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与传统胸穿抽液对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积液引流术,对照组20例,常规用胸腔穿刺抽液2~3次/周,两组均正规抗痨治疗。观察临床症状,胸水吸收时间及综合疗效。结果平均退热时间治疗组较对照组时间缩短。胸水吸收时间,综合疗效比较,两组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能减轻症状,缩短胸水吸收时间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红卫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0):1346-1346
目的观察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与传统胸穿抽液对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临床疗效。方法60例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对照组30例常规应用胸穿抽液法2次/周,同时予抗结核治疗,观察临床症状,胸水吸收时间及综合疗效。结果平均热退时间,治疗组较对照组缩短。胸水吸收时间、综合疗效比较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能快速减轻症状,缩短胸水吸收时间。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朱艳  胡长生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0):1474-1475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闭式引流术治疗胸腔积液疗效。方法对住院98例胸腔积液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即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组n=49例),对照组(即常规胸腔穿刺抽液治疗胸腔积液n=49例),对两组患者穿刺次数、胸水吸收时间、相关费用、不良反应、住院天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穿刺次数少,胸水减少快,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费用消耗少。结论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安全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张洁  洪苑 《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1):1816-1817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在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引流组和抽液组的穿刺次数,胸液引流量,胸液消失时间及发生胸膜肥厚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流组与抽液组相比较,穿刺次数减少,胸液引流量多,胸液消失时间快,并发症少,发生胸膜肥厚少。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在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的价值优于常规胸腔穿刺抽液,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徐麟  王惠  马楠 《临床肺科杂志》2007,12(11):1206-1206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观察在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住院患者78例结核性胸腔积液分为引流组(31例)和抽液组(47例),将2组病人的引流、抽液、胸水排净时间、排出胸水量和导致胸膜肥厚的程度进行对比。结果引流组与抽液组对比,穿刺次数减少,排液持续时间长,引流胸液量大,胸液排净时间短,并发症少,造成胸膜肥厚明显减少。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优于常规胸穿抽液术。  相似文献   

6.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治疗胸腔积液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治疗中到大量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选择118例经B超、胸片或肺部CT片证实存在有中到大量胸腔积液的患者,分常规胸腔多次穿刺抽液组及胸腔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组。结果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引流胸水组较常规多次胸腔穿刺抽液组并发症少,胸水消失时间缩短,综合费用减少,住院时间缩短。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入可作为治疗中到大量胸腔积液患者的有效辅助治疗手段,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观察组38例胸腔积液患者给予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术治疗,对照组38例患者给予常规胸腔穿刺抽液术治疗,比较两组胸水消退时间(ID)、胸水刺激相关性症状缓解时间(RS)及住院天数(HS);并比较胸膜反应、肺水肿、出血、气胸等并发症的例数。结果观察组的ID、RS及HS显著短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方面,观察组无出现胸膜反应,而对照组出现6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肺水肿、出血及气胸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术治疗胸腔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均优于胸腔穿刺抽液术,前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与单纯多次间断胸腔穿刺抽液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单侧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其中60例为常规间断胸腔穿刺抽液者,60例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者,分析两组患者在胸水引流并发症,胸穿次数,胸膜肥厚粘连发生率,胸水消失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的差别. 结果 与间断胸腔穿刺抽液治疗方法 比较,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并发症少,胸穿次数少,胸膜肥厚、粘连发生率低,胸水消失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缩短. 结论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是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经济、创伤性小的有效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套管针穿刺水封瓶胸膜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大量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结核性胸膜炎致大量胸腔积液160例,全部病例在抗痨治疗基础上,应用套管针穿刺水封瓶胸膜腔闭式引流术治疗为治疗组,常规胸穿术抽液治疗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例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本组病例160例,其中治疗组89例,治疗后患者呼吸困难等症状较对照组明显缓解,胸水消失时间6±3.5d,对照组胸水消失时间15±5.4d,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套管针穿刺水封瓶胸膜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大量胸腔积液,全部患者均能顺利进行胸水引流,肺部压迫症状得到改善,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与反复胸腔抽液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方法 将60例中量以上积液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胸腔穿刺置管闭式引流;对照组30例予反复胸腔穿刺抽液.所有病例均在引流后给予胸腔内注射异烟肼、丁胺卡那、地塞米松治疗,并给予6个月短期抗痨方案(2HRZE/4HRE),治疗第1个月均配合小剂量激素口服.结果 对比两组胸水消失时间,治疗组(5.2±2.5天)较对照组(9.7±3.2天)缩短(P<0.01).治疗8周后,对比胸膜增厚粘连程度评价疗效.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7%,两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有效抗痨治疗前提下,经中心静脉持续胸腔闭式引流在防止胸膜肥厚方面明显优于反复胸腔穿刺抽液治疗.  相似文献   

11.
