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5月收治的79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2例,B组37例。A组患者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B组患者采用常规血液透析实施透析治疗,对比分析透析前以及透析后5个月相关指标指标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浆清蛋白(ALB)、三酰甘油(TG)、β2微球蛋白(β2-MG)、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红蛋白(Hb)、血磷(P)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慢性肾衰竭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高通量血液透析在老年性慢性肾衰竭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8年12月-2012年12月于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64例,分为高通量组和常规组,各40例和24例,分别采用高通量透析方式和血液透析滤过方式进行血液透析,对比两组透析前与透析后6个月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钙(Ca)、血磷(P)、血红蛋白(Hb)、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以及β2微球蛋白(β2-MG)、三酰甘油(TG)、血浆清蛋白(AL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Ca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相关指标均改善,Hb、ALB均出现升高,P、Scr、BUN、β2-MG、TG均降低,但高通量组改善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通量的血液透析方式在老年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袁玲  张欣荣  袁敏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9):1428-1429
目的 评估老年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以减少透析并发症,提高其存活率.方法 观察总结36例老年肾功能衰竭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后的生存率,死亡原因和常见的并发症.结果 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血管疾病,感染及严重营养不良,常见并发症为心力衰竭,感染.结论 施行个体化,充分的透析和治疗,积极改善营养状况和贫血,减少感染,有助于减少老年透析患者的并发症发生和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对终末期肾病患者(ESRD)治疗转归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110例ESRD患者临床资料,并分析本组患者治疗转归情况和生存率情况以及影响因素。结果 110例患者1年生存率为89.1%;3年生存率为78.2%;5年生存率为60.9%,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生存率呈现下降趋势;仍接受透析者有41.4%,改为腹膜透析者2.7%,肾移植7.7%,转其他医院者9.1%,死亡43例(占39.1%)。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患者首次透析年龄越小、透析次数越多,首次透析营养状况以及残余肾功能越多,则患者生存率越高,病死率越低。其中死亡因素为心脑血管事件32例,感染7例,消化道出血有3例,高钾血症2例。结论患者首次透析年龄、透析次数、首次透析营养状况以及开始透析残余肾功能等是ESRD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生存率的重要因素,临床应给予重视,以提高ESRD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分析创伤后急性肾衰竭的发病原因、治疗措施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34例创伤后急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患者发病原因、临床治疗和预后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治疗前Scr和BUN水平分别为(699.4±321.1)μmol/L、(32.3±12.8)mmol/L,治疗后分别为(415.2±234.3)μmol/L、(24.2±13.0)mmol/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透析与晚期透析各项评分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器官功能不全和失血性休克是导致创伤后急性肾衰竭的主要病因,临床治疗期间加强对二者的预防和治疗十分重要.早期透析治疗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7.
张倩 《中国医药指南》2013,(15):256-256
目的探讨老年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治疗效果和提高生存率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老年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临床资料和随访生存状况。结果透析后原发疾病好转;并发症:心力衰竭发生34.3%,低血压14.3%,感染25.7%,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48.6%;生存率:一年以上生存率68.6%,三年以上生存率37.1%。结论老年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治疗疗效明显,透析中进行周密、细致的临床管理和营养支持,减少并发症发生,才是提高生存率之根本。  相似文献   

8.
范雪飞 《云南医药》2015,(2):220-222
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老年人若是患上此病,死亡率较高,因此需给予高度重视。我院于2010年1月-2011年6月对60例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进行临床特征探究,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男32例,女2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实行血液透析患者,根据年龄平  相似文献   

9.
晋青 《医药世界》2010,(6):536-53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肾衰竭(ARF)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5例老年ARF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7例保守治疗,死亡19例,病死率51%。28例接受透析治疗,死亡6例,病死率21%。结论老年人易患ARF主要原因是感染、低血容量、肿瘤、心功能衰竭等原因。加强原发病的整体治疗,尽早发现并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张迪生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9):1204-1205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在肾功能衰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腹膜透析治疗几种特殊类型的肾功能衰竭患者27例,并与同期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腹膜透析的疗效与血液透析的疗效相同,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对几种特殊类型的肾功能衰竭患者,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选择性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患者长期存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黄霞  刘加林  赵京  程世平  袁芳 《贵州医药》2001,25(8):710-711
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技术的提高 ,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 ,接受血液透析的老年人也在递增。由于老年透析起步相对较晚 ,临床经验报道不多。通过对 1996年 11月至 2 0 0 0年 4月在我院肾内科血透中心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 51例 6 5岁以上老年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肾衰 )患者的临床分析 ,讨论老年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影响因素。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急性肾功能衰竭 (ARE)的诊断符合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拟定的ARF的诊断标准及透析指征[1] 。慢性肾功能衰竭 (CRF)的诊断符合黄山会议标准[2 ] ,透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初始残余肾功能对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终末期肾病并行血液透析超过3个月的9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开始血液透析时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患者分为2组(A组:eGFR≥5mL·min-1·1.73m-2,B组:eGFR<5mL·min-1·1.73m-2,比较2组患者的生化指标及预后。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A组患者的血磷(P)、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等指标均低于B组患者,而A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GB)指标优于B组(P均<0.05)。随访期间共有22例患者死亡,心脑血管疾病为主要的死因。截止末次随访,A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为85%,显著高于B组患者的68%(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HGB、BUN、Scr和eGFR与血液透析患者预后呈独立相关关系。结论初始残余肾功能是影响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赵卫红  王笑云 《江苏医药》1998,24(4):284-285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急症之一。ARF的病因分析与其防治密切相关。我院血液净比中心近22年来收治ARF血液透析患者358例.其中老年人ARF54例.现将其病因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358例ARF患者均为我院1975年7月至1997年7月住院确诊病例。老年组(>60岁)54例(15,1%),男42例,女12冽,平均年龄69.3±10.7岁.其中60~69岁33例,70~79岁13例,80~90岁5例.>90岁3例.最大94岁。平均尿素氮(BUN)30.18±11.62mmol/l,,血肌研(Scr)792.2±342.1μmol/l,。病因:非老年组3O4例ARF…  相似文献   

