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抗菌药物后效应与合理用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抗菌药物后效应(PAE)研究的深入,发现多种抗菌药物都具有PAE。目前PAE已成为评价新的抗菌药物、设计合理给药方案的重要参考指标,广大的医药工作者对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更加重视。1抗菌素后效应的定义及意义抗菌素后效应(PAE)系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后,在药物被清除的情况下,细菌生长仍受持续抑制的效应。许多抗生素的抗菌活性与药物的高峰浓度密切相关,有明显的剂量(浓度)依赖性,体内抗生素不必始终维持在有效血药浓度之上。在PAE期的细菌许多特征发生了改变,使得在治疗中可以延长给药时间,减少用药剂量,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  相似文献   

2.
抗生素后效应(PAE)是指抗生素的血浓度低于最小抑菌浓度(MIC)的一段时间内,仍保持抗菌作用,使细菌不能繁殖的效应。目前对PAE研究较多的抗生素有氨基甙类、喹诺酮类及β-内酰胺类。这种抗菌后效应视药物品种的不同有较大差异,有的药物可达2~6小时。这为临床延长使用抗生素的间隔时间,减少每日使用抗生索的次数,甚至为开展每日一剂疗法(Qd)提供理论依据。用于Qd治疗的理想抗生素应具有快速杀菌作用、属浓度依赖性、合适的半衰期和较长的PAE。在这方面氨基甙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抗生素后效应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经短暂接触,再移去抗生素后,细菌生长仍受抑制的现象[1].早在40年代国外就发现了青霉素的后效应。近20年来,国内外对PAE的研究逐渐深入和广泛。学者们共同认识到,许多抗生素的抗菌活性与药物的高峰浓度密切相关,有明显的剂理(浓度)依赖性。体内抗生素浓度不必始终维持在有效血药逍度之上[2]。从而改变了人们长期认为,抗菌药物必须达到最低抑菌(MIC)或最低杀菌浓度(MBC)时,才有良好抗菌效果的传统观念。1PAE产生机制[3]1.1β-内酰胺类抗生素:它们与细胞膜青…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20种抗菌物对医院感染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 采用光密度法测定PAE,以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菌恢复对数生长期时间差计算PAE。结果 在亚MIC浓度时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很短,而大环丙酯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PAE巳很明显,尤其大环内酯类PAE可达2h左右。随药物浓度增加,PAE均有增加的趋势。在4倍MIC时,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PAE明显延长,而头孢菌素类PAE仍相对较短;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氟喹诺酮类药物和磷霉素PAE显增加,并长于β-内酰胺类PAE。结论 抑制蛋白质和DNA合成的抗菌药物及磷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较明显,要长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PAE,可能与PAE产生机制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5.
20种抗菌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后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20种抗菌药物对医院感染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采用光密度法测定PAE ,以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菌恢复对数生长期时间差计算PAE。结果在亚MIC浓度时 β_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很短 ,而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PAE已很明显 ,尤其大环内酯类PAE可达2h左右。随药物浓度增加 ,PAE均有增加的趋势。在4倍MIC时 ,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PAE明显延长 ,而头孢菌素类PAE仍相对较短 ;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氟喹诺酮类药物和磷霉素PAE显著增加 ,并长于 β_内酰胺类PAE。结论抑制蛋白质和DNA合成的抗菌药物及磷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较明显 ,要长于 β_内酰胺类抗生素的PAE ,可能与PAE产生机制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6.
甲氧苄啶与3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用的抗生素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国兵  陈琍 《中国药业》2004,13(2):39-40
目的:探讨甲氧苄啶 (TMP)与 3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 )的联合抗生素后效应 (PAE).方法:临床分离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各 5株,将 8倍 MIC TMP分别与不同浓度 (1, 2, 4倍 MIC)的 3种抗生素联用,细菌与药物接触 1 h后以微量接种菌落计数法测定 PAE.结果: TMP可使 3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 2种受试菌的 PAE显著延长,呈相加作用;联合 PAE均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TMP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可产生明显的 PAE,临床联用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抗生素抗菌活性参数如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杀菌率都是用活菌计数法进行测定.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氨噻唑头孢菌素类、单环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参数较青霉素类、头霉素类、第一和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有较多的优点并且在临床上的优点也很明显.然而,这些参数的定量方法可能还存在一些争论,尤其是细菌对不同的β_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不同的形态学反应,会影响杀菌率和抗生素后效应(PAE)的测定,影响内毒素的释放及接种量效应.  相似文献   

