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价长期心房或心室起搏对病窦综合征 (SSS)患者心功能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对 1 1 8例SSS伴房室传导正常的患者 (AAI组 56例、VVI组 62例 )进行随访。随访 40 .8± 2 .3个月 ,VVI组 62例中 1 9例NYHA分级增加 ,而AAI组 56例中 4例NYHA分级增加 (P <0 .0 5)。左室射血分数VVI组明显下降 (从 0 .491± 0 .0 4 1至 0 .451± 0 .0 4 3 ,P <0 .0 5) ,而AAI组则增加 (从 0 .482± 0 .0 75增至 0 .535± 0 .0 59,P <0 .0 5)。左房内径VVI组明显增加 (从 33± 6增至 40± 6mm ,P <0 .0 5) ,AAI组从 34± 7增至 36± 6(P >0 .0 5)。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VVI组明显增加 (从 35 .5 %增至 45 .2 % ,P <0 .0 5) ,AAI组减少 (从 2 6 .8%降至 0 % ,P <0 .0 1 )。结论 :心房起搏对SSS患者是一安全、可靠的起搏方式 ,可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有助于患者心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VVI和AAI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的远期随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并比较VVI、AAI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 (病窦 )的远期效果。方法 分别对87例、62例病窦患者的VVI、AAI起搏治疗进行临床、心电图、2 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定期随访 ,随访时间分别为 (60± 3 8)个月和 (3 6± 1 4 )个月。结果 心房颤动的发生率VVI组 (3 4 5 % )明显较AAI组(3 0 % )高 (P <0 0 1) ;血栓栓塞发生率 :VVI组为 10 4 % ,AAI组为 0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心胸比值 :VVI组从术前 0 5 2± 0 0 9增大到术后 0 62± 0 13 (P <0 0 5 ) ,而AAI组无变化 ;VVI组 8例 (9 2 % )发生了心源性死亡 ,而AAI组无 1例发生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AAI起搏远期随访心房颤动、血栓栓塞、心原性死亡等的发生率明显较VVI起搏低。对病窦患者的预后 ,AAI起搏明显优于VVI起搏。  相似文献   

3.
病窦综合征患者AAI和VVI起搏的远期随访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分析并比较病窦综合征 (SSS)患者AAI和VVI起搏的远期效果。对 1 4 0例AAI起搏、4 3例VVI起搏的SSS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并行临床、心电图和Holter检查。结果 :随访 5 2± 4 .3(6~ 1 4 4 )个月 ,AAI组发生间歇性文氏型房室阻滞 (AVB) 1例。VVI起搏组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持续性心房颤动、脑栓塞、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明显较AAI组高(分别为 39.5 3%vs 5 .71 %、1 8.6 0 %vs 1 .4 3%、9.3%vs 0 .71 %、1 1 .6 3%vs 0 .71 % ,P均 <0 .0 1 )。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VVI组明显增加 (39.5 3%vs 1 8.6 0 % ,P <0 .0 1 ) ,AAI组明显减少 (5 .71 %vs 1 8.5 7% ,P <0 .0 1 )。无 1例近期和远期电极脱位。结论 :AAI起搏时远期AVB和电极脱位发生率很低 ,并且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脑栓塞、心源性死亡事件的发生率低于VVI起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并比较VVI单腔起搏器置入右心室流出道和右心室心尖部对心动过缓患者6个月后心脏电机械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入选20例房颤伴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动过缓需置入VVI单腔起搏器的患者,将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的患者10例作为治疗组,同时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另外1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置人起搏器前后两组的起搏参数、QRS宽度、心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时,两组在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48±0.1)mV和(0.56±0.12)mV;(14.7±1.2)V和(12.6±2.3)V;(904±56)Ω和((815±45)Ω,P〉0.05],而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组的QRS宽度明显缩短[(108.3±11.2)ms和(134.5±12.6)ms,P〈0.05],且心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改善[(58.9±2.5)%和(54.3±2.5)%,61.8±2.3和56.2±5.1,P〈0.05]。结论VVI单腔起搏器置入右心室流出道起搏较心尖部起搏更接近生理情况,能增加患者的心脏电机械同步性,提高心功能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生理性与非生理性起搏对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探讨病窦综合征 (SSS)、房室阻滞 (AVB)患者安置生理性起搏器 (AAI/DDD)与非生理性起搏器 (VVI)对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分别对 4 6例AAI/DDD与 6 1例VVI起搏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近 1年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结果 :AAI/DDD组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由术前的 5 0 %降至术后的 32 % ,VVI组发生率由术前的 4 4 .2 %上升至术后的 6 5 .5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AAI/DDD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输出量改善 (P <0 .0 5 ) ,房室大小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VVI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输出血下降 ,心房、心室扩大 (P <0 .0 1)。