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影响老年人颅脑外伤预后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影响老年入颅脑外伤预后的因素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1986—1995年120例60岁以上老年颅脑外伤住院病人进引回顾性分析。入院CT检查诊断四膜外血肿3例,硬膜下血肿38例,脑内血肿42例,多发性血肿16例.脑挫伤21例,入院时CCS评分≤8分46例,≥9分74例。结果病程中出现脑疝(顺叶疝).其中双侧胶叶疝10例,伤前存在伴发病共28例,伤后出现并发症45例。本组病死55例,死亡串45.4%.其中38例因伤势过重死亡.17例则死于伤后并发症。硬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预后较硬膜外血肿,脑挫伤差.而颅内多发性血肿则预后更差;伤后CCS评分≥8及出现脑疝病人死亡率高,预后差;伤前存在伴发病的老年人其伤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高于恼前无伴发病组;另外老年人伤后易出现严重并发症且死亡串高。结论作认为老年颅脑外伤病人的年龄、伤前伴发病、损伤类型、昏迷程度。伤后发生脑疝以及并发症均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老年重型颅脑外伤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等特点,若不及时救治,将可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导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社适应会能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精神创伤,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1〕。目前治疗老年重型颅脑外伤的目的是控制病情,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但在临床治疗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常并发肺部感染,加重原发疾病,增加术后病死率,延长治疗和康复时间,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2〕。国内虽然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3〕,但有关老年重型颅脑外伤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报道较少。本文探讨老年重型颅脑外伤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老年重型颅脑外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重型颅脑外伤 ,是指年龄在 6 0岁以上 ,伤后 GCS评分≤ 8分的病人。这种病人病情危重且变化快 ,并发症多 ,治疗困难 ,死亡率高。近几年来 ,我科收治老年颅脑外伤手术后并发多种并发症的病人 46例 ,根据这组病人的特点 ,我们找出主要护理问题 ,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在治疗护理原发伤的同时 ,加强并发症的观察、治疗和护理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本组老年重型颅脑外伤手术 46例 ,男 34例 ,女 12例 ;年龄 6 3岁~ 81岁 ,其中硬膜外血肿 11例 ,硬膜下血肿 19例 ,脑内血肿 12例 ,混合血肿 4例。病史中有糖尿病、高血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人颅脑外伤的特殊性。方法将227例病人分成中青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回顾性分析各组中跌伤的百分比、车祸的百分比、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百分比及重型颅脑外伤(GCS≤8分)病人的死亡率。结果老年颅脑外伤病人跌伤的发生率为66.7%(P〈0.0001),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率为49.46%(P〈0.0001),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死亡率为40%(P〈0.05),都明显高于中青年组。结论跌伤是老年人颅脑外伤的主要原因,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最常见于老年人。老年人重型颅脑外伤后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5.
王建荣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1,(3):21-22
目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合并多发伤救治及预后的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型颅脑外伤患者299例合并多发伤救治及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脑干功能衰竭、严重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肺部感染是致死原因.结论:高度重视多发伤的诊治,早期诊断,避免漏诊是抢救成功的基础.迅速、果断、正确处理致命伤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多器官功能衰竭及并发症的防治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92年1月~1998年6月共收治60岁以上老年颅脑外伤97例,占同期颅脑外伤的158%。现将其诊治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72例,女25例。年龄60~85岁,平均695岁。致伤原因有交通事故52例(536%),跌伤... 相似文献
7.
