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骨科术后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骨科手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认知与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556例骨科手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2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转归。结果该组术后并发精神障碍25例,其发生率为4.49%(25/556);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41~82岁,平均65.6岁;<55岁2例(2/141)、55~70岁7例(7/213)、>70岁16例(16/202);全麻手术16例(16/221)、腰硬联合麻醉手术9例(9/335);下肢骨折6例(6/215)、关节置换9例(9/212)、颈椎手术10例(10/129)。经治疗后25例患者在1周内痊愈,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均未再出现精神障碍。结论骨科术后并发精神障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要与精神因素、手术创伤、年龄等有关;手术创伤可能是术后精神障碍的诱发因素;建议采取综合治疗及预防。  相似文献   

2.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并发精神障碍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认知与防治。方法:对19例体外循环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并发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3.55%(19/536),18例患者精神障碍治愈,1例有阳性精神病家族史的患者好转出院。结论:体外循环中脑血流灌注不足,术后并发心、脑、肺、肾功能障碍及感染和环境因素是患者出现精神障碍的主要原因。对于有阳性精神病家族史的患者,手术创伤可能是精神障碍的诱发因素。及时治疗躯体疾病及心理治疗,患者大多可获治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脑手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原因及其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颅脑手术后并发精神障碍7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78例中治愈50例,好转26例,无效2例。结论:颅脑手术后并发的精神障碍是脑器质性损伤与麻醉、手术创伤、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及时正规的药物治疗基础上实行人性化护理,多关心和理解患者,在心理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椎术后合并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9月-2011年10月在我科接受颈椎手术治疗的患者278例做临床资料分析,按术后有无精神障碍症状分为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其中,有症状组13例,无症状组265例.结果 有症状组中10例患者经治疗1周后治愈,3例患者2周后治愈.随访6~36个月均未再出现精神障碍.结论 颈椎术后并发精神障碍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可能与年龄、术前合并基础疾病、麻醉方式、手术方式、精神生理因素等有关,术后应早期诊治,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以有效防止术后精神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004年1月-2008年11月收治的24例腹部手术后并发精神障碍患者的发病原因、治疗与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患者经过合理的治疗和护理均痊愈出院。结论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加强心理护理,保持舒适的环境及放松的体位,术后合理使用镇痛剂可以有效治疗术后精神障碍。  相似文献   

6.
心脏疾病术后并发精神障碍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对心脏疾病手术后患并发精神障碍认识与防治。方法 分析心脏手术后出现精神运动性障碍和情感障碍患的临床表现和转归。结果 本组并发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3.07%(16/522),14例患精神障碍治愈,1例有阳性精神病家族史的患好转出院,1例死亡。结论 麻醉过程中、创伤后低血压时间长及体外循环中脑血流灌注不足,术后并发心、肺、脑等脏器功能障碍及感染是患出现精神障碍的主要原因;对于有阳性精神病家族史的患,手术创伤打击可能是精神障碍韵诱发因素;及时有效地治疗躯体疾病及心理治疗,绝大多数患可以治愈。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老年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部分并发精神障碍病例的病历资料。结果19例并发精神障碍,发病率为13.1%。经及时治疗与护理,所有病例症状消失。结论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比例较高,年龄与精神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手术创伤、麻醉、骨水泥反应、低血压、感染、术后水电解质紊乱等均与精神障碍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在。临床应早期发现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陈在金 《海南医学》2011,22(16):140-141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类型及预防护理经验。方法对2000年3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行心内直视手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52例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谵妄型21例,抑郁型15例,认知功能障碍10例,感知功能障碍6例。经综合治疗与护理后,全部患者精神障碍症状消失,治愈出院。结论术前、术中、术后做好预见性预防护理有助于降低手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和程度,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颅脑肿瘤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脑肿瘤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特点和预防措施。方法 对1990年6月~2001年8月收治的38例颅内肿瘤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临床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本组占同期颅内肿瘤术后的1.32%。痊愈33例,显著进步5例。出院随访3—6个月,精神障碍无复发或加重。结论 颅内肿瘤术后并发精神障碍主要与脑部原发病变的部位、手术创伤程度、脑内环境改变、术后脑水肿及精神因素密切相关,预后满意。  相似文献   

10.
