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58例PCI治疗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原因和护理经过。结果术后共发生并发症者69例,发生率为15.06%。其中,穿刺部位出血34例,占7.42%;局部血肿16例,占3.49%;尿潴留11例,占2.40%;低血压8例,占1.75%。69例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均康复出院。结论护理人员的严密观察和及时处理是保证PCI治疗后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PCI是临床上用于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1].大多数患者行PCI术后可自理生活,无需临床护理[2].为此,以满足患者治疗自理需求为目的的奥瑞姆自护模式应运而生.本研究以50例行PCI术后前臂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该模式对前臂血肿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13—2017年湖北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发症的特征,并探讨影响因素。方法从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管理信息网提取2013—2017年湖北省PCI资料,将合并PCI并发症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将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无并发症的病例纳入对照组,探讨PCI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3—2017年湖北省PCI并发症有出血、血肿、支架内血栓形成、术后心肌梗死、病变血管夹层、冠状动脉穿孔和心室颤动等119例。对照组与观察组的疾病类型分布相似(均为P> 0. 05),但观察组的病变血管数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为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桡动脉手术路径[比值比(OR)=5. 10,95%CI:1. 89~13. 77]、急诊PCI(OR=15. 73,95%CI:5. 18~47. 80)、多支血管病变(OR=3. 22,95%CI:1. 69~6. 13)是PCI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均为P<0. 05)。结论 2013—2017年湖北省PCI并发症发生率低,非桡动脉路径、急诊PCI和多支血管病变是PCI并发症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直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个月后的心功能变化。方法对于AMI静脉溶栓“后罪犯血管”血流TIMI0~Ⅰ级患者进行补救性PCI手术,术后1个月做超声心动图,了解心功能状态;并与进行直接PCI术的AMI患者1个月后心功能状态相比。结果补救性和直接PCI术后两组相比,1个月后心功能改善两组相似(P>0.05)。结论由于静脉溶栓后实施补救性PCI手术成功率高且近期有良好的心功能状态,因此,任何溶栓失败的AMI患者都应该及时进行补救性PCI手术。  相似文献   

5.
选择性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皮下血肿与出血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资料以减少冠脉造影(CAG)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出血及血肿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543例行CAG及介入治疗(PCI)术患者发生出血及血肿的原因。结果2543例行CAG及PCI术患者出血及血肿的发生率仅为2.16%。结论加强术前和术后护理,可以减少出血及血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血管闭合装置与人工压迫止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性诊疗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5年6月间,我院经股动脉介入性诊疗术后使用血管闭合装置与人工压迫止血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122例患者接受了PCI,60例患者采取人工压迫止血,术后卧床时间(12.10±0.76)h,血管穿刺部位血肿11例,动静脉漏1例,出血假性动脉瘤2例;62例患者使用血管闭合装置,术后卧床时间(6.65±2.10)h,血管穿刺部位血肿5例,无动静脉漏和出血假性动脉瘤.使用血管闭合装置组与人工压迫组相比,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明显缩短[(6.65±2.10)h和(12.10±0.76)h,P<0.001),血肿(18.3%和8.1%,P=0.091)、动静脉漏(1.6%和0,P=0.323)、假性动脉瘤(3.3%和0,P=0.147)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I后使用外周血管闭合装置可缩短患者卧床时间,提高患者舒适度,但并不能明显降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90min未通补救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02例AMI患者分别行直接PCI术(38例)和64例接受rtPA(爱通力)或尿激酶静脉溶栓,限定自溶栓开始后90min内仍未再通者立即行补救性PCI,溶栓再通者则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选择治疗方案。对以上两种方法的再通率、并发症、一个月后的左室射血分数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静脉溶栓和90min内补救PCI顺序疗法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直接PCI组再通率为94.7%(36/38),静脉溶栓 补救PCI组90min溶栓再通率为31.3%(20/64),补救PCI再通率为95.5%(42/44);直接PCI组2例于支架置入后出现无再流现象,补救PCI组1例出现无复流,静脉溶栓再通到择期介入治疗前无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闭塞;直接PCI组消化道出血1例,补救PCI组2例出现血尿。延迟PCI组1例出现脑出血后死亡。1个月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直接PCI组平均为58.2%,静脉溶栓未通 补救PCI组57.4%,溶栓再通 延迟PCI组为61.3%(P>0.05)。12h以内再通者LVEF为63.2%,12h以后再通者LVEF为51.3%(P<0.05).结论静脉溶栓失败后补救性PCI是合理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宇平 《山东医药》2010,50(9):56-57
