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研究高压氧对重型颅脑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2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高压氧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愈68例(53.9%),显效34例(26.9%),有效24例(19.1%)。结论高压氧是目前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治疗方法,疗效确切,可以显著降低病死率,减轻伤残率,促进脑复苏,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3.
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重型颅脑损伤(GCS评分在5—8分)患56例,均分成两组,一组应用盐酸纳洛酮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观察意识觉醒时间、脑血流、脑水肿变化及GOS预后分级情况。结果 纳洛酮组觉醒期缩短(P<0.05),脑血流较快恢复正常,脑水肿范围明显缩小,重残率减小(P<0.05)。结论 早期足量使用盐酸纳洛酮治疗颅脑损伤起效快,效果明显且无明显副作用,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所导致的乃积水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诸城市人民医院2007年5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78例重型颅脑损伤后形成脑积水患者的资料,并选取正确的治疗措施,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在伤后的30d时间内出现死亡的患者6例,在出院后随访的1~3年时间内的48例患者,生活自理患者23例,可以从事简单工作患者8例,需要人护理的患者14例,植物生存患者3例,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肺部感染10例,消化道出血9例,继发脑梗死患者5例,出现肾功能障碍患者4例,并发颅内感染患者6例,尿崩症患者2例,癫痫患者3例。结论在治疗脑损伤后脑积水的过程中要采取及时有效地腰大池持续引流、脑室外引流以及脑室-腹腔引流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减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6.
7.
8.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高钠血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引起高钠血症的病因、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分析42例并发高钠血症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计算平均日补充钠量、排出钠量,观察血钠程度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组轻、中、重度高钠血症患者平均日补充钠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高钠血症患者日排出钠量较轻者少,中、重度者尿钠浓度较轻者低(P<0·05),中、重度高钠血症患者的死亡率较轻者高(P<0·05)。结论高钠血症既是重度颅脑损伤的结果,也会进一步加重颅脑损伤,血钠水平愈高,预后愈差。 相似文献
9.
随神经外科的飞速发展,大型医疗设备CT的引进,基层医院已能进行颅脑手术,虽然CT能够快速、简捷明确颅脑损伤的程度及部位,但细致全面的查体及常规处置乃是必不可少,观察临床表现及了解颅脑损伤过程,采取恰当的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本人现将收冶32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高血糖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影响,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将本院1996年6月—2003年6月收活的398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控制血糖组进行研究。结果 控制血糖组痊愈率44%,死亡率275%;常规治疗组痊愈率34.3%,死亡率37.5%;血糖明显升高的死亡率42.8%,痊愈率28.9%。结论 高血糖与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呈正相关,与治愈率呈负相关;胰岛素预防性控制血糖能显著改善重型颅脑损伤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CPP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4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持续ICP、CPP及MAP监测。结果 CPP≥8.0kPa组死亡率7.1%(2/28),CPP<8.0kPa死亡率78.6%(11/1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u检验,P<0.001)。18例CPP下降(<9.33kPa),分为ICP增高6例,ICP增高同时MAP降低9例,MAP降低3例。结论 颅脑损伤后CPP高低影响病人预后,通过监测ICP、CPP和MAP变化,分析CPP下降原因,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维持CPP,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尼莫地平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尼莫地平是一种钙离子拮抗剂,它通过减轻神经细胞钙离子超载、预防损伤后脑血管痉挛等机制而发挥作用。本文对尼莫地平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治疗作用及患者的预后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术后颅内双管外引流,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1997年2001年收治的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在行常规手术彻底减压的基础上,加行颅内双管外引流的临床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本组30例,死亡3例10%,重残1例3.3%,植物生存2例6.7%,恢复良好80%。结论:通畅有效的颅内双管外引流,可使颅内高压症得到彻底有效控制,并有效地防治脑水肿及二次脑损伤。对于全面稳定颅内环境和脑功能,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防治监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1998年1月至2003年6月对符合条件且GCS≤8分的重症脑外伤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62例和常温治疗组68 例,监测两组的颅内压、脑水肿体积和血糖,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 3~6个月其GOS结果为,亚低温治疗组痊愈28例(45.2%),死亡10例(16.1%),常温组分别为18 例(26.5%)和18 例(26.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颅内压比较第1天两者差异不明显,但第2、3天亚低温组明显降低。且亚低温组能缩短脑水肿时间,降低脑水肿程度。亚低温能降低血糖。结论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早期采用亚低温治疗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我院2003-2006年收治各类颅脑损伤患者907例,其中重型颅脑损并发胸腹腔脏器损伤80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60例,女20例。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年龄3~70岁。本组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GCS评分3~5(分)49例,5~7(分)31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侧去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将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双侧去骨瓣减压治疗组(观察组)30例和重伤侧去骨瓣减压治疗组(对照组)28例,3个月后行GCS评分比较。结果观察组14例恢复良好,6例能生活自理,2例植物生存,4例重残,4例死亡,其预后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低。结论双侧去骨瓣减压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创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012年8月收治18例颅脑外伤并发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按GCS评分标准评定治疗结果:良好3例,中残5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5例。结论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病死率高,制定完善的综合治疗方案,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才能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精神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精神障碍的发病因素和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2年1月间,66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精神障碍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21.1%,精神障碍多继发于额、颞叶损伤,临床表现为躁狂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痴呆症和缄默症,以躁狂症最常见。结论颅脑损伤并发精神障碍主要是脑功能区受损害所致,精神障碍一般持续时间短暂,预后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采用亚低温治疗法对患有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进行临床研究。方法随机抽取在2006年8月至2009年8月这三年时间里,在我院就诊的患有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96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8例。A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B组患者在常规方法基础上采用亚低温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对其临床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一年以后的病情复发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分析结果表明,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A组患者比较,其有效率明显高出很多,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对该组患者在治疗进行一年随访的结果显示,其复发人数明显少于A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患有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采用亚低温方法进行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明显,不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患者在治疗后不会出现复发现象,可以作为临床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的首选方法,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予以适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方法、注意事项及治疗效果,对其治疗作用及疗效和治疗关键及注意事项作进一步认识。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病人64例随机分成亚低温治疗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实验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尽早采用亚低温治疗,两组病人均通过生命征监护,颅内压、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监测,根据颅内压变化维持亚低温2~14天。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很快高颅压、高体温得到控制,而生命体征、血气及电解质两组变化不大;亚低温治疗组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低,恢复良好率提高,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安全有效,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无严重并发症,特别监测颅内压变化,对亚低温治疗更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