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维库溴铵气管插管剂量在老年人七氟烷、异氟烷和全静脉麻醉中对恢复时程的差异。方法54例拟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的ASA分级为Ⅰ~Ⅱ级的老年患者随机均分为七氟烷组(s组)、异氟烷组(Ⅰ组)和普鲁泊福雷米芬太尼全静脉麻醉组(P组),每组各18例。静脉给予维库溴铵0.6mg/kg,比较四个成串刺激的第一个刺激(T1)恢复至基础值10%、25%、75%的时间(T10、T25、T75)和恢复指数(RI,RI=T75-T25)在不同麻醉方式下的差异。结果三组老年患者T10、T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神经肌肉传导达到90%抑制(T1~T10。)的时间为(1.84±0.9)min,有48例患者达到100%抑制,达到最大抑制的时间为(2.7±1.4)min,Ⅰ组T25和RI长于P组,s组T75和RI与P组比较有延长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组与Ⅰ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人维库溴铵气管插管剂量,在七氟烷、异氟烷和全静脉麻醉下的临床作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异氟烷麻醉下肌松作用完全恢复时间较在全静脉麻醉下显著延长。七氟烷是一种更安全、可控的适合老年人的吸入麻醉剂。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七氟烷对顺阿曲库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 将45例择期腹部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效应室浓度靶控输注丙泊酚组(P组)、1.0最大允许浓度(MAC,1.8%)七氟烷组(S1组)及1.3 MAC(2.5%)七氟烷组(S2组),每组15例.气管插管后15 min静脉注射顺阿曲库铵0.1 mg/kg,待T1恢复至5%时接微量泵,手动调节顺阿曲库铵输注速率,维持T1在3%~5%,记录顺阿曲库铵起效时间、T1恢复到5%时间、每30 min的输注速率、T1 25%和75%恢复时间及恢复指数.结果 与P组比较,S1组和S2组的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或<0.01),T1恢复到5%时间明显延长(P<0.05或<0.01),30、60、90min输注速率明显减慢(P<0.01或<0.05),T1 25%和75%恢复时间明显延长(P<0.05或<0.01).与S1组比较,S2组的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1),30、60min输注速率明显减慢(P<0.05).与30min输注速率比较,S1组和S2组在60、90min输注速率明显减慢[S1组:(1.12±0.07)、(1.08±0.08)、(1.05±0.09)μg/(kg·min);S2组:(1.09±0.10)、(1.02±0.10)、(1.01±0.07)μg/(kg·min)](P<0.05).三组恢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烷能明显延长顺阿曲库铵的作用时间,有时间依赖及剂量依赖趋势.  相似文献   

3.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用于七氟烷吸入诱导麻醉深度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七氟烷吸入诱导插管期间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的变化,分析其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听力正常、需行气管内插管全麻的成年患者40例.入室后监测生命体征、AAI值,面罩吸入4%七氟烷+纯氧(5 L/min)诱导,待疼痛反射消失后,静脉推注芬太尼、维库溴铵行气管内插管.记录诱导开始(T0)、置喉镜前(T1)、插管即刻(T2)及插管后1、2、3、4、5 min(T3、T4、T5、T6、T7)各时点AAI及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结果 随着七氟烷吸入时间的增加,AAI、MAP、HR均逐渐下降;T1至T7与T0比较;T3和T4与T2比较,AAI、MAP、H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AI是七氟烷吸入诱导插管期间监测麻醉深度变化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七氟烷及异氟烷麻醉对严重骨折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共纳入62例严重骨折需要手术患者,均行全身麻醉.6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七氟烷组(31例,麻醉维持给予1.5%~3.0%七氟烷)、异氟烷组(31例,麻醉维持给予1.5%~3.0%异氟烷),两组均静脉持续泵注雷米芬太尼0.1~0.2μg/(kg·min),间断静脉注射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比较两组术后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的差异,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需要行血液透析治疗的例数.