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心瓣膜置换术后疗效及危险因素,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144例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6例、女28例,年龄15~69(44.9±11.9)岁;病程1个月~40年,平均病程(57.8±98.3)个月。风湿性心脏瓣膜病92例,退行性心脏瓣膜病28例,先天性心脏瓣膜病1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9例。对存活出院的137例患者进行随访,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住院死亡、主要并发症发生及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寿命表生存率法计算术后远期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9例(13.2%),室性心律失常56例(38.9%),人工瓣膜瓣周漏7例(4.9%),胸腔积液33例(22.9%),心包积液8例(5.6%),肝功能不全23例(16.0%),肾功能不全5例(3.5%)。术后早期住院死亡7例,死亡率4.9%。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高(Ⅲ级或Ⅳ级)、病程长、术前左心功能低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双瓣膜置换术、合并其他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及主动脉阻断时间长、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术后室性心律失常是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心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病程时间长、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高(Ⅳ级)、术前左心功能低下(LVEF〈40%)、双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时间长是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高(Ⅲ级或Ⅳ级)、合并其他心脏手术、术前左心?  相似文献   

2.
心瓣膜置换术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心瓣膜置换术的危险因素,以提高手术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施行507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6例,女271例;病种为风湿性心脏病394例,先天性心脏病87例,退行性病变19例,细菌性心内膜炎6例,梅毒1例。对心瓣膜置换术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顺利恢复482例(95.0%);术后发生并发症25例,其中治愈16例,死亡9例,病死率1.77%;治愈498例(98.22%)。随访480例,随访率96.38%(480/498),其中心功能Ⅰ级182例,Ⅱ级298例。经对列表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心功能Ⅳ级,年龄≥70岁,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肾功能不全,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70mm,心瓣膜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二次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2h,体外循环时间〉3h是影响心瓣膜置换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工作中重视影响心瓣膜置术的独立危险因素的处理,对提高其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于我院至2019年8月于我院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2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7例、女116例,平均年龄(53.4±10.5)岁,心功能分级(NYHA)Ⅱ~Ⅳ级.根据术后有无发生心律失常将患者分为术后非心律失常组和术后心律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术前及术中影响成人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术后延迟拔管(PMV)的危险因素.方法 行双瓣置换术及同期其他手术患者2026例,延迟拔管组230例,对照组1796例.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早期结果,筛选导致延迟拔管的术前及术中危险因素.结果 延迟拔管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3.5%对0.2%,P<0.01).年龄>60岁、糖尿病史、活动期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术前危重状态、左心室射血分数≤0.50、血肌酐> 110 μmol/L、体外循环>180 min及围手术期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是患者双瓣置换术后PMV的危险因素.结论 双瓣置换术后PMV的患者具有较高的住院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通过危险因素分析可于术前筛选出高危患者,更好地进行围手术期准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急性肾衰竭(ARF)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997年1月~2003年12月共547例行心脏瓣膜手术的原始病历资料,进行ARF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547例中有48例发生ARF(9%),其中3例需要血液透析治疗(ARF-D),与术后肾功能正常组相比,发生ARF的危险因素依次为:体外循环时间、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低血压)、多瓣膜置换、术前心功能差、急诊手术、术前肾衰竭及病程长等;发生ARF后病死率明显增加,本组ARF的病死率为4.2%,ARF-D则高达66.7%.结论:急性肾衰竭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重要并发症之一,避免或减少这些危险因素,可望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心脏生物瓣膜置换术后远期随访结果,分析与远期死亡有关的危险因素,提出生物瓣置换的相宜适应证.