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次发生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后的患者,常伴有侧壁I、aVL导联Q波的出现。本文对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后侧壁Q波的发生率及其意义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64例均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26例,女38例,年龄22-81(平均69.97±12.09)岁。临床和心电图均符合急性前壁心肌梗塞的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均于急性心肌梗塞后3-5天记录12导联的心电图。根据I、aVL导联是否有侧壁Q波将患者分为  相似文献   

2.
急性前壁心肌梗塞下壁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44例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将冠脉造影结果与体表心电图ST段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38.6%有下壁导联ST段压低,这些导联ST段压低与多支血管病变无关,而与前降支近端病变有关,可能反映高侧壁导联心肌缺血时心电图对应性改变.  相似文献   

3.
应用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对3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心电图存在前壁或侧壁导联.ST段压低的情况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冠脉双支或双支以上病变者,特别是左旋支存在病变者,易发生侧壁导联ST段压低.JP<0.05。前壁导联ST段压低者中,也以双支或双支以上病变为多。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出现前侧壁导联的ST段压低,为心肌缺血扩展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动脉栓塞三例报告山东省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王凤铭,史雅清,杨华1990年至1992年期间,我们用尿激酶局部注射,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3例,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例1女性,50岁。因右叶肺炎,急性广泛前壁高侧壁心肌梗塞于199...  相似文献   

5.
<正> 近些年来,学者们发现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早期心电图胸前导联伴ST段下降者,其心功能明显减退、并发症增多,如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死亡率亦高。有作者在研究了此类患者的预后时指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ST段下降是临床筛选高危患者的指征之一。基于对此种心电图变化的临床意义探讨,笔者回顾性地总结分析了如下资料。病例系1983年1月~1988年9月按WHO标准确诊的3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不包括合并前间壁、前壁、侧壁心肌梗塞和陈旧性心肌梗塞、右室梗塞及束支传导阻滞或发病时间不清楚者。ST段下降以入院时心电图记录为准。根据胸前导联ST段下降将34例患者分为两组,I组18例,男性14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63(43~83)岁,V_1~V_5至少有两个导  相似文献   

6.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与急性心包炎患者心电图ST段电轴的临床特征朱晓菲Schamroth等(1983)和刘尚武等(1993)报道,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额面ST段电轴右偏;急性心包炎时,ST段电轴不偏。本文通过对3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和18例急性心包炎患者的...  相似文献   

7.
急性透壁性下壁心肌梗塞早期,为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常常发现下壁导联(Ⅱ、Ⅲ、aVF)ST段抬高,有时伴心前导联(V_1-V_6)ST段下降。此种心电图改变,过去一直认为是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抬高在前壁导联的镜面投影,几乎无临床意义。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注意到具有心前导联ST段下降的急性透壁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较无心前导联ST段下降者血清酶CK峰值高、左室射血分数低、并发症多、近期及远期死亡率高、下壁梗塞面积大或多合并真后壁、后侧壁和后间壁梗塞,以及伴有前壁缺血。他们认为心电图心前导联ST段的变化可作为早期甄别急性下壁心肌梗塞重症和轻型患者及多血管病变和单血管病变的有价值的非侵入性指标。然而,  相似文献   

8.
通过20例急性正后壁心肌梗塞的临床分析,认为右胸前导联V_1、V_2出现高R波,S-T段下降与T波高耸对称,且排除了引起R波增高的其他原因,同时背部导联V_7、V_8、V_9出现病理性Q波及QRS综合波ST段T波进行性演变者,结合临床症状和心肌酶谱分析便可诊断。正后壁心肌梗塞常与其相邻部位下壁、侧壁及右室壁梗塞合并存在,故临床分析研究对整个梗塞面积的估计和预后的判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血清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MM-CK)亚型即MM1-CK、MM3-CK对相关冠状动脉早期开通的意义。方法:3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溶栓治疗前及给予溶栓剂后30、90、150和210分钟分别采血,用等电聚焦法分离血清MM-CK亚型。经光密度计扫描得出各亚型活性百分率,计算血清MM3-CK/MM1-CK值、每小时血清MM3-CK%的变化差值(ΔMM3-CK%)。并于溶栓治疗开始90分钟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冠状动脉开通组在给予溶栓剂后30分钟,血清MM3-CK%即明显上升,至90分钟达均值高峰。此时若以血清ΔMM3-CK%≥10.0%作为判别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开通的临界值,其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100.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只需在给予溶栓剂后30、90分钟取两次血测定血清MM-CK亚型,计算血清ΔMM3-CK%≥10.0%,即可为临床提供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早期开通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0.
急性双室心肌梗塞5例临床分析解放军第四六九医院肖荣权急性双室心肌梗塞以右冠状动血栓闭塞合并左室下壁梗塞较多见,临床表现右室心功能不全,左室下壁梗塞,出现慢性心律不齐,双室充盈压几乎相等,心脏泵功能降低,我们共收治急性双室心肌梗塞5例,伴脾破裂1例,现...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病情严重,但是临床表现可不典型,容易被延误诊治,住院病死率高。我院自1994年3月~1998年5月共收治该类患者10例,抢救成功5例,住院死亡5例。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符合1980年全国内科学会心血管专业组制定的急性心肌梗塞诊断标准,有典型的CRBBB心电图改变。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65~86岁,平均74.5岁,>70岁6例,其中大于80岁3例。心电图诊断: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4例,急性前壁心肌梗塞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2例,急性下壁 前壁 侧壁心肌梗塞1例。窦性停搏、频…  相似文献   