14.
宋莹  夏燕平 《现代医药卫生》2013,(23):3533-3534,3537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衰竭患者运用维持性血液透析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慢性肾衰竭并发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简称甲旁亢)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营养状况、肾功能、血压、C-反应蛋白(CRP)等的影响。方法将44例慢性肾衰竭并发继发性甲旁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血液透析组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组,记录入组前两组患者透前收缩压、舒张压,透后收缩压、舒张压,透前血红蛋白、清蛋白、肌酐、尿素氮,血清钙、磷、甲状旁腺激素、β2-微球蛋白(β2-MG)、CRP水平,6个月后重复检查,记录结果。结果两组患者透析6个月后,透前收缩压、舒张压,透后收缩压、舒张压、清蛋白、血清钙、CRP基线情况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组血红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血清磷、甲状旁腺激素、β2-MG水平较血液透析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能更好地降低血清磷、甲状旁腺激素、β2-MG水平,改善慢性肾衰竭并发继发性甲旁亢症状,同时还能改善患者贫血状态。  相似文献   

15.
随着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老年人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in the elderly CRF)即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诊治问题也日益突出。目前国内外老年人ESRD已对医疗、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血液透析技术及医疗水平的进步,高龄已不再是血液透析的禁忌症。但由于老年人血液透析前并发症及血液透析时并发症的存在,同时随年龄逐渐增加,老年人的各系统老化及系统性疾病存在的特殊性,所以更应该警惕血液透析前的并发症及血液透析中的并发症,找出血液透析时的特殊性和规律性,选用有效的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以便达到最满意的治疗效果。本文通过对61例65岁以上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血液透析前及血液透析中的并发症的观察分析,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透析液钙浓度对血液透析患者血清钙平衡及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透析液钙浓度变化对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过程中钙平衡及血压的影响,为透析患者选择个体化的钙浓度提供依据。方法15例血钙正常的稳定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分别使用钙离子浓度1.25mmol/L(DCa 1.25)、1.5mmol/L(DCa1.5)和1.75mmol/L(DCa1.75)的透析液进行血液透析(透析液其他成分不变)治疗4周.每次透析4.5~5h。监测透析前、后血压,检测透析前、后血清总钙(tCa)、离子钙(iCa)浓度。结果使用DCa1.25时,透析后血压及rCa、iCa均较透析前明显降低(P〈0.05)。使用DCa1.5时,透析前后血压及tCa、iCa均无明显变化(P〉0.05)。使用DCa1.75时,透析后血压及tCa、iCa均较透析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对于血压正常、透前血钙正常或轻度低血钙者,DCa1.5的透析液是适用的;列于MHD中出现明显高血压、高钙血症患者,应当短期使用DCa1.25的透析液;对于MHD中出现明显低血压、低钙血症忠者,短期使用DCa1.75的透析液是恰当的。透析液应该注重个体化的钙浓度。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病进行性进展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肾功能损害,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异常增生伴血小板持续增多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若血小板计数大于400×109L-1称为血小板增多。本院于2012年8月12日收治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伴血小板增多症老年患者并行血液透析,现具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高血压的控制。方法选择在血液透析过程中伴有高血压症状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患者服用硝苯地平10mg.3次/d、美托洛尔50mg,3次/d、替米沙坦10mg,1次/d。对照组患者服用硝苯地平10mg,3次/d、美托洛尔50mg,3次/d、依那普利10mg,2次/d。观测两组病例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早晨6时血压、动态血压以及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两组治疗12周后早晨6时血压、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和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比值(A/E值)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tSBP=2.5554,tDBP=3.7254,均P〈0.01;t1=2.8353,t2=5.1243,均P〈0.05);动态血压检测结果提示观察组对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显著下降(tSBP1=4.1696,tDBP1=3.8113,均P〈0.05),并优于对照组(tSBP2=2.6062,tDBP2=3.2179,P〈0.05),且不影响血压昼夜节律及心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替米沙坦是治疗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高血压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9.
甘露醇致老年患者急性肾功能衰竭10例临床分析福州市第一医院陈五星,陈徽云甘露醇为高渗脱水剂,广泛应用于颅脑外伤、脑瘤及脑血管疾病中的脑水肿的治疗,并能预防急性少尿型肾功能衰竭的发生。但近年因大剂量使用甘露醇后发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报道逐渐增多,日益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