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翔  梁松  吴兆芳  陈嘉  姜琨 《中国康复》2015,30(4):265-267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父母接受心理干预对其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将脑瘫患儿220例随机分为患儿A组和患儿B组各110例,另选取2组患儿对应父母220例,分为父母A组和父母B组各110例。2组患儿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父母B组未进行任何干预,父母A组接受心理干预3个月。结果:父母A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分、总均分及躯体化、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七项因子分值在干预前后均高于国内常模(P<0.01,0.05),且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恐怖、精神病性二项因子分值高于国内成人常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父母的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分别仅对焦虑和抑郁因子分有影响(P<0.05),经济收入对总分、人际关系、焦虑、抑郁等因子分都有影响(P<0.05);干预后父母B组护理时间无明显改变,父母A组的游戏、治疗及教育时间均较干预前及父母B组明显增加(P<0.01);2组患儿干预后GMFM-88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1,0.05),且患儿A组更高于患儿B组(P<0.05)。结论:对脑瘫患儿父母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更好地提高患儿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家庭康复对脑瘫患儿康复的影响,总结康复经验,提高脑瘫患儿康复质量。方法:根据190例脑瘫患儿的病情,制定与其相应的治疗方法和康复措施。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综合性的物理、作业、言语等康复训练治疗,而观察组另加家庭康复训练。结果:16例康复痊愈,151例治疗有效,23例治疗无效。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瘫患儿应遵循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的基本原则,经长期正确系统的康复训练治疗,特别是家长参与下的家庭康复训练,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患儿残疾程度,提高生活活动能力,最大程度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在脑瘫患儿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脑瘫患儿11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指导,干预组予以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干预组护理后MDI、PD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家长总满意率为96.43%,对照组为80.36%,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瘫患儿康复护理中早期干预利于患儿智力和运动能力的改善,同时提高了患儿家长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家庭康复治疗脑瘫患儿的疗效并探讨具体实施方法。方法通过门诊指导的家庭治疗,应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等综合康复治疗脑瘫患儿176例,分析疗效及操作方法。结果本组176例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正常化42例,显效78例,有效5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8%。结论家庭康复治疗脑瘫患儿是一种有效、方便、经济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潘润全 《中国康复》2005,20(4):237-237
目的:探讨多种康复治疗方法对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176例脑瘫患儿按不同年龄段及脑瘫类型,采用药物、高压氧、针灸按摩、运动发育疗法、心理行为指导和培训家长等方法综合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后,176例患儿的综合运动能力测试均有提高;疗效评定,优良率达59.1%。结论:采用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综合康复措施能促进脑瘫患儿的临床康复;早期发现、长期坚持治疗和训练则更能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学龄期脑瘫患儿的家庭康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脑瘫 (CP)的发病率为 1.8‰~ 6 .0‰。 0~4岁肢体残疾儿童约 6 2万[1]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大部分CP患儿不可能在医院长期接受治疗 ,家庭康复便日益显出其必要性。笔者自 1998年 6月起对 2 6例大龄CP患儿进行家庭随访和康复指导 ,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CP患儿 2 6例 ,男 16例 ,女 10例 ;年龄 3.5~ 15 .2岁 ,平均 8.4岁 ;痉挛型 12例 ,手足徐动型 4例 ,弛缓型 6例 ,混合型 4例。1.2 评估 采用FIM (功能独立性评估 )统一评估[2 ] ,包括自我护理、大小便控制、体位转移、行走、交流、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措施。方法:本组主要通过对脑瘫患儿系统化的康复护理,包括运动及语言康复护理、心理护理、指导家长掌握一些康复护理训练的基本知识,对患儿进行综合康复护理治疗。结果:大部分脑瘫患儿的肌体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智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家长对脑瘫康复治疗树立了信心。结论: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训练及家庭康复指导,使脑瘫患儿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7):3318-3319
分析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早期干预效果。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80例小儿脑瘫,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采取康复护理早期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护理前,两组Gese Ⅱ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干预组Gese Ⅱ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75.00%,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采取康复护理早期干预,可提升临床疗效,改善患儿发育商,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脑瘫患儿剪刀步的综合康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性瘫痪是儿童严重的致残性疾病,由脑瘫引起的剪刀步使患儿行走困难。1996年3月~1998年9月,采用综合康复方法对24例有剪刀步的脑瘫患儿进行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440例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国兰 《中国康复》1999,14(3):150-151
440例脑瘫患儿按照脑解剖及神经生理功能在头部的反射区,结合临床症状选配与运动,智力,语言及听视有关的部位,同时配合脊椎穴和四肢穴以VitB1+VitB12进行穴位封闭治疗。结果:440例患儿经5个疗程的治疗后,总有效率96.81%,年龄小的患儿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1.