ICU患者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外科重症监护病房 (SICU)手术后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 2 0 0 1年 8月至 2 0 0 4年 1月我院SICU收治的 388例手术后入科的连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 2版修订本 (CCMD2R)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 ,调查SICU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情况。并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患者为病例组 ,未并发精神障碍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和使用大剂量激素等因素对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影响。结果 :388例患者手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共有 10例 (3.1% ) ,其中 9例为≥ 6 5岁的老年患者 ,占发生精神障碍的 90 %。SICU老年患者 (≥ 6 5岁 )手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病率为 6 .6 % (9/ 136 ) ,非老年患者为 0 .4 % (1/ 2 5 2 ) ,老年患者发病率较高 (P <0 .0 5 )。单次使用甲泼尼龙≥ 10 0 0mg的患者发病率 7.0 % (5 / 71) ,单次使用甲泼尼龙 <10 0 0mg的患者 1.5 % (5 / 317) ,激素用量大的患者发病率较高 (P <0 .0 5 )。结论 :SICU患者中老龄和单次使用大剂量激素是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36例颈椎手术麻醉处置。方法:术前依据颈椎病变压迫脊髓程度及全身状况等变化,给予颅骨牵引,颈托固定,抗炎、脱水等治疗。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气管插管控制呼吸,给颈前或颈后入路行病变椎体次全切除、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术。21例术中行短潜伏期感觉诱发电位(SLSEP)监测。结果:SLSEP监测 3例 P25潜伏期在术中略有延长,33例术毕15min内苏醒,术后 3例留置气管导管 2h~5h,36例均愈后良好,无麻醉并发症。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气管插管轻柔操作,密切监测SLSEP,可安全完成该类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2.
修海军 《河北医学》2012,18(4):464-466
目的:探讨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椎管狭窄合并巨大间盘突出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接受该术式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7例,女8例,年龄56-74岁,平均60,4岁.结果:本组25例患者经3、6、24月的随访,JOA评分平均改善率分别为63.5%,74.4%,76.5%,术后行X线,MRI复查,内固定无松动,颈髓压迫解除,恢复了圆柱形状.结论: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椎管狭窄合并巨大间盘突出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能充分解除脊髓压迫,重建颈椎稳定性.优点:缩短治疗周期,消除了二次手术的痛苦,节省了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3.
颈椎术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颈椎损伤术后患者机械通气的临床观察要点及护理经验。方法对ICU40例颈椎术后合并呼吸衰竭予以机械通气的患者采取生命体征监测、心理护理、机械通气的护理、引流管护理、体位护理、营养支持护理、压疮护理、泌尿系统护理、功能锻炼等护理干预措施。结果32例患者安全渡过急性期,顺利拔管转入骨科继续治疗。3例患者因抢救无效死亡,5例患者因经费原因放弃治疗而自动出院。结论良好的护患沟通,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有效减少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针对病情运用椎弓根螺钉技术,或(和)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技术治疗颈胸段骨折患者28例。术后3 d观察置入的椎弓根螺钉位置、钛笼植骨的愈合情况;统计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JOA评分及ASIA分级改善情况。结果:共植入颈椎椎弓根螺钉72枚,胸椎椎弓根螺钉34枚,所有椎弓根螺钉位置合适,未见神经、血管受损表现。Ⅰ期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结合侧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笼椎间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术后4~6个月,无置入物断裂、脱落等。肢体功能恢复平均为3.9个级别。结论:该技术治疗颈胸段骨折疗效好,但应熟知脊柱脊髓的解剖、熟练手术操作,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利用18G穿刺针行颈椎及上胸椎椎体成形术的操作方法、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2003~2008年对9例颈椎及上胸椎转移性病变(12个椎体)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其中C5、C6、T3、T4、椎体各2个,C4、C7、T5、T7椎体各1个。在DSA机透视或和CT机联合监视下于局麻下将18G穿刺针经皮穿刺进入靶椎体,颈椎病变采用前外侧入路,上胸椎病变采用椎弓旁入路,在进行椎体静脉造影后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1~3.5ml。治疗后行CT检查了解椎体破坏及PMMA在椎体中弥散情况,对患者进行随访以观察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术后PMMA填充病灶良好,术后一周左右患者疼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未发生穿刺道出血及PMMA外溢所导致的并发症。结论利用18G细针穿刺行颈椎及上胸椎椎体成形术简单可行,创伤小,安全,并发症少,并且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鞘内给药联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5例。对照组行臂丛神经鞘内给药治疗,治疗组在臂丛神经鞘内给药后采用颈椎牵引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痊愈率62.2%(28/45例)、总有效率97.8%(44/45例)均优于对照组痊愈率51.1%(23/45例)和总有效率93.3oA(42/4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神经鞘内给药联合颈椎牵引可有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报道一项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新技术,可在不切除骨化物的前提下实现神经的直接减压,弥补传统前路或后路减压手术的不足.