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目的 分析脑小血管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脑小血管病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7月在六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磁共振检查对病例进行脑小血管病变评估,分为有小血管病组和非小血管病组,对两组患者的卒中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发病90天后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分析脑小血管病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结果 小血管病组和非小血管病组年龄、高血糖比率、高血压比率、高同型半胱氨酸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血糖、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为脑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合并脑小血管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天后神经功能残疾程度较对照组严重.绪论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为脑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合并脑小血管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本院确诊的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87例作为观察对象,同期86例非小血管病的脑梗塞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观察组中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血同型半胱氨酸及C反应蛋白含量、吸烟、酗酒等因素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血同型半胱氨酸及C反应蛋白含量、吸烟、酗酒是引起脑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控制和避免上述危险因素是降低脑小血管病发病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老年脑小血管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脑小血管病患者100例(SVD组),其中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40例,缺血性脑白质病变(WML)患者40例,LI合并WML患者20例。另外,随机选取与脑小血管病组同期在神经内科住院并行头颅MRI检查正常及符合排除标准的患者100例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高同行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率,并对脑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SVD组患者中高尿酸血症23例,高脂血症75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45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血糖、UA、TG、LDL-C、Hcy、吸烟是SVD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LDL-C水平、高Hcy血症均是SVD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高LDL-C水平、高Hcy血症也是LI和WML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尿酸是WML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高LDL-C水平、高Hcy血症均是SVD、LI和WML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是SVD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尿酸是WML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总负荷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早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嘉兴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50例ACI患者,根据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3分),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临床特征,并通过头颅MRI评估CSVD总负荷。采用Logistic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Pearson法分析CSVD总负荷与早期预后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住院天数、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超敏C反应蛋白、三酰甘油、同型半胱氨酸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的腔隙、脑微出血、白质高信号及CSVD总负荷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天数(OR=1.278,95%CI=1.054~1.548,P=0.012)、入院NIHSS评分(OR=1.354,95%CI=1.113~1.647,P=0.002)、CSVD总负荷(OR=2.494,95%CI=1.666~3.735,P<0.001)是ACI患者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SVD总负荷与ACI患者早期预后不良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纯脑小血管病(SVD)和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比较单纯SVD患者(42例)与SVD合并CAS患者(93例)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前进法)分析年龄、性别、高血压、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吸烟、酗酒、血尿酸、胱抑素c、肌酐等因素对SVD合并CAS发生的影响。结果在是否吸烟和糖尿病方面,SVD合并CAS组明显高于单纯SVD组(P0.05);在血尿酸水平、肌酐水平和胱抑素c水平等方面,SVD合并CAS组明显高于单纯SVD组(P0.05)。Logistic回归(前进法)分析发现年龄、糖尿病、吸烟等成为危险因素进入方程。结论 SVD与CAS可同步发展,且年龄、糖尿病和吸烟是其合并发生的危险因素。尿酸、肌酐和胱抑素c在正常生理范围内的水平偏高,可能预示着CAS的合并发生。 相似文献
8.
脑小血管病(cerebral?small?vessel?disease,CSVD)是脑内小血管病变所导致的一系列综合征,可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步态异常、情感障碍等症状,其中认知损伤是其主要特点.CSVD所致认知障碍是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主要亚型,而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是正常认知与血管性痴呆的过渡阶段.早期的预防与治疗,可延缓上述病程的进展,改善患者的预后.CSVD起病隐匿,对认知的损害与血压、血管硬化、血脂、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炎症等因素相关.本文就CSVD致认知障碍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75例,男51例,女24例,年龄42~83(64.9±10.8)岁。行头颅CT、磁敏感成像(SWI)检查,依据脑微出血检出的结果分成阳性组(23例)与阴性组(52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探讨脑微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SWI检查的检出率比CT检出率高(χ2=27.17,P<0.05)。阳性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患病率均较阴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性别、血脂异常、心房颤动、冠心病、吸烟、饮酒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长、高血压病是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存在脑微出血的比例高,SWI检查是检测脑微出血的敏感方法,年龄大、高血压病与脑微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脑缺血预适应(BIP)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12年5月在唐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发病前1周内有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病史分为观察组(有TIA史)(65例),对照组(无TIA史)(62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梗死病灶大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梗死病灶显著小于对照组[(14±8)m L比(21±11)m L](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8±6)分比(24±8)分](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4.6%)显著高于对照组(69.4%)(P<0.05)。结论 BIP可增加急性脑梗死组织对缺血损害的耐受性,并产生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75岁以上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25例75岁以上住院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血压、血糖、心电图变化等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回顾分析,并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结果75岁以上高龄急性脑梗死男性病死率大于女性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血糖高、心电图异常、血白细胞高、有意识障碍、完全性肢瘫、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既往有中风史、高脂血症、大面积脑梗死均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男性,入院时血糖升高、有心电图异常、血白细胞升高、早期有意识障碍、完全性肢瘫、合并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高脂血症、大面积脑梗死,既往有中风史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3.