12.
脑性瘫痪的病因很多。妊娠期间母亲患糖尿病或各种感染 ,分娩过程中受到产伤或缺氧及生后 1个月内婴儿患各种脑炎、病毒感染、头部外伤等均为脑性瘫痪发生的高危因素。为了能早期发现 ,早期干预治疗 ,本文总结了 6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诊治经验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资料选择 1997年 5月~ 2 0 0 2年 5月我院脑瘫科门诊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共 6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诊断均符合 1988年全国脑瘫会议制定的标准[1] 。其中男 46例 ,女 2 2例 ;2岁以下 2 4例 (35 .3% ) ,2~ 4岁 2 7例 (39.7% ) ,4岁以上至 6岁 13例(19.1% ) ,6…  相似文献   

13.
陈燕燕 《中国康复》2002,17(4):224-224
选择在我中心康复的脑瘫患儿 5 1例为观察对象 ,男 2 9例 ,女 2 2例 ;年龄 2~ 8岁 ,平均 4.6岁。治疗中树立康复护理新观念 ,确定康复目标 ,按照以患儿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的要求 ,结合护理程序 ,对患儿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康复护理计划。①制定目标 :患儿入院第 1d康复护士即进行生活、心理、社会、文化、智力、个性及认知等方面的评定 ,制定康复训练目标。②康复护理实践 :合理分工 ,脑瘫康复治疗分为针灸、推拿、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引导式教育等 ,部分患儿结合药物治疗 ;每天安排 2名护士做基础护理 ,其余护士分配到康复训练室中参与患儿…  相似文献   

14.
李艳  黄均礼  吴雅怡 《中国康复》2011,18(6):456-458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瘫(CP)患儿陪护家长进行心理干预对息儿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60例3个月~3岁的CP患儿家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ZUNG)问卷调查,并按照患儿部位及类型给予运动发育推拿法及引导式教育等疗法治疗。干预组家长同时进行心理干预,包括针对性心理疏导,共同制定患儿康复计划,家长间互相交流治疗经验等。结果:经过6~18个月的心理干预,2组家长ZUNG评分,干预组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家长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的例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评分2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干预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及时对CP患儿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取得其支持和配合对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家长在脑瘫患儿康复护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赵爱勤 《中国康复》2003,18(1):61-62
目的 :探讨家长在脑瘫患儿康复护理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智力正常的脑瘫患儿 76例 ,分成甲、乙 2组 ,运用相同的康复护理手段 ,甲组由护理人员和家长共同实施 ,乙组仅由护理人员实施。康复护理 3个月后评定护理目标实现程度。结果 :甲组主要护理目标实现程度明显高于乙组 (P <0 .0 5 )。结论 :家长与护理人员的密切配合可促进脑瘫患儿护理目标的实现 ,并可获得更为理想的康复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6.
社区与家庭结合康复治疗脑瘫患儿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虹 《中国康复》2009,24(1):69-70
目的:探讨家长树立正确心态参与脑瘫社区家庭结合康复的重要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8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家长参与组(家庭组)各40例,均接受社区综合康复治疗。家庭组同时增加家长理论培训和家庭康复训练。2组均观察1年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评定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年后,GMFM分值,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2组间比较,家庭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长树立正确心态参与社区家庭结合康复对脑瘫患儿功能改善的疗效显著;社区家庭结合康复是一种科学、有效、经济的治疗模式,对减轻患儿家庭经济负担,保证患儿的终身康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分析影响住院偏瘫患者康复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自编的住院偏瘫患者康复影响因素问卷调查表发放调查并给予护理干预。结果住院偏瘫患者对高血压病防治知识的了解情况、家庭关系及经济状况、生活习惯以及文化程度、患者自身训练的积极性及陪护对患者训练的配合程度等因素在偏瘫患者康复护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康复护理组针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康复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出院指导等规范康复护理后,取得理想的康复效果。结论关注和重视影响住院偏瘫患者康复的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脑性瘫痪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干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雪菲 《现代康复》2001,5(6):145-14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脑瘫患儿应用康复护理措施后的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方法选择80例小儿脑瘫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采用康复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前后采用ADL和FMA评分法评价2组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情况,并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的疗效以及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护理前,2组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升高,自理能力、运动功能均有改善,且观察组ADL评分以及FMA评分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护理后的有效率高达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42.5%(P0.05)。结论对小儿脑瘫患儿实施康复护理措施,可明显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提高康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30例脑瘫患儿肺炎康复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脑瘫患儿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肺炎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每组30例,均予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康复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治疗。结果康复组的发热消退时间、咳嗽咳痰减轻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康复治疗可提高治疗脑瘫患儿肺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