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上法矫治小儿完全性心上型肺静脉畸形引流(附11例报告)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介绍心上法矫治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TAPVR).方法 1998年6月至2001年8月,采用心上法矫治心上型TAPVR 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5月龄~15岁,平均(5.33±4.98)岁;体重6.4~33.0kg,平均(15.09±8.78)kg.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矫治术,正中切口纵劈胸骨入胸,经横窦,上腔静脉与升主动脉之间显露共同肺静脉干及左心房,将其侧侧吻合.结果术后早期(30 d)无死亡,随访4~36个月,无远期死亡及心律失常发生.结论心上法矫治心上型TAPVR可获得良好的显露和足够大的吻合口,手术对心脏的损伤小,可降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总结 18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的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 全组均在全身麻醉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 ,11例心上型患者除早期 1例经后径法矫治外 ,其他 10例经右心房切口径路矫治 ;7例心内型采用自体心包片将冠状静脉窦口经扩大的房间隔缺损隔入左心房 ,后 5例用 5 - 0 Prolene线连续缝合房间隔粗糙面后再矫治。结果 无手术死亡 ,2例心内型患者术后 6个月和 8个月再次手术 ,发生心律失常 7例 ,一过性肺水肿 2例 ,经治疗均痊愈。 16例随访 4个月~ 5年 ,心功能正常。 结论 提高手术成功率和远期疗效的关键为 :术中吻合口要足够大 ,术后及时处理心律失常、肺水肿和低心排血量 ,心内型矫治时消除房间隔粗糙面可防止术后肺静脉梗阻。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梗阻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新生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TAPVC)不同类型矫治手术方法和预后.方法 1999年至2011年,共收治68例新生儿梗阻型TAPVC急诊手术治疗,平均年龄16天,其中心上型21例,心内型8例,心下型36例和混合型3例.心上型和心下型TAPVC是将肺静脉共汇与左心房后壁作侧侧吻合,心内型TAPVC在心房内将扩大的冠状窦去顶将异位的肺静脉隔入左心房.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2例,占2.9%.随访6个月至3年,经超声心动图随访,肺静脉吻合口均无明显狭窄,血液流速1.10 ~ 1.42 m/s.结论 早期的梗阻型TAPVC的纠治中左心房后壁与肺静脉共汇的侧侧吻合远期效果良好,肺静脉的梗阻情况需要远期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评价Sutureless技术在新生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的单中心外科矫治情况。方法纳入2002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行心上、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外科矫治的新生儿患者71例,男57例(80.3%),女14例(19.7%);中位手术年龄是8(1,29)d,中位体重3.3(2.1,4.7)kg。根据Darling分型,其中心上型45例(63.4%),心下型26例(36.6%)。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传统手术组(29例)和Sutureless技术组(42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两组资料。结果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术前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18例(25.4%),其中术后早期死亡11例(15.5%),晚期死亡7例(9.6%)。传统手术组死亡率(58.6%,17/29)高于Sutureless技术组(2.4%,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Kaplan-Meier生存曲线示两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随访25.5(1.0~130.0)个月。随访时发生吻合口狭窄12例,其中传统手术组11例(37.9%),Sutureless技术组1例(2.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12例,其中8例患儿死亡,其死亡率高于术后吻合口通畅患儿[66.7%(8/12)vs.16.9%(10/5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新生儿TAPVC的矫治中,患者术后死亡与TAPVC术后吻合口狭窄明显相关,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Sutureless技术可有效降低新生儿TAPVC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S-TAPVC)矫治手术的经验,探讨不同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1985年5月至2007年12月,我们共完成86例S—TAPVC矫治手术,其中男49例,女37例;年龄7个月~35岁,平均年龄9.6岁;体重4.9~68.0kg,平均体重23.8kg。根据采取的不同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3组:组Ⅰ为经心房内切口吻合,20例;组Ⅱ为经左、右心房横切15吻合,49例;组Ⅲ为经左心房顶切口吻合,17例。肺静脉共干和左心房切口均采用间断连续吻合,用自体心包修复房间隔缺损(ASD)。