8.
根据抗生素后效应确定临床给药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国外对于各类抗菌药物的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的研究已引起有关学者的极大兴趣,现PAE已成为评价新抗菌药物药效学的指标。研究发现,许多抗生素的抗菌活性与药物的高峰浓度密切相关,有明显的剂量(浓度)依赖性,体内抗生素不必始终维持在有效血药浓度之上。在PAE  相似文献   

9.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专一性地与细菌细胞内膜上的靶位点结合,干扰细胞壁肽聚糖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由于这些靶位点能与同位素标记的青霉素G共价结合.因此将这些靶位点称之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PBPs具有酶活性,在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研究PBPs则对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及耐药机制有重要意义.已知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①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使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②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外膜通透性降低.阻碍抗生素进入细菌内膜靶位,即改变细菌外膜蛋白,减少抗生素吸收.③对于不产生β-内酰胺酶且外膜通透性无障碍的细菌.获得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能力是通过改变抗生素的作用靶位点,其结果或是改变PBPs数量,或是降低药物与PBPs的亲和力,即染色体介导的改变PBPs而产生的耐药性,称为固有耐药性.这种不依赖β-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研究6种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泰宁(TIN)、卡贝宁(CBN)、哌拉西林(PIP)、美洛西林(MZL)、头孢哌酮(CPZ)和头孢地嗪(CDZM)对2种G-杆菌大肠埃希氏菌和绿脓假单胞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采用AVANTAGE全自动分析仪 ,应用光密度法测定PAE。结果与结论美洛西林对大肠埃希氏菌的PAE为负值或零 ,对绿脓假单胞菌的PAE很小 ,仅在4MIC时PAE达1h左右 ;哌拉西林对大肠埃希氏菌和绿脓假单胞菌的PAE均很小 ,即使在4MIC时PAE也仅有0.3h左右。在4MIC以下时 ,PAE与浓度依赖性不甚明显。头孢哌酮和头孢地嗪除了在4MIC时对大肠埃希氏菌的PAE可达1h外 ,其余PAE均很短 ,甚至没有 ,但随着抗菌药物浓度的增加 ,PAE显著增加(P<0.05) ,呈现部分浓度依赖性 ,提示在较高浓度下可望产生相对明显的PAE。一般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G-杆菌PAE较小 ,而泰宁和卡贝宁则较长。泰宁和卡贝宁的PAE要显著长于其它4种抗菌药物(P<0.05) ,两药对大肠埃希氏菌和绿脓假单胞菌的PAE均可达到1~3h ,同时卡贝宁的PAE要显著长于泰宁。即使在1倍MIC时 ,PAE亦显著长于其它4种药物 ,而在4倍MIC时则更长。两药对G -杆菌的PAE在1/2至4倍MIC浓度间呈显著的浓度依赖性。提示泰宁和卡贝宁可能具有与其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同的PAE产生机理  相似文献   

11.
再述抗生素后效应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丽 《海峡药学》2002,14(3):64-65
抗菌药物的抗生素后效应 (Postantibiotic Effect,PAE)系指细菌和抗生素短暂接触 ,当抗生素消除后 ,细菌生长仍能受到一段时间持续抑制的效应。目前发现 ,几乎所有抗生素都具有 PAE,现已成为评价抗菌药物药效动力学的指标。本文对各类抗生素 PAE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加以论述。1  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药物对 G+ 球菌显示较长的 PAE,但对 G-杆菌却产生很短甚至负值 PAE。例如对金葡菌 ,当药物浓度大于最小抑菌浓度 (MIC) ,接触时间为 1.1~ 3.8h,各类药物的 PAE,青霉素 G1.4 h,奈夫西林 3.0 h,头孢孟多 3.9h,头孢唑啉 …  相似文献   

