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鼠放创复合伤时皮肤创伤愈合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全身辐射对创伤后皮肤愈合的组织学与超微结构变化特点。方法 用^60Coγ射线照射2、4、6Gy,并在大鼠背部致2.5%体表面积全层皮肤创面2个。于伤后不同时间,用HE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其创面变化及形态学改变。结果 放创复合伤后,创伤愈合速度随照射剂量增加而明显减缓。单创组伤后3d创面底部即见成纤维细胞增生,伤后10~15d,胶原瘢痕形成,可见新生血管网、神经末梢,表皮细胞生长逐渐覆盖伤口,20d时创面已愈合。但6Gy组损伤严重,伤后3d见大量渗出物、血凝块、坏死组织,15d表皮细胞蔓延生长缓慢,仍见胞核异型、扭曲、皱褶。2Gy组影响较轻,伤后7d已有肉芽组织生长,15d见纤维瘢痕形成。结论 放创复合伤时皮肤愈合过程较为复杂,肉芽组织及表皮细胞生长的受抑程度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加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薄荷醇经皮吸收促透作用的机制。方法运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测薄荷醇对大鼠皮肤角质层结构的变化。结果薄荷醇组的表皮皱折明显增多,表皮间裂隙增宽,层与层间的间隙变得更大;角质层结构疏松,有孔穴样结构,排列紊乱,与表皮分离呈层状,脂质正常的板层状膜状结构大部分或全部消失,出现明显增厚的紊乱排列的中等致密凝絮块状结构。结论薄荷醇影响了角质层的有序排列,使角质层间的空隙变大,结构疏松,皮肤通透性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聚焦超声辐照豚鼠慢性湿疹模型豚鼠的皮肤病理结构改变。方法豚鼠50 只,以2,4鄄二硝基氯苯为抗原,小剂量多次刺激豚鼠背部皮肤制备慢性湿疹模型。将模型随机分为1 W组、2 W组、3 W组和对照组,分别于辐照后7 d、14 d取皮肤组织,进行光镜检查,3W组做电镜观察。结果湿疹模型表皮棘层肥厚,细胞间轻度水肿,真皮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超声辐照后7 d 充血水肿消退,棘层肥厚减轻,真皮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辐照后l4 d真皮浅层少量炎性细胞浸润,部分胶原纤维增生,其余基本正常。对照组7 d和14 d时炎症仍明显。超微结构变化:模型组可见表皮角质层增厚明显,成纤维细胞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细胞间隙加大,辐照后7 d 无明显变化,仅细胞间隙变小,14 d恢复正常。结论聚焦超声可用于治疗湿疹,有利于皮肤炎症的恢复和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裸鼠表皮角质层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皮肤角质细胞间脂质的形态结构。 方法 :裸鼠表皮分别用四氧化钌和锇酸固定后电镜下观察裸鼠表皮角质层脂质的超微结构。 结果 :经四氧化钌和锇酸固定后的标本均能显示表皮颗粒层中被膜颗粒的结构 ,但分泌于角质层与颗粒层之间的被膜颗粒内含物 ,特别是角质细胞间脂质的膜状结构 ,只能用四氧化钌固定后才能观察到。 结论 :角质层脂质以其独特的结构组合分布于角质细胞间隙之中。另外 ,四氧化钌固定法可为研究皮肤角质层形态结构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最近有学者描述局限性掌部角化过少是一种发生于掌或跖部的孤立性皮肤凹陷。其组织病理学特征为角质层变薄,颗粒细胞层轻度变薄,表皮内出现空泡细胞。本例患者皮损部位外用钙泊三醇长期治疗后完全恢复。持续治疗约4年后再次做皮损处活检显示颗粒细胞层恢复正常,表皮内空泡细胞减少,角质层略有增厚。同时观察其超微结构显示角蛋白束和角质透明蛋白颗粒减少,而增加的脂滴直达角质层。上述发现和外用钙泊三醇的疗效证明了局限性掌部角化过少主要在形态上表现为颗粒层和角质层局限性角化缺陷。