结果 两组术后第1、3、7天SCr、BUN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七氟烷组:(517±187)、(163±110)、(103±99)μ mol/L比(853±220)μmol/L,(17.1±7.8)、(9.5±4.1)、(9.7±3.8)mmol/L比(21.8±9.3)mmol/L;异氟烷组:(539±188)、(136±108)、(101±95)μmol/L比(881±220)μ mol/L,(17.5±7.4)、(9.5±3.5)、(9.8±3.3)mmol/L比(20.0±8.9)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SCr、BUN水平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内七氟烷组有1例(3.2%)患者需要行血液透析治疗,异氟烷组亦有1例(3.2%)患者需要行血液透析治疗,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严重骨折行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七氟烷与异氟烷均对肾功能无显著不良影响,因此对于此类患者使用七氟烷行麻醉治疗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地氟烷与七氟烷两种不同吸入麻醉药吸入1.3倍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对患儿术中罗库溴铵持续输注速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医院经全身麻醉下择期行手术治疗的90例患儿,术中均以罗库溴铵持续输注,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七氟烷,研究组给予地氟烷,两组各45例。比较两组患儿不同时间时罗库溴铵输注速率及停药后神经肌肉松弛恢复时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儿初始输注罗库溴铵(T0)时输注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P>0.05)。随着吸入时间的增加,两组患儿术中罗库溴铵持续输注速率明显降低(F=4.98,P<0.05)。罗库溴铵初始输注后10 min(T1)~50 min(T5)时研究组输注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F=5.25,P<0.05),但两组罗库溴铵初始输注后60 min(T6)时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P>0.05)。研究组停药后神经肌肉松弛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t值分别为9.87、4.81、5.61、8.01、8.98、10.62,均P<0.01)。术中对照组出现轻度心动过缓3例,研究组1例,经调整瑞芬太尼用量后恢复正常。两组患儿均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且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P>0.05)。结论地氟烷与七氟烷两种不同吸入麻醉药吸入1.3倍MAC均可有效降低患儿术中罗库溴铵持续输注速率,且地氟烷在一定时间的效果较七氟烷更佳,可有效缩短罗库溴铵停药后神经肌肉松弛恢复时间,因此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用于老年病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ASA分级I~Ⅱ级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瑞芬太尼(SR组,n=30)和异氟烷+瑞芬太尼(IR组,n=30)组。两组病人术前用药及方法均相同。SR组吸入0.6MAC七氟烷I,R组吸入0.6MAC异氟烷,两组均复合持续输注2ug/kg/min瑞芬太尼。记录两组诱导前(T1)、CO2气腹前(T2)、气腹后10分钟(T3)及苏醒时(T4)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值;术毕停药后病人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术后随访病人恶心呕吐、术中知晓情况。结果:两组术中不同时点SBP、DBP和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R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IR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相对异氟烷可控性更佳,术后苏醒更为迅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七氟烷吸入麻醉或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行妇科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80例行妇科择期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入七氟烷组和丙泊酚/瑞芬太尼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皆采用静脉药物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和罗库溴铵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成功后七氟烷组吸入七氟烷,丙泊酚/瑞芬太尼组静脉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脑电双频指数在40~60,记录患者血压、心率。手术结束,停用所有麻醉药物,记录两组患者清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麻醉恢复期躁动、术后24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以及麻黄碱、阿托品或乌拉地尔应用情况。结果两组意识恢复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组阿托品和麻黄碱应用较丙泊酚/瑞芬太尼组减少[7.5%(3/40)比22.5%(9/40)、20.0%(8/40)比32.5%(1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乌拉地尔应用较丙泊酚/瑞芬太尼组增加[22.5%(9/40)比2.5%(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麻醉恢复期躁动发生率和术后24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七氟烷吸入麻醉或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皆可提供满意的临床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8.
