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株人白血病细胞系/SCID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生长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3株人白血病细胞系(HL-60,CEM和J6-1/SCID)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生长特点。发现人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HL-60)和T淋巴细胞系(CEM)给SCID小鼠静脉或腹腔移植后均发生全身性白血病,外周血可见白血病细胞。J6-1细胞(可能来自恶性淋巴瘤)眼眶后静脉移植后具有恶性淋巴瘤生长特点,在局部形成瘤块(与瘤细胞漏出血管有关),并侵及颌下淋巴结,无全身性播散。由此可见,人白血病细胞/SCID小鼠模型更类似于人类白血病,是进行人类白血病研究新的良好的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应用SCID和NOD/SCID小鼠构建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成瘤率的不同。方法:分别给SCID和NOD/SCID小鼠腹腔注射HL-60细胞,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细胞CD33阳性率,病理学检查鉴定动物模型。结果:应用SCID小鼠构建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成瘤率为30%,而应用NOD/SCID小鼠构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模型成瘤率为100%。结论:接种HL-60的NOD/SCID小鼠相对于SCID小鼠成瘤率高,小鼠发病率稳定,更适宜应用于白血病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NOD/SCID小鼠构建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NOD/SCID小鼠模型。方法:采用4-5周龄NOD/SCID小鼠,每只小鼠尾静脉注射5×106个Nalm-6细胞,通过对小鼠一般状态,骨髓涂片,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法对白血病模型进行鉴定。结果:注射白血病细胞15 d后,小鼠开始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皮毛皱缩、后肢无力和脊柱抬高等表现,骨髓涂片可见成团分布的白血病细胞,脾脏组织病理切片亦可见白血病细胞浸润。结论:通过尾静脉注射Nalm-6细胞于未经照射的NOD/SCID小鼠中可以成功建立全身播散的白血病模型,该模型的构建操作简单易行,成功率高,重复性好,为研究白血病发病机制及指导临床化疗方案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4.
SCID小鼠-人白血病模型在白血病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SCID小鼠-白血病模型是研究白血病细胞增殖、分化及其调控机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本文综述了SCID小鼠-白血病模型的建立及研究进展,并对该模型在白血病发病学、白血病细胞生物、临床诊疗措施和判断病人预后等方面的可能应用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此模型的应用局限性,以便更好地完善该模型,用于白血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131I-GM-CSF在人急性髓系白血病SCID小鼠模型体内的生物学分布.方法 用SCID小鼠建立人白血病异种移植模型,用氯胺-T法制备131I-GM-CSF,观察131I-GM-CSF在白血病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结果①静脉接种的HL-60细胞在SCID小鼠体内植活,4周后发生白血病;②131I-GM-CSF主要滞留于模型小鼠的脾脏、骨髓及瘤体组织中,且前两者对131I-GM-CSF摄取于注入后30 min达峰值,组织摄取率分别为(442.9±86.4)%ID/g和(4283.8±252.8)%ID/g,滞留24h后高于其他脏器.而131I呈非特异性分布.结论 131I-GM-CSF集中分布于人白血病SCID小鼠模型脾脏、骨髓及白血病细胞浸润组织,具有组织器官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SCID小鼠与NOD/Lt品系(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缺陷,循环补体缺乏,抗原呈递细胞分化及功能不良)回交得到的NOD/Ltsz-SCID/SCID小鼠(简称NOD/SCID小鼠).目前,NOD/SCID小鼠白血病模型的建立多采用经尾静脉接种较大数量的白血病细胞[1-3],虽然可以保证成功植入,但对研究小鼠的机体免疫反应实验十分不利,主要原因在于植入的肿瘤细胞不再分裂繁殖且小鼠本身为免疫缺陷鼠.  相似文献   

7.
K562/NOD-SCID小鼠白血病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人CML急性变的白血病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建立白血病模型的方法并研究其生长特性。首先将K562细胞接种于全身受照射后的裸鼠,待皮下成瘤后取出局部瘤块,选取无坏死的瘤组织制成瘤细胞悬液,再腹腔接种于全身受照射后的NOD—SCID小鼠。结果表明:成功建立全身播散的白血病模型。4周时外周血涂片可见白血病细胞,晚期浸润肝、脾、骨髓等造血器官,白细胞上升到接种前的8—10倍,血涂片中白血病细胞达20%-30%。腹腔局部出现瘤块,多位于腹腔内或大网膜,较少累及其他器官。结论:腹腔接种K562瘤细胞于全身照射后的NOD—SCID小鼠能建成全身播散的白血病模型,该模型较好地反映白血病在体内的演变过程,是进行新药疗效试验、生物导向治疗及基因治疗的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8.
