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从气机升降角度探讨叶天士治疗便秘的特色。[方法]通过学习《临证指南医案》中便秘的相关论述及医案,总结叶天士医案中便秘的病因病机特点,阐述叶天士辨治便秘的遣方用药独特之处,并附以验案一例以示临床应用。[结果]《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叶天士将便秘的重要病因病机归于脏腑气机失常:即肺失宣降、肝失疏泄、三焦不畅、气血结痹、阴虚阳亢及胃失和降,与此相对应的治疗方法为开降肺气、疏泄肝气、宣通三焦、双通气血、潜阳固阴及和降胃气六法。所附验案以叶天士脏腑气机升降学说为指导,采用疏利肝胆、宣肺通腑、活血通络之法治疗便秘,临床疗效确切。[结论]通过调畅全身脏腑气机治疗便秘是叶天士治疗便秘的特色,值得深入学习及挖掘。  相似文献   

2.
清代名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肠痹一病共8则医案,其中指出肠痹最主要症状就是大便不通,与当今现代医学中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主要症状相同。本文根据叶天士医案中治疗肠痹的经验,总结肠痹一病的主要的病机以及常用的基础方剂,为临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一病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临证指南医案》肠痹一门所载8则医案,反映了叶氏诊疗肠痹的经验。本文通过对叶氏肠痹医案所载症状及评按的分析,医案间用药的对比,并结合诸家经验,总结出叶氏诊疗肠痹以肺失宣降,腑气不通为主要病机;以辛润宣上通下法为主要治法;以辛苦、甘苦之味,诸如杏仁、瓜蒌皮、郁金、豆豉组成基础方剂,随症增减以治疗肠痹的独特经验。旨在阐释肠痹其病及其治法,为临床治疗大便不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叶天士从营卫角度治疗肺系病的思路。[方法] 收集《叶天士医学全书》中收录的《临证指南医案》《眉寿堂方案选存》《叶氏医案存真》《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等著作中涉及营卫理论的肺系病相关医案,进行分类、归纳,探讨叶氏的治疗思路。[结果] 收集到的医案涉及到咳嗽、咯血、失音、肺痿、肺痹、哮证、喘证、痰饮等疾病,从病因病机上可以分为营卫实证和营卫虚证两大类,实证主要为外感寒邪或温热类邪气所致,叶氏治以解表宣肺、清肃肺卫和清营凉血等法,体现了其卫气营血辨证思维;虚证可分为卫虚、营虚和营卫俱虚证,叶氏注重以甘药补养脾胃、化生营卫,并强调脾胃分治。[结论] 叶天士继承和发展了源自于《黄帝内经》的营卫学说,将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和独特的脾胃思想运用于肺系病的治疗,大大拓宽了肺系病的临床治疗思路,值得深入探讨和学习。  相似文献   

5.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脏腑相关理论是中医的特色理论之一,在历代医家的众多医籍中均有所论述。通过研习《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载的肺痹和肠痹医案,从症状表现、病因病机以及治法方药等方面,分析叶天士临证时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认识和应用。研究发现,"肺与大肠相表里"所论之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不仅存在肠病可及肺、肺病可治肠,反之亦存在,且并不存在情况的多寡问题,只是肺与大肠所主不同,在不同疾病不同证型中,会有所侧重而已。肺病与肠病之间互相影响的情况是存在一定发生条件的,而且肺病治肠、肠病治肺亦非在所有肺病和肠病中都适用,不可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6.
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四》中所载案例的临床症状、辨诊、治法及药物总结分析其对胸痹和肺痹的病因病机及诊治特色.叶天士认为,肺痹病因病机为上焦湿热壅塞,肺气不通;上焦气分壅热,肺不升降;上焦气机紊乱,肺气升降失调.胸痹的病因病机可分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叶氏对于肺痹和胸痹诊断方面注重首辨寒热,治疗则以重调气机、健脾化痰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统计《临证指南医案》中便秘的医案,分析叶天士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整理全书以便秘为主症的医案,将医案处方经过规范化处理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统计处方中药物、药性药味、归经的频次,并对高频药味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75首处方,涉及中药127味.用药频次较高(≥10次)的依次为苦杏仁、...  相似文献   

8.
《临证指南医案》是一部记录清代医家叶天士临床经验的医案专著,充分反映叶天士融会古今、独创新说的学术特点。从《临证指南医案》复脉汤的应用,探讨其对仲景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相似文献   

