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宋强  卢林德  吴尚国 《微创医学》2009,4(3):230-232
目的 探讨5.5 mm无缝线透明角膜缘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安全性.方法 对80例右眼患者根据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植入人工晶体的不同分为A、B两组,A组不扩大切口植入进口折叠人工晶体,B组扩大切口植入PMMA硬性人工晶体.结果 两组术后前房反应差异无显著性,未发现低眼压、浅前房及切口渗漏,术后随访半年未观察到1例眼内炎的发生.结论 5.5 mm无缝线透明角膜缘切口术后自闭性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3.2mm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和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96眼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分别采用3.2mm切口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和5.5mm切口植入硬性人工晶体,比较两种方法的术后视力、前房炎性反应、手术性角膜散光和后囊膜混浊程度。结果:两组术后视力和前房炎性反应无显著差异,3.2mm切口组比5.5mm切口组引起的手术性角膜散光小(P<0.05)。术后半年5.5mm切口组有7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后囊膜混浊,而3.2mm切口组未见后囊膜混浊。结论:3.2mm切口的超声乳化结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能减少手术性角膜散光,降低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及比较巩膜隧道切口与透明角膜切口对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对76例(78只眼)白内障,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巩膜隧道切口,透明角膜切121的方法,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结果:术后ld、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0.5者分别为49只眼(62.82%)、58只眼(74.36%)、62只眼(79.49%)、67只眼(85.90%),两组病人术后1个月、3个月平均角膜曲率分别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巩膜隧道切口,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均具有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屈光状态稳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角膜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与囊外摘除术及PMMA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67例(62只眼)老年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7例(50只眼)行超声乳化及折叠式人工晶体(AcrySof)植入(AcrySof组);30例(42只眼)行囊外摘除及PMMA人工晶体植入(PMMA组),观察术后视力,前房炎症反应和后囊膜混浊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d视力:≥0.5者,AcrySof组占56.6%,PMMA组占23.8%;≥1.0者两组分别为38.0%及4.7%。术后1周视力:≥0.5者,AcrySof组占64.0%,PMMA组占42.9%;≥1.0者分别为48.0%及9.5%。术后3个月的视力:≥0.5者,A~ysof’组占70.0%,PMMA组占52.4%;≥1.0者分别为62.0%及21.4%;术后l周前房炎症反应的发生率:AcrySof组为5.40%,PMMA组为26.7%。随访1年后囊膜混浊发生率:AcrySof组为8.0%,PMMA组为28.6%。结论 角膜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力恢复好,前房炎症反应及后囊膜混浊发生率显著低于囊外摘除及PMMA人工晶体植入。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透明角膜与角巩膜隧道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PMMA晶体植入术后手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inducedastigmatism,SIA)度数及其变化规律,并评价其手术效果.方法在上方角膜缘或透明角膜缘处作5.0mm梯形隧道切口,将566例(566只眼)白内障分成A、B两组,行超声乳化吸除并植入人工晶体,测量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角膜曲率,计算SIA度数及其方向,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的平均SIA度数及结果.结果平均SIA度数和裸眼视力,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并发症B组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以5.0mm角膜隧道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SIA度数小且稳定,早期可获得良好而稳定的裸眼视力;而透明角膜切口手术便捷,术后1个月散光与角巩膜切口基本相似且稳定,可获得与角膜隧道切口几乎同样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兔用膜上皮广泛丧失对角膜形态的影响。方法:用大耳白兔20只,随机分为两组,左眼为实验眼,右眼作对照眼。将一组兔左眼角膜中央8mm上皮刮除,另一组兔左眼角膜上皮广泛刮除,仅保留角膜缘部0.2mm上皮。术后每日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情况,4周后测量角膜厚度、前房浓度深度、角膜中央曲率。结果:广泛刮除角膜上皮眼上皮使命愈合时间明显延长,角膜厚度明显变薄,前房深度明显变深,角膜中央曲率明显变大。结论:兔用膜上皮广泛丧失可使角膜变薄,引起角膜曲率变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自内障行上方透明角膜内切口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16眼)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采用上方透明角膜内1mm做6~7mm弦长切口行白内障摘除,对有虹膜后粘连或机化膜者,用粘弹剂分离或用囊剪剪开机化膜后作开罐式截囊4~5mm,做充分的水分离,注入粘弹剂后,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术毕用毛果云香碱缩瞳,术后随访3个月~半年以上。