NoD/SCID小鼠在实验血液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OD/SCID(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是在SCID(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的基础上与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NOD/Lt)品系回交的免疫缺陷鼠。NOD/SCID小鼠既有先天免疫缺陷,又有T和B淋巴细胞缺乏,各种肿瘤细胞可以植入,且较少发生排斥反应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所以NOD/SCID小鼠逐渐成为血液学实验研究的有用工具。本文从NOD/SCID小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建立人类白血病模型、干细胞移植、药物研究及NOD/SCID小鼠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良等方面综合述评。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THP-1细胞构建NOD/SCID小鼠白血病模型。方法:将18只3-4周龄的雌性NOD/SCID小鼠,随机分为对照、模型A和模型B 3组(每组6只)。接种前连续2 d每只小鼠给予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 mg/(kg·d),预处理后于24 h内接种细胞。模型组分别经尾静脉接种对数生长期THP-1细胞悬液1×10^7/只(A组)、5×106/只(B组),对照组鼠尾静脉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观察一般情况,预处理前、接种细胞后7、14、21和28 d及处死时进行血常规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分类,濒死前处死取材,组织切片病理检查。结果:模型组小鼠分别于接种细胞d 7和d 10开始出现竖毛、萎靡少动等现象,与对照组比较,模型A和B 2组小鼠体重于接种细胞21 d后明显下降(P<0.01),建模28 d后模型组白细胞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以接种1×10^7/只的模型A组最为显著。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提示,模型组小鼠脾脏均可见白血病细胞弥漫性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白血病细胞抗人CD13结果阳性,证实模型建立成功。结论:NOD/SCID小鼠经腹腔注射CTX预处理后,每只小鼠尾静脉注射THP-1细胞1×10^7或5×10^6个均可成功构建急性髓系白血病动物模型,符合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生物学特点,高浓度成瘤更快。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给NOD/SCID小鼠尾静脉注射K562细胞的方式,建立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NOD/SCI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并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及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等进行模型鉴定。将24只NOD/SCID小鼠经137Cs全身照射,剂量270 cGy,吸收剂量率80 cGy/min,之后随机分为实验Ⅰ组、实验Ⅱ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照射后24 h内,实验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K562细胞,实验Ⅰ组:5×106/只,实验Ⅱ组:1×107/只;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2 ml/只。持续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和生存时间,应用组织病理学检查和RT-PCR方法检测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表现。结果表明,注射4-8周后,2个实验组均发生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提示成功建立CML/NOD-SCI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结论:应用尾静脉注射K562细胞的方法可成功建立CML/NOD-SCI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及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可对模型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观察南瓜蛋白(Cucurmosin,CUS)在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K562细胞-NOD/SCID小鼠的皮下移植瘤和白血病模型体内抗肿瘤活性。采用建立K562-NOD/SCID小鼠皮下移植瘤和白血病模型,分别使用二种模型评价CUS在小鼠体内的抗K562活性。结果表明,给药剂量为0.5 mg/kg和1 mg/kg的CUS对人CML皮下移植瘤的抑瘤率分别为53.45%和59.43%;而剂量为0.25 mg/kg和0.5 mg/kg的CUS给药组小鼠的生存时间分别为39.8±5.5 d和43.4±6.6 d,抑瘤率分别为24.9%和36%。结论:CUS对小鼠体内人CML细胞系K562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SCID小鼠—人类白血病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人类急性白血病细胞在SCID小鼠内生长、浸润特点和SCID小鼠-人类白血病模型的研究进展,并对该模型在研究白血病发病学、白血病细胞生物学和临床诊疗措施等方面的可能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转染多药耐药(mdr1)基因的脐血单个核细胞(MNC)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小鼠的骨髓保护作用及疗效。方法通过逆转录病毒介导的方法将含有人全长cDNAmdr1基因导入脐血MNC,即逆转录病毒上清液与脐血MNC体外共培养;将接种人髓系白血病细胞系(HL60细胞)的SCID小鼠分成3组A组(观察组)经鼠尾静脉注射转染mdr1的脐血MNC2×106/只,共2次;B、C两对照组小鼠以同样剂量、方法分别注射未转染mdr1的脐血MNC和等容积的生理盐水。3组白血病SCID小鼠在每周递增高三尖杉酯碱剂量化疗下,通过检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瘤细胞阳性率、组织病理和HL60细胞表面抗原(CD33)等观察转基因小鼠和对照小鼠对抗癌药物的耐受性及抗肿瘤疗效。同时分别采用PCR技术、免疫组化方法和柔红霉素排出试验检测mdr1基因在小鼠体内的表达和功能。结果①体外成功地将mdr1基因导入脐血MNC,转染率达30%左右;②用HL60细胞2×106接种于经亚致死量照射的SCID小鼠可成功制成白血病动物模型;③采用程序性移植转基因细胞方法成功建立了mdr1转基因脐血细胞移植小鼠模型,并可作为白血病临床前期体内评价mdr1基因保护骨髓作用;④转基因脐血细胞移植小鼠对高三尖杉酯碱耐受性高于正常剂量的5~6倍,外周血白细胞维持在3.0×109/L左右,外周血涂片瘤细胞降至5%以  相似文献   

14.