《现代医院》2017,(12):1800-1803
目的对比不同方式的吸入麻醉诱导在大鼠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方法 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各6只,1.2 mL七氟烷纱布挥发组(1.2S组)、0.6 mL七氟烷纱布挥发组(0.6S组)、0.8 mL异氟烷纱布挥发组(0.8I组)、0.4 mL异氟烷纱布挥发组(0.4I组)、7.5%七氟烷挥发罐挥发组(S组)和5%异氟烷挥发罐挥发组(I组)。大鼠置于麻醉箱中诱导后气管插管,若第一次插管失败,则进行二次操作;二次插管失败则放弃操作。记录首次诱导时间、首次插管时间、二次诱导时间、二次插管时间,计算累计诱导时间(T1)、累计插管时间(T2)、累计诱导插管总时间(T3)、一次成功率、操作即时死亡率及操作24 h后死亡率。结果 1.2S组、0.6S组和0.8I组的诱导插管总时间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小于0.4I组、S组及I组(P<0.05),0.4I组诱导插管总时间小于S组(P<0.05),S组诱导插管总时间小于I组(P<0.05)。1.2S组、0.6S组和0.8I组的一次插管成功率高于其他组。结论1.2 mL、0.6 mL七氟烷及0.8 mL异氟烷经纱布挥发诱导可更好地达到大鼠气管插管的麻醉需求。  相似文献   

9.
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或普鲁泊福麻醉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对比观察七氟烷-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与普鲁泊福-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妇科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将60例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七氟烷-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组(A组)和普鲁泊福-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组(B组),每组各30例.两组根据手术状况和血压调整麻醉程度.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麻醉期间平均动脉压(MPA)、心率、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等.结果 两组患者插管后心率、MAP、RR、SpO2均较麻醉诱导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268.3±113.4)、(408.5±167.4)、(442.4±154.2)、(503.2±142.4)s]虽然较B组[(315.4±123.4)、(456.7±145.3)、(483.5±124.5)、(542.6±132.5)s]缩短,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烷-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在手术维持和苏醒质量上略优于普鲁泊福-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但操作不方便,价格昂贵.两种麻醉方法均可用于妇科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七氟烷用于老年人临床麻醉。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住院病例,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病例诱导用药种类,剂量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均平稳拔管,但SR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显著短于异氟烷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均可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七氟烷组麻醉可控性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七氟烷用于老年人临床麻醉。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住院病例,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病例诱导用药种类,剂量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均平稳拔管,但SR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显著短于异氟烷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均可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七氟烷组麻醉可控性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脊柱手术唤醒试验中的效果。方法40例择期全麻下行脊柱手术患者,随机分2组,七氟烷-瑞芬太尼组(S组)和异氟烷-瑞芬太尼组(Ⅰ组),每组20例。两组均采用咪达唑仑、芬太尼、维库溴铵、丙泊酚诱导插管。S组应用七氟烷调节麻醉深度,Ⅰ组应用异氟烷调节。术中行唤醒试验,记录唤醒时间,评价唤醒质量,记录唤醒前10min、唤醒即刻、唤醒结束后10min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术后第1天随访患者,询问有无对唤醒的记忆及术中不适感。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唤醒试验,术后无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且对术中唤醒过程无记忆,亦无术中知晓。两组唤醒前后各时点MAP、CVP、HR及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唤醒时间短于Ⅰ组(P〈0.05)。结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用于脊柱手术唤醒实验中,患者唤醒时间、苏醒时间较快,且麻醉恢复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3.