结果:16眼术后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术后随访时矫正视力≥0.5者5眼(31%);0.3~0.4者6眼(38%);0.05~0.2者4眼(25%);≤0.05者1眼(6%)。手术并发症为后囊膜破裂2眼,虹膜损伤前房出血1眼,角膜水肿5眼,均在一周内消退。结论:上方透明角膜内切口是治疗青光眼滤过术后自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有效方法,可保护手术区的滤过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透明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中青年超高度近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中青年以上超高度近视不适宜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患者32例(54眼),平均年龄34.3a;屈光度-12.0DS~-24.0DS;其中按手术切口和植入晶体种类的不同分两组:A组14例(23眼)行3.2mm透明角膜切口,植入直径为6.0mm的折叠式人工晶体;B组18例(31眼)行5.7~6.2巩膜隧道切口,植入直径为5~6mm的PMMA人工晶体.结果术后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矫正视力的有45眼,其中透明角膜切口 20眼(86.9%),巩膜隧道切口25眼(80.6%).视力在0.3以上的有48眼,角膜缘切口21眼(90.8%),巩膜隧道切口27眼(87.0%).屈光状态与预矫屈光之差,角膜缘切口为±1.0DS~±1.5DS,散光±1.5DC;巩膜隧道切口为±2.0DS±2.5DS,散光±2.5DC.术中无后囊膜破裂,术后无角膜失代偿,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中青年以上不适宜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者,透明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不失为一较好方法[2,3].透明角膜缘切口较巩膜隧道切口疗效更佳.但后发障及散光状态的变化需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抗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摘除中透明角膜不同部位的切口对角膜散光及视力的影响.方法 68例(78眼)抗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上方透明角膜切口20例(24眼);B组颞侧透明角膜切口24例(26眼);C组角膜曲率引导下透明角膜切口(手术切口选择以角膜屈光力最小的散光轴向方向)24例(28眼).比较3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角膜散光度及视力变化.结果 术前、术后1周三组间裸眼视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术后1个月和3个月C组裸眼视力显著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组与B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在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角膜散光度显著小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角膜曲率引导下以角膜屈光力最小的散光轴向方向做透明角膜切口能在一定程度上矫正抗青光眼术后引起的角膜散光,并有利于术后视力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和比较透明角膜隧道小切口的二期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与传统角巩缘大切口二期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间在丽水市中心医院无晶体眼行透明角膜隧道小切口的二期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A组)40例40眼,选择同时期无晶体眼行传统角巩缘大切口二期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41例41眼作对照组(B组),分析2组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及手术源性散光、前房出血、角膜水肿、人工晶状体偏斜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和B组比较,各时间点术后裸眼视力和手术源性散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前房出血、角膜水肿、人工晶状体偏斜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B组,2组角膜水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透明角膜小切口的二期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对于无晶体眼患者术后裸眼视力的提高,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位置的白内障手术切口对角膜原有散光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术前散光≤2.0 D的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86例(186只眼)作为研究对象,均行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按手术切口位置将患者分为 A 组(88只眼)和 B组(98只眼),A 组在10~12点透明角膜做切口,B组则根据术前角膜曲率检查,选择角膜陡峭轴做切口;又根据术前散光程度是否≤0.75 D比较两组术后角膜散光程度变化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 散光程度≤0.75 D患者中,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散光程度明显降低,P<0.05,但术后1、3月散光程度变化不明显。散光程度≤0.75 D患者中,与A组比较,B组术后不同时间点散光程度明显降低,P<0.05。B组中,随着术后时间延长,散光程度逐渐降低,P<0.05。结论 对术前散光度≤0.75 D者,不同切口术后早期散光程度降低,晚期差别不大;但对于术前散光度为>0.75 D者,术后散光程度降低,在角膜陡峭轴行手术切口可获得更好的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12.
