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及其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司匹林是在缺血性心脏病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抗血小板药物,然而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已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仍然会发生心血管血栓事件,因此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现象(aspirin resistance,AR)。笔观察了冠心病患中的AR现象,并对其机制和防治对策进行初步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冼伟达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4,(11):63-64
目的:探讨分析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4月~2013年7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心血管患者的病历资料,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患者采取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分析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80%,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治疗组患者治疗之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进行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冠心病心血管患者进行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其治疗效果尤为显著,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有着一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冠心病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后停用阿司匹林与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对43例冠心病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行常规治疗,同时停用阿司匹林,并于入院即刻及停用阿司匹林第7天、14天时间点监测血小板聚集率、CD62 p表达率,观察1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停用阿司匹林后第7天、14天血小板聚集率及CD6... 相似文献
4.
韩雅玲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5,35(1):3-7
阿司匹林是冠心病患者长期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 同其他抗血小板药物一样, 阿司匹林也存在抗血小板药物 抵抗现象, 若发生阿司匹林抵抗, 可能会增加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目前已有多项研究对抗血小板药物抵抗 进行了探究, 文章针对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相关机制、实验室检测、临床影响及可能有效的治疗干预措施等研究进 展进行概述, 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阿司匹林抵抗的认识, 并科学优化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冠心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56例,服用阿司匹林100mg/d≥1周后,分别用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作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G)。AA诱导的PAG≥20%,同时ADP诱导的PAG≥70%者为AR;仅符合其中一项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均不符合者为阿司匹林敏感(AS)。结果156例患者中AR发生率为22.44%(35例),ASR发生率是17.95%(28例),AS发生率是59.62%(93例)。AR+ASR组中的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28.57%)较AS组(9.68%)多(P<0.05);AR+ASR组患者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显著高于AS组(P<0.05)。结论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冠心病患者AR+ASR发生率为40.38%;AR或ASR者血浆胆固醇浓度较高;糖尿病患者AR或ASR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溶阿司匹林导致冠心病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具体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的68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肠溶阿司匹林导致冠心病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具体原因。
结果68例冠心病患者中38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现发生率为55.88%。出血患者用药剂量为300 mg/d、用药时间>3个月、存在消化道病史、未使用胃黏膜保护剂比例高于未出血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冠心病患者肠溶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较多,包括用药剂量大,用药时间长,存在消化道病史,未服用胃黏膜保护剂等。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洛伐他汀及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C-反墟蛋白的影响。方法观察109例冠心病患者的C-反应蛋白在用药前后的变化。其中洛伐他汀组37例,阿司匹林组29例,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联用组43例。结果3组患者用药前后C-反应蛋白的改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洛伐他汀及阿司匹林联用组用药C-反应蛋白的浓度与另两组用药后C-反应蛋白的浓度比较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联用对C-反应蛋白的降低优于单一的洛伐他汀或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aspirin,ASP)对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血浆C反应白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影响.方法 120例CHD患者随机分入50 mg、100 mg、300 mgASP治疗组,观察在ASP治疗后1周、2周、4周及12周的CRP浓度的变化.结果 CHD患者血浆CRP水平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ASP100、ASP300组分别于用药2周和1周后,CRP浓度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ASP不显著降低CHD患者血浆CRP含量.中等量的ASP(即每日100 mg)可安全有效地降低CHD病人CRP浓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24周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临床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且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增高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22例,给予阿司匹林100mg口服24周。用药前及用药6、12、24周后分别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服用阿司匹林后,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6、12、24周测定血小板聚集率与基线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分别为-(21.13±21.66)%,-(29.25±21.67)%,-(22.87±21.92)%。12周的血小板聚集率较6周进一步下降,但24周较12周则明显升高,两个差值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阿司匹林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但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24周后较12周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1.
