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跃荣 《中级医刊》1998,33(6):40-41
小儿椎管内肿瘤常因临床症状不典型得不到早期诊断而延误治疗,导致严重的合并症。从1984 ̄1994年收治并经手术证实小儿椎管内肿瘤76例,对误诊原因,临床表现、早期诊断、手术时机、手术原则及合并症的预防进行了讨论。提出早期诊断、及早手术根治是治疗椎管内肿瘤,防治合并症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其基本肿瘤细胞为非定向分化的多潜能梭形或上皮间叶样细胞,可发生于消化道的各个部位,其中以胃间质瘤最常见。由于临床上对GIST的认识不足,常使GIST的诊断和治疗遇到困难。本文对我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实时超声显象诊断胃肠道肿瘤60例,分析了胃肠道肿瘤的声象图表现及其分类,探讨超声显象在胃肠道肿瘤诊断中的价值。认为“假肾征”均胃肠之声象,其中大部分是胃肠道肿瘤,这对判断腹部肿块的来源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肿瘤的超声诊断价值姜凡,李玉兰胃肠道肿瘤通常依赖胃肠道造影、纤维肠镜得以诊断,而近年来,B超以其简便、无创伤、无痛苦、可重复检查的优点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胃肠道肿瘤的初步筛选。本文结合45例胃肠道肿瘤B超检查探讨其诊断价值。1资料和方法1.1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2例胃肠道间质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胃肠道间质肿瘤无特异性临床征象,66.67%胃肠道间质肿瘤发生在胃,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胞浆嗜酸性较弱,免疫组化表型为CD34+、CD117+。结论胃肠道间质肿瘤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术前难以确诊,有较独特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化有助明确诊断。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内镜诊断治疗胃肠道粘膜下肿瘤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粘膜下肿瘤起源于粘膜下或粘膜深层,根据其生长方向可分为腔内型、壁内型、腔外型和混合型;内镜检查对腔内型具有较高的诊断、治疗价值。内镜较常检出的粘膜下肿瘤有平滑肌瘤、纤维瘤、神经纤维瘤、淋巴管瘤、脂肪瘤、血管脂肪瘤、血管瘤、异位胰腺、肌胚细胞  相似文献   

7.
孙琳  周红 《北京医学》1997,19(6):327-329
报告42例小儿胃肠道损伤,损伤的部位及类型有胃穿孔2例,十二指肠穿孔断裂2例,十二指肠血肿3例,小肠穿孔、挫裂伤8例,小肠血肿6例,结肠穿孔4例,结肠血肿6例,直肠损伤15例。42例病儿中有16例(38%)伴有其它脏器损伤,有11例(26%)出现并发症。摔倒后被异物扎伤、磕伤及交通事故为小儿胃肠道损伤的主要原因(82例,66.7%)。小儿胃肠道损伤的诊断主要依靠腹部查体、腹穿、X线及CT检查。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平滑肌肿瘤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对我院1986年1月至2001年6月收治的45例平滑肌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平滑肌瘤行楔形切除10例,胃大切除6例,肉瘤行根治性胃次全切除术2例,小肠平滑肌瘤行肿瘤肠段切除12例,肉瘤行根治性切除5例,探查活检1例。结,直肠平滑肌瘤行肠段切除7例,肉瘤行根治术2例。随访40例,死亡7例,健在33例。结论:重视平滑肌肿瘤的结床,病理及形态学特点,及时总结仍的经验教训,是提高本病诊断率的关键。平滑肌瘤行肿瘤局切除,平滑肌肉瘤应行根治性切除,因对放,化疗均不敏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3年至1999年我院收治的107例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表现腹部不适71例(66.35%),消瘦乏力53例(49.5%),恶心呕吐52例(48.6%),消化道出血49例(46.8%),腹部饱胀感41例(38.3%),腹部肿块29例(27.1%),腹痛19例(17.7%),眩晕12例(11.2%),消化道梗阻4例(3.7%),便秘2例(1.9%)。107例中93例行手术切除,3a存活率95%,5a存活率64%。结论 选择适宜的检查方法,做到肿瘤的早期诊断,准确的术前分期,一定会使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病人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1年7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31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并应用3种抗体(CD117、CD34、SMA)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GIST主要发生于胃、小肠、结直肠,CD117阳性表达率90.3%(28/31),CD34阳性表达率80.6%(25/31),SMA阳性表达率61.3%(19/31)。肿瘤切除率100%。结论:GIST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检查无特异性,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26例胃肠间质瘤临床诊治中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经病理证实的26例GIST病人的临床诊治过程中的资料。结果:常规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初诊中漏诊4例,CT、MRI均发现肿块;术后测量肿块大小皆大于2.0 cm;1例放弃治疗,25例采取开腹手术,未采取新辅助化疗及其术后辅助化疗,2例因腹腔广泛转移,采取姑息治疗,术后骨髓病理学证实有骨髓转移,22例完整切除。结论:常规胃肠镜及B超在诊断GIST中存在局限性,CT或MRI能较超声提高临床诊断率,但通过找到一种标志物能早期诊断直径小于2.0 cm的GIST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厉学民  张家敏  毛根军  许龙堂  吴荣进  郑樟栋 《浙江医学》2010,32(11):1641-1642,164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25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4例;胃镜或十二指肠镜检查26例,发现病灶24例;B超、CT检查12例,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10例。本组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病理诊断为良性间质瘤15例,潜在恶性7例,恶性10例。CD117阳性表达率96.9%(31/32),CD34阳性表达率90.6%(29/32)。有26例患者术后获得6~36个月随访,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方法,CD117和CD34阳性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依据.手术切除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24例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提高胃肠道间质瘤(GIST)术前诊断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24例GIST患者的临床及诊断资料。结果症状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者占54%,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为胃,占62%,CT检查阳性率为79%,B超检查阳性率为41%,术前病理活检多为丰富的梭形细胞及上皮细胞,直径<2 cm的肿块100%为低侵袭性的,CD117阳性率为96%、CD34阳性率为66%。结论提高对GIST的认识及多种检查结合有助于提高术前检出率,CT检查有其特殊价值,肿块直径在2 cm以下的GIST有良性倾向。  相似文献   

14.
