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典型病例对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法进行论述,认为针灸治疗此病效果较好,临床取穴多侧重于头面部,根据面神经麻痹的分期和不同症状,采取不同的远端取穴,可以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局部加循经远道取穴与单纯局部取穴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15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A、B两组,A组78例采用局部加循经远道取穴针刺治疗;B组72例,单纯局部取穴针刺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A、B两组治疗后Sunnybrook面瘫评定系统(SFGS)评分均有明显的改善(P<0.01),但A组比B组更优(P<0.05);治愈率A组为84.6%,B组为62.5%.结论:局部加分部循经远道取穴和单纯局部取穴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均有肯定的效果,但前者的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3.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针灸治疗本病有确切的疗效,临床研究较多。但各医家选穴不同、方法多样。现将临床取穴的概况综述如下。1按部位取穴1.1近部选穴某些医家针灸治疗本病单纯选取近部输穴。邵立原针刺面瘫穴(锁骨外1/3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火针双侧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标准的37例患者按顺序进行双侧拔罐、火针、毫针针刺治疗,并参照H-B量表及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标准进行评分。结果:37例患者治疗前评分为48.65±12.34,治疗后为81.67±12.23,治疗后比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临床上火针双侧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瘫能够调整气血的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原有的阴阳平衡,以浅刺手法配合拔罐、火针能鼓舞正气,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5.
远端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 一般资料30例患者均为周围性面瘫 ,其中男性 11例 ,女 19例 ;年龄最小者 5岁 ,最大 4 5岁 ,病程最长 3个月 ,最短 1天。2 治疗方法2 .1 取穴合谷、足三里、解溪、冲阳、翳风、大椎、风门、膈俞。2 .2 治法 先大椎、风门 (双侧 )、膈俞 (双侧 )拔火罐5min ,然后仰卧 ,针患侧翳风 ,同侧足三里、解溪、冲阳 ,对侧合谷 ,留针 30min ,10天为 1疗程 ,中间休针 1天 ,再针第 2疗程。3 疗效标准痊愈 :眼睑闭合自如 ,其它面肌功能恢复良好 ,无任何后遗症者 ;显效 :眼睑闭合良好 ,说笑时出现轻微口角歪斜者 ;好转 :症状明显改善 ,遗留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6.
浅析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取穴和治疗时机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常见的远端取穴,近端取穴和透穴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同时分析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时机,早期治疗具有缩短病程的作用,但不宜进行针刺强刺激,并讨论了在患侧进行针灸治疗的具体时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周围性面瘫的针灸取穴规律,为临床取穴提供方向和理论依据。方法:检索24部古籍和11种核心期刊,对检索结果和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探究。结果:共检索到古代文献77条原文,34个穴位,合160穴次;现代文献336篇,80个穴位,合3792穴次。结论:周围性面瘫的基本取穴规律:重视阳经,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经、太阳经为辅,具体经穴以地仓、颊车、丝足空、水沟、承浆、阳白、合谷、迎香为主,同时依据经络诊察兼顾其他经脉及经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循经与局部三线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针刺组30例。治疗组采用循经取穴及局部三线取穴针刺法治疗,针刺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变化,以及面神经的运动传导潜伏期、神经运动传导波幅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5%,针刺组为86.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得气率治疗组为90.0%,针刺组为56.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得气率明显优于针刺组。治疗后2组面神经传导潜伏期均明显缩短,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2组面神经传导波幅均扩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针刺组(P〈0.05)。结论:循经与局部三线取穴法治疗周围性面瘫颇为有效,较传统针刺法有恢复快、疗效确切的特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增加项部横向取穴丛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选择3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常规针刺治疗后予以项部丛刺,5 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后休息2 d,共治疗4个疗程。在治疗前及每个疗程后应用House-Brackmann量表和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定病情,治疗结束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前后患者的F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3%。结论: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增加项部横向取穴丛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针灸佐治的应用效果及取穴和治疗时机。方法:选择40例于我院门诊接受周围性面瘫治疗的患者,纳入时间为2017年5月-2018年5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20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周围性面瘫治疗方式,实验组在其基础上行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相关指标、面神经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相关指标无差异(P>0.05),与参照组相比,治疗后实验组超氧化物歧化酶、一氧化氮较高,实验组丙二醛水平低于参照组,可见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面神经评分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评分均较高,但治疗后实验组面神经评分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与参照组相比较高,具备校准差异(P<0.05)。两组患者头晕及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实验组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上唇方肌M波波幅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在常规方式基础之上联合应用针灸治疗,且不会加重患者的不良反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取穴其临床效果显著,应予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电针周围性面瘫患者合谷穴对脑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左侧周围性面瘫患者6例为研究对象,电针刺激左侧合谷穴,同时行全脑fMRI扫描,SPM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t检验(P〈0.01)分析得出电针合谷穴的脑功能图像。结果:刺激左侧合谷穴引起同侧(左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及多个脑区信号的变化。结论:从"可视性"角度揭示了电针合谷穴与面部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并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12.
<正>周围性面瘫为针灸科常见病。目前,针灸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但是,对本病针刺治疗时机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论。笔者对近3 a治疗的291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分期选穴治疗,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选择确诊为周围性面瘫患者291例,发病在8 d~20 d静止期治疗者162例,男,80例,女82例;平均年龄(40.27±0.75),  相似文献   

