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评估麻城市人群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人群感染状况,为麻城市有效控制疫情提供流行病学线索。方法随机抽取麻城市3个乡镇健康人群血清共159人份,采用ELISA和Real time PCR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IgG抗体、IgM抗体和特异性核酸。结果 SFTSV-IgG抗体阳性率为5.03%,SFTSV-IgM和SFTSV-PCR全部阴性。结论麻城市是湖北省SFTSV的流行重点县市,需加强SFTSV的预防意识及快速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宁阳县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在人群中的感染状况及抗体水平,为制订相应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在宁阳县的鹤山乡、伏山镇采集不同年龄人群血清标本574份,利用间接法ELISA-IgG抗体方法检测人群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简称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状况和抗体水平[4]。结果本次调查574份血清样本,SFTSV总抗体阳性血清11份,阳性率为1.92%,提示宁阳县存在SFTSV的流行及隐性感染。SFTSV总抗体阳性率不存在地区、年龄及性别差异。结论宁阳县是SFTSV的流行区域,需加强SFTSV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防控意识及快速诊断能力[2]。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2009-2011年辽宁省8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病原,探讨新布尼亚病毒在自然界中可能存在的动物宿主及传播媒介.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2009-2011年辽宁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患者血液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 IgM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鼠肺SFTSV抗原,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鼠肺、蜱悬液、细胞阳性分离物的SFTSV核酸,采用VERO-E6细胞对患者血液及脾悬液标本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并进行核苷酸测序分析.结果 大连、丹东、抚顺、铁岭均检出SFTSV的IgM抗体阳性;103份中检出20份鼠肺SFTSV抗原阳性,但SFTSV核酸检测均阴性;20组中1组蜱悬液SFTSV核酸检测阳性并分离出SFTSV病毒;148份中有26份急性期血液样本经VERO-E6细胞分离出现细胞病变,经鉴定为SFTSV病毒,并对M片段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论 新布尼亚病毒是辽宁省4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新病原,未检出可能的自然界中的动物宿主鼠类携带SFTSV核酸,蜱可能是其传播媒介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蓬莱市健康人群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情况,并分析其分布规律及流行因素,为控制疫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健康人群1 525人,采集其血液标本并分离血清,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人群中新布尼亚病毒特异性Ig G抗体,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年龄组人群、不同时间采集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 1 525人份血清中,新布尼亚病毒特异性Ig G抗体阳性138份,阳性率为9.05%,男性人群抗体阳性率为9.28%(61/657),女性抗体阳性率为8.87%(77/86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8,P>0.05)。各年龄组人群均有感染,以61~70岁年龄组人群新布尼亚病毒抗体阳性率最高,各年龄组人群抗体阳性率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86,P<0.05),农民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学生(χ2=6.45,P<0.05),流行后期人群抗体阳性率高于流行期人群抗体水平(χ2=9.36,P<0.01)。结论蓬莱市健康人群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抗体阳性率较高,提示大多数SFTSV病毒感染后宿主体内产生的抗体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为我们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供了基础的理论数据。该病毒在蓬莱市流行强度较强,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浙江省舟山市枸杞岛一起家庭聚集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其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7月对舟山市枸杞岛SFTS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和周围环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媒介蜱监测,采集患者血清进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核酸检测、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结果舟山市枸杞岛一对老年夫妇先后出现发热、腹泻、血小板减少等临床症状,经核酸检测确诊为SFTS,1例有蜱叮咬史;密切接触者和媒介蜱的SFTSV检测均为阴性。其中分离自1例患者的病毒核苷酸序列与我国岱山病毒株(ZJ2013-06)以及我国宁波病毒株(Rodent01/NB/CHN/2014)和日本病毒株(SPL097A/Japan)的同源性为98.8%~99.9%,而与岱山主要流行株、淮阳山及河南省流行株的同源性为94.0%~96.0%。结论首次证实舟山市枸杞岛存在SFTS流行,病例与蜱叮咬传播有关,疫情是否因候鸟迁徙扩散SFTSV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基因测序鉴定方法,对安徽省在2011年从病人血清中分离到的10株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进行基因测序鉴定,并分析其序列特征。方法设计引物,RT-PCR法扩增病毒核酸,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设计的三对引物可有效扩增核酸序列,10株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L、M、S三段基因序列和2010年我国发现毒株序列相似性93%以上,10株病毒和Phlebovirus AH12、Phlebovirus HN6两株病毒同属于一个进化分支,和白蛉病毒属的其它病毒株不在一个分枝上。结论 2011年从病人血清中分离到的10株病毒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应加强安徽省对该病的监测,有效预防大范围传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江苏省2010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进行核酸检测并分析其全基因组序列.