局限性掌部角化过少局限性掌部角化过少局部外用钙泊…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 ATP 酶染色法,连续、动态观察紫外线照射后豚鼠表皮内郎格罕细胞(LC)的密度及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波长200~400nm,剂量422.4~1689.6mJ/cm~3紫外线照射豚鼠皮肤后,局部 LC 密度明昴降低(P<0.01),细胞数目较照射前减少28~51%。细胞突起减少、变短、部分细胞变圆,体积增大,胞浆呈空泡状。皮肤冰冻切片(H—E)见表皮增厚,表层细胞角化明显。停止照射后8d,郎格罕细胞密度及结构基本恢复正常。文中对紫外线照射使表皮内郎格罕细胞数目减少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测中药膏剂"CYG"对大面积全厚皮肤缺损创面的促愈效果并探讨其促愈机制.方法 贵州小型猪7只,每只背部脊柱两侧近脊柱均有全厚皮肤缺损创面(大小10.5 cm×8.5 cm)各2个,共28个创面.右侧的14个创面用中药膏剂"CYG"治疗作实验组,同体左侧创面作对照.观察伤后7周内各创面愈合时间、愈合率及愈合过程病理变化,并通过S-P法层粘蛋白(Laminin)免疫组化染色观测其肉芽组织内血管生成变化,免疫组化染色、RT-PCR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one,TGF-β1)表达.结果 伤后7~44 d,治疗组与对照组创面平均残留面积及愈合残留面积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于伤后32~34 d完全愈合,较对照组提前10~12 d,且创面质地细腻、平整.愈合过程中治疗组肉芽组织生长早且旺盛,肉芽组织中Laminin、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及胶原含量丰富;治疗组各时相点创面TGF-β1表达较对照组低,同组TGF-β1表达:中期(伤后15-35 d)>早期(伤后7-14 d)>晚期(伤后66~49 d).结论 中药膏剂"CYG"对大面积全厚皮肤缺损创面有良好促愈作用,且创面愈合质量高,并可能对创面瘢痕形成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对称性肢端角化病(SAK)皮损超微结构变化及角蛋白(KRT)1的表达.方法 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及东莞市第六人民医院门诊S A K患者13例为研究对象,组织病理标本取材于手腕部位,皮损组织取材前2个月内均未外用维甲酸制剂或皮质类固醇制剂或中药制剂.健康对照皮肤为整形美容手术切除正常皮肤12例.采用透射电镜观察SAK患者皮损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13例SAK患者皮损及12例健康者皮肤组织中KRT1的表达.结果 SAK患者皮肤组织超微结构表现为角质化包膜连续性中断,角质层、棘层上部和颗粒层细胞核周围角蛋白丝显著聚集.KRT1在SAK皮损及正常皮肤组织中棘层、颗粒层及角质层均有表达,胞质及胞膜染色多见;KRT1在SAK皮损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t=2.210,P=0.038).结论 SAK皮损超微结构特点为表皮角蛋白丝分化异常,可能与KRT1过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人体皮肤类似物模型形态结构,对其屏障功能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通过胶原蛋白包被成纤维细胞,制备真皮层,真皮层表面接种角质细胞,浸没培养1周后,气-液界面培养以促进角质细胞的分化形成角质层,3周后收获皮肤模型;通过肉眼观察、电镜观察皮肤类似物的宏观结构和超微结构;以吲哚美辛作为模型药物,进行体外透皮实验考察细胞共培养皮肤类似物模型的屏障功能。结果皮肤类似物形成与人类皮肤相似的真皮层和表皮层,表皮层表面形成完整的角质层,具有与人类皮肤类似的超微结构;24 h内渗透性实验结果显示皮肤类似物屏障功能略低于大鼠腹部皮肤,但22~24 h,皮肤类似物对模型药的透过速率远小于大鼠腹部皮肤(约为其28%),且2种皮肤模型对吲哚美辛经皮渗透的稳态流速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皮肤类似物有与人体皮肤相类似的形态结构特征,与大鼠腹部皮肤相比对吲哚美辛有相似的屏障作用,有望替代动物皮肤成为经皮给药系统评价的新型皮肤模型。  相似文献   

10.
