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奚峰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5):148-149
目的:探讨镇静肌松剂联合机械通气抢救重型破伤风的价值。方法:在基本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静脉应用镇静肌松剂,建立人工气道后行机械通气治疗,常规生命体征监测,对症处理,待病情稳定后停镇静肌松剂,停用呼吸机。结果:39例重型破伤风患者中37例经使用镇静肌松剂联合机械通气后,抽搐完全控制,未发生肺部感染和全身衰竭等并发症。结论:使用镇静肌松剂联合机械通气在重型破伤风的治疗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陈巧瑛  祝灵英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2):2175-2176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辅以机械通气和血液灌流(HP)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致呼吸肌麻痹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AOPP致呼吸肌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内科综合治疗及机械通气,治疗组同时进行血液灌流,对照组因无经济条件而未进行血液灌流。结果治疗组治愈28例,放弃2例,抢救成功率为93%;对照组治愈26例,死亡4例,抢救成功率为86%(P〈0.05);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减少(P〈0.05),且阿托品用量较对照组减少,昏迷至清醒时间、胆碱酯酶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早(P〈0.05)。结论AOPP致呼吸肌麻痹患者行机械通气和血液灌流可提高抢救率成功率,并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对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方法将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ICU机械通气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用咪达唑仑和芬太尼治疗,对照组采用咪达唑仑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药物起效时间、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药物起效时间及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咪达唑仑与芬太尼联用对机械通气患者,能减少镇静药的用量,对循环功能无明显抑制,对呼吸抑制相对较轻,且呼吸并发症较少,是理想的行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镇痛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2009年1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BiPAP机械通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PaO2[(71.46±2.25)mmHg vs.(63.88±2.34)mmHg]、SpO2[(93.87±2.52)rnmHgVS.(88.23±2.35)mmHg]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R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pH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气管插管率及死亡率方面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BiPAP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重症破伤风应用镇静肌松剂联合机械通气的气道管理措施。方法对重症破伤风应用镇静肌松剂联合机械通气患者实施妥善固定人工气道,正确吸痰,湿化气道,管理气囊,加强口腔护理,抬高床头30°~45°,呼吸机管道管理,加强呼吸监测。结果无肺部并发症,治愈率100%。结论加强气道管理,是预防呼吸道并发症,成功撤机、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与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镇静镇痛方法对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重症监护室行机械通气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予咪达唑仑+芬太尼镇痛镇静;B组予丙泊酚+芬太尼镇痛镇静。比较2组的Ramsay镇静评分、NRS镇痛评分、唤醒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A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NRS镇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唤醒时间明显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瞻望、躁动以及人机对抗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机械通气的患者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镇静镇痛方式。  相似文献   

7.
机械通气抢救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衰竭4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衰竭的临床意义。方法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衰竭患者患者83例,按是否机械通气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常规给予洗胃、应用阿托品、氯磷定及对症支持治疗等综合措施,治疗组给予机械通气。结果治疗组抢救成功率(89%)明显高于对照组(69%)(P〈0.05)。结论早期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是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呼吸衰竭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适应性支持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富丽 《江苏医药》2006,32(10):965-967
目的评价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在急性呼吸衰竭(呼衰)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机械通气的急性呼衰患者34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ASV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模式进行治疗直至撤机,比较两组的呼吸力学和血液动力学参数、血气分析、舒适程度、通气时间和撤机成功率。结果ASV组较SIMV+PSV组,潮气量(VT)、压力支持(PSV)水平增加而呼吸频率(RR)明显减慢,P〈0.01;气道峰压(PIP)、平台压(Pplat)明显降低,P分别〈0.01与〈0.05;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发生率为19.27%,明显低于SIMV+PSV组的38.49%(P〈0.05)。器械附加功(WOBimp)中位数为0.01J/L,吸气压力时间乘积(PTP)中位数为0.33cmH2O/s均低于SIMV+PSV组(分别为0.02J/L,0.46cmH2O/s,P〈0.01)。ASV组机械通气时间缩短,但与SIMV+PSV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平均气道压(Prn)、血气分析、血液动力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全部病人均成功脱机,无气压伤出现。应用ASV模式时,呼吸机调节次数减少,患者舒适程度增加,镇静、肌松剂用量减少。结论ASV模式应用于急性呼衰患者,呼吸功耗减少,人机协调性增加,呼吸力学改善更有利于撤机和肺保护,而且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椎广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封闭式吸痰在机械通气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呼吸科收治的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式吸痰管理,观察组使用封闭式吸痰管理系统。总结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SPO2及心率变化,对比两组患者镇静评分。结果(1)吸痰前及吸痰后两组患者的SPO.差异无显著性(P〉0.05),吸痰时观察组的SPO2[(90±0.21)%]明显较对照组[(71±2.50)%]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2)吸痰前及吸痰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差异无显著性(尸〉0.05),吸痰时观察组的心率[(93.8±1.1)bpm]明显较对照组[(118±0.75)bpm]稳定,差异有显著性(P〈0.05)。(3)观察组患者镇静评分(O.9±0.7)较对照组(1.87±0.8)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机械通气治疗中采用封闭式吸痰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对在机械通气中的新生儿镇静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本科2006年7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新生儿科收住的需要机械通气的新生儿病例,并依据是否使用咪达唑仑镇静随机将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给予常规安定、苯巴比妥类和水合氯醛等镇静处理;观察组30例使用咪达唑仑镇静。总结对比两组患儿的镇静效果;呼吸机参数;脱管率;应用机械通气时间,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应用咪达唑仑后0.5、2、24、48h无操作时与对照组的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用咪达唑仑后吸气峰压、氧浓度及呼吸频率下调明显,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因烦躁不安脱管观察组无一例,对照组有12例,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应用机械通气时间观察组(81.3±17.7)h明显少于对照组(102.4±19.3)h,差异均有极显著性(t=2.8,P〈0.01)。