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相关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旨在降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栓的形成。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69例围术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病例资料。根据置管相关血栓情况,分成血栓组(128例)和无血栓组(241例)。制作置管血栓危险因素调查表,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肿瘤种类、置管部位、预防性抗凝、活动度因素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分析对患者发生置管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结果 369例患者中128例患者发生了置管相关血栓,发生率高达34.7%。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置管部位、活动度是患者发生置管相关血栓的单因素危险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置管部位、活动度是患者发生置管相关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针对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护理,可预防患者发生置管相关血栓。 结论 围术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易发生置管相关血栓,而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置管部位、活动度是患者发生置管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应针对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策略,以降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血透患者中心静脉置管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随机选择127例行中心静脉置管的血透患者,分析患者采用中心静脉置管的血栓发生情况与置管位置、成功置管的穿刺次数及置管后的留置时间.结果 血栓形成与置管位置的关系,股静脉为置管通路时形成血栓的的概率较高为22.22%,高于颈内动脉、锁骨下动脉置管血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发生率与置管时间的关系,当留置时间小于1个月,血栓发生率为0.00%;留置时间为1~3个月,血栓发生率为1.69%;留置时间大于3个月,血栓发生率为8.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87,P=0.029).穿刺次数>3次的患者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穿刺次数较少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60,P=0.042).结论 留置时间越长,穿刺次数越多血透患者发生血栓的概率就越高;同时穿刺位置也会形象血透患者血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心静脉置管50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成功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要领及产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了1998年10月~2 0 0 4年5月间5 0 6例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2 6例产生并发症的原因。结果:5 0 6例病人成功置管4 80例,成功率94 9%。2 6例病人发生了并发症,发生率5 1% ,并发症有穿刺到动脉的1例,穿刺点出血5例,术后6h死亡1例,气胸1例,顽固性感染1例,软组织血肿1例,神经损伤1例,发生静脉栓塞2例,阻塞血管1例,导丝和细导管可以插入但粗导管不能够插入1例,进入腰升静脉1例,导管堵塞5例,导管脱出2例,穿刺部位感染3例。结论:中心静脉置管关键在于术者应该熟悉穿刺部位解剖,掌握适应证,严格无菌操作技术,术后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黄芳艳 《广西医学》2012,34(11):1549-1551
中心静脉置管(CVC)是当今临床上不可替代的静脉输液技术,但存在与导管相关的有症状或无症状血栓形成是严重影响CVC安全应用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而临床上对CVC后相关血栓并发症监测的特异性指标较少,对其相关基础性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就CVC后血栓形成相关概念的界定、血栓形成发生情况、临床表现及成因、早期临床监测的意义、临床监测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周静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4,44(6):47-49,52
目的 分析血透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常见致病菌,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 对311例血透患者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分析不同置管方式、留置时间与感染的关系及常见致病菌。结果 股静脉感染率为27.89%,留置时间小于2周的感染率为10.9%,大于2周的感染率为51.25%;非股静脉置管的感染率为15.7%,小于2周的感染率为6.25%,大于2周的感染率为21.9%。常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氏菌、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结论 静脉置管时间小于两周的两种置管方式发生感染的机会无差异(P>0.05),时间大于2周时非股静脉的感染率明显低于股静脉置管(P<0.01)。  相似文献   

7.
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分析与预防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置管感染)的高危因素并制订科学的防护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置管感染的发病情况及其危害因素,结果:22例置管感染中,多数病例基础疾病严重且均有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史;股静脉,颈内静脉置管感染率高于锁骨下静脉;留管时间大于2周的置管感染率高于小于2周的(P<0.05),结论:机体抵抗力低下,广谱抗生素的应用,留管时间过长和置管部位不当是其高危因素,应针对其采取综合性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国内所有已经发表的有关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中心静脉置管(CVC)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的评价,进一步分析这两种置管方法在临床中应用的利弊。方法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有关干预试验的研究方法,采用GRADE3.5.1软件对所有纳入的文献进行证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1.2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PICC单次置管成功率高于CV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1,95%CI(1.01,1.45);P=0.04];PICC组导管感染率低于C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33,95%CI(0.12,0.89);P=0.03];PICC组误入动脉的发生率低于C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11,95%CI(0.03,0.49);P=0.004];而PICC组静脉炎的发生率高于CVC组[RR=4.17,95%CI(1.42,12.29);P=0.01];两组气胸、导管阻塞、导管脱出、导管尖端异位、导管口渗漏的发生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时间、导管留置时间间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具有单次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留...  相似文献   