阿司匹林在冠心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已被反复证实。各种指南均建议冠心病病人,及发生冠心病危险性高的病人应终身服用阿司匹林。但临床上仍有很多病人因为各种原因停用阿司匹林。对停用阿司匹林的危害,目前尚无充分的研究评估。现探讨冠心病及冠心病高危患者停用阿司匹林的危害。方法和结果:利用数据库进行系统收集(到2006年1月结束,包括Biomedcentral、Google及Pubmed)。搜查到612篇相关文献,根据题目或摘要剔除581篇,进一步仔细分析再剔除25篇。最后选出6项(共50279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稳定性冠心病二级预防停用阿司匹林的危害研究一项… 相似文献
12.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15)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液循环微小RNA(mi)-126的表达及与阿司匹林抵抗(AR)的关系。方法收集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的CHD患者106例,选择同期在院内的健康体检志愿者51例作为对照。检测所有受试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并判断是否存在AR,采用RT-PCR法检测血小板的miR-126表达,并分析miR-126与AR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HD组AR的发生率较高(P=0.005),血小板的miR-126明显降低(P=0.000)。与对照组的AR和非AR(NAR)亚组比,CHD的AR和NAR亚组miR-126水平均明显降低(P=0.000)。结论 CHD患者血小板miR-126水平低于健康人,与AR存在相关性,血小板miR126水平降低可能会增加健康人群发生CH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的性别差异。方法选取北京安贞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312例,其中男204例,女108例。入院前已口服阿司匹林75~100 mg/d 1个月以上。静脉取血,采用光比浊法测定花生四烯酸和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根据对阿司匹林的反应分为AR,阿司匹林半抵抗(aspirin semi resistance,ASR)和阿司匹林敏感(aspirin sensitive,AS)。AR 37例,ASR 161例,AS 183例。比较冠心病患者发生AR、ASR、AS的性别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女性AR、ASR、AR+ASR、AS分别占冠心病患者AR、ASR、AR+ASR、AS的60.5%、60.4%、60.5%、16.5%。与男性比较,女性患者更易发生AR和ASR。logistic回归分析,AR与性别、年龄显著相关。结论冠心病女性患者较男性更容易发生AR,年龄增长是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阿司匹林问世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开始主要用于止痛、退热、抗炎及抗风湿治疗。20世纪70年代发现阿司匹林在高危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二级预防中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表明,与安慰剂组比较,服用阿司匹林的中年男性在5年随访期间首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下降44%。虽然阿司匹林可以显著减低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是,许多患者并没有正规接受阿司匹林的治疗。本文旨在使临床医生提高对阿司匹林了解,正规使用阿司匹林,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回顾性收集老年冠心病患者身体成分及服用阿司匹林后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分析骨骼肌质量、体脂肪质量及分布等身体成分与阿司匹林治疗下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9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住院治疗,单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抗血小板治疗的≥60岁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入选患者住院... 相似文献
17.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0)
目的调查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现患率和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北京市万寿路社区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192例,口服阿司匹林75~100mg治疗1个月。根据光比浊法检测结果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14例,阿司匹林半抵抗组82例,阿司匹林敏感组96例。光比浊法检测0.5mmol/L花生四烯酸和10μmol/L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各组一般临床资料特征。结果与阿司匹林敏感组比较,阿司匹林抵抗组TG、同型半胱氨酸、空腹血糖、糖尿病及调脂药物比例显著升高,而HDL-C、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比例显著降低(P0.05,P0.01);阿司匹林半抵抗组同型半胱氨酸、空腹血糖、糖尿病比例显著升高,而ACEI/ARB比例显著降低(P0.01)。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OR=3.748,95%CI:2.062~6.813,P=0.000);ACEI/ARB(OR=0.091,95%CI:0.010~0.863,P=0.037)和硝酸酯类(OR=0.126,95%CI:0.016~0.976,P=0.047)是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保护因素。结论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260例,分别于入院时检测HbA1c水平,并按HbA1c水平分组,Ⅰ组:HbA1c<6.5%;Ⅱ组:HbA1c≥6.5%,通过18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Ⅰ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1.5%,低于Ⅱ组的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风险回归提示:HbA1c≥6.5%为预测心血管远期事件的独立危险之一(r=1.82,P<0.05)。结论 HbA1c≥6.5%是预测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风险之一,检测HbA1c可以提高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冯纪安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5,(3):24-24
近年来应用阿斯匹林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作,特别是冠心病是很盛行的。事实上,在曾发生心血管事件,或者是曾患冠心病的患者,服用阿斯匹林是足以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再次发生,或者心肌梗死的再次发生。这些效果是经大量的循证医学上得到了证明,亦即是说阿斯匹林对心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不论是男性或女性均是有效。但是对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指未曾有心血管病的人,包括未曾患冠心病的人)是否和二级预防一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与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关系。方法:选取112例冠心病AR患者为观察组(AR组),冠心病阿司匹林敏感(AS)患者(AS组)及健康对照组各112例为对照组,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Treg及其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百分含量;使用花生四烯酸(AA)及二磷酸腺苷(ADP)作为诱导剂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AR)。将冠心病AR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及复方丹参滴丸两组分别进行干预,比较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AR组及AS组Treg、TGF-β1及IL-10均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AR组明显低于AS组(P0.05)。AR及AS组AA-PAR及FDP-PAR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氯吡格雷组Treg、TGF-β1及IL-10均显著高于复方丹参滴丸组(P0.05),且AA-PAR及FDP-PAR显著低于复方丹参滴丸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Treg、TGF-β1及IL-10均与AA-PAR及FDP-PAR呈显著负相关性。结论:冠心病AR患者Treg、TGF-β1及IL-10均明显降低,其与PAR呈负相关性,提示Treg可能是AR患者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