12.
抗生素后效应与合理用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月雄  韩志君  何心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8):1144-1145,1164
目的:探讨抗生素后效应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结合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并综述。结果:β-内酰胺类抗生素PAE短暂甚至不出现,氨基苷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药物都为药物浓度依赖性PAE,1日单次给药可较1日多次给药有更大的Cmax/MIC比值,产生较长的PAE,氨基苷类所致耳、肾毒性也减少。结论:PAE可作为重要的药效学参数,以Cmax/MIC比值及PAE持续时间,改进给药方案,根据PAE时间的长短,结合药效学参数确定给药剂量、给药时间和给药次数,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氨基糖苷类药物属古老抗生素之一,它们通过与细菌30S核糖体亚单位的16S核糖体RNA(rRNA)的氨酰基位置结合,直接干扰细菌蛋白合成而发挥广谱抗菌活性,但对厌氧菌无效。氨基糖苷类具有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由于用药后尿中浓度是血清浓度的25~100倍,99%在尿中以原形排泄,因此氨基糖苷类是治疗泌尿道感染的强有力药物。对泌尿道感染之外的其它部位革兰阴性菌脓毒血症,单用氨基糖苷类的疗效逊于β-内酰胺类。虽然许多研究者建议氨基糖苷类应与其它类型的抗生素联合应用,但临床试验并未证实氨基糖苷类与β-内酰胺类联合应用的疗效超过β-内酰胺类单药治疗。氨基糖苷类主要不良反应是剂量依赖性肾毒性及耳毒性。延长用药间隔,即每日1次给药对减少肾毒性的发生起重要作用。其耳毒性与遗传因素有关,某些患者耳聋是m.1555A〉G基因变异所致。这一研究思路有望对预防耳毒性找到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抗感染效果很好的一类抗菌药物。但目前细菌对这类药物的耐药性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细菌耐药机制之一是细菌通过产酶来破坏β内酰胺环 ,使抗生素失去活性。细菌对 β -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机制主要有 :( 1)产生灭活酶 ,使抗菌药物在作用于菌体前即被破坏。 ( 2 )抗生素的渗透障碍 ,由于细菌细胞壁的障碍或细菌胞浆膜通透性的改变 ,使药物不能进入菌体内。 ( 3)作用靶位的改变或新靶位的产生 ,细菌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构象变化 ,使其与抗菌药的结合力降低。 ( 4 )作用靶位的过度表达。 ( 5 )主动外排系统 ,细菌产生主动外排…  相似文献   

1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后效应与临床用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生素后效应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到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消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笔者综合有关文献介绍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后效应理论的机制、研究方法、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的后效应及联合用药对抗生素后效应的影响,旨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β-内酰胺类增强剂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细菌耐药性,及其抗生素后效应(PAE)的特点、临床意义等新近研究进展,为在抗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借鉴PAE理论,改进传统的给药方案,合理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抗生素后效应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系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清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从微观角度讲,PAE是指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后,持续抑制细胞分裂,使生存数目减少.70年代中期Mcdonald和Craig等提出了抗生素后效应这一理论.近年来,国内外对PAE的研究愈渐深入和广泛.PAE作为重要的药效学参数,对于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1 PAE的机制抗生素产生PAE的机理目前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其可能主要是抗菌药物造成细菌非致死性损伤  相似文献   

18.
抗生素后效应与给药间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s,PAE)系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清除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现象.PAE理论的提出,使抗菌药物的投药间隔时间由传统的单纯以药物的半衰期为依据,变成以其半衰期、有无PAE及其时间长短以及杀菌作用是否有浓度依赖性等因素为依据,这对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庆大霉素(GN)、奈替米星(NTL)和阿米卡星(AMK)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 应用AVANTAG全能自动化微生物分析仪用光密度测定法测定GN、NTL和AMK对4种共20株受试菌的PAE.结果 3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受试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均产生明显的PAE,亚抑菌浓度(1/2MIC)时也存在PAE,PAE值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P<0.05),表现出强的浓度依赖性,不同菌株产生不同的PAE.结论 PAE的存在提示设计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给药方案时可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用药间歇,维持药物疗效,从而减轻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用情况与细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我院住院患者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用情况、病例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1月~2007年6月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总消耗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治疗费用和病原茵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期内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总用药频度增长26.07%;药物的DDDs排序前4位大多数为限制使用的二线抗茵药物;大多数抗生素在调查期内细菌耐药率的差别不显著.对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率最低者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其次为头孢克洛、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最低者为美罗培南,其次为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头孢吡肟.结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使用情况有较明显的改善,部分细菌耐药性有所改善,但仍有部分药物用量呈上升状态,表明仍存在不合理使用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