对267例GCS评分≤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发现患者年龄≥60岁、GCS评分3~5分、双侧瞳孔散大、呼吸不规则、低血压及低血氧、颅内压〉37.5mmHg、受伤后至手术间隔时间〈2h、硬膜下血肿、中线移位〉10mm、环池和四叠体池消失、血肿量≥30ml是重型颅脑损伤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影响儿童重型颅脑外伤诊治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3~12岁儿童重型颅脑损伤38例,全部于入院前行颅脑CT检查确诊,其中3~7岁25例,7~12岁13例。GCS评分3~5分15例(特重型),6~8分23例(重型)。车祸伤16例,坠落伤13例,其他伤9例;住院时间最长8~112d,平均26d。结果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良好19例,轻残11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5例,重度残疾及病死率为21.05%,死亡率为13.15%。结论儿童神经系统处于发育阶段,尚未成熟,在重型颅脑损伤时,只要及时诊断与治疗,其疗效常优于成人。若能早期积极预防各种继发性损害,进行肢体功能、语言康复训练,能显著减少患儿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重型颅脑损伤死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56例老年人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分析的结果表明,其中29例(51.8%)在伤后6h后入院;11例(19.6%)伤后或术后复查头颅CT有脑缺血改变;20例(占颅内血肿45例的44.4%)为硬膜下血肿;24例(42.9%)合并一个或多个其它器官损伤;30例(53.6%)出现一种或多种并发症;33例(58.9%)伤前已患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提示老年人重型颅脑损伤死亡原因与就诊晚、伤后脑血流量明显降低、硬膜下血肿常见、合并伤多见、并发症发生率高以及多数人伤前已患多种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既往无高血压病史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急性期血压变异性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1-03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发生重型颅脑外伤后24h内神志昏迷(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8分)患者107例术后3d内平均血压、血压变异性(标准差、变异系数:标准差/均值),随访伤后6月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采用Logsitic回归分析影响严重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颅脑损伤分型、72h收缩压标准差、72h收缩压变异系数是预后的危险因素。入院72h收缩压变异性越大,预后越差。72h收缩压标准差的最佳临界点为14.132mmHg,其正确指数为72.0%(灵敏度83.3%+特异度88.7%-100%)。72h收缩压变异系数的最佳临界点为0.115,其正确指数为69.3%(灵敏度80.6%+特异度88.7%-100%)。结论对于既往无高血压病史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入院72h收缩压变异性过大为其6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鼻肠管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5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资料。按照肠内营养方式的不同,分为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组(鼻肠组,26例)和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组(鼻胃组,28例)。在两组患者均于入住重症监护室(ICU)第2天开始给予鼻饲整蛋白制剂(瑞代),观察两组患者达到肠内营养支持目标的时间、肠外营养支持时间、营养指标(白蛋白、血红蛋白等)、入住ICU时间、感染及胃肠道并发症等的发生率。结果 (1)按照体质量计算热卡需求量,鼻肠组较鼻胃组更快达到肠内营养支持目标的时间,分别为(3.0±0.8)d和(7.7±2.5)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鼻肠组较鼻胃组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的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2.0±0.8)d和(6.7±2.5)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第30天时,鼻肠组的血清总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鼻胃组,分别为(64±6)g/L和(61±6)g/L,(120±17)g/L和(106±1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鼻肠组较鼻胃组平均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11±5)d和(14±6)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肺部感染、高血糖、腹泻等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能更快达到肠内营养支持目标,缩短入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急性重度脑外伤(ASTBI)患者是否存在自主神经(ANS)功能障碍及其临床意义,对30例ASIBI患者(ASTBI组,GCS评分≤8分)于入院1周内进行24小时心率变异性(HRV)检测,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自动计算HRV各项指标(包括时域、频域和非线性分析),绘制HRV直方图、散点图,并与31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ASTBI组HRV多数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0.001);HRV直方图、散点图;均有特 征性改变,存活者和死亡者的HRV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各项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认为HRV能定量、全面、直观地反映ASTBI患者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功能状态;ASTBI患者存在明显的ANS功能障碍;ANS功能障碍与病情严重性呈正相关,且常直接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3.
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影响重型颅脑损伤(TBI)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建立简便、可靠、临床操作性强的TBI患者预后模型,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36例重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脑疝、CT环池形态、患者年龄、GCS及手术方式作为观察指标,采用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出院时进行预后分组,采用GCS分级标准,Ⅰ~Ⅱ级患者视为预后不良,Ⅲ~Ⅴ级患者视为预后良好。结果 236例重型TBI患者预后不良129例(54.66%),其中死亡81例(34.32%);预后良好107例(45.34%)。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依次为脑疝、CT环池形态、患者年龄、GCS。最优预后模型方程为In(P/1-P)=1.232×脑疝+1.176×环池形态+1.154×年龄-1.064×GCS+0.012。结论建立了重型TBI患者预后模型。脑疝、CT环池形态、患者年龄、GCS对重型TBI患者的预后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存在脑疝及环池严重受压者预后不良几率增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联合轻~中度过度通气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TB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sTBI患者(GCS评分3~8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入院后24 h内行经皮气管切开并呼吸机短时间内维持轻~中度过度通气(HV),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使PetCO2维持在27~32 mmHg,30 min/次,4次/d(Q6h),持续7 d。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持续面罩中流量供氧,出现呼吸衰竭时再行经皮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未进行过度通气)。