胸腔置管联合透明质酸钠防治结核性胸膜炎胸膜肥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心静脉导管联合透明质酸钠防治结核性胸膜炎胸膜肥厚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64例符合结核性胸膜炎诊断标准、中至大量游离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随机化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微创置管方法于患侧胸腔内插入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积液完全引流后,注入透明质酸钠凝胶2.5 ml;对照组常规胸膜腔穿刺抽液,第2次抽液后注入2.5 ml生理盐水作对照.第1次抽液当日两组均给予标准抗痨方案,即2HRZE/4HR,注药前、注药后72 h、注药后3个月分别测量患侧胸膜厚度.结果 59例患者参与最后结果分析.治疗组患者呼吸困难开始缓解的时间、发热时间、胸腔积液完全引流时间、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P<0.01或P<0.05),治疗组胸腔积液引流量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可降低胸腔积液中乳酸脱氢酶、总蛋白(P值均<0.01)及白细胞水平(P<0.05);治疗组在注药后72 h及注药后3个月胸膜厚度F(5.75±2.10)mm,(3.81±2.42)mm]均小于对照组[(8.29±2.62)mm,(7.47±2.85)mm,P值均<0.01].结论 胸腔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联合透明质酸钠可较快地缓解患者因胸腔积液压迫肺造成的呼吸困难,缩短住院时间,减轻胸膜肥厚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中心静脉导管与粗硅胶引流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气胸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我科收治的116例气胸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研究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对照组采用粗硅胶引流管行胸腔闭式引流,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治疗效果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某些并发症上,研究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气胸创伤小、操作简单、引流效果可靠、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持续引流加胸腔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病人60例,随机分为引流组及穿刺组,每组30例。引流组胸腔内注射50ml生理盐水加尿激酶100,000U;穿刺组胸腔内注射50ml生理盐水加地塞米松10mg。两组均按同样方案抗结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引流组胸腔积液引流量平均为2134±203ml,显著多于穿刺组的1356±213ml(P〈0.05);治疗后胸膜厚度为2.78±0.24mm,显著低于穿刺组3.24±0.29mm(P〈0.05);且肺功能指标明显优于穿刺组(P〈0.0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加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恶性胸腔积液置管引流并给药物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恶性胸腔积液病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穿刺置管引流,将顺铂(DDP)稀释后注入胸腔内治疗,每周2次。结果完全缓解(CR)19例,部分缓解(PR)32例,总有效率(CR+PR)85%,不良反应轻,以消化道和一过性发热胸痛为主要反应。结论该方法安全,简便,易行,胸腔内给药不良反应少,能有效控制恶性胸液生长,对缓解病情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超声引导穿刺抽液并注入尿激酶治疗老年胸腔积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胸腔内注射尿激酶对胸膜增厚程度不同的多房性、包裹性胸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收治的76例老年包裹性、多房性胸腔积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分为A,B两组,给予胸腔穿刺抽液引流并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其中胸膜增厚>5 mm 14例为B组;对照组36例分为C,D两组,给予反复胸腔穿刺抽水治疗,其中胸膜增厚>5 mm 13例为D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其他临床资料无差别,具有可比性;注药24h后抽液,B超定点测定首次注药前后的抽液量、胸膜厚度、纤维素分隔积分,差值结果作单因素卡方检验.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用药后抽液量增多,胸膜厚度变薄,纤维素分隔减轻(P<0.001).C组、D组与B组的3项观测指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胸腔引流并胸腔内注射尿激酶能促进胸水引流、减轻胸膜肥厚、粘连,疗效肯定;对胸膜增厚>5 mm的病例无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川芎嗪经超声电导靶向透皮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方法 90例初治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静脉组、超声电导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胸腔引流及全身抗结核治疗;静脉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川芎嗪静脉滴注2周;超声电导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川芎嗪靶向透皮治疗2周。观察治疗后热退时间、胸水消失时间、胸膜肥厚情况。计量资料用±s表示,3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静脉组、超声电导组的退热时间分别为3.9±2.5d、3.3±1.8d、3.2±1.7d,3组间无显著差异;胸水消退时间及胸膜厚度分别为7.9±2.6d、6.6±2.4d、6.3±2.4d和2.85±0.99mm、1.74±0.57mm、1.68±0.45mm,静脉组及超声电导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较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川芎嗪经超声电导透皮辅助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具有安全、有效、无创、简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实行胸腔闭式引流联合持续负压吸引对慢阻肺并自发气胸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在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慢阻肺并自发气胸患者中选取48例,依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治疗组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实行胸腔闭式引流联合持续负压吸引,对照组应用粗硅胶导管实行胸腔闭式引流。记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肺复张情况、肺复张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1.67%,平均肺复张时间(5.2±2.0)天,对照组有效率95.83%,平均肺复张时间(4.8±2.2)天,两组有效率和肺复张时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胸膜反应、切口感染、皮下气肿、胸痛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联合持续负压吸引对慢阻肺并自发气胸患者而言,操作简单、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中心静脉导管与粗硅胶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我科收治的64例自发性气胸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行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接TFR型胸腔引流储液瓶3-1300加DY-1A型低压电动负压吸引器吸引;对照组32例行粗硅胶管接水封瓶闭式引流,观察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中心静脉导管组与粗硅胶管组疗效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粗硅胶管行闭式胸腔引流并发症多.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闭式胸腔引流家负压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是一种痛苦小,并发症少,操作简便,病人易接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减少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感染、皮瓣坏死发生的有效措施。方法 自行研制了一种乳腺癌术后专用胸带 (下称专用胸带 ) ;将 8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 0例 ,前者术后使用专用胸带 ,后者使用普通胸带。观察两组术后引流量、拔管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 ,引流量减少 ,置管时间缩短 (P<0 .0 1) ,且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P<0 .0 5 )。结论 专用胸带在减少术后引流量、缩短置管时间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普通胸带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H A Berger  M L Morganroth 《Chest》1990,97(3):731-735
We retrospectively investigated if the clinical course of complicated parapneumonic effusions was altered by treatment with immediate drainage plus antibiotics vs antibiotics alone.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ge, duration of symptoms prior to hospitalization, initial maximum temperature, WBC count, 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eural fluid.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the duration of hospitalization, fever, elevated WBC count, intravenous antibiotic therapy, or the time for roentgenographic resolution of the effusions. There was one death in each group. The infection of the pleural space resolved in 13 of 16 patients treated with antibiotics alone. No recurrence of the infection of the pleural space occurred in these patients. Antibiotics alone were not sufficient in two cases which eventually required chest tube drainage. Therefore, not all complicated parapneumonic effusions require drainage. A prospective study is required to determine if chest tube drainage should be part of the initial management of complicated parapneumonic effu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