睾丸扭转的诊断与治疗(附3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睾丸扭转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睾丸扭转的临床资料,38例均有睾丸绞痛症状,Prehn征阳性25例。35例彩超显示睾丸内血流减少或消失。结果:5例发病后6h内就诊手术者,睾丸均存活;10例发病后6~12h手术者,4例睾丸存活;21例发病后12~24h手术者,仅4例睾丸存活。2例超过24h手术者无睾丸存活。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首选辅助检查方法。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探查是提高睾丸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分析本院2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14/22)、腹部不适(5/22)及包块(3/22)。病变部位多见于胃(14/22)。2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结果证实良性病例占多数(12/22)。免疫组化酪氨酸激酶受体117(CD117)(+)73%,造血干细胞抗原(CD34)(+)73%,平滑肌肌动蛋白(-)73%,可溶性酸性蛋白(-)68%。随访至术后1~5年者18例,3例死亡。在行完全切除术的所有病例中,影响术后生存率的因素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肿瘤大小、性质及是否复发转移密切相关.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确诊困难,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外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选取我院在2006年8月~2012年4月间收治的71例胃肠外间质瘤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际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将7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6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患者主要采用腹腔镜手术方法治疗,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手术方法治疗,评估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应用手术方法治疗,效果较好,观察组36例患者中,治疗痊愈24例,好转8例,无效4例,治疗有效率为88.9%,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有2例,对照组35例患者中,治疗痊愈17例,好转8例,无效10例,治疗有效率为71.4%,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有6例。结论:对于胃肠外间质瘤的治疗需要采用手术方法,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最为显著,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波市镇海第二医院45例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中消化道出血25例,腹胀、腹痛20例,不完全肠梗阻7例,贫血2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25例良性,13例交界性,7例恶性.均随访2~4年,3例肿瘤复发转移死亡,1例术后24个月复发行二次手术治疗.结论 GIST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目前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分子靶向治疗有一定的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2003年~2008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经病理诊断的所有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1例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胃、小肠和结直肠分别为49.0%、39.2%、11.8%。70%患者有临床症状,常见症状为消化道出血、腹痛、消瘦等。免疫组化CD117、CD34阳性率分别为90.2%、58.8%,二者同时表达54.9%。手术完全切除率68.6%,姑息切除率29.4%,切除18枚淋巴结,均无转移。极低度及低度危险性患者术后无复发转移及死亡,中、高度危险性患者复发、转移率61.8%。对于复发或转移的患者,格列卫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原发部位、大小、核分裂相和组织学类型在生存的单因素分析中起着预示性的作用。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不同于其他消化道肿瘤,诊断依赖于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和CD34对其诊断较重要。胃肠道间质瘤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不主张行常规标准淋巴结清扫。肿瘤原发部位、大小、核分裂相和组织学类型是评估其预后及危险性的重要因素,对于转移或不能切除者,格列卫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s)的手术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GISTs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及治疗方法并分析影响生存因素。结果:所有47例均手术治疗,43例(91.5%)完全切除。全组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为76.3%,5年无病生存率为68.7%。完全切除术后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总体生存率的因素有术前转移、肿瘤大小、坏死、核分裂像数目及术后复发(P<0.01)。完全切除后多因素分析发现影响无病生存率的因素为术前转移(P<0.05)及核分裂像数目(P<0.001)。结论:手术完全切除对于GISTs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前转移及核分裂像数目是GISTs重要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5年4月收治的2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情况,并应用4种抗体(C-Kit、CD34、SMA、S-100)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7例行完整手术切除治疗,手术切除率为73.9%,C-Kit阳性表达率91%,CD34阳性表达率85%,患者均未辅以化疗,18例随访5年以上,5年生存率为56%。结论 C-Kit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术中的正确判断对指导术式选择也至关重要。对无法手术切除和(或)肿瘤复发、转移的患者建议应用格列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