9.
《临证指南医案》中"方合岁气体质调理"理论与《黄帝内经》中"天人相应"的思想一脉相承,依据患者个体因素,并结合四时岁气的变化立法遣方,将其运用至临床实践,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的诸多验案中得以体现。分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相关医案,对其中"方合岁气体质调理"理论在临床辨证、用药施治、指导养生防病等方面的运用进行探讨,以为现代临证提供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肺痹病因病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肺痹病因病机理论以《内经》为源,为五脏痹之一,后世阐发多宗于此;两晋隋唐时期,医家多从气极论述肺痹,并强调脏腑内虚在肺痹发生发展的作用;宋金元时期,发挥了《内经》多种肺痹病因病机的理论,强调其虚劳性特点;明清两代,除了继承前代理论外,温病医家对肺痹病因病机的理论有了新的发展,或以肺痹为肺气痹阻,或以其为病机一环,扩大了肺痹的外延。   相似文献   

11.
叶天士为吴门医派的代表性人物,通过对叶氏《临证指南医案》的分析研究,系统整理叶氏对络病学说的认识及其在内伤杂病临床应用的经验。叶氏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著名论点,阐明了络病的病因病机,并在前人基础上创辛香通络、化瘀通络、虫蚁搜络等治疗大法与方药。深入研究其络病学说对提高辨治疑难杂证的临床疗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查阅近年来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的研究文献,探讨叶天士对单味药和方剂的运用规律及特点,概括叶天士对疾病的病机及分型的认识,总结叶天士临证运用的各种辨证方法,发现叶天士的临证思维是决定其临床疗效的关键。加强《临证指南医案》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研究,对更好的传承叶天士的学术思想、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临证指南医案》中柴胡运用规律及特色。方法:采用自行研发的"医案查询统计分析系统",对《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柴胡的运用从症状、病机、方药等方面,采用频次计数法挖掘整理。结果:检索出相关医案49则,涉及症状有46种,主要为脾胃病证、肝胆及其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妇科病证等;病机总频次为74次,主要与脾胃病证有关和肝胆病证相关;与柴胡配伍的药物有80味,主要为当归、甘草、白芍药、人参、陈皮、白术、茯苓等。结论: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使用柴胡的特色是:柴胡可配伍芍药、当归、白术、茯苓等药物疏肝胆以调和肝脾;柴胡配升麻可升举下陷之清阳,具有升提中气之效,在案中用于便后下血,中气下陷坠肛而痛、久泻等证的治疗;柴胡可以通过疏肝解郁、补益中气而用于内伤发热的退热。并在《温热论》中在小柴胡汤和解的基础之上进行加减,创立和解凉血祛瘀、和解温里、和解行气等法治疗温热病热入血室证。  相似文献   

14.
叶天士络病学说初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散见于《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有关“络病”的论述,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强调了叶氏关于新病、久病皆可入络的观点,总结了络病当分气血,脏腑的辨证原则,概述了络病当以通络为主的治疗原则,介绍了络病通络的具体方法和有关病案。  相似文献   

15.
《临证指南医案》为清代名医叶天士撰写,后由其门人华岫云等辑录整理而成的一部重要临床著作,其对于仲景的理论一脉相承,又独辟蹊径。该文兹其中“通”法发明,非作攻下通利讲解,通字须究其气血阴阳。在明确辨证的基础上,较好地运用“通”法,对于临床具体用于治疗便秘、胃脘痛、痹症、胸痹以及郁证具有重要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临证指南医案》中关于"久咳"、"久嗽"医案共34例,体现了叶天士治疗慢性咳嗽的学术思想及用药特点:以中医整体观出发,以"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为指导,治病力求治本,用药重视药物性味,善用经方。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医辛润法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辛润源流,剖析辛味药物,指出辛味药在整体上不具备润养功效,不应与能散、能行相提并论。若把辛润理解为个别药物的润养作用,有失辛润之旨,更无法选药组方应用于临床。因此,当把辛润立之为法,即辛润法。燥证的发病机制,是外燥邪气、痰饮瘀血、气郁邪阻而致津血运行输布障碍,形体失却濡养。辛润机制,赖其辛味行散之功,宣肺祛邪,散饮化瘀,行气除滞,疏通腠理,布津行血而实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的汗证医案进行分析,从明辨汗出热象、灵活运用经方、重视养心安神、选择汁鲜育阴、分清标本论治等5个方面探讨了叶天士治汗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