方法 1984年9月至1988年3月,90例生物瓣置换术者中男39例,女51例;平均年龄36.1岁.风湿性心脏瓣膜病78例,退行性病变8例,先天性二尖瓣畸形3例,三尖瓣下移畸形1例.术前心功能II级15例,III级54例,IV级21例.X线胸片示心胸比率0.51~0.90,平均0.65~0.10.结果术后死亡7例.长期随访83例,随访时间3~187个月,共随访678人*年.随访中死亡35例,二次手术20例.术后1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7%、80.7%、57.8%.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论心脏生物瓣膜置换术病人术前心功能(P=0.02)、心胸比率(P=0.03)、EF值(P=0.02)与远期死亡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不同心脏外科手术方式患者术后胸部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本次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分析,自2010~2014年共纳入2 924例连续患者,28%为女性,中位年龄68岁(四分位数间距60~76岁),手术方式包括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单纯瓣膜成形或置换术和瓣膜手术+CABG。结果全组2 924例患者中110例胸部伤口感染,其中1 671例CABG患者中有67例(4.0%),719例瓣膜术后患者中有17例(2.4%),534例瓣膜手术+CABG患者中有26例(4.9%)。对CABG患者,取双侧胸廓内动脉、手术时间>300 min、糖尿病、肥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女性为术后胸骨伤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对瓣膜手术患者,仅有二次开胸止血为独立危险因素。对瓣膜手术+CABG患者,二次开胸止血及手术时间>300 min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脏手术术后出现胸部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手术方式有关,对瓣膜手术或瓣膜+CABG患者,手术方式相关的危险因素(出血、手术时间)为伤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对CABG患者,手术相关的危险因素及选择双侧胸廓内动脉作血管桥、患者基线状态(糖尿病、肥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女性)为术后伤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进行早期干预可能降低患者术后胸部伤口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择期行非心脏手术的患者394例,术前、术后访视收集患者数据,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术后抑郁分为抑郁组(65例)和非抑郁组(3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非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心脏瓣膜置换的有关问题。方法1992年3月至1997年12月,对7例儿童进行了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同期修补室间隔缺损3例。结果术后发生急性呼吸功能衰竭1例,急性心包填塞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1~69个月,患者发育正常,活动量增加。结论儿童换瓣应尽可能选用较大型号的双叶机械瓣,升主动脉根部心包补片加宽及改进缝合技术能使瓣环较小的患儿置入较大型号的心瓣膜。  相似文献   

10.
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谵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谵妄是一种急性器质性脑综合征(organic brain syndrome),是与意识障碍相连日联的广泛认知障碍.临床特点足注意、记忆、定向、知觉、精神运动性行为和睡眠障碍,发病过程呈波动性[1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心脏瓣膜手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1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618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9例,女279例;年龄10~74(44.01±13.95)岁;风湿性心脏病387例,非风湿性心脏病231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呼吸衰竭分为呼吸衰竭组(74例)和非呼吸衰竭组(544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心脏瓣膜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率6.1%(38/618),呼吸衰竭发生率12.0%(74/618)。呼吸衰竭组住院死亡率为17.6%(13/74),非呼吸衰竭组住院死亡率4.6%(25/54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94,P=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P=0.005)、心功能分级(NYHA)Ⅳ级(P=0.014)、射血分数(EF)<50.0%(P=0.003)、体外循环时间>3 h(P=0.001)、主动脉阻断时间>2 h(P=0.008)、复合手术(同期CABG、主动脉根部置换或射频消融迷宫手术P=0.000)、二次手术(P=0.012)、术后并发症(P=0.000)、输血量>2 000 ml(P=0.000)是心脏瓣膜手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复合手术(P=0.003)、二次手术(P=0.010)、术后并发症(P=0.000)、输血量>2 000 ml(P=0.012)是心脏瓣膜手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重视心脏瓣膜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加强围手术期处理,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减少并发症,以减少呼吸衰竭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重症心脏瓣膜病心脏不停跳下瓣膜置换术40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症心脏瓣膜病病人手术风险大 ,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 1 999年 1 1月以来 ,我们采用心脏跳动下瓣膜置换手术治疗 4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病人 ,效果较好。临床资料  40例中男 1 7例 ,女 2 3例 ;年龄 5~ 64岁。行二尖瓣置换术 (MVR) 2 4例 ,主动脉瓣置换术 (AVR ) 6例 ,MVR +AVR 1 0例。另选择 1 998年 1月至 1 999年 1 0月所做的31例重症心脏瓣膜病行瓣膜置换者作为对照组 ,男 1 3例 ,女1 8例 ;年龄 1 3~ 59岁 ;MVR 1 9例 ,AVR 8例 ,MVR +AVR 4例。术前两组的心胸比率、射血分数 (EF)、心功能等指标…  相似文献   