方法 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江苏省2010年SFTSV感染病例进行核酸检测,将所有阳性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取8株代表性毒株测定其全基因组序列,序列结果用DNA Star和MEGA4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33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中,20例SFTSV核酸检测阳性.1例狗标本SFTSV检测也为阳性.8株SFTSV毒株全基因组序列与国内其他地区流行株的序列高度同源,其中M片段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介于95.8%~98.7%之间,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介于98.7%~99.7%之间;而与汉坦病毒属和白蛉热病毒属的相关序列相比差异较大,M段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仅为27.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仅为7.3%.与一代病例密切接触后发病的二代病例序列与一代病例序列完全一致;狗携带的SFTSV序列与病人序列高度同源.结论 SFTSV江苏株与国内参考株序列无明显差异,与布尼亚病毒科的其他属序列差异巨大;SFTSV存在人传人的可能性;狗可能是SFTSV的传播宿主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蓬莱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写SFTS)流行病学特征和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3年蓬莱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用间接法ELISA对病例地区1 525名蓬莱市民的血清进行SFTSV-Ig G抗体检测,采集病例地区动物宿主血清标本通过双抗原夹心法ELISA进行SFTSV的总抗体检测,通过Realtime RT-PCR进行SFTSV的核酸检测。结果 2010-2013年蓬莱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年均发病率为4.55/10万,死亡率0.89/10万,病死率为19.51%,病例覆盖全市9.57%村社区,病例以农民为主,6-9月为高发季节,年龄以40~79岁为主。蓬莱市健康人群SFTSV-Ig G阳性率为9.05%,动物宿主牛、羊、跑山鸡、狗、猪和圈养鸡、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3.86%、44.76%、42.31%、31.46%、6.96%和6.00%。结论蓬莱市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流行地区,存在着新型布尼亚病毒隐性感染情况,牛羊狗可能是病毒主要的动物宿主。  相似文献   

9.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也称新布尼亚病毒,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重要病原,该病毒感染所致疾病有较高的病死率[1],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近年,我国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和江苏等省时有暴发流行疫情。在浙江省2011—2015年报告的SFTS 病例中,舟山市的病例约占到总病例数的60%以上,普陀区也有多例病例发生。为了解普陀海岛SFTSV感染状况和抗体分布特点,本研究对舟山市普陀区发病村与非发病村开展健康人群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为制定SFTS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告丽水市一例新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为SFTSV感染防制提供依据。方法对该患者进行个案调查、病毒实验室检测,对患者居住和工作环境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媒介生物监测,对当地接触者进行血清学筛查,分析致病原因。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腹泻、意识障碍和多器官功能损害;血常规显示外周血小板减少(最低5×109/L),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最高75 mg/L),红细胞降低(最低1.07×1012/L),白细胞降低(最低1.80×109/L);血液样本检测SFTSV核酸阳性;经抗病毒、抗感染对症治疗后,抢救无效死亡。患者有野外作业史和蜱虫叮咬史,但活动地区的蜱检测SFTSV核酸阴性。采集患者家属及周边居民的血液标本32份,检测SFTSV抗体,发现血清学阳性1例,病例搜索未发现其他病例。结论该患者确诊为丽水市首例新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传染来源高度怀疑为当地蜱虫。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首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6月22日,温州医学院附属台州医院收治1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经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血清样本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核酸检测,7月1日该患者被诊断为浙江省首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确诊病例[1].为进一步明确疾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我们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处置工作,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的感染情况和人群特征,以及野鼠感染SFTSV的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对91份疑似流行性出血热(EHF),且出血热Ig M抗体筛查阴性的住院患者样本以及在深圳市梧桐山捕获的64只野鼠进行SFTSV病毒血清学检测,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SFTSV抗体筛查阳性者进行病毒的核酸检测。结果 91例流行性出血热Ig M抗体筛查阴性的患者中,发现5例SFTSV病毒急性感染者(4名男性和1名女性),SFTSV病毒Ig M抗体总阳性率为5.49%。感染者平均年龄为30.6岁,最小的19岁,最大的43岁。发现2例SFTSV病毒Ig G抗体阳性者,其中1例SFTSV病毒Ig M和Ig G抗体同时为阳性。此外,发现64例野鼠中有2例SFTSV病毒Ig G抗体阳性,均为褐家鼠。结论 2010年-2011年深圳地区的疑似流行性出血热住院人群中存在SFTSV急性感染和既往感染者,同时深圳地区褐家鼠存在SFTSV既往感染,应加强对疑似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以及野鼠的SFTSV病毒的监测工作,进而为深圳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防控以及SFTS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不明原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血液中分离新型布尼亚病毒。方法应用Vero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法(IFA)、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技术进行鉴定。