个简便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二尖瓣脱垂(MVP)与急性风湿性心脏炎(ARC)的相关性。方法对108例风湿热并ARC的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观察MVP的发生率。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MVP76例,发生率为70%,其中前叶脱垂57例(53%),后叶脱垂13例(12%),前后叶均脱垂6例(6%)。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1)。ARC所致MVP中74例(97%)并发二尖辫关闭不全(MI),且MVP与MI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P<0.01)。结论ARC是MVP,尤其是二尖瓣前叶脱垂的重要原因之一,而MVP是ARC所致MI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超声评价二尖瓣器结构改变与二尖瓣返流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价二尖瓣器形态改变与二尖瓣返流程度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评价259例二尖瓣返流病人返流程度以及二尖瓣器的形态学改变。结果:导致返流的最常见原因为二尖瓣叶改变,占55.5%,P<0.01。二尖瓣叶增厚与二尖瓣环钙化产生返流,程度以轻度为主。二尖瓣环扩张,腱索与乳头肌改变导致返流程度以中重度为主。结论:二尖瓣叶形态改变是二尖瓣返流的最主要原因,二尖瓣器支持结构的改变所导致返流程度以中重度为主,对二尖瓣器功能影响大。  相似文献   

16.
采用改良的 Inoue 法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严重风湿性二尖瓣狭窄70例,成功67例(96%)。术后左房压由4.08±1.22降至2.09±0.61kPa,平均肺动脉压由4.61±1.89降至2.7B±1.30kPa,二尖瓣跨瓣压差由2.96±1.14降至0.88±0.48kPa(P<0.01)心排血量由7.3±1.8提高至7.8±2.1L/min(P>0.05);二尖瓣口面积由1.09±0.34增大至1.89±0.69cm~2(P<0.01)。心尖部第一音,肺动脉第二音显著减弱,开瓣音消失,心尖部舒张期杂音显著减轻或消失。认为应严格选择病例,谨慎操作,防止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自1984年首例气囊导管扩张二尖瓣狭窄取得成功以来,随着气囊及导管的不断改进,房间隔穿刺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二尖瓣球囊扩张成形术已逐步在高、中级医院推广。本文从二尖瓣球囊扩张成形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房间隔穿刺、成功率与疗效、并发症及处理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显示二尖瓣球囊扩张成形术是一种疗效高、较安全、创伤及痛苦小、康复快的非外科手术疗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 (PBMV)后疗效。方法 :对 10 8例PBMV患者进行术后随访 (1月~ 5年 ) ,平均随访时间 (3 1± 0 6 )年。结果 :PBMV术前二尖瓣口面积 (MVOA) (1 2 2±0 34)cm2 ,术后显著扩在 (2 0 2± 0 2 9)cm2 ,与术前比较 ,P <0 0 1;术后随访 ,MVOA逐渐减少至(1 6 9± 0 2 8)cm2 ;再狭窄发生率为 13 9%。术后心功能改善Ⅰ级以上者 10 0 % ,1月~ 5年心功能仍维持在Ⅰ~Ⅱ级者占 87 0 %。结论 :PBMV术后疗效满意 ,未见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陈伟  许晓华  李泉水  李沿江  王卫东  廖涛  孙雁 《医学争鸣》2003,24(13):1240-1242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指导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价值、方法:运用彩超对行PBMV的患进行术前术后检查,观察二尖瓣钙化程度及部位、开口形状、瓣口面积、二尖瓣返流(MR)程度、瓣下病变、左房左室大小、左房有无血栓.结果:91例PBMV术后患中,术后MR72例,其中MR新出现19例,MR加重8例、与术前对比,术后二尖瓣开放幅度、二尖瓣口面积、二尖瓣跨瓣压、二尖瓣压差半降时间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趋势,左房内径、肺动脉内径较术前有缩小趋势.同时,术后左房压、右室压及肺动脉压也有下降趋势。结论:彩超能明确PBMV治疗二尖瓣狭窄的效果。影响:PBMV效果的因素较多,但二尖瓣钙化的程度、部位和瓣膜形态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行瓣膜置换术的经验。方法:对39例二尖瓣狭窄扩张术(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5例,闭式二尖瓣扩张分离术34例)后在低温体外循环下,经右房—房间隔切口行瓣膜置换术患者的资料进行总结。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余康复出院,心功能改善明显,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结论:把握好手术时机,注重心肌保护,避免广泛游离心包粘连。经右房—房间隔切口显露二尖瓣以及正确的围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