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祖国医学实践证明,头面部刺镇痛和针刺治病效果显著;近年来开展的头面部针剌麻醉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神经解剖学记载,颜面部痛、温觉是经三叉神经传入到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电生理学研究表明:在此核的尾段可记录到“痛”细胞放电.可见,三叉神经和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  相似文献   

2.
毕竟  张昆 《针刺研究》1996,21(3):42-45
电针持续刺激相当于“四白”穴区的眶下神经30分钟后,定量地研究了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胶状质内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如下:轴突终末内突触小泡聚集于突触前膜附近,数量减少;突触后膜增厚;线粒体增多。这些改变即可能是针刺镇痛效果的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3.
徐卫东  刘乡 《针刺研究》1995,20(1):24-30
细胞外记录大鼠三叉神经脊束尾侧核会聚神经元对同侧鼻颊部伤害性与非伤害性刺激的反应。用高低两种强度分别电针同属足阳明胃经但属不同神经支配的穴位“下关”和“足三里”。结果表明,低强度电针只有同属三叉神经支配的“下关”穴对伤害性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而“足三里”无此效应。但高强度电针无论是“下关”还是远节段腓总神经支配的“足三里”穴均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表明低强度电针镇痛作用部位的局限性即穴位特异性,而高强度电针镇痛作用范围广泛即镇痛作用的广泛性。这一结果为针刺治疗不同部位痛症的穴位、手法和刺激量的选择提供科学实验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在颜面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本实验采用钾离子皮下透入致痛,以引起家兔左前肢的运动反应为疼痛的客观指标。其实验步骤是首先测定正常组家兔,电针刺激“颊车”穴前、后疼痛的变化,然后于局麻下,部分损毁家兔左侧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于术后第9~11天之间,再测定电针刺激“颊车”穴前、后疼痛反应的变化,实验完毕,杀兔取脑做组织学定位检查。结果表明:电针刺激“颊车”穴后,正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电针人体合谷穴和痛刺激正中神经时 ,其传入冲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相互作用。方法 :按照受试者、记录者、施针者三盲的方法 ,对 1 2例健康人进行 4系列试验。系列Ⅰ为非痛单独电刺激正中神经 ;系列Ⅱ为痛单独电刺激正中神经 ;系列Ⅲ为同时电刺激正中神经与合谷穴 ;系列Ⅳ为同时电刺激正中神经与合谷穴旁。刺激正中神经的电流强度在Ⅱ、Ⅲ、Ⅳ系列中相同。利用NeuroScan公司ESI 1 2 8脑电记录仪记录从 64个头皮电极点引出的体感诱发电位 (So 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 ,并比较各主波的绝对峰值和峰峰值及作二维地形图分析。结果 :系列Ⅰ未能引出明显的SEP晚成分 ;系列Ⅱ、Ⅲ、ⅣSEP中、晚成分N80 、P1 70 、N2 80 的绝对峰值大小关系为 :系列Ⅱ >系列Ⅳ >系列Ⅲ ,而早成分在 3系列中变化不明显。二维地形图显示 ,SEP早成分发生源位于对侧半球 ,晚成分位于中央略偏对侧 ,向前额部扩伸 ,系列Ⅲ 87 40ms以后各时间窗口信号强度明显弱于系列Ⅱ和Ⅳ。结论 :电针合谷穴明显抑制痛刺激正中神经引起的痛觉诱发脑电位 ,穴位的镇痛效果好于非穴位 ,大脑皮质在针刺穴位镇痛过程中具有时间依赖的电活动 ,痛觉诱发电位可以实时反映电针穴位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 祖国的医学实践表明,针刺头面部穴位有明显的镇痛效应,且可用于治疗某些疾思。近年来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针刺颜面部穴位既能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又能抑制内脏牵拉反应;头面部针刺麻醉还能作远隔部位的手术。神经解剖学记载:颜面部痛觉是由三叉神经传入到三叉神经脊束核的。脊束核的尾段内可记录出“痛”细胞放电,这就更加说明三叉神经及其尾侧脊束核与颜面部痛觉有关。  相似文献   