结果从24份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血液标本中分离出6株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结论应用Vero细胞培养法可以直接从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血液中分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河南省信阳市2019年—2021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病原学检测结果,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临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急性期血清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检测新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 SFTSV)。对部分分离到的病毒株S片段基因进行扩增和同源性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502份样本中,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192份,总阳性率为38.25%;不同年份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013,P=0.000);男女新布尼亚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0,P=0.012);阳性率以70岁~79岁组最高,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679,P=0.000);农民占病例总数的80.21%;发病集中在4月—10月,5月出现发病高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相继发现并报告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该病由蜱叮咬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所致[1].浙江省于2011年也发现并确诊了首例SFTSV感染病例[2].2012年5月14日,象山县CDC接到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电话报告,称该院收治1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接到报告后,象山县CDC及时对该患者进行个案调查,采集患者血清经宁波市CDC检测和浙江省CDC复测,呈SFTSV核酸阳性,5月15日该患者被诊断为宁波市首例SFTSV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确诊病例.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2012年春季江苏省某县羊及其体表蜱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感染情况,并对分离到的毒株进行全基因序列分析。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对标本进行SFTSV核酸检测,所有阳性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并测序,序列结果用Lasergene和MEGA4软件进行拼接和分析。结果 7只羊和从羊体上采集的93只长角血蜱中,1只羊的血清和淋巴结SFTSV核酸检测呈阳性,附着于该羊体表的1只长角血蜱病毒核酸也呈阳性,通过病毒分离获得2株SFTSV毒株,JS2012-yang01(羊)和JS2012-pi01(蜱)。序列分析结果显示,JS2012-yang01和JS2012-pi01的L、M和S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8%、99.8%、100.0%,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6%、99.6%、100.0%,进化树分析显示两株病毒处于同一亚分支。2株毒株与中国其他地区流行的SFTSV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介于95.9%99.6%(L基因),94.7%99.6%(L基因),94.7%99.5%(M基因)和95.0%99.5%(M基因)和95.0%99.5%(S基因),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其他毒株序列差异较大。结论该调查中分离自羊和蜱的SFTSV高度同源。蜱虫通过叮咬吸血,可能在SFTSV从动物到人的传播过程中起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大连市2012~2013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流行病学特点及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CR—荧光探针法进行血清标本的检测,采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资料整理及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检测标本83份,2012年、2013年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核酸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7.04%(10/27)、58.93%(33/56),合计为51.81%(43/83),经显著性检验x2=3.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核算检测阳性率2012~2013年保持稳定。病例以农民为主,发病无性别差异,年龄以50~79岁为主,6~10月份为高发季节,瓦房店、庄河、普兰店为高发地区。结论:大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流行地区,农民是主要宣传保护对象,本地病毒宿主等病毒相关研究需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山东省烟台市人和动物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SFTSV)感染及流行情况。方法 2011年4-11月分别在烟台市的蓬莱和莱州2个SFTS病例高发地区连续采集与人密切接触的5种家养动物 (羊、 牛、 猪、 犬、 鸡) 血清标本3 576份,应用双抗原夹心ELISA方法和Real time RT-PCR方法检测血清中SFTSV总抗体和病毒核酸; 观察不同月份感染情况; 采集两地人群血清2 590份,应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SFTSV IgG抗体; 用Vero细胞从核酸阳性的人和动物血清中分离病毒,通过RT-PCR方法对 SFTSV S片段进行序列扩增、 同源性分析。结果 3 576份动物血清标本中SFTSV血清总抗体阳性1 439份,阳性率为40.24%,病毒核酸阳性163份,阳性率为4.56%。其中羊、 牛、 鸡、 犬、 猪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2.78%、 52.97%、 45.56%、28.73%和1.45%,核酸阳性率分别为5.72%、 4.63%、 3.02%、 5.25%和3.73%。动物体内的抗原抗体随季节消长而变化。2 590份人群血清SFTSV IgG抗体阳性率为5.41%。对10株来自人的毒株和3株来自动物的毒株进行S片段基因序列扩增分析,显示其同源性在95.23%~100.00%,与国内其他省市分离毒株比较,其同源性在94.72%~99.13%,高度同源。结论 烟台地区存在SFTSV流行,人与家养动物普遍易感,其基因序列高度同源,提示家养动物可能作为SFTSV的增殖宿主和扩散宿主,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2010年Yu等[1]从类似患者血清中分离出一种新的布尼亚病毒,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并进一步确认该病与此种病毒的感染有关。2010年6月,东海县一名64岁男性农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毒在人群及动物中的隐性感染情况,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在东海县SFTS发病地区与非发病区采集不同年龄健康人群及牛、鸡、猪、犬、羊等动物血,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中STFSV总抗体。结果人群血清中未检测到SFTSV抗体,在发病区与非发病区的牛、鸡血清中检测到SFTSV抗体。结论与人密切接触的牛、鸡能够感染SFTSV并可能携带病毒,要加强对牛、鸡的SFTSV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