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刺是通过将针刺入穴位,调动机体固有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而发挥效应的,但针刺作为一种物理性刺激,要实现对机体固有系统的调节,必须首先将物理性信号转化为生物性信号。Toll样受体4(TLR 4)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不仅可以识别外源性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还可识别内源性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并且其与机体的神经、免疫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从TLR 4与针刺信号转换、针刺临床现象、相关针刺作用机制3个方面进行探讨,发现穴位局部的TLR 4可能参与针刺信息启动。  相似文献   

2.
综述近年针刺信息启动传导机制中与肥大细胞相关性的研究进展。针刺作用于腧穴后,穴区的物质基础、机械作用力、炎症反应、神经兴奋、P 物质、组织液、钙离子、组胺等均参与了针刺信息传导,并激活肥大细胞促使其脱颗粒,肥大细胞脱颗粒可能是针刺信号启动转导过程中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3.
从Toll样受体探讨中药抗感染免疫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中药从整体水平发挥了显著的抗感染效应,然而,对于其提高机体抗感染免疫力的进一步作用机制,目前知之甚少。在中药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理论,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中药提高机体抗感染免疫能力与TLR密切相关。这不仅对进一步深化中药抗感染药理认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而且对提高感染性疾病的疗效和中药新药开发,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许多中药从整体水平发挥了显著的抗感染效应,然而,对于其提高机体抗感染免疫力的进一步作用机制,目前知之甚少。在中药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理论,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中药提高机体抗感染免疫能力与TLR密切相关。这不仅对进一步深化中药抗感染药理认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而且对提高感染性疾病的疗效和中药新药开发,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Toll样受体(TLRs)是在自身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类型识别受体家族,是心血管疾病发展与免疫系统之间的桥梁。许多遗传学研究、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发现TLRs在动脉粥样硬化、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肥厚发生、发展中起了作用,但尚有许多未知领域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中医虚证与现代医学在慢性、消耗性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上的理论对接差异问题。撷取固有免疫Toll样受体(TLRs)与中医学正气在应对疾病发生时的功能相似性为理论基础,对目前固有免疫TLRs通路、中医正气与中医虚证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爬梳;选取近5年的相关文献,以TLRs构成及相关信号通路、中医虚证与免疫的相关性、TLRs与中医虚证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关联性为切入点综述。尝试梳理出更加符合中西对接期望的理论抓手。提出在五脏虚证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以TLRs作为连接媒介,透视中医古典思维概念,消解其与现代科学研究的理论壁垒界限并进行新的理论建构与展望,有利于中西不同视角的融合,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疾病发生、发展机制,为疾病的治疗与后期研究的深入构建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范宏光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2):126-127
机体免疫系统分为天然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天然免疫系统可识别病原体中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这些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称为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天然免疫系统中识别PAMPs的受体称为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作为PRRs家族中的一员,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参与了多种CNS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就其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针刺穴位局部微环境变化的研究现状,为穴位局部针刺效应启动机制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针刺、穴位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重庆维普(CQVIP)、PubMed等数据库,选取代表性文章进行综述.结果:针刺可引起穴位局部传入神经兴奋,细胞功能激活,促进神经肽、激素、细胞因子等化学物质释放,引起结缔组织机械变形,化学离子及离子通道状态改变.结论:穴位局部微环境变化对针刺疗效至关重要;可用针刺穴位局部'穴网络'的概念客观描绘针刺后穴位局部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针刺能够通过激活人体的穴位来减轻疼痛,因穴位包含肥大细胞、神经纤维等特殊成分,故有利于针刺信号的激活.在脊髓中电针可以通过下调趋化因子并增加抗炎细胞因子来抑制神经胶质细胞活化,从而减少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白介素6、前列腺素E2等释放参与即时与长期镇痛.即时镇痛通过抑制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MAPK)和...  相似文献   

10.