全部80例患者均予防治感染、脱水降颅压、脑保护、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有手术指征者及时行手术治疗),连续观察患者伤后第1~7天颅内压(ICP)的变化,所有病例于伤后6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断疗效,分为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和死亡。结果观察组经过轻~中度过度通气后能使sTBI患者的ICP迅速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半年后预后在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联合轻~中度过度通气在治疗sTBI中有利于降低颅内压,改善重症患者伤后6个月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强化胰岛素治疗(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IIT)在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例sTBI患者(GCS评分3~8分),入院后随机分为IIT组100例及常规胰岛素治疗(conventional insulin treatment ,CIT)组100例。 IIT组血糖(blood glucose,BG)控制在3.9~6.1 mmol/L,CIT组血糖控制在8.3~10.1 mmol/L。患者入院后即开始采用持续静脉泵入胰岛素对血糖进行控制,记录两组患者平均血糖水平、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于伤后6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断疗效(分为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和死亡)。结果治疗期IIT组BG低于CIT组( P<0.01),低BG发生率、单位时间胰岛素用量均高于CIT组( P<0.05或P<0.01)。伤后6个月,两组在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和死亡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强化胰岛素治疗并不能改善sTBI的预后,且增加了低BG发生率,血糖控制在8.3~10.1 mmol/L是比较理想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Tai-Hsin Tsai Tzuu-Yuan Huang Sui-Sum Kung Yu-Feng Su Shiuh-Lin Hwang Ann-Shung Lieu 《The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2013,29(10):540-546
Intraoperative 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 and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CPP) were evaluated for use as prognostic indicators after surgery for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and threshold ICP and CPP values were determined to provide guidelines for patient management.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reviewed data for 66 patients (20 females and 46 males) aged 13–83 years (average age, 48 years) who had received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and hematoma evacuation for severe TBI. The analysis of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ed Glascow Coma Scale score, trauma mechanism, trauma severity, cerebral hemorrhage type, hematoma thickness observed on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Glasgow Outcome Scale score, and mortality. Patients whose treatment included ICP monitoring had significantly better prognosis (p < 0.001) and significantly lower mortality (p = 0.016) compared to those who did not receive ICP monitoring. At all three major steps of the procedure, i.e., creation of the burr hole, evacuation of the hematoma, and closing of the wound, intraoperative ICP and CPP values significantly differed. The ICP and CPP values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surgical outcome in the severe TBI patients. Between hematoma evacuation and wound closure, ICP and CPP values differed by 6.8 ± 4.5 and 6.5 ± 4.6 mmHg, respectively (mean difference, 6 mmHg). Intraoperative thresholds were 14 mmHg for ICP and 56mmH for CPP. Monitoring ICP and CPP during surgery improves management of severe TBI patients and provides an early prognostic indicator. During surgery for severe TBI, early detection of increased ICP is also crucial for enabling sufficiently early treatment to improve surgical outcome. However, further study is needed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intraoperative ICP and CPP thresholds before their use as subjective guidelines for managing severe TBI patients.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亚低温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脑缺血再灌注期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36例sTBI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8例。伤后0、1、3、7、14、21 d用脑循环动力学(CVDI)检测仪检测CVDI。对照组维持正常体温,治疗组在伤后4~8 h将肛温降至33℃,维持3~5 d。比较两组CVDI参数、伤灶脑水肿大小和预后不良(GOS〈3分)率。结果与正常组(24例查体正常者)比较,对照组伤后CVDI可划分为4个期,即低灌注期(0 d)、高灌注期(1~3 d)、脑血管痉挛期(4~14 d)、好转期(〉15 d);治疗组仅表现出3个期,即低灌注期(0 d)、好转期(1~3 d)、恢复期(〉4 d),未出现高灌注期和脑血管痉挛期。伤后第14天,对照组伤灶脑水肿体积最大,为(140.9±22.95)cm^3,治疗组为(81.72±15.95)cm^3,两组相比,P〈0.05。伤后1周内对照组清醒率为22.2%(4/18),治疗组为55.6%(10/18),两组比较,P〈0.05。随访3 a时,对照组预后不良率为55.6%(10/18),治疗组为22.2%(4/181),两组比较,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能降低sTBI后大脑急性高灌注并改善迟发性低灌注,缩短患者昏迷时间,减轻脑水肿,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评价对乳酸菌合生元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应用。方法将60例重型颅脑损伤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PN组、LEN组及FEN组。对比观察营养支持后3组患者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血糖等营养指标以及腹泻、腹胀、胃肠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FEN组和PN组治疗后总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下降(P〈0.05)。PN组的死亡率、二重感染、应激性溃疡发生率高于LEN和FEN组。结论重型颅脑损伤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应用乳酸菌合生元肠内营养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