13.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的颅内出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 ,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随访 14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颅内出血病人 ,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出血组14例病人中 9例行开颅血肿清除 ,1例行颅骨钻孔引流术 ,术后生存 5例 ;3例未手术者 ,死亡 ;1例经保守治疗 ,痊愈。 (2 )出血组国际标准比值 (INR) (2 4 8± 0 5 1)明显高于对照组 (1 4 4± 0 4 2 ) (P <0 0 5 )。 (3)出血组合并使用抗血小板药的人数比例 (4 8% )明显大于对照组 (13% ) (P <0 0 5 )。 (4 ) 6 4 % (9/ 14例 )的出血病人发病时间在术后 3个月内。结论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有 :抗凝强度过大 ;合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抗凝治疗早期 (前 3月 )。并探讨抗凝治疗中颅内出血的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非心脏手术后延迟拔管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10月接受非心脏手术且术后于PACU进行麻醉苏醒的1 009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延迟拔管将患者分为两组:延迟拔管组(拔管时间>1 h)和非延迟拔管组(拔管时间≤1 h)。采用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估该预测模型对非心脏手术后延迟拔管的预测价值。
结果 发生延迟拔管253例(2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显示,ACCI评分(≥3分)、BMI(≤22.66 kg/m2)、术中罗库溴铵的使用、术中输血、手术时间(≥166 min)、留置导尿管、PACU内丙泊酚的使用和PACU内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是术后延迟拔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测模型的AUC为0.730(95%CI 0.695~0.765, P<0.001),敏感性81.4%,特异性55.4%。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该预测模型对延迟拔管的预测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结论 ACCI评分(≥3分)、BMI(≤22.66 kg/m2)、术中罗库溴铵的使用、术中输血、手术时间(≥166 min)、留置导尿管、PACU内丙泊酚的使用和PACU内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是非心脏手术后延迟拔管的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危险因素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成人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心脏瓣膜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 349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脏瓣膜术后AKI的危险因素。结果 1 349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AKI发生率为2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增加1岁(OR=1.05,95%CI 1.03~1.06,P0.001)、糖尿病史(OR=2.11,95%CI 1.22~3.68,P=0.008)、贫血(OR=1.50,95%CI1.05~2.21,P=0.026)、术前血清肌酐(Scr)值每增加1mg/dl(OR=1.01,95%CI 1.01~1.02,P=0.001)、手术时间每增加1h(OR=1.28,95%CI 1.15~1.41,P0.001)、术中输注血浆(OR=1.50,95%CI 1.14~1.97,P=0.004)是心脏瓣膜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肺转流下心脏瓣膜术后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是高龄、糖尿病史、贫血、术前肌酐高、手术时间长以及术中输注血浆。  相似文献   

16.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分析及监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丽杰  杨坚 《护理学杂志》1995,10(4):194-196