针刺效应是如何启动的,是针刺作用原理研究中的共性关键问题。多年来在肯定针刺效应的前提下,从穴位局部化学离子入手,由点及线,由线成网,从神经、免疫、内分泌、能量代谢不同角度开展研究,探讨了局部神经-细胞-化学物质的相互作用,系统研究了针刺后“穴网络”变化其与针刺效应的关系,证实:1)针刺可引起支配穴位的神经兴奋,启动神经调节;2)针刺可引发穴位局部炎性反应,启动免疫调节;3)针刺可调节穴区部分激素水平;4)针刺可调节穴区血流和氧分压,影响局部能量代谢;5)针刺后穴区神经-肥大细胞-化学物质相互作用,影响针刺效应;6)有向加权模型和复杂网络模型能够刻画针效初始调控网络的时序响应特征,并发现其中关键节点。对针效启动机制的研究,应将局部反应与整体效应相结合,建立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网络概念,进行系统的归纳和规律的提炼,从而揭示针效启动的关键基础因素,探寻针刺效应的有效调控模式,提高针刺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Toll样受体4(TLR4)和κ阿片受体(KOR)表达的影响,探讨脊髓小胶质细胞自身受体的相互作用参与电针镇痛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和电针+抑制剂组,每组18只。结扎大鼠坐骨神经造成慢性压迫性损伤(CCI)疼痛模型。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于CCI术后第8天开始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1 mA,2 Hz/15 Hz),30 min/次,1次/d,连续5 d;电针+抑制剂组于首次电针前给予大鼠腹腔注射KOR抑制剂JDTic(10 mg/kg)。用足底测痛仪测定大鼠双足对热刺激的缩足反应潜伏期(PWL);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腰(L)2—L4段中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和数量;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脊髓中强啡肽的含量;免疫磁珠法分离脊髓L2—L4段中的小胶质细胞后,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脊髓和小胶质细胞中CD68和KOR mRNA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胶质细胞中TLR4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患健侧PWL差值(PWLD)明显增大(P<0.01),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中风”一病源于《内经》,病名有大厥、仆击、偏枯等称,如《素问·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中风也称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中风患者的80%[1].历代医家认为其病因多以风、火、痰、瘀、劳倦、气虚等为主,而现代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参与其中[2].与全身细菌感染类似,脑缺血后炎症反应也与先天免疫相联系.  相似文献   

13.
穴区作为针刺的初始应答部位,是针效的源头。针刺引起穴区微环境的变化是其发挥效应的关键启动环节,阐明针刺的启动机制可进一步推动针刺临床应用。通过对针刺穴区相关基础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发现针刺后穴区微环境结缔组织的变化与针刺效应密切相关,结缔组织中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和巨噬细胞在针刺效应启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有关针刺穴位启动机制的基础研究零散、不系统,针刺穴位启动机制的研究可为针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未来仍有很大深入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电针通过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因子减轻脓毒症免疫抑制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方法 建立大鼠脓毒症模型,将其随机分为电针组(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与关元穴,n=24)与假电针组(假性刺激,n=24),以正常大鼠为空白对照组(正常饲养,不做任何处理,n=8)。连续干预3d后,采集试验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荧光免疫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PBMC表面TLR-4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表面核因子-κΒ(NF-κΒ)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亚群。同时检测外周血炎症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探究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与关元穴在促进脓毒症康复中可能的作用机制。 结果 电针组及假电针组大鼠外周血TLR4表达水平及TLR4表面NK-κΒ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大鼠(P<0.05),但电针组大鼠外周血TLR4水平及TLR4表面NK-κΒ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假电针组(P<0.05)。电针组及假电针组大鼠外周血CD3+、CD4+及CD4+/CD8+水平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大鼠(P<0.05),三组CD8+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电针组大鼠外周血CD3+、CD4+及CD4+/CD8+水平均显著高于假电针组(P<0.05)。电针组及假电针组大鼠外周血TNF-α、IL-6及NLR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大鼠(P<0.05),但电针组大鼠外周血TNF-α、IL-6及NLR显著低于假电针组(P<0.05)。 