7.
哺乳类动物的三叉神经脊束核有相似的形态结构。其尾侧与颈段脊髓后角尖端灰质相连续。根据细胞构筑的特点,该核可分为尾侧脊束核、极间脊束核和咀侧脊束核。家兔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只包括咀侧与尾侧两部分。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又分为带状亚核、胶状质亚核和巨细胞亚核,它们分别与脊髓后角灰质的RexedⅠ、Ⅱ和ⅢⅣ层相当。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主要与头面部的痛、温觉有关,并参与了头面部的针刺镇痛过程。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接受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脑干网状结构、中缝大核、兰斑、大脑皮质和脊髓的传入纤维。该核的传出纤维投射至丘脑的腹后内侧核及板内核、内侧膝状体、脑干网状结构、某些脑神经核(孤束核、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前庭核、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疑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和动眼神经核)、非脑神经核(中缝大核、中脑顶盖与中央灰质、楔核、楔外核和内侧橄榄副核等)和上颈段脊髓。三叉神经传入纤维及其尾侧脊束核与中枢内的许多核团发生联系,并在那里与来源于不同部位的躯体或内脏的传入纤维发生会聚,这种直接的会聚可能为颜面部针刺冲动与来自躯体或内脏的痛冲动在同一部位相互作用提供了解剖学基础。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与脊髓、巨细胞网状核、中缝大核和丘脑板内核的纤维联系可能为颜面部针刺镇痛以及颜面部针刺麻醉能进行身体其他部位手术提供了神经学基础。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与巨细胞网状核、孤束核和延髓背外侧网状结构的纤维联系可能为颜面部针刺抑制内脏痛和内脏牵拉反应提供了解剖学基础,这对支持体表内脏相关学说也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红核的镇痛作用和加强电针镇痛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正> 红核属锥体外系,其主要机能是调节躯体运动和肌紧张。但近年来的工作指出它与感觉的调制也有关。如电刺激红核可抑制大鼠的伤害性行为反应。刺激红核可兴奋中缝大核(NRM)神经元的电活动,而刺激NRM可加强电针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电针治疗缓解期偏头痛的可能作用机制及腧穴配伍的效应。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单穴组、配穴组、假穴组,每组6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颅顶钻孔植入电极手术后电刺激硬脑膜建立缓解期偏头痛模型。单穴组电针双侧风池穴,配穴组电针双侧风池穴加双侧阳陵泉穴,假穴组取大鼠腰部非穴位点,于造模后第2、4、6天实行清醒状态下电针干预,并测定大鼠足底和面部痛阈值,第7天检测大鼠脑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尾核、中缝大核中5-羟色胺1F(5-HT1F)受体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第2、4、6天模型组大鼠面部、足底痛阈值均明显低于同时间对照组(P0.05);单穴组和配穴组面部、足底痛阈值均高于同时间模型组(P0.05);单穴组面部、足底痛阈值低于同时间配穴组而高于同时间假穴组(P0.05)。模型组大鼠脑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尾核、中缝大核中5-HT1F受体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单穴组和配穴组各部位5-HT1F受体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并且配穴组高于单穴组(P0.05)。结论 电针治疗缓解期偏头痛机制可能与5-HT1F受体激活作用有关,且远近配穴疗效优于单穴治疗。  相似文献   

10.
鉴于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既与颜面部痛觉又与颜面部的针刺镇痛有关这一事实,我们观察了家兔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细胞形态特点,以其为今后深入开展针刺麻醉原理的研究,提供一些形态学的资料。本实验用正常家兔五只,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切片厚25~30微米,硫瑾染色。在镜下观察了各类神经元的形态特点,并测量了细胞的大小。参照家兔菱脑细胞构筑图谱,进行观察和描述。实验结果:家兔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向尾侧与上颈段脊髓后角灰质相连续,向嘴侧与三叉神经感觉主核相连续。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细胞形状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针刺镇痛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作用方式,首先在猫的三叉神经脊束核记到了两类痛敏细胞放电,一为不会聚性的,即只对刺激三叉神经感受野作出反应;一为会聚性的,即不仅对刺激三叉神经感受野起反应,也能对三叉神经支配范围以外的刺激起反应。不会聚性痛敏细胞多集中于三叉神经脊束的背外侧部,会聚性痛敏细胞多集中于三叉神经脊束核的腹内侧部。穴位(颊车、合谷、足三里)电针或刺激坐骨神经均可抑制会聚性痛敏细胞放电,而对不会聚性痛敏细胞放电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单个方波电脉冲刺激猫内脏神经,可在对侧皮层乙状回钩状沟前缘记录到二个诱发电位,潜伏期分别为10~30毫秒和80~250毫秒,前者振幅较大,一般为数十微伏至一、二百微伏,暂定名为A_1波;后者振幅较小,约数十微伏,暂定名为A_2波。单侧穴位电针,可使A_1、A_2波的振幅明显减小或完全消失,其中A_2波较A_1波更易受到抑制。在部分实验中同时记录右侧颈肌肌电,发现电针“足三里”穴不仅使皮层诱发电位抑制,亦使颈肌肌电抑制。电刺激内脏神经  相似文献   