术后肺静脉压≤15mm Hg则完全结扎垂直静脉,〉15mm Hg的完全开放或部分结扎垂直静脉。结果本组86例S—TAPVC矫治术,无早期死亡。术后3组左心房压分别为9.3±3.2mm Hg,9.9±2.9mm Hg和11.6±3.8mm Hg,开放或部分结扎垂直静脉例数分别为0例(0%)、7例(14.3%)和2例(11.8%),发生心律失常例数分别为5例(25.0%)、15例(30.6%)和1例(5.9%),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分别为1例、0例和1例,二次开胸止血分别为2例、0例和0例。组Ⅲ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组Ⅱ(P=0.042)。结论S—TAPVC手术效果满意。经左心房顶切口吻合可以防止术后心律失常,特别适用于婴幼儿;经左、右心房横切口吻合手术视野显露良好,可以保证吻合口的大小,适合于大龄儿童或成年人。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成人口径人工血管治疗右肺动脉起自升主动脉的经验,探讨手术适应证、手术设计、手术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3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院11例成人口径人工血管一期矫治右肺动脉起自升主动脉的临床资料,患儿4~25个月,体重4~15 kg,病种包括永存动脉干4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7例,全部患者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全部患儿在体外循环下心脏停搏进行一期矫治,术中将右肺动脉和16~18 mm口径人工血管端侧吻合,将人工血管从主动脉上方连接到主肺动脉或右室流出道切口上。结果患儿平均手术时间224±68(179~325)min,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17±54(81~208)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42±21(29~63)min,平均ICU停留时间109±42(71~197)h,平均呼吸机辅助91±26(59~191)h,平均住院时间28±11(21~39)d。术后最多发生的并发症是肺动脉高压所致的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共有5例,其中死亡2例,其余3例经降低肺动脉压力和腹膜透析治疗恢复良好。9例患儿长期生存良好,术后超声心动图显示人工血管通畅,无扭曲,各吻合口均无狭窄,畸形矫治满意,9例患儿随访3~60个月,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未发现吻合口及人工血管狭窄,肺动脉压均明显下降。结论右肺动脉起自升主动脉患儿应尽早手术治疗,成人口径人工血管治疗一期矫治右肺动脉起自升主动脉和其它手术方法相比较,临床短期和长期效果均较好,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是常见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婴儿期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矫治术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婴儿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矫治术的近期疗效,总结外科治疗经验,分析围手术期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1年1月至2008年7月共有145例1岁以内患儿因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接受矫治术,其中男性94例,女性51例;首次手术的平均年龄为(7±3)个月,平均体质量为(6.3±1.6)kg.肺静脉的引流方式心上型77例(53.1%),心内型47例(32.4%),心下型9例(6.2%),混合型12例(8.3%).术前超声评价21例有明确肺静脉梗阻(心上型12例,心内型3例,心下型3例,混合型3例).结果 全组病例均行根治术治疗(合并复杂畸形不能行双心窜矫治已剔除).围手术期死亡17例,病死率为11.7%.因2006年1月后手术技术和术后策略的综合改进,以此时间点为界分为两组(此前为A组,此后为B组),病死率从A组的19.0%降至B组的6.2%(P=0.020).回归分析显示病死率相关危险因素为组别、是否有肺静脉发育不良致梗阻以及房间隔交通的大小.手术技术以及围手术期治疗策略的综合改进是近3年围手术期终点结果满意的原因.全组无围手术期因肺静脉梗阻再次手术病例.结论 手术技术的改进和围手术期的积极综合治疗可降低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矫治术围手术期病死率.术前肺静脉发育不良致梗阻仍是影响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应用无内膜接触缝合技术治疗心上型全肺静脉异位引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无内膜接触缝合技术应用于初次心上型全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的外科矫治,以顶防术后肺静脉梗阻发生的可行性.方法 自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25例TAPVC病儿接受体外循环下畸形矫治手术,其中心上型TAPVC 9例手术中5例采用无内膜接触缝合技术.男2例,女3例;年龄为2个月~13岁;体重为4.5~21.0 kg,平均(7.9±6.4)kg.手术选择心包斜窦入路,沿共同静脉长轴横向剖开,并将此切口上延至垂直静脉的心包返折处,使用7-0 PDS缝线将左心房后壁切口与共同静脉切口周边的心包组织吻合,通过"控制性出血技术"将肺静脉回流的血液引流进入左心系统;部分结扎垂直静脉.结果 5例采用无内膜接触缝合技术进行外科矫治的病儿全部生存.1例病儿因术前并发双侧肺实变,术后机械辅助呼吸超过7天其他病儿均顺利康复,无并发症.术后行心脏超声随访,随访1~13个月,中位数为7个月,常规随访时间点分别设在出院前、术后3个月、半年及1年.至目前为止,5例病儿肺静脉回流通畅,血流速度0.65~0.85 m/s.