林慧  陈勇  欧阳碧山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7):3602-3603,3606
[目的]观察患者应用七氟烷复合舒芬太尼诱导插管时对气管插管条件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50例ASAⅠ~Ⅱ级、年龄﹤60岁的患者,随机双盲进入2种剂量的舒芬太尼组。诱导前10min静注阿托品0.5mg。用潮气量法自主呼吸,吸入8%七氟烷,100%氧气流量6L/min。诱导开始后1min,两组患者分别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μg/kg(Ⅰ组)或0.5μg/kg(Ⅱ组)。3min后停止七氟烷吸入,置入喉镜,插入7.5号气管导管。确认插管成功后,用七氟烷维持麻醉。最佳气管插管条件为下颌骨完全放松,局部或完全声门开放,插管时无咳嗽。良好气管插管条件为下颚部分松弛、气管插管后有轻微咳嗽。[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气管插管,无并发症出现。意识消失的平均时间Ⅰ组53s,Ⅱ组50s。插管后咳嗽发生率,Ⅰ组为76%,Ⅱ组为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具备最佳插管条件的患者,Ⅰ组为24%、Ⅱ组为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好加上最佳插管条件的患者比率更高,Ⅰ组为96%,Ⅱ组为100%。发生低血压,Ⅰ组为4%,Ⅱ组为24%;心率明显降低Ⅰ组为4%,Ⅱ组为12%,但低血压和心率降低持续时间短,可通过对症处理使血压平稳。[结论]七氟烷复合舒芬太尼可安全用于患者的麻醉诱导,舒芬太尼的最佳气管插管剂量是0.5μg/kg。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七氟烷与异氟烷用于高龄高血压患者在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中全身恢复情况.方法 将收入PACU的全身麻醉术后40例70岁以上的高龄且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随机分为七氟烷+异丙酚静吸复合麻醉组(A组)和异氟烷+异丙酚静吸复合麻醉组(B组),每组20例.观察并记录在PACU期间的无创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留室时间等值.结果 与A组相比,B组拔管前舒张压(DBP)显著升高(P<0.01),入PACU时HR明显减慢(P<0.01).A组各时点的收缩压(SBP)、DBP、H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拔管前的SBP比入PACU时明显升高(P<0.01),B组拔管前及拔管后的HR均比入PACU时明显增快(P<0.01).B组在出PACU时的HR亦快于入PACU时(P<0.05).结论 与异氟烷+异丙酚静吸复合麻醉比较,七氟烷+异丙酚静吸复合麻醉维持更平稳,苏醒质量上更优良.患者术后苏醒快,拔管早,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较适合于高龄高血压患者的麻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析新斯的明拮抗维库溴铵肌松作用在小儿扁桃体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 例择期行扁桃体切除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 例,观察组术毕运用新斯的明拮抗,对照组术毕不用新斯的明拮抗.麻醉诱导用咪达唑仑、丙泊酚、芬太尼和维库溴铵,应用肌松监测仪分别监测T1 和TOFR,手术结束当T1 为10% 时,观察组给予新斯的明0.035 mg/kg、阿托品0.01 mg/kg 进行拮抗,当TOFR恢复至75% 时拔除气管导管.比较两组单刺激肌颤搐(T1) 恢复到25%、75%、90% 的时间,4 个成串刺激比率(TOFR) 恢复到25%、75% 的时间以及颤搐高度从25% 恢复到75% 的时间(RI).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T1 恢复到25%、75%、90% 的时间及TOFR 恢复到25%、75% 的时间和恢复指数(RI) 均明显缩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新斯的明可以明显缩短肌松恢复时间,缩短术后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婴幼儿肾结石引起急性肾衰竭的麻醉处理.方法 选取6例因肾结石引起急性肾衰竭的婴幼儿,其中4例手术治疗,麻醉诱导为吸入七氟烷、N2O以及静脉予维库溴铵,术中维持吸入七氟烷、N2O.比较入手术室时(T1)、气管导管插管后(T2)、手术开始时(T3)、左侧取石时(T4)、右侧取石时(T5)和手术结束时(T6)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 4例患儿T1、T2、T3、T4、T5和T6不同时间点的HR、MAP和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190~280 min,补液量120~300 ml.结论 危重婴幼儿手术,七氟烷等吸入麻醉药的诱导和维持,手术期间麻醉平稳,是一种较安全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7.