为评价和比较 2 种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效果,对 2 组 107 例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通过 32m m 切口植入硅凝胶折叠式人工晶体和 55m m 切口植入 P M M A 硬性人工晶体。结果:32m m 组术后早期裸眼视力明显优于 55m m 组( P< 0.05);角膜散光明显小于 55m m 组( P<0.05);3 个月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05)。两组并发症基本相同,发生率均较低。提示两种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 32m m 切口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透明角膜切口位置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桑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后散光变化的影响。方法:对老年性白内障68例,80眼进行透明角膜切口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根据切口位置分为1组;上方切口43眼,2组:颞侧切口37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d,1周,1,3月通过Topcon验光仪,Marco角膜曲率计检测角膜散光度及轴向。结果:术后1天,1周,1月1组散光均大于2组,以术前逆规性散光最甚,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月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根据Gravy向量法分析,1组术后38例逆规性散光,2组术后36例循规性散光。结论: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短期形成的散光较小,且以循规性散光为主,为正常人所能接受,对术前具有逆规性散光的患者此为最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何健强 《医学综述》2012,18(15):2533-2534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两种切口(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和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42例(56眼),将其分为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A组)和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B组),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以及半年检查视力以及角膜散光值,观察两组术后裸眼视力以及角膜散光的恢复情况。结果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值B组均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在疗效方面优于透明角膜切口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  相似文献   

15.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衍超  裴文萱 《重庆医学》2007,36(7):630-631
目的 观察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们对187例200眼白内障患者,取上方巩膜反眉状6mm隧道切口,均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植入光学部直径6mm聚甲基丙稀酸甲酯(PMMA)硬性人工晶体,观察术后视力、角膜散光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第1天视力0.3~1.0者 169例182眼,占91%,数指/眼前~0.2 者18例18眼,占9%,散光15眼,平均0.75D,少数出现并发症,角膜水肿、房水混浊、一过性高眼压,经处理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疗效显著,并发症少,适应证广泛,尤其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6.
谭念  叶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11):1111-1113
目的观察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并与3.2 mm同轴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6例(60眼),年龄55~78岁,晶状体混浊3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22例(28眼),B组24例(32眼)。A组行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行3.2 mm传统同轴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记录超声乳化时间和能量,术后第1天、第1周和第1个月观察随访,记录术后的散光改变、裸眼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手术并发症,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术中2组平均超声乳化时间(average phaco time,APT)、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ffective phaco time,EPT)、平均超声乳化能量(average phacopower,AV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变化:术后第1周A组裸眼好于B组裸眼视力,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和第1个月2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散光变化:术前与术后比较,2组角膜散光均有不同程度改变;术后第1天、第1周和第1个月,A组角膜散光均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源性散光更小,早期视力恢复快,前房密闭稳定,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不同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后角膜散光情况及手术性散光的变化影响。②方法 将 40 3例 (40 3只眼 )白内障分为A、B两组。A组为硬核白内障 (2 85例 ) ,取上方巩膜反眉状 8mm隧道切口 ;B组为非硬核白内障 (1 1 8例 ) ,取上方巩膜反眉状 6mm隧道切口 ,均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植入光学部直径为 6mm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硬性人工晶状体 ,并使用角膜地形图、角膜曲率计随访术前、术后 1~ 3天、6个月、1年角膜散光的变化。③结果 发生手术性散光A组为 (1 .50± 0 .87)D ,B组为 (0 .98± 0 .50 )D ;散光轴向变化A组为 86 .5°± 54 .7° ,B组为 75 .0°± 53 .4°,术后两组角膜散光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④结论 检查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角膜散光 ,可综合评价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致角膜屈光状态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不同部位透明角膜切口(CCI)构型变化。方法: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73例(73眼),依据切口位置不同分为两组,颞侧9点位切口组共38例(38眼),上方12点位切口组共35例(35眼)。术前1d、术后1d、1周及1个月应用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AS—OCT)对切口区域角膜进行扫描及综合验光检查。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d、1周及1个月两组切口区域角膜厚度增加值、切口角度及切口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ld及1周切口区域内口哆开及内皮水疱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d两组上皮水疱及后弹力层脱离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柱镜度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AS—OCT是一种非接触式的、有效评估白内障透明角膜切口构型改变的检查方法。自内障颞侧切口较上方切口局部水肿轻,其构型更有利于形成密闭性切口,术后医源性散光小,是较理想的手术切口方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3.2 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5.5 mm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PMMA硬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对64例、70眼,按照切口不同分成A组:3.2 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B组:5.5 mm巩膜隧道切口。分别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和硬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术后角膜散光变化。结果:术后第1天至第3个月两组裸眼或矫正视力均超过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期两组之间的角膜散光变化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切口手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视力恢复,两组术后引起的角膜散光变化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 5 .5~ 7mm角膜缘有缝线切口与 10~ 12mm传统角膜缘阶梯大切口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 在角膜缘作 5 .5~ 7mm隧道切口 ,水分离 ,娩出晶体核 ,或角膜缘阶梯状 10~ 12mm大切口娩核 ,并植入PMMA人工晶体。结果 小切口较大切口术后第 1天裸眼或球镜矫正视力、术后半月平均散光均有明显优势。结论  5 .5~ 7mm角膜缘有缝线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优越于传统角膜缘阶梯状大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 ,可有效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并早期获得良好视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