结论 在治疗心上型全肺静脉异位引流方面,无内膜接触缝合是一项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外科技术,可以预防术后早期肺静脉梗阻的发生;但其大宗病例的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术后肺静脉狭窄(PPVS)不同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手术方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2004年3月至2011年9月,11例PPVS患儿进行再手术,心上型5例,心内型3例,混合型1例,单心室伴TAPVC 2例,其中心上和心下型各1例.初次手术年龄23天~28个月;体质量5~19 kg,平均(10.7±5.1)kg;再手术年龄4个月~6年,平均(27.1±22.6)个月;两次手术间隔82天~5年.分析PPVS形态学病理特点,根据PPVS术前影像学检查和术中发现,将PPVS形态学病理类型分为4种:Ⅰ型——吻合口狭窄,Ⅱ型——肺静脉口狭窄,Ⅲ型——肺静脉节段性狭窄,Ⅳ型——肺静脉闭锁.每个患儿存在一种或多种病理类型;病变可涉及一支或多支肺静脉.手术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8例,深低温停循环3例.内膜剥脱术7例;无缝线技术5例;吻合口补片扩大术3例;纤维瘢痕切除Ⅰ例.结果 PPVS病理类型Ⅰ型2例,Ⅱ型2例,Ⅰ型+Ⅱ型1例,Ⅱ型+Ⅲ型2例,Ⅰ型+Ⅱ型+Ⅲ型1例,Ⅱ型+Ⅳ型1例,Ⅳ型2例.无术后早期死亡,吻合口梗阻1例,分支肺静脉梗阻2例.术后中期(17个月)死亡1例,因肺静脉再次狭窄手术1例,长期服用枸橼酸西地那非和波生坦各1例.余发育良好.结论 PPVS是一种进展性疾病,其形态学与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有关,形态学分类有助于选择手术方法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单心室(SV)合并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患儿的外科手术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诊断为SV/TAPVC,并行上腔-肺动脉吻合(Glenn)术的10例患儿临床资料,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90.33±86.53)个月。10例均为右心房异构,9例合并无脾综合征、内脏异位。其中解剖SV5例;功能SV 5例。TAPVC:心上型9例,心内型1例。全部患儿行单侧或双侧双向腔肺吻合(Glenn)术,3例同时矫治TAPVC。结果术后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2)较术前明显升高(86%±6%vs.79%±6%,P0.01)。术后早期低心排血量3例,严重心律失常1例,严重胸腔积液[20 ml/(kg·d),连续3 d]4例,院内感染4例,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癫痫或偏瘫)3例。术后早期出血、肺栓塞死亡1例;晚期低氧血症、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结论 Glenn手术可以作为SV/TAPVC行分期外科手术的方案之一,个体化决定是否同期行TAPVC矫治手术。术前需要明确诊断,术中、术后设计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主动脉弓中断(IAA)合并心内畸形的一期手术矫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4年9月我院采用经胸骨正中切口下一期手术矫治IAA合并心内畸形新生儿2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3例,年龄6~26(15.9±5.8)d。A型14例,B型7例。手术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端侧吻合降主动脉及主动脉弓,同期矫治合并心内畸形。结果机械通气时间14~809(237.8±179.7)h,体外循环时间92~174(132.6±27.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8~118(70.9±18.8)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5~60(28.8±15.5)min,住院时间4~52(28.0±12.1)d。住院期间死亡3例(14.3%),分别因手术后败血症、肺动脉高压危象、心脏骤停而死亡。18例新生儿生存,随访3个月至11年,超声检查示患儿术后心功能良好。结论新生儿IAA合并心内畸形采用经胸骨正中切口一期手术矫治减少了手术次数,提高了患儿生活质量,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右侧腋下直切口(right vertical infra-axillary thoracotomy,RVIAT)矫治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内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6~2018年,我中心连续收治7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内畸形患儿,其中男4例、女3例,平均年龄(5.3±4.5)岁,平均体重(18.0±11.2)kg。3例患儿合并房间隔缺损,4例合并室间隔缺损。结果所有患儿经RVIAT完成心脏手术,在进行心内手术前游离出动脉导管并结扎。平均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35.1±4.6)min和(25.4±5.3)min。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无残余分流或心律失常,无出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平均随访(18.0±8.0)个月,随访中未发现残余分流、心律失常等。结论 RVIAT完成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矫治达到了满意的美容效果,未增加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因心内畸形复杂和外科技术局限等原因选择单心室矫治。