IL-1及VEGF在大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IL-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与损伤时间的关系,以期为法医病理学皮肤损伤时间判定提供有效的免疫组织化学指标。方法:5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17组(每组3只),随机选取13组大鼠背部皮肤行切割创,在伤后不同时间(5、10、30 min及1、3、5、7、9和12 h以及1、3、5和7 d)处死大鼠作为生前损伤组;另取3组大鼠,脱颈处死后5、10及30 min在背部行切割创,作为死后伤对照组;取余下1组大鼠背部皮肤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生前损伤组、死后伤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同损伤时间的生前伤、死后伤及正常皮肤组织中IL-1及VEGF的表达变化。结果:在生前损伤组,IL-1于伤后30 min,即在上皮组织和肉芽组织(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呈阳性表达,并持续至伤后5 d,IL-1阳性细胞率在损伤后3 h内较低,伤后5 h达到峰值(49.87%±3.42%),随后有所下降,但伤后3 d达第2次峰值(47.56%±7.52%),而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VEGF于损伤后3 h在表皮组织中呈阳性表达,且持续至伤后10 d。死后伤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IL-1及VEGF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VEGF和IL-1随损伤时间变化呈规律性表达,VEGF和IL-1可作为法医学皮肤损伤时间判定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1.
同种异体脂肪组织提取液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同种异体脂肪组织提取液对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18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在每只大鼠背部制备2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脂肪组织提取液组用同种异体脂肪组织提取液0.2 mL,基质对照组用磷酸盐缓冲液(PBS)0.2 mL,分别滴于创面,每天1次;空白对照组不滴加任何制剂.采用创面面积、伤腔容积和组织学指标评价创面愈合效果.结果伤后7 d脂肪组织提取液组创面面积和伤腔容积均明显小于基质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F=105.51、8.67,q=4.29~18.71,P〈0.05).组织学检查显示脂肪组织提取液组创面肉芽组织和新生表皮生长明显.伤后14 d脂肪组织提取液组创面愈合情况优于基质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F=96.47,q=17.73、16.82,P〈0.05).结论同种异体脂肪组织提取液可加快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速度,改善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2.
尖海龙几种不同提取物抗癌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尖海龙用水、磷酸缓冲液、40%乙醇、水煎4种不同方法进行提取,再将4种不同提取物分别作用于Hela、GLT-82、SK-RB-3细胞系,于加药后1d、2d、3d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四种提取物3种肿瘤细胞系均有杀伤,且随加药浓度的增加、时间的延长,杀伤效力增强。加药后3d,用MTT法测定细胞的存活率,几种提取方法结果相差不大,对海龙的有效抗癌成分仍不能进行准确的定位,推测海龙的抗癌成分可能不是大分子.也不是脂溶性物质,可能是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  相似文献   

13.