12.
急性凡肌梗塞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的改变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伉人活化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单克隆抗体SE-51测定了26例急性凡肌梗塞和20例健康者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发现AMI患者起病后的1周内,GMP-140呈动态变化,发病后6h,24h即明显增高,48h达高峰,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GMP-140与同步测定之CK-MB峰值呈正相关,广泛心肌梗塞,伴严重心力衰竭、休克和严重心律失常者GMP-140显著升高,结果表明,GMP-140  相似文献   

13.
应用酶联免疫方法对75例正常人,80例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血清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进行检测,并同时观察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亚单位(CK-MB)水平。结果显示:正常人血清cTnT浓度极低,56例cTnT测定值为0,最高值为003μg/L。尿毒症患者血清cTnT测定范围000~394μg/L,其中34例(425%)血清cTnT浓度>0.2μg/L(阳性界限值),范围022~3.94μg/L,增加11~197倍,仅3例患者同时伴CK、CK-MB升高。血清cTnT升高与尿素氮(BUN)、肌酐(Cr)无相关性。研究提示:cTnT升高的尿毒症患者可能伴有急性心肌细胞损伤,其中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急性粟粒样或小灶状心肌梗塞。血清cTnT测定对诊断尿毒症合并心肌损伤较CK、CK-MB具有更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生化指标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生化指标检测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主要体现三个方面:(1)测定心肌酶谱转向特异蛋白测定;(2)单一诊断转向尽早诊断与预后判断;(3)实验室分析转向实时测定。  生化指标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1.心肌酶学: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等指标由于对心肌损伤的特异性差,组织分布广,被具有高度特异性的CK同工酶(CK-MB)所取代。于90年代初,CKMB成为诊断AMI的金标准。偶有保留CK,不过仅偶有保留作观察对照,且取高临界值(≥2倍)。实际上,该取值不完全适合AMI的个体诊断[1]…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临床与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之间关系。方法 对62 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特点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 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59 例异常者中,合并前降支病变组中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和高脂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1.6% 、29.7% 、70.3% 、37.9% ;在未合并前降支病变组中分别为:0% 、9.1% 、68.3% 和31.9% 。根据心电图改变分为: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的前降支病变发生率分别为:33.3% 、16.7% 、81.0% 和75.0% 。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合并糖尿病或伴心电图广泛前壁(V1-6)或前侧壁(V4-6)ST 段下降者,大多合并前降支病变  相似文献   

16.
急性高侧壁心肌梗死的梗死相关血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急性高侧壁心肌梗死的梗死相关血管特点 ,为临床判断冠状动脉病变部位提供线索。方法  96例初次发病的急性高侧壁心肌梗死患者 ,男性 77例 ,女性 19例 ,年龄 (35~ 77)岁 ,平均 (5 7 3± 10 7)岁 ,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单支血管病变。根据发病时心电图表现的梗死范围分为 3组 :(1)单纯高侧壁组 2 3例 ,(2 )高侧壁加前壁组 5 8例 (其中前间壁 2 7例、广泛前壁 31例 ) ,(3)高侧壁加侧壁组 15例。比较各组之间梗死相关血管的病变特点。结果 高侧壁合并前壁心肌梗死的罪犯病变主要在前降支 (5 6 5 8) ,高侧壁合并侧壁心肌梗死主要由回旋支病变引起 (13 15 ) ,而单纯高侧壁心肌梗死的罪犯病变则可能在对角支 (12 2 3)或回旋支 (11 2 3) ,各组之间梗死相关血管部位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1)。合并前壁心肌梗死者闭塞性病变的比例较高 (39 5 8)。合并前间壁心肌梗死者与合并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者相比 ,病变部位和闭塞病变比例均相似 ,而前者侧支循环建立情况明显好于后者 (14 2 7比 7 31,P <0 0 5 )。结论 根据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异常的分布特点可以推测高侧壁心肌梗死相关病变的部位 ,良好的侧支循环可以限制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17.
作者观察了37例非Q波急性心肌梗塞(NQMI)和Q波急性心肌梗塞(QMI)病人血清肌酸激酶(CK)峰值和CK达到峰值时的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显示,NQMI和QMI病人的CK峰值及CK达到峰值时的红细胞SOD活性均有显著性差异,CK峰值可反映心肌梗塞的程度,可判断病人的近期预后;而SOD活性有助于对AMI病人远期预后的推测。  相似文献   

18.
抽取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患者74例,其中无痛性心肌梗塞17例,就其合并因素,临床症状,并发症及预后等与另57例有明显胸痛症状的急性心梗患者比较分析。结果无痛性心肌梗塞下壁多见。与病程长,高血压等共存关系密切。结论关注无痛性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33岁,住院号10634。以右肺肺炎,急性广泛前壁、高侧壁心肌梗塞于1988年2月9日入院。经抗炎治疗一周,炎症明显吸收好转。2月29日24时,患者突然出现左足剧烈疼痛。检查:左踝关节以下皮肤温度明显减低,皮肤苍白,拇趾跖面近跖趾关  相似文献   

20.
再发性心肌梗塞致陈旧性心肌梗塞Q波消失一例韩玉平王学忠患者男性,52岁,因间歇性胸闷、心悸20余天入院。心电图(ECG)见附图A条;血磷酸肌酸激酶(CPK)156U/L(正常值0~131U/L);心电向量图(VCG)提示前壁、高侧壁心肌梗塞(M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