然而,单心室矫治的中远期预后远差于双心室矫治。本文总结既往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行单心室姑息术转双心室矫治的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6年3月单心室姑息术后转双心室矫治的8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3例。患儿行Glenn姑息术时中位年龄2.6(1.0~5.9)岁,转双心室矫治手术时中位年龄6.6(4.5~11.1)岁。3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和左室流出道狭窄,3例室间隔缺损远离型右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狭窄或肺动脉闭锁,1例右室双出口合并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狭窄,1例法洛四联症。结果 8例Glenn姑息术后患者完成转双心室矫治并将上腔静脉与右房重新连接,平均体外循环时间(275.6±107.1)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165.9±63.6)min,平均住院时间(33.6±23.0)d,平均住ICU时间(20.3±21.0)d。无手术死亡。平均随访(1.4±0.7)年,无随访死亡及再手术,随访未见窦房结功能异常、肺动脉狭窄及上腔静脉-右房吻合口狭窄。所有患儿心功能明显改善,纽约心脏学会心功能分级(NYHA)均为Ⅰ~Ⅱ级。结论 尽管技术相对困难,部分单心室姑息术后的患者仍可恢复双心室矫治,近中期临床结果满意,远期结果仍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单中心的新生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外科矫治情况,评估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02年9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行TAPVC外科矫治的新生儿患者74例,其中男59例、女15例,中位手术年龄10.5 d。心上型35例(47.3%)、心内型16例(21.6%)、心下型17例(23.0%)、混合型6例(8.1%)。采用Cox多因素分析死亡的危险因素,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吻合口或肺静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8例患儿死亡。不同分型的死亡率:心上型占25.7%(9/35),心内型占18.8%(3/16),心下型占17.6%(3/17),混合型占50.0%(3/6)(P=0.413)。术后早期发生吻合口或肺静脉狭窄13例,心上型占17.1%(6/35),心内型占12.5%(2/16),心下型占17.6%(3/17),混合型占33.3%(2/6)(P=0.700)。术后发生吻合口或肺静脉狭窄21例,10例患儿死亡[47.6%(10/21)vs.15.1%(8/53),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为体重3 kg(P=0.036)。术后吻合口或肺静脉狭窄的发生与使用Sutureless与否(P=0.010)及机械通气时间相关(P=0.000)。结论 Sutureless技术可有效降低术后吻合口或肺静脉狭窄的几率,术后发生吻合口或肺静脉狭窄的患儿死亡率明显增高,体重3 kg是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食管裂孔疝(产前超声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21年1月我科11例新生儿(男7例,女4例)食管裂孔疝(产前超声诊断)的临床资料。手术时患儿年龄2~94 d(中位数4 d)。体重(2.82±0.51)kg。出生后胸部CT、上消化道造影明确诊断,采用腹腔镜下四孔法行食管裂孔疝修补、胃底折叠术,其中9例Nissen术,2例Thal术。结果11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9例Nissen术,手术时间(173.0±43.8)min;2例Thal术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84、206 min。术后恢复进食时间(2.5±1.2)d。住院时间(14.1±4.1)d。11例患儿随访7~74个月,中位随访28个月,术后食管裂孔疝无复发,身高、体重与同龄儿无明显差别,无明显呕吐,无纳奶呛咳。结论新生儿期行腹腔镜手术治疗产前诊断的食管裂孔疝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6.
外科治疗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31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APVC)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31例患者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行TAPVC矫治术.其中心上型16例,心内型13例,混合型2例.所有患者均合并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4例,肺动脉瓣狭窄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三尖瓣关闭不全15例.结果术后无早期(30 d)死亡,发生并发症8例(25.8%),其中阵发性结性心律1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频发性房性早搏、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1例;肺部感染2例,肺不张1例,气胸1例,左侧膈肌麻痹并肺部感染二次插管1例,均经治疗出院.本组3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8±1.5年.随访期间1例心上型患者于术后8个月死于心力衰竭,生存的30例患者中28例(93.3%)手术效果良好,心功能基本正常,生活工作无明显受限;治疗效果较差2例,为反复发作房性心律失常,经内科治疗无效.