目的评价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ST段变化对心肌梗死范围的预测价值。方法将220例STEMI患者分为A组(PCI前ST段自然回落到基线)和B组(PCI前ST段未回落到基线),B组又分为3个亚组(B1组:PCI后60min内ST段回落到基线;B2组:PCI后60~120min内ST段回落到基线;B3组:PCI后120min内ST段未回落到基线)。患者均于起病12h内行PCI治疗,分别检测各组发病后24h内心肌酶(TNT)峰值;PCI前、PCI后120min内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A组TNT峰值显著低于B组(P〈0.01);PCI后ST段抬高的持续时间愈长,TNT峰值愈大(P〈0.01)。结论在STEMI中,PCI前ST段的自然回落及PCI后ST段持续抬高是心肌梗死面积大小的预测因素,并且ST段持续抬高的预测价值不受冠脉开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经不同动脉入路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3例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组104例,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组89例,对比观察两组的术中情况、PCI治疗成功率、术后血管情况、局部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无严重局部出血性并发症,股动脉组有3例(3%,3/89)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04)vs.3%(3/89),P0.05]。局部血肿发生率股动脉和桡动脉组分别为12例和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5%(12/89)vs.1.0%(1/104),P0.05]。桡动脉组住院时间比股动脉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3)d vs.(13±7)d,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治疗时,选择经桡动脉途径安全、有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经上肢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5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上肢动脉路径完成冠状动脉造影(CAG)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方法使用4FJudkins、5FJudkins、6FJudkins导管经上肢动脉完成CAG及PCI.结果57例上肢动脉路径CAG或PCI均获成功,其中21例PCI植入31枚支架,仅1例发生肱动脉术后血肿.结论上肢动脉路径完成CAG和PCI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恢复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心率振荡(HRT)的影响。方法选取AMI患者70例,38例单纯药物治疗作为非PCI组,32例于发病2周行PCI术作为PCI组;另选23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各组HRT的两项指标振荡初始(T0)及振荡斜率(TS),并比较非PCI组、PCI组不同发病时期T0、TS的变化。结果 AMI患者发病1周末T0、TS均明显减弱(P均〈0.05)。发病4周末与1周末比较,PCI组T0、TSH明显改善(P〈0.05),非PCI组无明显改善。结论 AMI恢复期行PCI治疗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可以改善患者的HRT。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可溶性CXC趋化因子配体16 (soluble CXCL16,sol-CXCL16)在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围术期中的表达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96例成功施行PCI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强化他汀治疗组,分别于PCI治疗前、PCI治疗后1d、术后2周以及术后4周测定血清sol-CXCL16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浓度.结果 所有患者PCI治疗后1d血清hs-CRP浓度和sol-CXCL16浓度均较PCI治疗前有明显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后1d常规治疗组中血清sol-CXCL16浓度升高较强化他汀治疗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强化他汀治疗组血清sol-CXCL16浓度较常规治疗组及PCI治疗后1d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强化他汀治疗组血清sol-CXCL16及hs-CRP浓度均较常规治疗组及PCI治疗后1d有明显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他汀治疗组PCI治疗后4周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ol-CXCL16浓度可能与冠状动脉炎症程度相关,并可能对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治疗后短期预后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晓  刘松 《山东医药》2010,50(5):49-5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衰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羧基端糖基化肽(Copeptin)的影响。方法将40例AMI合并心衰患者分为两组,行PCI前观察组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d,对照组口服20 mg/d;两组均在行PCI前1 d,术后1、3 d检测血清hs-CRP,入院24 h、行PCI前1 d、术后1 d检测血清Copeptin。结果与入院24 h、术后1 d比较,两组术后1、3 d血清Copeptin明显降低,hs-CRP明显升高(P均〈0.05),以观察组血清hs-CRP降低明显(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AMI合并心衰患者行PCI后的血清hs-CRP,降低其心血管事件和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概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药物治疗与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肌细胞外基质重塑的影响。方法将41例AMI患者分成两组,药物治疗组给予优化达标的内科药物治疗,择期PCI组在优化达标的内科药物治疗基础上行择期PCI治疗。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两组发病1周及6、12、24个月时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1)、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及Ⅲ型前胶原(Pcm)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药物治疗组与择期PCI组MMP-1各亚组均显著降低;TIMP-1在1周及6个月时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药物治疗组的TIMP-1在12个月时较6个月显著升高,择期PCI组TIMP-1在6个月时较同期药物治疗组显著升高;药物组与PCI组各时点PICP水平及PCⅢ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5),两组AMI后6个月内均逐渐升高,至12个月呈下降趋势;PCI组6个月时PⅠCP水平与药物组同时点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AMI后发生心肌细胞外基质重塑,其可被药物和择期PCI抑制;从抑制胶原合成代谢亢进及原有胶原网络降解的角度而言,择期PCI在AMI后6个月内明显优于药物治疗,而12~24个月时择期PCI未进一步显示出此方面的优越性,故对于未实施PCI而临床状况又稳定的AMI患者应立足于优化达标的内科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强化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给予强化他汀治疗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他汀治疗组在PCI前接受3~7d的阿托伐他汀40mg/d的治疗,对照组在PCI前不使用他汀类药物;两组患者均接受其他常规治疗,且在PCI后均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他汀治疗组与对照组在PCI前后心肌损伤标记物及相关炎性标记物的变化;并通过1个月的随访,观察对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预后)的影响。