结论 :生理性起搏优于非生理起搏 ,前者有利于消除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病窦综合征患者经心室按需起搏 (VVI)和心房起搏 [包括单心房起搏(AAI)、房室双腔起搏 (DDD)和双房起搏 ]治疗术后前 5年房颤的发生率。方法 对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 5年以上、资料完整的 117例病窦综合征患者进行连续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69.3± 6.7)个月 ,其中VVI起搏 83例 ,心房起搏 3 4例。随访内容包括临床表现、心电图和起搏器参数等 ,部分患者有Holter检查资料 ,分析 5年内两组病例房颤的发生率。结果 病窦综合征患者心脏起搏治疗前 5年内总的房颤发生率为 17.0 9% (2 0 /117) ,其中经VVI起搏的 83例患者房颤发生率为 2 2 .89% (19/83 ) ,经心房起搏的 3 4例患者房颤发生率为 2 .94% (1/3 4) ,后者房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前者 (P <0 .0 1)。结论 在起搏治疗的病窦综合征患者中 ,术后前 5年心房起搏比心室起搏治疗有较低的房颤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右室单双部位起搏对心功能和QRS宽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右室双部位 (RV- Bi)起搏与右室心尖部 (RVA )、右室流出道 (RVOT)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及 RQS宽度的变化。方法 :患者 15 (男 10 ,女 5 )例 ,年龄 66± 6岁 ,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SS) 8例 ,三度房室阻滞 ( °AVB) 7例。分别行 RVA,RVOT,RV- Bi起搏 (VVI,60~ 90· min- 1 ,测定心排出量 (CO)和心脏指数 (CI)、平均肺动脉压 (m PAP)和肺毛细血管嵌顿压 (RCWP) ,QRS宽度 (QRSd)和电轴 (QRSa)。结果 :1与 RVA起搏 (CO:4.16±0 .5 1L/ min;CI:2 .3 9± 0 .3 4L· min- 1 · m- 2 ;PCWP:17.5± 3 .7mm Hg)相比 ,RVOT起搏 (CO:4.42± 0 .63 L/min;CI:2 .5 7± 0 .45 L· min- 1· m- 2 ;PCWP:14.9± 3 .7m m Hg)和 RV- Bi起搏 (CO:4.77± 0 .69L/ min;CI:2 .76± 0 .5 3 L· m in- 1 · m- 2 ;PCWP:13 .7± 3 .1mm Hg) CO,CI显著增加、PCWP明显降低 (P<0 .0 5~ 0 .0 1) ;2 RV - Bi起搏较 RVOT起搏的 CO,CI增高 (P<0 .0 1)而 PCWP降低 (P<0 .0 5 ) ;3 RVOT,RV- Bi起搏的 QRSd(分别为12 8± 11ms;111± 16m s)较 RVA起搏时 (146± 18m s)显著缩短 (P<0 .0 5~ 0 .0 1) ;RV - Bi起搏又比 RVOT起搏明显缩短 (P<0 .0 1)。结论 :右室双部位 (RV- Bi)起搏的心功能明显优于 RVA,RVOT等单部位起搏 ;右室双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单腔永久心脏起搏器(VVI)起搏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前后BNP的变化。方法选择具备安装VVI适应证并心力衰竭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两组均应用阿司匹林、螺内酯、呋塞米、地高辛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ACE1洛丁新,从小剂量2.5rag开始至患者最大耐受量,血压不低于90/60mmHg(1mmHg=0.133kPa),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后BNP的变化及不良反应,根据血压调整药物剂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NP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2例活动时发生急性左心衰,通过强心、利尿等措施好转。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及心脏事件。结论ACEI降低了血浆中BNP水平,VVI起搏合并心衰患者应用ACEI有益。  相似文献   

9.
不同起搏式对心房颤动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房颤动发生情况及其机制。方法 :随访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 2 45例 ,其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10 0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75例 , 度房室传导阻滞 45例 ,双束支传导阻滞 2 5例 ,除外风湿性心脏病及扩张型心肌病。起搏模式 VVI15 5例 ,DDD6 5例 ,AAI2 5例 ,平均随访时间 3.5年 (1~ 6年 )。结果 :2 45例患者中 5 5例发生心房颤动 (2 2 .4% ) ,其中 VVI模式 44例 (2 7.5 % ) ,DDD8例 (12 .3% ) ,AAI3例 (12 % )。三种起搏模式心房颤动发生率分别为 2 8.4%、 12 .3%、 12 %。 VVI起搏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 AAI、 DDD起搏 (P<0 .0 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房颤动发生率 (2 9.3% )明显高于另三种病因 (2 0 %、 17.5 %、 2 0 % ,P均 <0 .0 1)。结论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引起心房颤动的重要原因。起搏模式对房颤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机机制可能与室房逆传及心房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0.
(1)人工起搏防治AF。综合18组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随访32~99个月的资料报道,将VVI起搏(6198例)与DDD/AAI起搏(3074例)进行比较显示:VVI起搏者AF年发生率为5%~15%;而双腔起搏者仅1%~3%。区发现房室同步起搏者的脑卒中与心力衰竭发生率亦较低。故某些学者主张病窦综合征合并偶发性AF且又无心房扩大者,直选用双腔起搏治疗。几组短期随访资料证实与VVI起搏者相比,双腔起搏较少发生慢性AF。(2)房室结改良或阻断术。慢性AF因心室率过速而出现疲倦等心功能不全表现者,如强化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时,可考虑用房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