结论 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与关元穴可能通过TLR4/NK-κΒ信号通路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并减轻脓毒症大鼠机体免疫抑制状况,进而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肠病,近几年研究发现Toll样受体4(TLR4)在U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TLR4信号转导主要通过MyD88依赖性信号转导路径和MyD88非依赖性信号转导路径活化NF-κB及炎症因子转录,从而导致NF-κB激活,引起炎性因子释放,最终介导炎症反应。大量的研究显示UC动物实验模型和UC患者结肠黏膜中TLR4的高表达,干预TLR4通路传导的相关药物的实验疗效也得到了证实。TLR4信号转导通路为今后治疗UC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通过查阅针灸对炎性反应中Toll样受体(TLRs)影响的现代实验研究文献,从针刺、艾灸、其他疗法及联合疗法等方面综述不同针灸疗法对炎性反应中TLRs及其mRNA的影响,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研究发现,不同针灸疗法均能下调炎性反应中病变部位TLRs及其mRNA的表达,通过调控炎症因子的释放,减缓炎症反应;隔药灸脐法能促进施术部位(神阙)TLRs的表达,以激发穴位的静息状态促进启动信息传导机制。本研究为开展相关实验研究及指导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参考文献31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2、4在早产儿炎性免疫反应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败血症早产儿21例为败血症组,同期住院非炎症疾病早产儿17例为对照组。抽取各组患儿外周静脉血0.5mL,抗凝,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BMC内TLRs信号传导途径分子TLR2、TLR4mRNA的表达。结果:败血症组患儿PBMCTLRs信号传导途径分子TLR2、TLR4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P〈0.05)。G+菌感染败血症组,TLR2mRNA表达较TLR4mRNA水平升高(P〈0.05),而在G-菌感染菌血症组,TLR4mRNA表达水平较TLR2mRNA升高(P〈0.05)。结论:败血症患儿存在TLR2和4信号传导途径分子的异常活化。TLR2和TLR4可以作为早产儿败血症早期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刘思  常乐  许婧 《四川中医》2014,(2):175-177
目的:介绍近年来针刺减肥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方法:对近十年针刺减肥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结论:普遍认为针刺对肥胖机体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的调整,减少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纠正代谢异常,纠正机体失衡状态,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补气药对于 TLRs的干预具有双向效应:其一通过抑制细胞 TLRs的表达活化保护正常组织细胞,其二则通过促进细胞TLRs的表达活化清除各类病理性应激因素。如何能够明确 TLRs在变应性哮喘疾病过程中的双向作用和意义,并科学把握患者个体性的病因病机,准确判断其免疫状态病理性改变的具体情况等,成为以 TLRs为靶点防治该类疾病中亟待解决的两大瓶颈问题。但在中医学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益气类方药合理针对 TLRs进行双向调节,可能成为上述两大瓶颈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过敏性鼻炎(AR)免疫途径探讨镰形棘豆总黄酮调控Toll 样受体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 只 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5 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西替利嗪组及镰形棘豆总黄酮组低、高剂量组。除空白组 外,其余4 组大鼠采用卵蛋白(OVA)制作过敏性鼻炎模型,西替利嗪组及镰形棘豆总黄酮组低、高剂量组分别 给予西替利嗪(1 mg·kg-1)、镰形棘豆总黄酮(0.47、1.87 g·kg-1,按生药计)灌胃2 周。HE、免疫组化染色观察 各实验组大鼠鼻黏膜组织变化;ELISA 法测定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IFN)-γ、白细胞介素(IL)-2 及IL-4 含 量;Western Blot 法检测鼻黏膜中TLR2、TLR4 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行为学评分增加(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鼻黏膜纤毛及上皮细胞脱落,基底膜增厚,炎性细胞浸润,TLR2、TLR4 阳性细 胞增多;血清IL-2(P>0.05)、IFN-γ 含量降低(P<0.05)、IL-4 含量升高(P<0.05);鼻黏膜TLR2、TLR4 蛋 白的表达增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 西替利嗪组(P<0.01)、镰形棘豆总黄酮低剂 量组(P<0.05)、镰形棘豆总黄酮高剂量组(P<0.01)行为学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药物组鼻黏膜 组织结构均改善、炎性浸润减少、TLR2、TLR4 阳性细胞减少;西替利嗪组、镰形棘豆总黄酮高剂量组血 清INF-γ 含量升高(P<0.05)、IL-4 含量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镰形棘豆总黄酮低剂量组血清 IL-2 和INF-γ 含量升高,IL-4 含量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替利嗪组、镰形棘豆总黄酮高剂 量组鼻黏膜TLR2、TLR4 蛋白表达减弱(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镰形棘豆总黄酮对卵清蛋白诱 导的过敏性鼻炎具有改善作用且与剂量正相关,可能是通过调节TLR2 和TLR4 蛋白表达及Th1/ Th2 平衡影响 机体免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