结果他汀治疗组PCI后血肌钙蛋白T(TnT)升高与肌酸激酶MB(CK-MB)升高的发生率均为17.6%,低于对照组的24.5%和32.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似;PCI后两组患者血白细胞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相似;随访1个月,两组均未发生死亡、心肌梗死及再次冠脉血运重建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结论PCI前给予强化他汀治疗的安全性良好,并有潜在降低PCI后心肌损伤发生的可能;他汀类药物对PCI前后白细胞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PCI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及其临床处理情况. 方法观察1989年8月~2003年6月85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11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髂动脉夹层、23例皮下血肿、2例动-静脉瘘临床情况和处理转归,与同一时期925例老年非高血压患者PCI术后,6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37例皮下血肿、1例动-静脉瘘的临床情况及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在PCI术后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PCI手术转运患者,共计80例,为其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0例观察组与40例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交接,观察组患者采用无缝隙护理进行PCI术后转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诱发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皮下血肿、血压下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转运工作的满意度。结果患者转运过程中观察组出现1例皮下血肿和1例血压下降的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为5%,对照组出现3例皮下血肿、2例血压下降、2例心律失常和1例心力衰竭的情况,护理满意度仅为75%,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P<0.05)。结论为PCI术后进行转运的患者提供无缝隙护理措施,能够确保患者转运过程的安全性,保障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的影响,以期寻找评价急诊PCI治疗预后的有效无创方法。方法将2011年02月至2012年05月在北海市人民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5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设为急诊PCI治疗组;将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并〈75%的58例患者设为单纯药物治疗组;另外,选择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的14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急诊PCI治疗组所有患者均在PCI治疗前、治疗后3d、术后1周分别检测QTd;单纯药物治疗组及对照组在入院时、治疗后3d及1周分别检测QTd。结果急诊PCI治疗组PCI治疗后3d、1周QTd值与术前比较均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d的QT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药物治疗组药物治疗后1周QTd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PCI治疗组与单纯药物治疗组比较,QTd下降幅度较大,两组3d、1周QT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治疗可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QTd快速、显著缩短,从而减少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外周动脉介入治疗(PPI)联合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0年1月—2009年12月共284例接受联合介入治疗的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住院患者,根据患者临床和病变严重程度及耐受程度同次或分次完成PCI和PPI。观察介入治疗手术相关并发症,住院期及随访期死亡及其死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率、血管造影复查再狭窄率等。结果 284例患者中≥2支冠状动脉病变180例(占63.4%),靶病变平均狭窄(85.0±10.9)%,共对459支靶冠状动脉的484处靶病变行PCI,共置入585枚冠状动脉支架,平均(2.06±0.83)枚/人。PCI即刻成功率100%,术后心绞痛完全缓解率99.3%(282/284)。合并2~3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靶病变78例(占27.5%)。PPI靶病变平均狭窄(85.0±10.5)%,共治疗靶病变372处,共置入449枚外周动脉支架,平均(1.58±0.52)枚/人。204例与PCI同台完成PPI(占71.8%),PPI即刻成功率为99.7%,成功患者外周动脉病变患者术前存在的相关缺血临床表现完全缓解。介入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1%(6/284),1例PCI术中冠脉螺旋撕裂、股动脉穿刺局部较大血肿1例、假性动脉瘤1例、肾周围血肿1例,对比剂肾病2例,均经治疗恢复正常)。住院期间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严重肾功不全等发生。平均随访(58±46)个月,随访率98.6%(280/284),血管造影复查率63.9%(179/280),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再狭窄率1.1%(2/179),外周动脉造影复查再狭窄率9.5%(17/179),全因死亡率为3.6%(10/280),心源性死亡率为1.4%(4/280),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率为2.5%(7/280)。无支架内血栓形成、严重肾功不全、截肢及行外科血管旁路移植术患者。结论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单行PCI或PPI不能明显改善其生活质量。联合行PCI和PPI安全可行,近、远期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PCI和PPI可同次或分次完成,但首次介入治疗应完成主要罪犯冠状动脉的PCI,以保证患者安全并提高对PPI治疗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行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无复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患者在抽吸治疗后,冠状动脉内推注替罗非班,并行PCI,对照组患者抽吸后,直接行PCI。评估PCI术后患者无复流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0%vs18.0%,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其中试验组穿刺部位血肿1例,牙龈出血2例,粪便潜血阳性2例,共计5例(10.0%);对照组穿刺部位血肿1例,牙龈出血2例,粪便潜血阳性1例,共计4例(8.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中经桡动脉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有助于降低无复流的发生率,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