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医教育特色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桂荣  米鹂 《中医药学刊》2005,23(7):1211-1213
在普遍的教育规律之下,某一门类或学科的教育教学有其特殊的规律性。为了认清中医药教育规律,促进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必须研究中医教育特色,使中医教育走进自己的发展轨道。中医教育的特色主要是:几千年来内化的固有的思维模式,继承中医特色的教育传统的连续性、更新性,中医学术体系中文化的渗透、学科的融合,关注能力、重视实践教育的人才思想,经典教育是莘莘学子登堂入室的捷径.师传承授是成功的传统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
杨关林 《中医教育》2012,31(1):8-11
面对当前社会对中医药人才中医特色不鲜明的质疑和困惑,结合辽宁中医药大学在师承特色实验班的探索和实践中取得的经验,深刻阐释中医教育发展规律,注重挖掘传统中医精髓,提出了将“以‘师带徒’为主要特征的师承教育模式”引进院校教育的观点,使现代中医药院校教育与中医传统传承模式有机结合,着力塑造“重素质·厚文化、重传承·熟经典、重实践·多临床”的特色中医药人才.这一观点和理论对当前中医教育改革和建构现代中医教育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是具有浓厚人文文化色彩的自然科学技术,既需要现代科技提升学科水平,又不能割裂人文传统.其学科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传统文化各个方面、各种因素的综合与结晶,同建立在人体解剖学基础上、从微观着手、研究生命现象的现代医学有着很大区别.中医药学的这种学科特色决定了中医教育有自身的内在要求,但目前,在中医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阻遏了中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军 《中医教育》2000,19(4):13-14
中医药学是保存完整并且不断发展的华夏文明的代表,综合分析这一民族文化遗产旺盛生命力的根源,除了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外,高度的实践性是我们祖先为民族繁衍昌盛而不懈探求的精神在医学科学领域的集中体现.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产生于人类最早的卫生保健实践,中医学理论发源于我国古代医家的临证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千百年来中医学术流派纷呈、名医名家辈出同样离不开临证实践的薰陶锤炼.深入研究与探讨临证在整个中医学科体系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对于揭示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和中医教育规律,逐步完善和建立既符合现代规模教育总体发展趋势又体现传统中医教育特色的现代中医教育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医师承教育模式,即"师带徒"模式,近年来一直为各个中医院校探索的热点之一。由于传统的师承模式和院校教育模式各有千秋,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两者结合才是中医教育模式发展的主流趋势,把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有机的结合,才能为中医药人才培养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以院校教育的底蕴辅以师承教育的特色,结合各家所长,才能为中医药人才培养创造一片沃土。文章就中医师承教育模式的分析与展望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医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和符合中医人成长规律的教学模式。方法文献研究和综合分析。结果认为我国的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历经30余年,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也为继承与发扬中医药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中医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使中医药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结论中医研究生培养应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厚基础,多临床;提倡学科交叉,鼓励学术创新;培养实用性、复合型的中医研究生,是当今社会中医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从中医师承教育看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生导师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红云  王珏 《中医教育》2006,25(2):21-23
中医教育经历了从几千年师承教育向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转变的过程。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价值观的变化、社会思维模式的改变、对传统文化的淡化等因素,中医药院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遵循中医学科特点和发展规律,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高等中医教育与师承教育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8.
调整结构 促进高等中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以调整结构促高等中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为主线,以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五个方面论述充分发挥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坚持改革创新,分类指导,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工作,转变教育观念,增强自主创新精神,集思广议,探索多样化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为我国"十二五"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育质量的高低由人才培养的质量所决定.以院校教育为主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中医理论薄弱、实践能力缺乏、传统中医的特色优势衰减等弊端.提出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处理好继承与创新、课堂讲授与师承授受、中医与西医的3个关系,变革目前的中医教育模式,以再现中医药学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开办中医专业传统班的实践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我院开办了中医专业传统班,对培养传统型中医人才进行了探索.1开设传统班的基本思路高等中医药教育经过40多年的发展,虽然实现了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但我们看到以院校教育为主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仍然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学术争鸣、中医理论没有突破、传统中医特色优势在蜕变等问题.为保持中医传统特色优势,培养高质量的传统中医药人才,造就新一代广西名中医,我院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办传统班的设想,并于1999年付诸实施,开办了中医专业传统班.  相似文献   

11.