方法 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的手术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处理椎间隙、去除椎体前部骨质、安装钛板和椎间融合器、椎体两侧开槽和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等.收集2例经该术式治疗的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通过将椎体骨化物复合体游离并前移,实现脊髓和神经根的直接减压.2例患者手术顺利,脊髓减压彻底,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无特殊并发症发生.结论 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的设计兼顾了前路直接减压的有效性和后路间接减压的安全性,初步疗效证明其可作为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一种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sum up 7 patients with cervicothoracic vertebrae tumors (Cr to T3) from March 1999 and May 2002, who underwent operative treatment via anterior approaches. Methods :The anterior approaches included low anterior cervical approach and high transthoracic approach. In 5 cases of segments of T1 and above involved, the low anterior cervical approaches were adopted, otherwise the high transthoracic approaches were used(2 cases). Excision of tumor wa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demands of the Weinstein-Boriani-Biagini (WBB) staging system. Spine stability was reconstructed by bone autografting and instrumentation. There were 4 cases of primary tumor and 3 of metastases. Their mean age was 45. 1 years (23 to 66). The mean follow-up was 18.9 months (3 to 45). Results were evaluated by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improvement of symptoms, local recurrence and mortality. Results: All patients stood surgery well. No significant complications occurred during and after operation. Local pain was significantly alleviated and neurological deficit was improved at least one Frankel grade. Three patients died. Local tumor control was obtained in 6 patients (85.7 % ) until the end of follow-up. Conclusion.-Our experience showed that via low anterior cervical approach and high transthoracic approach, the cervicothoracic vertebrae tumor could be excised safely and adequately. Moreover, excision of tumor according to the WBB surgical staging system and reconstruction of spine stability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local tumor control and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improvement.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手术选择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7年8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标准化抗布鲁杆菌性脊柱炎药物治疗前提下行一期前路或者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42例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累及颈椎3个相邻椎体7例,2个相邻椎体23例,单椎体12例,合并有颈椎管狭窄患者5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害。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血清试管凝集试验。以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日本骨科学会(JOA)、颈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判定临床效果。术前应用磺胺甲基异恶唑、强力霉素和利福平治疗14 d以上,待ESR呈下降趋势或持续处于某一数值时进行手术治疗。根据脊髓神经受压和病灶累及椎体的情况选择颈椎前路或前后路联合入路进行手术。手术后继续进行标准化抗布鲁杆菌病药物治疗。结果 患者未出现病情加重情况,末次随访优良率为100%。术后12个月复查颈椎X射线片及MRI未发现复发。术后末次随访颈部VAS评分较术前降低(P <0.05);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较术前升高(P <0.05);术后末次随访ASIA分级中D级7例,E级35例,神经功能恢复较术前明显(P <0.05)。结论 在术前规范化药物治疗前提下,根据感染累及椎体及椎管的情况采取一期病灶清除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能够极大减少患者的痛苦及致残的概率,有效地控制病情进展,恢复颈椎稳定性,挽救神经功能,临床疗效值得肯定,术后继续标准化药物治疗是防止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脊柱术后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形成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 2003年6月—2008年6月手术证实脊柱术后术区急性硬脊膜外血肿10例,其中胸椎后路术后急性硬脊膜外血肿9例,颈椎后路术后急性硬脊膜外血肿1例。对上述脊柱术后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病人的临床表现及手术治疗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血肿清除前神经功能评分为(1.50±0.85)分,血肿清除后为(2.90±1.37)分,血肿清除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t=5.25,P<0.01)。硬膜外血肿压迫时间为(6.95±5.20)h。血肿清除后神经功能评分与血肿压迫时间呈负相关(r=-0.846,P<0.01)。结论脊柱术后急性硬膜外血肿应尽快手术减压,血肿清除越早,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