结论 TAPVC手术方式的选择依据TAPVC畸形的特点而不同,手术的关键是完全矫治,避免出现远期肺静脉梗阻和心律失常,其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Fontan术治疗儿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3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62例行改良Fontan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男41例、女21例,年龄1岁4个月至14岁,中位年龄4岁;体重12.5(8.9~49.5)kg。功能性单心室45例,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及左心室流出道梗阻6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及左心室流出道梗阻6例,右心室双出口合并重度肺动脉狭窄4例,右心室发育不良1例。前期手术包括肺动脉环缩术10例,单侧双向Glenn 37例,双侧Glenn 8例。行一期Fontan术17例,二期Fontan术45例。Fontan手术方式包括心房内侧隧道Fontan术6例,心外管道Fontan术56例;其中伴随手术包括开窗术41例,房室瓣成形术6例,肺动脉成形术3例。结果一期和二期Fontan术组各死亡2例,死亡率分别为11.8%和4.4%(P=0.299)。两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胸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主要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至5年,平均(2.0±0.5)年。随访期间一期Fontan术组死亡2例,二期Fontan术组无死亡。生存患儿生长发育良好,活动能力明显改善,经皮血氧饱和度90%;超声提示上腔、下腔吻合口均通畅,无血栓及狭窄形成,房室瓣反流无加重,肺静脉回流无梗阻,心功能分级(NYHA)Ⅰ~Ⅱ级;无心律失常、慢性渗出、蛋白丢失性肠病等并发症。结论改良Fontan术治疗儿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早中期效果满意。对于合并Fontan手术危险因素的患儿,分期Fontan手术可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端侧吻合与人工血管方法矫治婴儿主动脉弓离断术后早、中期疗效。方法婴儿主动脉弓离断矫治手术26例,按手术方式分为端侧吻合组(16例)和人工血管组(10例),随访6~84个月。比较两组患儿术后早、中期的主要疗效。结果人工血管组与端侧吻合组早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转流时间分别为(119.3±21.5)分钟和(148.4±56.6)分钟,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65.0±30.1)分钟和(79.4±29.1)分钟,停循环时间分别为(24.3±6.4)分钟和(23.3±13.4)分钟,呼吸机辅助时间分别为(113.1±36.9)小时和(124.3±48.1)小时,重症监护室时间分别为(12.9±6.3)天和(13.0±3.6)天,早期死亡分别为0例和2例,术后早期相关并发症分别为2例和6例。中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期死亡分别为0例和1例,左室流出道梗阻分别为3例和2例,主动脉弓再狭窄分别为3例和1例(重度狭窄),心功能(NYHA)Ⅰ~Ⅱ级分别为10例和9例。结论使用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弓离断是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案,特别是对于主动脉弓离断较远时,远期需要进一步干预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主动脉弓中断(interrupted aortic arch,IAA)合并其他心内畸形一期根治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6年4月行一期双心室根治的48例IAA合并其他心内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23例,中位年龄29(8~91)d,平均体质量(3.80±0.67)kg。所有患儿均行端端吻合加补片扩大术。11例患儿行左室流出道梗阻(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obstruction,LVOTO)解除术。结果 39例(81.3%)IAA患儿合并非复杂性畸形,9例(18.8%)合并复杂性畸形。平均随访(72.1±19.7)个月。38例(79.1%)患儿完成随访,6例住院期间死亡,3例晚期死亡。早期生存率为87.5%,5年生存率83.3%,10年生存率81.3%。10例患儿需要再手术,包括8例继发LVOTO和2例吻合口狭窄。结论端端吻合加前壁补片扩大是一期根治IAA患儿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Nuss手术矫治漏斗胸的效果及总结经验。方法 2009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Nuss手术矫治漏斗胸82例,男63例,女19例,年龄13~25岁,(18.5±2.1)岁,根据Park分型,对称型62例(75.6%),非对称型20例(24.4%)。术前胸廓CT测量Haller指数3.20~5.54,3.92±0.55。根据术后Haller指数及曾骐的评价标准评估手术效果。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05.2±49.1)min,术中出血(15.7±12.3)ml,术后住院时间(3.5±0.7)d。术后1个月胸廓CT测量Haller指数2.55~3.22,2.99±0.18。术后1个月疗效评价:优75例(91.5%),良7例(8.5%),无中、差病例。术后2~3年取出内固定20例,继续随访2~12个月,平均8个月,胸片提示无胸骨凹陷复发。结论 Nuss手术矫治漏斗胸创伤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