任凌云  朱辉  杨进国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0):4334-4335,4338
[目的]观察不同靶浓度瑞芬太尼对诱导时异氟烷呼气末浓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收治择期全麻手术患者60例,ASAI~Ⅱ级,按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0、2、4、6ng/ml)随机分为4组(Ⅰ、Ⅱ、Ⅲ、Ⅳ组),异氟烷吸入浓度为3%,与瑞芬太尼同时开始诱导。监测各组诱导时异氟烷呼出浓度变化,并于诱导前(T0)、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达65时(T1)、插管前(T2)、插管后1min(T3),插管后2min(T4)时监测各组患者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结果]诱导时异氟烷呼出浓度随瑞芬太尼浓度升高而降低,Ⅰ、Ⅱ、Ⅲ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Ⅲ和Ⅳ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S达65时,各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明显低于诱导前(P﹤0.05)。Ⅰ和Ⅱ组插管后1min及2min的MAP、HR均明显高于插管前(P﹤0.05),而Ⅲ组插管后1min及2min的MAP、HR与插管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和Ⅱ组插管后1min及2min的MAP、HR均高于Ⅲ组(P﹤0.05)。Ⅳ组诱导过程中大部分出现明显循环抑制,需要降低靶浓度。[结论]达到一定镇静程度时异氟烷呼气末浓度随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浓度的增高而降低,但两者相互作用具有封顶效应;血浆浓度4ng/ml瑞芬太尼能有效抑制异氟烷吸入诱导时气管插管的应激反应,且不会形成严重的循环抑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七氟烷吸入诱导插管期间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的变化,分析其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SA0281-Ⅱ级、听力正常、需行气管内插管全麻的成年患者40例。入室后监测生命体征、AAI值,面罩吸入4%七氟烷+纯氧(5L/min)诱导,待疼痛反射消失后,静脉推注芬太尼、维库溴铵行气管内插管。记录诱导开始(T0)、置喉镜前(T1)、插管即刻(T2)及插管后1、2、3、4、5min(T3、T4、T5、T6、T7)各时点AAI及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结果随着七氟烷吸入时间的增加,AAI、MAP、HR均逐渐下降;T1至T7与T0比较;T3和T4与T2比较,AAI、MAP、H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AI是七氟烷吸入诱导插管期间监测麻醉深度变化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顺式苯磺阿曲库铵(阿曲库铵)和罗库溴铵在全凭静脉麻醉中单次不同诱导剂量的效果.方法 80例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各20例,分别给予顺式阿曲库铵0.10 mg/kg(CIS1组)和0.15 mg/kg(CIS2组),罗库溴铵0.6 mg/kg(ROC1组)和0.9 mg/kg(ROC2组).监测心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和全身皮肤情况以及四个成串刺激的变化,记录声门暴露分级以及气管插管条件评分.结果四组患者均未发生心率、血压明显变化及皮肤潮红.顺式阿曲库铵随剂量增大,阻滞起效时间[CIS1组为(285±58)s和CIS2组为(232±46)s]缩短(P<0.01);不同剂量罗库溴铵的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为2倍95%有效药物剂量(ED95)时或同为3倍ED95时,罗库溴铵较顺式阿曲库铵起效快.两种肌松药均呈现剂量依赖性(P<0.01);两种肌松药的2倍ED95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3倍ED95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余三组比较,CIS1组气管插管条件最差(P<0.05).四组患者肌松恢复时间和声门暴露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使用相同剂量时,顺式阿曲库铵的阻滞起效时间约是罗库溴铵的3倍,两者增加剂量后均可以缩短阻滞起效时间,两者肌松恢复过程相似.  相似文献   

20.
不同麻醉诱导注药顺序对芬太尼咳嗽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在全身麻醉诱导时不同的肌松药与芬太尼注药顺序对芬太尼引起咳嗽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分级Ⅰ~Ⅱ级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芬太尼肌松药组(Fen-Vec组)和肌松药芬太尼组(Vec-Fen组),每组60例.全部患者在右上肢远端建立静脉通道.两组均先分别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 mg,kg、异丙酚1.0 mg/kg开始诱导,然后Fen-Vec组先后静脉注射芬太尼5 μg/kg维库溴铵0.1mg/kg;Vec-Fen组先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 mg/kg,60 s后静脉注射芬太尼5μg/kg.两组芬太尼均于5 s内静脉注射完毕,静脉注射维库溴铵后2.5 min气管插管.观察并记录静脉注射芬太尼后15 s内咳嗽的发生情况,记录麻醉诱导前即刻(T0)、静脉注射芬太尼前(T1)、插管前即刻(T2)、插管后1 min(T3)、插管后3 min(T4)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 VecFen组的咳嗽发生率(10.0%,6/60)低于Fen-Vec组(43.3%,2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各时间点血压和心率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麻醉诱导时采用先肌松药后芬太尼的注药顺序可预防芬太尼引起的咳嗽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