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联合化疗方案使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治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复发是阻碍长期无病生存的主要原因。个体化治疗可极大地提高ALL患儿的预后及长期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作为制定个体化治疗重要依据的微小残留病检测大规模用于临床已成为可能。该文总结分析了目前检测微小残留病的常用技术,特别是聚合酶链反应的原理、优缺点及微小残留病检测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尽管目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率已明显提高,但仍有部分患儿完全缓解后复发.微小残留病(MRD)的存在是导致其复发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MRD的有无及其高低不但反映了个体对治疗的反应情况,还能用于临床危险度分型及移植后复发风险的评估.该文对MRD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巢式PCR法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微小残留细胞(MRD)在评价疗效、预测复发、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对28例ALL的患儿采用巢式PCR法扩增T细胞受体TCR的Vδ2─Dδ3重排片段,检测急淋患儿的骨髓(BM)及外周血(PB)标本。结果在完全缓解(CR)后一段时间内仍有MRD存在,随访8例中,CR后MRD存在但渐少者呈持续缓解,而CR后MRD持续阳性或由阴转阳,提示复发机会增大。结论巢式PCR检测急淋缓解期MRD对预测复发、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小残留病(MRD)在儿童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996年2月~2005年3月在我科正规治疗的3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采用外周血,利用单克隆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和流式细胞仪多参数分析技术进行MRD的检测,并动态随访。结果在已停药的14例患儿中,7例MRD持续阴性或由阳转阴,7例由阴性转阳性,其中2例复发;在维持治疗的16例中,缓解后MRD持续阴性者6例,缓解时MRD阳性者8例(其中2例分别于缓解后3月、8月复发,4例经治疗后转阴),缓解时MRD可疑阳性2例(其中1例转阳性)。结论诱导治疗能杀死大量的白血病细胞,但尚未彻底清除MRD;缓解期一定时间内的病人MRD阳性不一定复发;维持治疗的后期或停药后MRD持续阳性,则有可能复发,MRD持续阴性的患儿预后较好。因此,连续监测MRD对指导临床治疗、早期预测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淋)经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后,复发的根源在于体内微小残留病(MRD)的存在。动态检测体内MRD,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白血病复发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RD的检测在达到灵敏和特异的同时,又能快速、经济和方便,...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联合追踪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骨髓(BM)、外周血(PB)、脑脊液(CSF)等多种微小残留病(MRD)的临床意义。采用巢式PCR法检测28例ALL患儿,对其中14例联合追踪完全缓解(CR)后BM、PB、CSF多种标本MRD的消长。结果BM、PB、CSF标本在CR后一段时间有MRD存在,但分布不均,随访14例中,8例CR后BM、PB、CSFMRD渐少者呈持续缓解,而4例BM的MRD持续阳性或由阴转归者骨髓复发,CSF的MRD1例持续阳性,另1例由阴转阳性,发生中枢神经系统自血病(CNSL)。提示多标本联合追踪急淋缓解期MRD对指导治疗、预测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近年来国外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也得到较普遍的开展。本文对MRD-PCR检测中MRD定量,白血病克隆演化(clonalevolution)及MRD与白血病复发的关系等方面的一些新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外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也得到较普遍的开展。本文对MRD-PCR检测中MRD定量,白血病克隆演化及MRD与白血病复发的关系等方面的一些新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残留白血病细胞与白血病长期生存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非同位素的PCR-RNA转录本分子杂交法。结果 诱导缓解治疗后2mo内阳性率为100%,3-5mo阳性率为70%,5mo以上阳性率为17%。结论化疗后早期大多数患者都能检测到残留白血病细胞,长期缓解者微小残留病检测为阴性。  相似文献   

