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艾叶,也称艾叶蒿,为菊科蒿属多年生野生草本植物.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据专家考证,艾叶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在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叶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  相似文献   

2.
九牛草始载宋代《本草图经》,明清本草多有沿用,但其所指均不甚清楚。艾叶在我国有着悠久应用历史和广阔应用范围,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艾叶药材的基原较多,其中明、清时期的蕲州九牛草被称作为"蕲艾",珍贵而价高,民间推崇为"艾之精英"。为捋清九牛草基原和九牛草与艾的历史渊源,该文通过对古代文献著作中九牛草的本草文图考证、产地分析,对蕲州九牛草的实地调查取样,并查阅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馆藏蒿属标本,考证认为古代本草记载九牛草基原植物应为菊科植物宽叶山蒿Artemisia stolonifera,为古代中药材艾叶的重要基原之一,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艾叶是中医临床常用药之一,为菊科植物Artemisia areyi devl. et vant.的干燥叶,具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等功效,全国各地均产。据古本草载以蕲艾质优效佳,为了探讨蕲艾质量,今选取不同产地艾叶对其水溶性成分浸出物,醇溶性成分浸出物含量进行了测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韩冠先 《新中医》1991,23(2):55-56
艾叶,《新修本草》言其“味苦,微温,无毒。”《药性赋》谓其“止崩漏安胎而医痢红。”验之临床,艾叶不唯有止血、治痢之功,且止咳平喘、活血解毒、止痛止泻之效亦属卓著。今择数案,以彰其用。  相似文献   

5.
李军  赵百孝 《环球中医药》2011,4(6):423-426
古往今来,艾灸被广泛应用于治病、保健、养生诸多方面,艾灸疗法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艾灸疗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施灸材料,艾绒是由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加工而成.本文考查了古今文献后发现,古代医籍、本草著作对艾叶的性味功能和临床应用有丰富的记载,对灸用艾叶制绒...  相似文献   

6.
《亚太传统医药》2013,(11):F0003-F0003
2013年10月25日,在纪念李时珍逝世420周年及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七届全国药史本草学术研讨会的开幕式上,由梅全喜教授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艾叶的研究与应用》一书举行了首发式暨赠书仪式。来自全国各地共14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鉴证了这一时刻。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本草香药文化源远流长。本草香药为香药本草制备的各种香料,广泛应用于宗教、祭祀、居家各方面。本草香药见载于《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各主要本草典籍,如苍术、木香、女青、菝葜、艾纳香、樟脑、雄黄、菖蒲、山柰、藁本、鬼臼、艾叶、鬼箭羽、麝香、徐长卿、川芎、皂荚、降真香等。本草香药方(悬佩方、熏烤方、烧燃方等)散见于医方医案瘟疫、辟温、禁药等条目或专论中。系统整理、发掘和研究香药本草,创新应用香药本草和本草香药,对增强人们的卫生防疫能力、提高人居环境健康指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本草正》中指出:“艾叶,能通十二经,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凡妇人血气寒滞者,最宜用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中华本草》艾叶条目下7种蒿属艾组植物,即艾、蒙古蒿、魁蒿、五月艾、野艾蒿、红足蒿与北艾均可作为"艾"使用的主要原因。方法利用文献学方法对上述7种植物的形态学与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这7种蒿属植物的形态特征无明显差异,主要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也相似。结论由于仅凭人的主观感受很难以从形态、气味与治疗效果上对上述七种蒿属艾组植物进行准确分类,故长期以来上述7种植物均被作为"艾"来使用并被收集于《中华本草》之中。  相似文献   

10.
目次期数页码目次期数寅码·专论·也谈中药走向国际市场2要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中药材的计划调控4·本草研究·李当之本草著作考略二评《吴普本草》快文“仅存药名者21种”之说1滁菊考3《证类本草》引“雷公日”药物出处分析3艾叶考证拾零4《吴普本草》王叔民辑本问题的考察4·药材栽培·山东黄苹丰产栽培技术3·中药鉴定·中国紫金牛属药物的薄层层析鉴别1辛夷新伪品景宁木兰的鉴别1桔梗及伪品长柱沙参根、石头花根的生药鉴别1白花蒿的生药学研究1中药材与其混淆品的荧光鉴别1半夏混伪品犁头尖的鉴别.工大泡通树皮伪充厚朴的鉴别1天仙子与…  相似文献   