为了从抗原分子水平上分析与研究人与大鼠烧伤皮肤提取物HBSE与HNSE,以及人与大鼠新鲜皮提取物(RBSE与RNSE)之间的异同,本实验采用双相免疫扩散,单相免疫扩散,火箭免疫电泳,抗体IgG的纯化与HRP标记,以及ELISA等方法的免疫化学分析,结果表明:HBSE和RBSE的抗原性强于HNSE与RNSE的抗原性及抗HBSE和抗RBSE的特异性,与HNSE和RNSE仅有很弱的交叉反应,因而提示,H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生大黄粉配合刺络拔罐放血对带状疱疹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卫生院10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药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组,针药组给予生大黄粉外敷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治疗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及疼痛、皮损、睡眠症状评分比较。结果针药组治愈45例,显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9%;对照组治愈18例,显效1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5.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皮损、睡眠症状评分比较,针药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大黄粉外敷配合刺络拔罐放血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改进与研究人与大鼠烧伤皮肤提取物9Human burned skin extracts,HBSE,Rat burned skin extracts,RBSE)制备及其免疫化学分析。方法;对HBSE,HNSE及RBSE与RNSE进行紫外光吸收法蛋白定量及光谱分析;SDS-P;AGE蛋白分子量测定,以及小鼠毒性实验。结果;HBSE为228ku和138ku的两个毒性蛋白,而HNSE为148ku和7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林蛙皮甲醇提取物对无水乙醇型小鼠胃溃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取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0.22 g/kg西咪替丁)和林蛙皮甲醇提取物小、中、大剂量组(0.22,0.45,0.90 g/kg).连续给药7 d,末次给药1 h后灌胃给予0.01 mL/g无水乙醇制作胃溃疡模型,30 min后取胃,测定溃疡指数.应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观察林蛙皮甲醇提取物的作用机制.[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林蛙皮甲醇提取物小、中、大剂量组小鼠溃疡指数均降低,其中高剂量组的溃疡指数显著降低(P〈0.01),给予L-NAME后林蛙皮甲醇提取物对小鼠胃溃疡的保护作用受到抑制(P〈0.01).[结论]林蛙皮甲醇提取物对小鼠无水乙醇型胃溃疡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诱导一氧化氮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活血生肌外用中药对大鼠失神经支配创面角蛋白19(k19)阳性表达的影响。方法168只SD大鼠随机分成龙血膏组、生肌膏组、失神经组和正常组,每组42只。对前三组大鼠制造背部失神经支配的深创面模型,之后各组创面分别以龙血生肌膏、生肌愈皮膏、凡士林外用治疗;正常组大鼠背部制造深创面模型,以凡士林治疗。观察不同时间点各组创面愈合率、创面组织k19阳性表达率。结果各时间点正常组两中药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失神经组(P〈0.05,P〈0.01)。龙血膏组、生肌膏组k19阳性表达于第11天达峰值,失神经组和正常组第15天达峰值。第4、7、11、15天时龙血膏组、生肌膏组k19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失神经组和正常组(P〈0.05,P〈0.01),失神经组低于正常组(P〈0.05,P〈0.01)。结论活血生肌外用中药对失神经支配创面的愈合有促进作用,可能与外用中药增强了失神经支配创面的表皮干细胞增殖与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复发性多软骨炎(relapsing polychondritis,RPC)是一种罕见的病因不明的免疫介导性疾病。本病例为51岁男性,双眼巩膜炎反复发作,伴双外耳廓变形下垂,于上海市浦东医院门诊确诊为RPC,予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治疗后,眼部症状减轻至稳定后自行停药。RPC易侵犯外耳及眼部,其靶组织还包括耳、鼻、呼吸道、关节等软骨组织,以及眼睛、皮肤、心脏、中枢神经系统等非软骨组织。免疫抑制治疗可减少RPC的复发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草乌提取物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透皮速率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测定草乌提取物中乌头碱、新乌头碱的透皮速率。方法: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收集草乌提取物的透皮接受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乌头碱、新乌头碱的透皮速率。结果:在促透剂氮酮和丙二醇各为4%的条件下,浓度为600mg/ml的草乌提取物中乌头碱、新乌头碱24h的累积渗透量分别为165.819和487.747μg/cm2;透皮速率常数分别为18.391和78.805μg·cm-2·h-1。结论:草乌提取物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在氮酮和丙二醇的促透作用下能较好地透过大鼠皮肤,透皮吸收过程符合Higuchi方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了研究大鼠腹部皮瓣在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的变化 ;方法 :应用电子顺磁共振 (EPR)技术 ,对缺血再灌注后的SD大鼠腹壁岛状皮瓣进行了直接检测 ;结果 :大鼠腹壁皮瓣在缺血再灌注以后产生大量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O ·2 ) ;而且O ·2 变化十分活跃 ;结论 :大鼠腹壁岛状皮瓣是EPR研究氧自由基较为理想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