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直接介入治疗是目前首选的措施,但仍有部分患者不能获得良好的心肌再灌注,因此,如何使患者获得良好的心肌灌注成为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微循环血栓栓塞、微循环炎症水肿、微循环血管痉挛等因素所造成的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心肌灌注不良的主要机制。抗血小板治疗、抗炎治疗及血栓抽吸等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降低无复流和慢血流的发生率,改善心肌再灌注。  相似文献   

2.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冠状动脉微循环在心肌的血供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些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虽然通过血流重建治疗使脑梗死相关冠脉开通,但由于相关的冠脉微循环出现无再流现象,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相反,有些AMI患者虽然相关冠脉仍闭塞,但其灌注区的心肌微循环却可由侧支循环得到灌注,使抬高的ST下降.对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认识、检测以及治疗已成为备受关注的新热点.从中医理论出发,诊疗冠心病微血管病变的研究和报道不断出现,本文就此作出综述.  相似文献   

3.
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目标是尽早打开梗死相关血管,即再灌注治疗。过去的20年再灌注的主要进展是静脉溶栓剂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再灌注成功的评价均集中在心外膜冠状动脉上,近年随着对微血管认识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注意到再灌注应包括微血流的早期和完全的恢复,也就是心肌灌注,即微循环的灌注[2]。研究表明,ST段回落速度与心肌微循环的灌注状态有良好的相关性[2]。本研究旨在探讨糖尿病对急性心肌梗死PCI后心肌灌注状态的影响。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我院1999年6月~2003年5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AMI患者,选…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的防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的再灌注治疗已经得到广泛开展。但由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再灌注治疗的成功率。有研究证实,大于2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成功的溶栓或经皮冠脉介入术后都存在无复流现象,即未达到充分的心肌再灌注。因此,改善心肌微循环再灌注,减少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成为现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新热点。本文对无复流现象的机制及各种改善心肌微循环的防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孙欢  于波  闫明洲 《吉林医学》2013,34(19):3759-3762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术的疗效进行评价,探讨血栓抽吸术在急性心梗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心内科2007年3月~2010年3月收住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急诊冠脉造影提示梗死相关动脉血流TIMI 0~1级、并行PCI治疗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应用抽吸技术的患者及对照组的临床及造影资料。结果:对于行血栓抽吸的直接PCI患者,其心肌灌注水平高于常规PCI治疗组,但其心功能相关指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直接PCI是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再灌注的重要方法,通过血栓抽吸可改善心肌再灌注水平。  相似文献   

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无复流现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目前普遍应用于临床,主要是开通梗死相关动脉,使缺血心肌得到充分再灌注,保护心脏功能.但临床上却发现,有些病例虽然冠脉造影显示心外膜血管已开通,但前向血流无或缓慢,使心肌组织无灌注或灌注不良,即为"无复流"(non-reflow).目前PCI广泛应用于冠心病(CHD)的临床治疗,尽管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仍有一部分发生"无复流",是PCI的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张桃兰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7):820-821
急性心肌梗死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骤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其病情严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治疗的根本措施是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我院2009年8月—2010年5月对8例心肌梗死病例实施溶栓治疗,7例心肌有效再灌注,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的规范化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何国祥 《重庆医学》2007,36(14):1441-1443
急性心肌梗死(AMI)包括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近20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特别是直接PCI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使AMI的治疗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新的临床试验结果正改变着人们对AMI再灌注治疗策略的选择.AMI的治疗最主要的是要及早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实行心肌的再灌注,必须争分夺秒,真正体现"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相似文献   