13.
为了了解中缝核与感觉传入活动的关系,本实验观察了用直流电局部损毁中缝背核前后,电针对大鼠刺激牙髓诱发皮层电活动时抑制效应的影响。动物以1%乌拉坦-1%氯醛糖麻醉,3~4小时后开始实验观察。牙髓刺激强度30伏,波宽0.5~0.7毫秒。电针双侧“颊车”穴,电针参数为,频率400~600次/秒,强度15伏,波宽0.4毫秒。实验发现,在给动物双侧牙髓伤害性刺激时,可在大脑皮层感觉—运动Ⅰ区的相应部位记录出潜伏期为15~20毫秒的负-正-负三相诱发电位。电针双侧“颊车”穴20分钟后,牙髓诱发皮层电位的正波幅度是电针前的31.3%,经统计学处理P<0.01。而用直流电局部损毁背中缝核2~4小时,观察到电针对牙髓诱发的皮层电位时抑制效应较明显减弱,正波幅度为电针前的77.4%,经统计学处理P>0.05。以上结果表明,局部损毁中缝背核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临床实验,电针刺激支配手术区域的神经、皮肤及浅层组织有较好的镇痛效果。本实验目的,探讨同神经电针对外周神经动作电位的影响。一、同神经电刺激对Aa、δ和C三类纤维动作电位的影响:在麻醉状态下,游离狗的陷神经,远端为测试刺激,近端记录,中段接电针,测试刺激的强度以能产生Aδ或C波,模拟创伤性刺激。  相似文献   

15.
五个病人在手术摘除甲状腺肿瘤时用针刺镇痛并进行电生理学记录(脑电图,体感诱发电位).结果表明,对外科手术有镇痛的针刺对安静清醒的脑电图波型无明显改变;对刺激手臂运动-感觉神经(正中神经)所引起的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对听觉诱发电位的长潜伏期(N 100,P 200),甚至对一个病人的听觉诱发电位中的辨识电位(P300)均无影响.病人在针刺镇痛中可进行自然的谈话,对周围事物保持清醒警觉状态.  相似文献   

16.
P物质不参与皮层SII区对丘脑中央中核的下行调节(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晓彤  邓颖 《针刺研究》1993,18(3):213-214
<正> 许多研究表明,脑内 P 物质参与针刺镇痛过程;大脑皮层体感Ⅱ区(SⅡ)参与对丘脑中央中核伤害性反应和针刺镇痛效应的下行调节。为了探讨 P 物质是否参与大脑皮层SⅡ区对丘脑的下行调节,本实验观察了电刺激猫 SⅡ区和电针穴位对丘脑中央中核灌流液中 P 物质含量的影响。实验用成年猫,体重1.6~4.1公斤,雌雄不拘。动物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电针组和 SⅡ区电刺激组,每组分别为10、15和12只。用戊巴比妥钠(40毫克/公斤)麻醉,行开颅术。暴露  相似文献   

17.
<正> 临床实践和实验性研究表明:颜面部针刺具有镇痛、抑制内脏牵拉反应和调整内脏功能等特点.当切断和封闭三叉神经(第二支)时,此类效应明显减弱或消失,它提示颜面部针刺镇痛和调整内脏效应是通过三叉神经传入中枢的.文献记载,颜面部痛觉与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有关。我们也曾部分损坏家兔的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观察过在此核损坏前、后的针刺镇痛效应和内脏调整效应,结果显示:颜面部针刺镇痛和针刺对内脏调整效应有可能通过不同途径传至不同的中枢部位.因而,进一步研究三叉神经一级传入纤  相似文献   

18.
临床针麻实践表明,电针刺激支配手术区域的皮神经可以获得较好的皮肤及浅层组织的镇痛效果。由于伤害性刺激以及电针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均由同一神经传入中枢,所以将这种刺激的方法称为“同神经电针”。本工作试图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同神经电针过程中外周神经的作用,为进一步阐明同神经电针镇痛的原理和提高临床针麻效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外都有报导,证明大脑边缘系统在针刺镇痛中有作用,我们以前的工作观察到外源性垂体后叶素在针刺镇痛中有作用,还观察到电针穴位能使刺激坐骨神经引发的下丘脑视上核诱发电位抑制或消失。本实验的目的在于进一步用刺激和损毁的方法观察下丘脑视上核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方法与结果:一、在23只家兔,用埋藏电极(尖端暴露的绝缘不锈钢同心电极用定向仪插入视上核)电刺激下丘脑双侧视上核5分钟(用626-1型针麻仪,疏波4次/秒,强度0.2),  相似文献   

20.
前已报导,脊颈束细胞对伤害性刺激的电反应可被电针刺激所抑制,这种在脊髓水平的相互抑制现象是通过什么作用原理产生的?我们观察了电针抑制背角细胞的活动时膜电位的改变,为了解针刺镇痛在脊髓水平的作用原理提供资料。实验在清醒麻痹猫上进行,在下胸段水平切断脊髓,用玻璃微电极插入脊髓腰7或骶1的背角细胞内,记录它们对伤害性刺激的电反应。伤害性刺激是一个施加于腓肠神经上使A及C纤维兴奋的强烈电刺激。观察施加于腓肠神经上(同神经)以及同侧或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