13.
周围性面瘫多因感受风寒或病毒感染所引起面神经管或其周围的小血管痉挛 ,使该处面神经受阻、缺血、水肿 ,神经冲动失去传递而致。笔者近几年来采用针灸及药物治疗 6 8例 ,疗效满意 ,现将治疗结果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6 8例患者中 ,男 4 8例 ,女 2 0例 ;年龄最小者为 2 0个月 ,最大者为 6 7岁 ,以 2 0~ 4 5岁为多见。病程最短者 2天 ,最长者 2年。该病多因脉络空虚 ,风寒之邪乘虚侵入致气血阻滞 ,经筋失养 ,突然发病 ,面部表情肌瘫痪 ,纵缓不收 ,前额纹及眉间皱纹消失 ,眼闭合不全 ,流泪 ,人中沟歪斜 ,患者口角向健侧歪斜 ,流涎 ,鼓腮泄气…  相似文献   

14.
周围性面瘫多由正气不足,外来风寒、风热之邪侵袭经络。中医药治疗主要采取体质分型、综合辨证等方法,明确病因病机,以针刺、汤药(补阳还五汤、牵正散、顺风匀气散)及针药结合为主要治疗手段,注重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再受风邪,勿以冷水漱口洗脸,勿浴后当风,不宜疲劳,可大大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5.
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损伤的最常见的类型.其中又以面神经炎多见,其发病原因多数是由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急性病毒感染、水肿和缺血致神经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多由于素体虚弱,禀赋不足,或后天脾胃受损,运化失权,气血生化乏源,气衰血少,营卫失调,腠理疏松,脉络空虚,加之起居不慎,外邪乘虚而入,侵袭人体,上窜滞留于面部,浸淫肌肤,入经中络,以致面耳部阳明、少阳之络阻滞不畅,气血运行迟涩,痹阻经络,经络瘀滞则经筋肌肉失养,弛纵不收而成喁僻.  相似文献   

16.
我们用民间流传的用鳝鱼治疗面瘫的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97年至今 ,笔者采用针刺和局部艾条温和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49例 ,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49例 ,男 31例 ,女 1 8例 ;年龄最小 1 1个月 ,最大 5 8岁 ,以 40岁以内居多 ;病变在左侧2 6例 ,右侧 2 3例 ;病程最短 1天 ,最长 3天。2 治疗方法2 .1 发病第 1周 ,针刺合谷 (双侧 )、太冲 (双侧 )。艾条温和灸翳风、牵正、听宫穴处 30min ,每日两次。发病第 2~ 3周 ,针刺主穴 :合谷、牵正、翳风、太冲。根据病情随症配穴 ,额纹消失 ,目闭合不全取阳白、攒竹、丝竹空 ;鼻唇沟平坦 ,口角歪斜取迎香、地仓 ;颜唇沟歪斜取承浆…  相似文献   

18.
周围性面瘫常见于临床,是一种多发病。中西医对该病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对近几年相关文献中的治疗方式进行概述,包括西药治疗、康复治疗、手术减压治疗、针刺疗法、艾灸疗法等。通过对文献及相关资料的分析,总结各种方法并提出目前面临的相关问题,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及研究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9.
<正>周围性面瘫为风寒风热之邪侵袭面部经筋,使面部气血运行受到阻滞,筋脉失养。用白附子与防风1∶1制成药粉,与蜂蜜调成膏剂,涂患处。每周2次,1周为1个疗程,效果好。白附子:祛风止痉、解毒散结;防风:散风解毒、祛风胜湿;蜂蜜:营养和促进愈合。本组方具有祛风通络、抗病毒、抗感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廖迎春  赵子涛 《陕西中医》2012,33(7):887-888
目的:观察辨证论治取穴针刺配合激光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从而为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200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在针刺取穴时辨寒热并施以补泻手法,针后激光照射,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不辨寒热不施补泻手法,针后配合神经营养药Vit12针剂500ug肌注,每日1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总有效率88%,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辨证论治取穴针刺并激光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优于一般针刺和神经营养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