9.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尽早恢复梗死相关动脉的再灌注是治疗中的首要问题。探讨老年人患急性心肌梗死如何治疗能更好的改善心肌供血。方法:观察125例老年患者患急性心肌梗死后采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溶栓治疗比较再通例数、左室射血分数、脑梗死例数及脑出血例数。结果: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溶栓治疗具有较高的再通率、较低的病死率。结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更有利于改善心肌供血、改善心肌功能。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早期心肌血流再灌注的重要措施,可有效限制梗死范围、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而这些均与梗死相关血管是否再通直接相关.目前评定血管再通主要根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进行了修改,推荐了临床再通判断标准[1].本文对105例(男88例,女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为冠脉再通标准,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的临床判定指标与冠脉造影的符合情况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奇奥心血丹滴丸对麻醉猫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结扎麻醉猫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方法制备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十二指肠给药后,测定心肌缺血程度,心肌梗塞面积,血清CPK、LDH活性。结果奇奥心血丹滴丸能减轻心肌缺血程度,缩小心肌梗塞面积,降低血清CPK、LDH活性。结论奇奥心血丹滴丸对急性实验性心肌缺血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胸痛三联检查在急性胸痛病因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67例急性胸痛患者行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三联检查,同时选择性接受心电图,心脏超声,生化标志物及传统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①67例主动脉及肺动脉CT图像全部满足评价要求。总体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优者占84.7%,良占13.2%,差占2.1%。②CT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8例,主动脉夹层1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9例,冠状动脉瘘出血破入心包1例,肺感染伴胸腔积液7例,肺癌5例,心房粘液瘤2例,食道穿孔4例,未见异常20例。47例CT阳性结果中,除1例ACS假阳性外均与出院最终诊断一致;20例阴性结果中,15例与最终诊断一致。结论: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胸痛三联检查对器质性急性胸痛病因诊断有极高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发病不同时间的血清血红素氧合酶1(HO-1)浓度的动态变化,探讨HO-1在ACS缺血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ACS患者发病第1天、1周、1月及对照组的空腹血清HO-1浓度;以及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组患者的血清HO-1浓度。结果发病第1天HO-1浓度最高,1周和1月时迅速下降。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HO-1浓度越高,组间HO-1浓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ACS患者急性期血清HO-1浓度明显升高,并且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HO-1的浓度越高,提示HO-1可能参与了ACS发展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3(TIMP-3)基因转染平滑肌细胞的效果及移植的转染细胞能否在大鼠心梗瘢痕中存活并表达目的 蛋白.方法 植块法培养大鼠主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并鉴定;脂质体介导法以"TIMP-3基因质粒转染平滑肌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细胞的基因水平和蛋白表达;通过BrdU移植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与增殖情况.实验大鼠随机分成单纯PBS注射、单纯平滑肌细胞移植和转染平滑肌细胞移植3组(每组7只实验大鼠),将移植物注射人(五点法)心梗大鼠的室壁内.1周后,提取其左心室组织mRNA和蛋白,分别进行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鉴定其.TIMP-3基闪含量和表达情况.结论 植块法培养可以获得高纯度的平滑肌细胞;脂质体介导法可以使TIMP-3基因转染平滑肌细胞并获得TIMP-3蛋白的表达;移植的转染细胞能够在心梗缀痕中存活并增殖;转染细胞组大鼠左心室组织中TIMP-3 mRNA含量明显多于单纯平滑肌细胞移植组(P<0.01)及单纯PBS注射组(P<0.01);转染细胞移植组大鼠左心室组织中TIMP-3蛋白含量明显多于平滑肌细胞移植组(P<0.01)及单纯PBS注射组(P<0.01).结论TIMP-3基因可以通过脂质体介导法转染平滑肌细胞,且转染细胞可以在大鼠梗死心肌中存活、增殖并表达TIMP-3蛋白.  相似文献   

15.
提高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成功率及存活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结扎位置、冠状静脉变异等因素对大鼠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模型建立的成功率以及利多卡因的使用对模型的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12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排列表法分为4组:低位结扎且冠状静脉不明显组(30只)、低位结扎且冠状静脉明显组(30只)、高位结扎组(30只)以及高位结扎且使用利多卡因组(30只),计算建模后各组死亡率,测定各组心功能及梗死面积.结果 结扎位置较高时模型成功率为93.0%,而结扎位置较低时的成功率为67.3%;高位结扎不加利多卡因大鼠死亡率为43.3%,加用利多卡因后大鼠死亡率则降为13.3%.结论 高位结扎时能明显提高模型成功率,加用利多卡因后死亡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6.
黄小亚  金笑平 《医学综述》2008,14(17):2600-2603
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又称基质细胞溶解酶1)是人体内最重要的蛋白酶之一。它对多种细胞外基质有蛋白水解作用,参与人体许多病理和生理过程。目前报道的关于MMP-35A/6A基因多态性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仍存在争议。文章就MMP-35A/6A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VEGF、COX-2、eNOS、ZO-1、ICAM2在人主动脉内皮细胞(HAEC)与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CA)的表达,探讨冠状动脉易发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方法培养HAEC及HCA,提取RNA,用常规RT-PCR检测VEGF、COX-2、eNOS、ZO-1、ICAM2在HAEC及HCA中的表达。结果VEGF、COX-2、eNOS、ZO-1在HAEC表达均强于HCA表达,而ICAM2的表达低于HCA。结论主动脉内皮细胞VEGF、COX-2、eNOS、ZO-1的表达,可能有助于抗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8.
高艳灵  郭静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2):720-721
目的探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超声检测价值。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检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内径,观察冠状动脉壁厚度、回声强度及有无动脉瘤形成。结果本组28例川崎病患者,检出冠状动脉病变13例(47%),其中冠状动脉扩张9例(32%),冠状动脉瘤3例(11%),巨大冠状动脉瘤1例(4%),治疗后病变冠状动脉恢复正常。结论超声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手段,并能观察川崎病患儿治疗过程中冠状动脉的变化情况,但对冠状动脉远端损害的检出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9.
吴纲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2,47(8):1070-1073
目的分析新活素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病人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心肌微循环、心功能、心脏损伤标志物水平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2021年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病人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所有病人均行PCI手术治疗及强化内科药物治疗,观察组病人加用新活素进行治疗,对照组不给予新活素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病人的治疗效果、心功能、心肌微循环、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病人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房前后直径高于对照组,左心室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的心肌梗死溶栓血流分级、计帧值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的心肌肌钙蛋白Ⅰ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发生心肌梗死、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病人采取新活素进行治疗,可显著改善心肌微循环、心功能、心脏损伤标志物水平,降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微循环及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8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瑞替普酶治疗,观察组则采用瑞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间冠脉微循环相关指标差异、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Fb及血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酶原(Fig)、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纤溶酶原活性(PLG)。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第4、24小时ST段下降幅度、AUC大于对照组,QTd间期短于对照组,PI强于对照组,到达酶峰时间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24h观察组TT、PT、APTT、Fb长于对照组,血清D-D水平高于对照组,而血清Fig、AT-Ⅲ、PC和PL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能有效促进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微循环和凝血功能的改善,有利于缺血心肌血流供应的恢复,减少心肌损伤和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