马伯英 《天津中医药》2012,29(3):295-298
中医走出国门,一大批中医师在海外行医是中医全球化的重要契机。中医(包括针灸)院校在海外也迅速相继开办起来。以英国为例,探讨了中医海外教学的历程、特点、存在问题。其中特别指出,中医教学的瓶颈是临床教学不足,毕业学生临床实际操作水平较差,以至于不能独立行医。让海外学生多到中国实习,增加临床经验,提高临床技能,是一个值得重点考虑的改进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博物馆具有开展中医药科学知识教育、中医药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素质教育等功能;教育方式包括动手操作、讲座、培训、知识竞赛、科普剧、实地考察、夏(冬)令营、健康咨询、健康体验、互动教学、送展等。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接受中医药科普与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医药高等教育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如何保持发展的科学性与健康性,这就要求中医教育者必须依照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来开展教育活动。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从外部相关因素、内部相关因素和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相关因素,这3个方面分析了其对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并就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进行了探讨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对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相关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特点、任务与对策进行再认识,有利于更好地深化和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3个方面作了分析研究,明确提出:现代高等中医药学科及教育的发展,应当坚持中医药学科的主体性,发挥现代多学科的互补性;应构建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与现代多学科结合,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高等中医药的教育体系、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正确而科学的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的人才质量标准;切实解决好中医临床教学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的结合与统一问题;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全科”“通才”的广泛适应性与“专科”“专才”的专业专门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培养中医高端人才,我们进行了生理学教学的改革.在不增加生理学时总数的前提下,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堂讲授相结合的办法,压缩理论课时,从而增加实践课时.将实践课分为基本技能训练、基础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三部分,加强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培养,探索中医高端特色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糖尿病肾病(DN)不同阶段的中医证候特点及证候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DN患者162人按照III、IV、V期进行分组,对不同分期的证候分布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III期主要以气阴两虚为主,偶可见血瘀证。IV期病情出现复杂表现,主要以阴阳两虚为主,血瘀证表现相对明显。V期阴阳两虚明显,虚实错综复杂,血瘀证明显加重。结论:糖尿病肾病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证候特点,其本质是虚实夹杂证,从III期气阴两虚开始,阴损及阳,最后发展为V期的阳虚,血瘀作为主要的兼证贯穿DN的整个病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中医证候学和冠脉病变特征的关系。方法: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调研经冠脉造影证实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然后用SAS软件中的多元对应相关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①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和冠脉病变特征之间关系示:冠脉硬化组中与中医证候要素密切的先后顺序是气滞>热蕴>痰浊;冠脉A型病变特征与中医证候密切的先后顺序是痰浊>气滞>血瘀>阳虚;冠脉B型病变特征与中医证候密切的先后顺序是阴虚>气虚>血瘀>阳虚;冠脉C型病变特征是血瘀>寒凝>阳虚>气虚。②冠心病冠脉病变特征和证候要素相兼分布表中示:冠脉无病变组主要以单证和两证相兼的证候为主;冠脉A行病变特征组主要以证候要素2证相兼和3证相兼为主;冠脉B型病变特征组主要以证候要素3证相兼和4证相兼为主;冠脉C型病变特征组主要以证候要素3证相兼、4证相兼和4证以上相兼为主。结论:随着冠脉病变加重,痰浊、血瘀证和阴虚证与冠脉病变的程度的相关性越来越强,证候之间的组合趋于复杂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敷贴联合中医特色护理对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大连中医医院心内科就诊的80例慢性荨麻疹的患者,均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中药穴位敷贴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中医特色护理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有效率为77.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采取中药穴位敷贴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采取中医特色护理,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有效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对中医学证候中经验和规律的一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传统中医基础理论角度思考,并从经验和规律角度加以阐述,认为中医学的证候是有生命活力的事物,它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并提出中医学证候有3个特点。1)证候是有生命的,并能随着环境的改变和时间的推移而变异。2)证候的不可捕捉性,即证候的不可掌控性。3)证候的单纯性。  相似文献   

20.
试论老年人疾病特点和中医用药原则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着重探讨老年人疾病的特点和用药原则,以期对老年病的治疗更具有针对性。方法:通过结合多年对老年病防治体会,从其阴阳失调,起病隐潜;反应迟钝,变化多端;脏腑衰退,虚实夹杂和多病相兼,缠绵难愈等方面特点进行归纳分析。结果:针对老年人生理、病理的特点,提出在治疗时,应注意补勿过偏,谨防壅滞;攻勿过猛,免伤正气;顾护胃气,从本缓图和药量宜小,慎施重剂的观点。结论:提示老年人在诊治和用药方面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决不可与青壮年患者等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