11.
对急性白血病AP-PCRDNA指纹图改变及其在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诊断中的应用为本文研究目的。方法:以31例急性白血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取其骨髓或外周血标本,先用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白血病细胞,以自身正常中性粒细胞为对照,分别选用3种引物AP1、AP2、AP3进行AP-PCR扩增,每例标本均重复一次,产物经变性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后银染显色,分析结果。结果:(1)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所有标本均扩增出清晰条带,并且有很好的重复性;(2)58.1%(18/31)可见白血病细胞相对于成熟粒细胞的指纹图改变。图谱改变包括新增带、带缺失\带密度改变。(3)AP1、AP2、AP3对所有31例标本异常检出率分另。1为41.9%、35.5%、38.7%,三种引物共检出18例异常,总检出率为58.1%。结论:AP-PCR是一种重复性好、简便易行的DNA指纹图技术,具有检出白血病细胞基因组微小改变的能力。有望成为检测微小残留病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抗原受体基因重排为标志,通过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微小残留病(MRD),近年来在国内外已较广泛地开展起来。但以往的检测方法多是从新鲜骨髓液或外周血液中提取细胞DNA模板,用于PCR扩增,不仅取材不便,标本的保存、送检有困难,DNA抽提方法也较繁锁。我们最近从骨髓涂片中提取DNA,通过PCR检测MRD,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骨髓涂片中DNA的提取方法一、主要度剂和仪器从骨髓涂片中提取DNA所需试剂少,仪器简单,主要有:NIDPK缓冲液(50mMKCl;10mMTris-Cl,pH8.3;2.5mMgCl2;0…  相似文献   

13.
采用更加敏感的半重叠式TCRγ特异性引物的PCR方法,对28例ALL初治、CR及BMT患儿进行检测,并用消化煮沸及酚抽提法分别对所有骨髓标本进行DNA提取,将PCR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消化煮沸法用于微量标本的DNA提取优于酚抽提法,28例ALL患儿中16例检出TCRγ特异性条带,MRD组18例,阳性检出12例,其中免疫分型标记为B细胞型的4例,占25%,免疫标记为T细胞型者全部出现TCRγ阳性条带。并对该引物的语系特异性及双克隆重排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4.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IgH和TcRy基因重排两个标志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微小残留病(MRD)。1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在终止治疗后有9例检出MRD。受检病例在检测后随访1.5~102个月,结果9例MRD阳性者有3例于3~6个月内复发;而MRD阴性的9例无1例复发,提示治疗终止后仍存在MRD者以后有复发的危险,应进行定期监测;MRD阴性可作为临床停药观察的一个客观指标。该方法检测MRD简便、阳性率较高,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16.
探索应用TCRr基因重排标志及改良的极限稀释定量PCR法检测小儿ALL微小残留病(MRD)的可行性,探讨其追踪骨髓MRD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改良极限稀释定量PLR法。结果:敏感度平均为4拷贝。对14例初治阳性病人在诱导达到缓解(CR)时的MRD定量检测结果显示,骨髓复发组MRD定量值平均为0.343%,未复发组为0.004%(P<0.01)。14例中6例CR时MRD阴性,4例在追踪期内持续阴性,2例转为阳性(分别为0.017%、0.020%),化疗后MRD渐减少至转阴;3例CR时MRD平均值为0.077%,在缓解期MRD值渐减少,其中2例临床持续缓解,1例骨髓无复发但发生睾丸白血病,1例CR时MRD值较高,2例持续高值,2例MRD值渐增高,此5例均复发。结论:CR时MRD阳性的病人应持续监测其水平,若持续高值或逐渐增高,复发的可能性大,应加强化疗以防复发。采用极限稀释定量法检测ALL的MRD有简单、敏感性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A boy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 experienced life-threatening vincristine neurotoxicity while simultaneously exposed to itraconazole. Five pediatric and six adult cases of itraconazole-enhanced vincristine toxicity have been reported, all with ALL. Upon cessation of the itraconazole, the patient's symptoms resolved,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outcome of the previously reported cases: 10 of 11 patients had complete resolution of symptoms.  相似文献   

18.
An 11-year-ol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patient suddenly developed severe abdominal flank pain and hematuria caused by renal stone during induction chemotherapy. The patient was treated with forced hydration, and the pain was relieved after the renal stone passed through. The renal stone was composed of calcium phosphate. The patient is currently in continuous complete remission, has had no recurrence of the urolithiasis, and is on consolidation chemotherapy. Although urolithiasis is extremely rare in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it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patients who complain of abdominal flank pain or back pain during chemotherapy.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