《医学综述》2015,(21)
目的探讨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急性脑梗死的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4月至2013年4月入住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的12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进展为急性脑梗死分为急性脑梗死(n=41)和非急性脑梗死组(n=79),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并对影响TIA发展为急性脑梗死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年龄≥60岁者较年龄<60岁者急性脑硬死发生率高(P<0.05);有高血压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的患者发生率较高(P<0.05);经COX多元回归分析,年龄、高血压病史及糖尿病是影响TIA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非急性脑梗死组患者首次发作距离治疗时间、血压、血糖及胆固醇水平均显著低于急性脑梗死组患者(P<0.01)。结论影响TIA患者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因素为年龄、高血压病史及糖尿病病史,对于年龄大,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应该注意TIA进展为脑梗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胰岛素干预治疗对急性脑梗死(ACI)伴高血糖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4例AC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8例,分别给予胰岛素干预治疗和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0.6%,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0.5%(P<0.05),且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胰岛素对伴高血糖的脑缺血损害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分析患有急性脑梗死并肺感染患者的病症危险因素以及治疗干预之后的情况.方法 便利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6年5月期间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按照其肺部感染情况分成感染组28例,非感染组22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吸烟、意识状态、梗死范围、吞咽困难、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观察指标使用Logistic开展多因素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对接受治疗前后进行NIHSS神经功能评估,并且对患者的住院时间和病死情况.结果 将两组患者的结果进行对比,感染组患者年龄略高,同时吞咽困难、大面积脑梗死、意识障碍.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吞咽困难、意识障碍、年龄与急性脑梗死的并发肺部感染存在联系(P<0.05),在感染组中,NIHSS减少率为(14.17±1.96)%,住院时间(15.89±5.23)d,病死率为14.28%(4∕28),非感染组中患者的NIHSS减少率为(60.01±3.63)%,住院时间(8.94±4.62)d,病死率为4.54%(1∕22),组间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急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吞咽困难、意识障碍、急性脑梗死、高龄,并且接受治疗干预后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首次发生AMI且合并糖尿病患者32例及AMI不合并糖尿病患者35例,均于PCI术中设置缺血后适应方式;对照组37例AMI行常规PCI术。测定3组术前及术后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测量术后3个月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术后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住院期间病死率发生情况。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后适应组术后CK及CK-MB峰值水平明显减低,术后3个月左心室容积减小;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后适应组明显减低(P<0.05)。且上述指标在非糖尿病后适应组较糖尿病后适应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缺血后适应对AMI心肌有保护作用,能改善患者预后,但对合并糖尿病AMI患者保护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15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包括进展性脑梗死78例,稳定性脑梗死7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以及个人史,分析两组患者入院24小时的血压、白细胞计数、血脂、血糖和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指标;采用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检查患者的脑梗死部位并比较.结果 研究表明,高血压史、入院24小时血压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颅内外动脉狭窄是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P<0.05).进展组中脑梗死部位以分水岭区及侧脑室旁脑梗死为主,其比例与稳定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血压降低、C反应蛋白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颅内外动脉狭窄是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水岭区及侧脑室旁脑梗死患者的病情更易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体温升高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2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体温升高组和体温正常组,通过NDS评分观察体温升高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急性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体温升高组最初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与体温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体温升高可能加重脑缺血损害,加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医学综述》2019,(23)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2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血栓通注射液350 mg+0. 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每日1次,连用15 d;观察组采用依拉达奉30 mg+0. 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续用药10~14 d,同时给予拜阿司匹林(300 mg,每日1次)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IL-10、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8. 04%(100/102)比85. 29%(87/102)](P <0. 05)。治疗后,两组IL-1β、IL-8和IL-10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1. 68±0. 59) k U/L比(1. 18±0. 53) k U/L,(3. 64±0. 56) k U/L比(3. 48±0. 46) k U/L,(16. 63±0. 47) k U/L比(15. 16±0. 47) k U/L](P <0. 05);治疗后,两组IL-6、hs-CRP、TNF-α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4. 51±1. 03) k U/L比(6. 27±0. 82) k U/L,(3. 33±0. 05) k U/L比(4. 86±0. 05) k U/L,(22. 11±0. 38) k U/L比(28. 81±0. 40) k U/L](P <0. 05),两组在组间、时点间、组间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依达拉奉可抑制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对脑损伤起保护作用,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