11.
艾叶菊科植物艾Artemisa argyi的干燥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之功效,为临床常用中药。艾叶中含有挥发油、有机酸和黄酮等多种成分。相比于艾叶中的挥发油类成分,对其非挥发性成分的研究较少。该文针对艾叶中的非挥发性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艾叶非挥发性成分化学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0个共有峰,艾叶样品的相似度均在0.940之上,所建立的艾叶指纹图谱专属性强,可用于艾叶药材的质量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艾叶及其混伪品野艾叶药材中的新绿原酸、绿原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棕矢车菊素、异泽兰黄素7种指标性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基于含量测定结果,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艾叶和野艾叶药材进行了区分与比较。结果表明艾叶与其混伪品野艾叶药材化学成分间存在差异,所建立的多组分定量分析方法可用于正品艾叶药材的鉴别与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正《本草纲目》记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中医治疗女病的总体原则是:调气血、和脾胃、疏肝气、补肾气。艾草被中医称为百草之王,能够温散寒邪、调理气血、益气举陷,而且毒副作用甚微,拥有治疗女病的良好功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野艾叶的挥发性成分,并与艾叶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方法:用HSGC-MS技术分离和鉴定野艾叶与商品艾叶中挥发性成分,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质量分数。结果:野艾叶与艾叶的挥发性成分中,均含有桉油精、樟脑、龙脑、松油醇、α-蒎烯、莰烯、蒈烯、对-伞花烃、β-石竹烯、蒿烯、γ-松油烯等特征性成分。结论:本实验为野艾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艾叶及其炮制品挥发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炮制对艾叶挥发油的影响。方法:测定艾叶、艾叶不同炮制品挥发油的含量、物理常数(比重、折光率、旋光度),对成分进行薄层分析。结果:炮制后挥发油含量皆减少;物理常数不一;生艾叶与醋艾叶成分相似,艾叶炭与醋艾叶炭成分相似。结论:炮制可减弱艾叶的辛散之性。  相似文献   

15.
灸法起源于远古,形成于秦汉时期.“灸”,《说文解字》释为“灼”,是灼体疗病之意.最早可能采用树枝、柴草、兽皮取火,熏、熨、灼、烫以消除病痛,以后才逐渐选用“艾”为主要原料.《本草纲目》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备要》曰“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因其气味芳香,性温易燃,且火力缓和,便取代一般的树枝燃料,成为灸法的最好材料.灸法属于温热疗法,是应用燃烧艾叶制成的艾绒,以温热刺激人体穴位来防治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艾卷灸治风疹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八年前,笔者受民间置风疹患者于席筒内行苍术、百部、艾叶薰熨疗法之启迪,同时根据师傅擅用雷火针的经验,以丁香、桂枝、木香、乳香等药末和艾绒,仿唐代《本草拾遗》及明代《针灸大成》所载太乙神针及雷火神针的制作法,做了直径为5~10公分大小不等的药艾卷,治疗风疹块疗效显著。操作方法根据风疹面积大小选用直径  相似文献   

17.
山东艾叶与野艾叶的挥发油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承军 《中草药》2001,32(6):500-501
艾叶系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为中医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止血安胎之功效。艾在全国各地分布广泛,艾叶是山东的道地药材。由于艾叶的野生资源较为丰富,临床用量又不是很大,长期以来,关于艾叶的研究报道为数很少。另外,有的地区以野艾A.lavandulaefolia DC.叶作艾叶人药,《中药大辞典》中也有“…其叶(野艾叶)亦可作艾叶用”的记载。基于此,本文选择了山东省内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采集药材,对正品艾叶与野艾叶进行比较分析,以艾叶的主要有效部位挥发油为指标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针灸包括针刺和艾灸,《医学入门·针灸》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1]说明灸法与针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炷燃烧后产生的热量刺激人体穴位,通过激发人体经气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疗法。清·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  相似文献   

19.
周建理  郑咏秋 《中药材》1996,19(7):345-346
本文就艾叶的伪品菊花叶的药材性状、显微及薄层色谱特征进行了鉴别,并与艾叶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艾叶醇提物对热敏通道TRPV1的影响。方法: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转染人源TRPV1的HEK293细胞上,测量艾叶醇提物对细胞跨膜电流的影响。结果:全细胞膜片钳数据显示,艾叶醇提物可以激活TRPV1通道并产生较为明显的跨膜电流;与TRPV1激动剂辣椒素比较,艾叶诱发的电流密度、电流-电压的关系与其十分相似;在进行2个浓度测试中,艾叶生药3mg/ml与10mg/ml比较,10mg/ml的艾叶醇提物具有更强的激动剂效应,甚至超过了10μM辣椒素激动TRPV1所产生的电流。结论:艾叶醇提物中含有TRPV1激动剂,艾叶温经散寒、止痛功效的分子机制可能与其活化热敏通道TRPV1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