目前制备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小鼠模型的方法主要有三种:①用CML细胞种植免疫缺陷鼠(SCID或NOD/SCID);②用表达P210bcr/abl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小鼠骨髓细胞并移植入正常鼠体内;③构建bcr/abl转基因鼠。所有这些CML动物模型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CML致病机理的认识。本文就目前人CML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前制备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小鼠模型的方法主要有三种:①用CML细胞种植免疫缺陷鼠(SCID或NOD/SCID);②用表达P210^bcr/abl。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小鼠骨髓细胞并移植人正常鼠体内;③构建bcr/abl转基因鼠。所有这些CML动物模型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CML致病机理的认识。本文就目前人CML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NOD/SCID小鼠的细胞周期及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对48只NOD/SCID小鼠于尾静脉注射5×106 Nalm-6细胞,建立ALL NOD/SCID小鼠模型,模型15 d后将ALL NOD/SCID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只),环磷酰胺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μg/kg)及槲皮素组(腹腔注射槲皮素3 mg/kg),治疗21 d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alm-6细胞在G1、G2、M和S周期细胞百分率;计数治疗前后全血B淋巴细胞、Nalm-6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及白细胞总数;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治疗前后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和P-选择素(P-selectin)蛋白表达。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槲皮素组ICAM-1、VCAM-1和P-selectin蛋白表达降低。血象显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而B淋巴细胞、白细胞和Nalm-6细胞明显降低; G0/G1期细胞增殖比例减少,S期和G2-M增多(P 0.05)。结论:槲皮素可能通过抑制ICAM-1蛋白表达而降低细胞间的粘附性,并将Nalm-6细胞阻滞在S期和G2-M期,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SCID小鼠及其在人类血液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e deficiency,SCID)小鼠是研究人类正常造血和白血病的理想模型,有“SCID-人鼠”之称。该小鼠是1983年Bosma等首先在CB-17近交系小鼠[来自BALB/c×C57BL/Ka-IgH-1~b/ICR(17F34)小鼠]中发现的。scid基因定位于16号染色体上,为一隐性基因。该基因与IgH位点无连锁,不引起腺苷脱胺酶(ADA)缺乏。SCID小鼠必须在SPF条件下饲养。  相似文献   

18.
适当的体外研究模型对推动人类白血病的实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70年代初期,研究者们建立了小鼠红白血病细胞株和小鼠髓性白血病细胞株,作为研究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和基因表达调控的模型。稍后,一些人类白血病细胞株相继建立,为开展人类白血病的实验研究提供了稳定、均一、方便的模型系统。对这些细胞株在体外诱导分化的研究,为阐明人类造血细胞的增殖与分化间关系和基因表达调控提供了重要资料和依据;为应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手段深入研究在分  相似文献   

19.
应用含标记基因K562细胞制备的小鼠白血病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背景:文献报道应用NOD/SCID及SCID小鼠可以建立移植性人白血病小鼠模型,但由于小鼠存在免疫缺陷,使得在自体干细胞移植及移植后相关过继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受到限制和影响.目的:探索用SPF级Balb/c小鼠和转染GFP及NeoR基因的K562细胞株制各自血病模型的方法.方法:实验分为5组,A、B组和C、D组分别经x射线照射2Gy和3Gy,24 h后取对数生长期的K562(GFP+/Neo+)细胞,A、C组尾静脉注射2×106个/只;B、D组尾静脉注射5×106个/只:E组为正常对照组.观察小鼠生存时间,进行骨髓细胞及外周血白细胞分类,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GFP阳性细胞及PCR方法测定Neo基因.结果与结论:实验各组在接种5-7 d时发病.分别于30,23,24,17 d内全部死亡;生存天均显著短于正常对照组(P<0.01).体质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小鼠的向血病发病率为100%,无自发缓解.随接种细胞数量的增加和照射剂量的增加,小鼠的存活时间缩短,且外周血及骨髓中白血病细胞所占比例增加,流式细胞仪测定及PCR方法也证实了GFP+细胞和NeoR基因在肝、脾中的存在.结果证实Balb/c小鼠经照射后从尾静脉注射K562细胞株可以制备抉得白血病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20.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的发现为人造血干细胞体内分析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小动物模型。在经放射线照射的SCID小鼠静脉内注入人骨髓、脐血或动员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后,均能使小鼠受体内产生人造血干细胞的移植物。本文主要介绍了C.B17-SCID小鼠、hu-SCID小鼠及NOD-SCID小鼠模型体系。观察人造血干细胞植入SCID小鼠后,在体内的增殖、分化情况,同时探讨了该模型体系在基因治疗体内分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