结论在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中咪达唑仑能恰当有效的镇静,减少由于气管插管和吸痰等侵入性操作引起烦躁不安导致的人机对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并ARDS患者机械通气湿化和吸痰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人住我院ICU的重型颅脑损伤并ARDS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患者只给予机械通气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气道湿化和吸痰上实施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吸痰后SpO2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吸痰结束时、吸痰后1min、吸痰后5min血氧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并ARDS患者机械通气湿化和吸痰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机械通气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减少SpO2的下降幅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镇静麻醉和肌松剂配合机械通气抢救危重哮喘的价值。方法:静脉应用镇静麻醉和肌松剂,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接呼吸机行机械通气,常规心电舱护,对症处理,待病情稳定后停机拔管。结果:30例危重哮喘患者,经使用镇静麻醉和肌松剂后,人机对抗消失。机械通气后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明显纠正。气管插管或切开后72小时~15天,平均7日撤机。结论:使用镇静麻醉和肌松剂配合机械通气是抢救危重哮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止血、脱水、神经营养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水肿程度变化情况、意识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7d及14d后脑水肿减小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7d及14d后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4d后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有效的促进患者脑神经功能恢复,减轻脑水肿,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黄祥  余姗姗  莫逊 《海峡药学》2016,(6):201-202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重症监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重症监护患者7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右美托咪定治疗,对照组给予咪达唑仑治疗。采用视觉模拟法评定患者疼痛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的唤醒时间;记录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观察两组患者药物应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的疼痛评分,观察组唤醒时间短于对照组的唤醒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和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对重症监护患者有较好的镇静和镇痛作用,其镇静镇痛效果优于咪达唑仑,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79例机械通气患者分为干预组90例和对照组89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改进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及VAP发生率。结果通气后两组各项血气监测指标比较,干预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机械通气时间干预组为(117.86±81.79)h,对照组为(146.29±87.30)h,干预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干预组发生VAP19例(21%),对照组发生VAP32例(36%),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实施改进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降低VAP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联合肌松剂在危重哮喘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6例危重哮喘患者,全部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起始应用A/C+PEEP通气模式,调节好初始参数,然后用肌松剂维库溴铵针8mg静脉推注,必要时微量泵维持,总维库溴铵量不超过20mg/d。当气管痉挛基本缓解后,停用维库溴铵,随后改用PSV+PEEP通气模式,待缺氧纠正、呼吸功能改善后,根据患者病情撤机。结果全部病例在给予机械通气联合肌松剂8~20min后,气道压显著下降(P〈0.01),双肺哮鸣音明显减少。经1~6d机械通气,哮喘完全缓解,治疗前后血气主要指标明显改善。结论机械通气联合肌松剂在危重哮喘抢救中有显著疗效,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都广全 《中国医药》2009,4(6):452-453
目的探讨东莨菪碱联合呼气末正压通气模式治疗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重度急性有机磷重度患者完全随机分为2组,每组38例,治疗组采用东莨菪碱联合呼气末正压通气模式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动态检测胆碱酯酶活性(CHE),观察东莨菪碱用量、昏迷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病死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治愈30例(80%),较对照组26例(68.4%)高;治疗组病死4例(10.5%),较对照组10例(26.3%)低;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CHE恢复时间、昏迷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缩短,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东莨菪碱联合呼气末正压通气模式治疗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疗效确切,临床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联合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治疗老年患者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将62例老年外科术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采用纤支镜吸痰术和(或)支气管灌洗与机械通气联合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的变化、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住ICU时间、一次拔管成功率、病死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明显好转,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住ICU时间明显缩短(P〈0.05);一次拔管成功率、病死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支镜与机械通气联合治疗老年患者外科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疗效优于单用机械通气,可减少机械通气及平均住ICU时间,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联合固尔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NIPPV联合固尔苏治疗,对照组给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联合固尔苏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aO2、PaCO2、pH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IPPV联合固尔苏治疗NRDS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吕刚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3):73-74,80
目的 探讨咪达唑仑、异丙酚镇静对颅脑损伤患者垂体前叶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10年6月~2012年10月收治的6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均在镇静下行机械通气治疗,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4例,异丙酚组采用异丙酚镇静,咪达唑仑组采用咪达唑仑镇静,镇静治疗1、3d后,抽取静脉血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生长激素(GH)、泌乳素(PRL)、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皮质醇(COR)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镇静治疗1、3d时,异丙酚组TSH高于咪达唑仑组,COR、GH低于咪达唑仑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间点PR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机械通气治疗1周后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咪达唑仑、异丙酚用于颅脑损伤患者镇静治疗对垂体前叶激素水平影响均较小,且对预后影响亦无明显差异。均可用于颅脑损伤的镇静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