本文分析了1986年7月至1990年2月,施行瓣膜手术后,早期不同时间段死亡(术后30d内)的常见原因,提出了纠正低心输出量,监测凝血功能障碍、救治多脏器功能损害、观察瓣膜功能、防治室性心律失常等早期重点监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分析二尖瓣成形术后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1985年3月至2006年6月542例病人行二尖瓣成形手术,按手术死亡与否分成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全组死亡20例(3.7%),单因素显著性分析发现年龄、心衰史、左室收缩末内径、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Ⅲ~Ⅳ级、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和成形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二尖瓣成形术围术期死亡有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衰史、术前左室射血分数和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衰史、术前左室射血分数和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二尖瓣成形术围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联合不同射频消融方法治疗重度心脏瓣膜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2月在解放军第1 53中心医院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的心功能分级(NYHA标准)≥Ⅲ级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心脏瓣膜置换联合双极射频消融者26例(双极组),心脏瓣膜置换联合单极射频消融者25例(单极组),单用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者24例(对照组).比较各组射频消融所用时间、术后即刻窦性心律恢复情况、辅助呼吸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手术期病死率、心脏功能指标和心功能分级疗效.结果:双极组、单极组的术后即刻窦性心律恢复率(92.31%和88.00%比对照组70.83%)、辅助呼吸时间[(16.75±2.68)h和(16.04±4.21)h比对照组(24.81±3.38) h]、术后住院时间[(8.41±1.84)d和(9.01±1.72)d比对照组(11.26±2.35)d]、左室舒张末内径[6个月时(47.24±5.81) mm和(46.03±6.78) mm比对照组(53.11±4.35) mm;12个月时(41.84±3.69) mm和(40.98±5.27) mm比(48.75±4.36)mm]、左室射血分数(6个月时0.483 6±0.027 9、0.495 1±0.030 2比对照组0.433 2±0.037 2:12个月时0.580 4±0.038 5、0.569 3±0.029 6比对照组0.489 1±0.038 1)、肺动脉收缩压[6个月时(39.82±3.42) mmHg和(40.21±2.01) mmHg比对照组(44.92±2.44) mmHg;12个月时(35.62±2.11) mmHg和(36.63±1.92) mmHg比对照组(39.95±2.87) mmHg]、心功能疗效总有效率(88.46%和84.00%比对照组54.17%)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双极组和单极组上述指标差异并无显著性(P>0.05),但双极组消融用时[(22.34±2.57) min]少于单极组[(29.04±3.41) min,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有利于改善心脏瓣膜病预后效果,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在有效性、安全性方面均优于单极射频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4437例心脏瓣膜置换于术病人进行同顺性研究,定量评估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建立瓣膜置换手术住院死亡风险模型,以及安贞医院瓣膜置换手术风险评分系统.方法 选取安贞医院心脏外科数据库中收录的主动脉瓣置换术病人848例,二尖瓣置换术病人2202例,主动脉瓣、二尖瓣舣瓣膜置换术病人1387例.选取术前.术中33个临床指标作为住院死亡的可能影响因素,利用单因素分析进行筛选,然后利用多因素分析确立3种手术的住院死亡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模型.结果经多因素分析,年龄、体表面积、心功能分级、术前肌酐和体外循环时间是主动脉瓣置换术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心功能分级、术前心衰史、心胸比率、短轴缩短率、病因、左心室收缩末径,体外循环时间和术中1ABP是二尖瓣置换术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年龄、心功能分级、术前心内膜炎、糖尿病史、既往二尖瓣球囊扩张术,体重指数和体外循环时间是丰动脉瓣、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的住院死亡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主动脉瓣置换术模型0.921(95%CI,0.874~0.967),二尖瓣置换术模型0.859(95%C1,0.813~0.905),主动脉瓣、二尖瓣舣瓣膜置换术模型0.868(95%CI,0.827~0.908).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主动脉瓣置换术模型χ~2=1.463,P=0.993,二尖瓣置换术模型χ~2=8.720,P=0.366,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模型χ~2=8.134,P=0.420,预计病死率与实际观测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个模型能够定定量评估瓣膜置换术病人住院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20.
影响肝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率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肝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率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肝移植病例资料 5 3例 ,按病人的转归分成死亡和生存两组。采集两组病人术前及术中常用的临床或实验室指标 ,先对这些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再进行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肝功能 Child分级、术前是否重症监护、有无肝性脑病、有无肝外感染灶、血白细胞计数、血胆红素、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和输液量等因素在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L 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术前重症监护和术中失血量是肝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争取在肝病发展至重症监护依赖期以前进行肝移植手术是降低肝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率的关键。同时 ,移植手术要精细 ,尽量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