9.
张林  廖丹  李红 《西部医学》2011,23(9):1715-1717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经中心静脉置管导致深静脉血栓的病因、治疗以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血液净化中心421例次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DVT)情况,并探讨相关因素与发生DVT之间的关系。结果 8例发生相关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其中股静脉留置导管7例(87.5%),锁骨下静脉留置导管1例(12.5%),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8例患者中有4例(50%)是糖尿病肾病,2例(25%)慢性肾小球肾炎,1例(12.5%)高血压肾病,1例(12.5%)多发性骨髓瘤相关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组与其他疾病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带管时间8小时~9个月,平均6.3个月。8例患者留置时间平均7.6个月,与总时间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60岁及以上病例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病例(P〈0.01)。结论 DVT发生与中心静脉置管直接相关,还与年龄、疾病、导管留置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超声分析下肢静脉烟雾样改变与血栓形成及凝血指标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80例超声检查发现下肢烟雾样改变的患者为对象,检测患者凝血指标.结果 80例患者超声检测均可见各段下肢静脉内中烟雾样回声改变.80例患者中35例发生下肢DVT,35例下肢DVT按照血栓的分布情况,左侧14例(40...  相似文献   

12.
王丽 《河南医学研究》2022,31(2):272-275
目的 分析乙肝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新乡市传染病医院肝病科35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所有患者PVT形成情况,由研究者设计基线资料调查问卷,询问并记录患者基线资料,检测研究所需的实验室指标并比较,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经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找出乙肝肝硬化患者PVT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35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中PVT形成31例,发生率为8.86%(31/350);发生组合并糖尿病占比高于未发生组,发生组门静脉血流速度、白蛋白(ALB)水平比未发生组低,发生组血小板计数(PLT)比未发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PLT水平高是乙肝肝硬化患者PVT形成的危险因素(OR>1,P<0.05);门静脉血流速度快、ALB水平高是其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 乙肝肝硬化患者PVT形成的影响因素可能为合并糖尿病、PLT水平高、门静脉血流速度快、ALB水平高.  相似文献   

13.
茅红艳  陈炳香 《中外医疗》2016,(26):107-109
目的:分析子宫切除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方便选取该院子宫切除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5例作为观察组,再选取子宫切除术后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收治时间在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将两组患者输血史、糖尿病、高血压、肥胖、PT-INR、Fib、PLT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PT-INR(1.21±0.09)%、Fib(3.72±1.65)g/L、PLT(245.48±56.72)×109/L等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更有优势,P﹤0.05;研究组患者输血史为8.00%、糖尿病为12.00%、高血压为8.00%、肥胖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宫切除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输血史、糖尿病、高血压、肥胖、实验室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因其插入简单和成本效益而广受欢迎[1,2]。但是,PICC与许多并发症有关,尤其是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导致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肺栓塞和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增加[3]。有证据表明,PICC引起的导管相关大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很高,特别是在危重患者中[4,5,6]。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口腔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某三甲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274例口腔癌患者术后的临床资料,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104例口腔癌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发生率为37.96%.多因素lo...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NIDDM)患者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聚集实验(PAgT)、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的血浆含量与糖尿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15例患者根据有无血管病变分成两组,分别测定上述4项血栓与止血相关的检测指标。结果:有血管病变组与无血管病变组相比,vWF、PAgT、D-D imer升高明显,而AT-Ⅲ显著降低。结论:测定上述4项指标有助于判断糖尿病的病情及血管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凝血检测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7年5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髋部骨折患者为对象,接受超声及凝血指标检测,分析超声及凝血指标诊断DVT的价值。结果90例髋部骨折患者术后38例发生下肢DVT。超声诊断下肢DVT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97.37%、98.08%;D-D诊断下肢DVT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84.21%、94.23%;Fbg诊断下肢DVT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78.95%、92.31%;联合检测诊断下肢DVT的灵敏度及特异度为100.00%、94.23%。38例DVT患者分为慢性血栓9例、亚急性血栓15例、急性血栓14例。按照DVT的发生位置,将DVT分为左下肢血栓14例、右下肢血栓18例、双侧血栓6例。按照DVT的堵塞情况将38例患者分为完全堵塞20例、不完全堵塞18例。累及股静脉1例、腘静脉4例、腓静脉5例、肌间静脉20例。急性组血浆D-D、Fbg水平高于亚急性组及慢性组(P<0.05),亚急性组高于慢性组(P<0.05)。结论超声与D-D、Fbg诊断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均较高,三者合用可提升诊断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笔者研究患者在置入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管)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并分析静脉血栓形成的各种可能原因。方法在2007年7月-2012年1月于普外科住院的患者中,选择55例成功接受PICC管置入的患者,其中置管目的为肠外营养的30例(54.5%),长期使用抗生素的13例(23.6%),使用化疗药物的12例(21.8%)。结果所有选择的病例都成功的置入了PICC管,PICC管的平均留置时间是13 d(留置时间最短的为1d,最长的为136 d),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有15例(27.3%),其中为完全性闭塞的11例(20.0%);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及有无吸烟史等临床病例特征无明确相关性。结论 PICC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静脉穿刺方式,但是可引起上肢静脉血栓等相应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多普勒超声诊断(DUS)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至2016月3月1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临床病历资料,选择同一时期我院非DVT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探讨DUS在早期DV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经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DVT与患者年龄、肥胖、手术外伤史及红细胞计数(RBC)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US检查DVT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3.64%、87.5%及90.43%,其中特异性和准确性显著高于D二聚体(D-D)(P0.05)。结论患者高龄、肥胖、手术外伤史及RBC增高是DVT独立危险因素,DUS声检查对早期诊断DVT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